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景區危機,你不愿意看到的事實!(2)

然而近年來,國際橡膠價格瘋漲,在西雙版納出現了盲目追求經濟效益,大量種植橡膠,甚至出現“毀林種膠”的違法事件。隨著橡膠種植面積的日益擴大,西雙版納的天然熱帶雨林逐漸縮小。據統計,30年以前,70%的西雙版納都由雨林和高山林覆蓋,2003年已不到50%。在一位生態學家的地圖上,云南西雙版納標注著“熱帶雨林”的綠色區域已經越來越多地被紅色覆蓋。橡膠種植覆蓋了西雙版納幾近全部低地森林,并且不斷向該地區的高地蠶食。

據不完全統計,自2000年以來,西雙版納州的新造橡膠林地達到了300萬畝,其中農民自行開發有林輪歇地285萬畝,侵占國有林和集體林種植橡膠15萬畝。全州植膠總面積從1988年的116萬畝增加到了2006年的615萬畝。

目前中國擁有全球最大的輪胎生產業。以2007年的數據為例,2007年中國共消耗天然橡膠235萬噸,其中70%進口自泰國、馬來西亞和印尼等國家。自2000年開始,中國的天然橡膠進口量幾乎翻倍。中國2007年生產輪胎3.3億條,其中有近一半向國外出口,固特異等輪胎制造業巨頭也正在尋求在中國設廠。中國橡膠工業協會預計,截至2010年中國天然橡膠產量將增長30%。不過,由于橡膠樹只能在亞熱帶和熱帶氣候下生產,適應種植橡膠的中國地域非常有限,僅限于南方的幾小塊地區。

在將農民帶上脫貧致富快車道的同時,橡膠給西雙版納帶來的負面生態效應開始一步步顯現出來。大規模毀林種膠的行為嚴重破壞了天然林涵養水源、防風固沙、凈化空氣、調節氣候的功能,也破壞了生物物種的遺傳、更新和生態平衡。膠乳70%以上的成分是水,橡膠林不但沒有蓄水的功能,反而需要大量吸水,一棵膠樹就是一臺小型抽水機,這個說法毫不夸張。種植橡膠使得很多地方溪流枯竭,井水干涸。原來深的地方有二三十厘米,現在只剩下裸露的河床。

據中科院對勐侖植物園的研究,每畝天然林每年可蓄水25立方米,保土4噸,而每畝產前期橡膠林平均每年造成土壤流失1.5噸,開割的橡膠林每年每畝吸取地下水量9.1立方米。按每立方米地下水1元、每噸流失土壤10元計算,全州橡膠林每年生態效益損失和生態效益替代價值將近1.5億元。

更加令人憂心忡忡的是,天然林可以恢復,生物多樣性的喪失卻不可挽回。天然林每減少1萬畝,就使一個物種消失,并對另一個物種的生存環境構成威脅。以望天樹為例,望天樹是云南西雙版納熱帶雨林的標志性樹種,由于分布稀少,被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植物。望天樹是龍腦香科植物的一種,早期研究沒有發現龍腦香科植物在中國的分布,因此國外專家一度斷言中國沒有熱帶雨林。1975年,科研人員在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臘縣發現望天樹,打破了中國沒有熱帶雨林的論斷。望天樹在中國呈片狀和塊狀殘存分布于云南西雙版納、河口、馬關以及廣西局部地區。其中在勐臘縣分布面積最大,共有大小不等的22個林地斑塊,總面積約18萬畝。望天樹一般高五六十米,最高可超過70米,是世界上重要的商品木材。西雙版納的望天樹分布區域內有10多個村寨,原來當地村民就有砍伐利用望天樹的傳統,加之80年代以來推廣林下種植砂仁等經濟作物,使望天樹的保護面臨嚴重威脅。

與天然林相比,人工橡膠純林的鳥類減少了70%以上,哺乳類動物減少80%以上,這種損失無法進行經濟估算。而且,單一經濟林發生大面積森林病蟲害的隱患難以防范,橡膠白粉病、蚧殼蟲病頻繁發生。

與此同時,西雙版納州氣象局的長年監測表明:在過去50年間,四季溫差加大,相對濕度下降,州政府所在地景洪市1954年霧日為184天,但到了2005年僅有22天。對此,西雙版納州林業局在一份文件中指出:“雖不能說完全是植膠引起的,但應該說有著直接的聯系。”另據中國科學院和波多黎各大學一位科學家2006年的調查文獻,在1976~2003年間,西雙版納大約67%的熱帶雨林區域被開辟為橡膠種植園。一年下來,100畝膠林中要施用500千克化肥,80千克硫黃粉,15件草甘膦,還有大量有毒農藥氧化樂果。這些化肥和農藥的施用將隨著雨水的沖刷進入江河,不僅造成區域的水污染,還將隨著國際河流的流向產生國際問題,此外,這些也威脅到了亞洲象、老虎、孔雀和猴子等熱帶雨林傳統居民的生存。盡管目前拯救雨林還不晚,但只要橡膠價格持續增長,且政府不做任何措施加以干涉,橡膠種植就還將繼續擴張。

熱帶雨林走向破碎化

一個地區的森林覆蓋率若高于30%,而且分布均勻,就能相對有效地調節氣候,減少自然災害。并能有效地減少水土流失,據統計,在一次降雨346毫米后,平均每畝林地流失土壤4千克,損壞草地為6.2千克,損壞作物地和裸地分別是238千克和450千克。

熱帶雨林的種類組成極端豐富,盡管熱帶雨林僅占世界陸地面積的7%,但它所包含的植物總數卻占了世界總數的一半。熱帶雨林里茂密的樹木,通過進行光合作用,能吸收二氧化碳,釋放出大量的氧氣,就像在地球上的一個大型“空氣清凈機”,所以熱帶雨林有“地球之肺”的美名。除此之外,熱帶雨林水汽豐沛,蒸發后凝結成云,再降雨,成為地球水循環的重要部分,不僅有助于土壤肥沃與生物生長,也有調節氣候的功能。

歷史上,熱帶雨林有2450萬平方千米的面積,主要位于南北回歸線內。1900年以來,特別是二戰后雨林減少的速度在加劇,現已失去59%以上的原有雨林,幸存面積為1001萬平方千米,覆蓋了陸地總面積的6%~7%,主要存在于三個區域:美洲、非洲、亞洲,其中最大的一塊為美洲的亞馬遜雨林,還有兩塊比較大的區域是:非洲的剛果雨林和亞太地區的天堂雨林。

全球熱帶雨林以每年120425平方千米的速度在減少。這相當于一個尼泊爾的面積。在過去的20年間,僅亞馬孫雨林就以每年29000平方千米的速度減少。按照這樣的趨勢,地球上的熱帶雨林再過幾十年就會消失。

盡管我國早在1958年就建立了西雙版納自然保護區,但近半個世紀以來,西雙版納的熱帶雨林的面積還是約有一半被破壞。

雨林面積減少的同時,破碎化趨勢十分明顯,其特征是森林變得條塊分割、沒有連貫性,尤其在亞洲雨林區,如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的雨林已經變得支離破碎。破碎后的森林像海洋中的一個個“島嶼”,被周圍的農用地或經濟種植園所隔離,使其內物種基因得不到有效交流,進而大大降低了保護的有效性。

四、大自然的報復

草原退化,風沙來襲

錫林郭勒草原是馳名中外的天然草牧場,草原總面積2.95億畝,占全盟總土地面積的97.3%,其中可利用草場面積為2.67億畝。境內有全國唯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納入國際生物圈監測體系的草地類自然保護區——錫林郭勒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錫林郭勒草原屬歐亞大陸草原區亞洲中部亞區,地處森林向草原、典型草原向荒漠草原演變的過渡地帶,草場類型以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為主,由東向西分布著不同類型的天然草原植被,主要分為三個草原區和一個沙地植被。

豐美的草原本來應該是錫林郭勒盟的驕傲,但是草原的命運隨著經濟發展而變得多舛。1989年,有著畜牧業大盟之稱內蒙古錫林郭勒盟牲畜首次突破1000萬頭只,實現了錫林郭勒盟幾代人的夙愿。到1999年牲畜頭數超過1800萬頭只,居全國地市級首位。可誰都沒想到,這一連串令人驕傲的數字背后卻隱藏著草原的巨大隱患:由于始終沒有擺脫傳統粗放靠天養畜方式,隨著超載過牧加重,以及自然災害和氣候變暖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草原生態環境不堪重負,最終導致長期積累的生態危機在世紀之交集中爆發,昔日廣袤美麗的錫林郭勒草原飽受荒漠化折磨,從畜牧大盟一下成為全國生態惡化和經濟落后雙重矛盾最為尖銳的地區之一。

當人們走在錫盟首府錫市大街中心時,會發現有1座牛、馬、羊、駝的群雕,中間聳立著紀念碑,碑文上寫到:

經錫林郭勒盟幾代人的共同努力,全盟牲畜總頭數一九八九年突破1000萬,錫林浩特市委、政府受中共錫林郭勒盟委、錫林郭勒行署委托建此群雕,以志紀念。

一九九0年七月二十五日

碑文的內容與草原現狀兩相對比,讓人不但不能激起敬意,反而心情格外沉重。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所講到的:“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

1999年開始的錫林郭勒盟連續3年干旱期間,全盟牲畜減少400多萬頭只。當時,生態環境嚴重惡化,牧草高度只有10~20厘米。當地頻繁的沙塵暴和頻發的自然災害不僅給這片草原帶來了巨大損失,也讓草原之外的人們感受到了這里的生態危機。有數據顯示,2000年,錫林郭勒大草原西部荒漠半荒漠草原和部分典型草原有近5萬平方千米“寸草不生”,并且流沙面積以每年130多平方千米的速度擴展,全盟農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99年的2236元下降到2000年的1823元。到了2006年,錫林郭勒盟退化、沙化草場面積已達18446萬畝,占可利用草場面積由1984年的48.6%擴展到64%。西部荒漠化草原和部分典型草原有近7500萬畝“寸草不生”。錫林郭勒草原烏拉蓋地區曾是東烏珠穆沁旗最好的草場,當年沒膝深的草場已被大面積開墾,取而代之的是一望無際的農田和一個挨一個的村莊和作業點。據介紹,僅烏拉蓋農牧場管理局開墾草原就達50萬畝。另外,全自治區每年還有1.7億畝草地因濫采、濫挖、濫割而遭到破壞,其中6000萬畝草場已完全沙化。

據當時內蒙古畜牧科學院草原研究所研究表明,內蒙古幾大草原已形成了大面積沙地或沙帶。更可怕的是,10年間,這些沙地或沙帶從西向東推進了100千米,直接威脅華北和北京。

草原生態惡化,誰之過

錫林郭勒草原生態環境惡化、草場退化、沙化、水土流失的原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兩個方面,其中人為因素又是最直接和最主要的原因。

(1)自然因素

錫林郭勒盟地處中緯度西風氣流帶內,屬中溫帶半干旱大陸性氣候。由于其南部和東部有高山隆起,阻擋了夏季風的深入,隔斷了南來的水源,大氣水分缺乏,降水量減少。冬季在歐亞大陸蒙古高原一西伯利亞冷壓的控制下,加上開闊的區域,寒流長驅直入,形成了該地區“寒冷、風大、雨不均”的氣候特征。據氣象資料表明全盟年平均降水量呈下降趨勢,而年平均氣溫卻不斷升高,增加了干旱程度。加上堆積的大量疏松的沙質地表是造成生態環境惡化、草場退化、沙化、水土流失的潛在因素。

(2)人為因素

由于錫林郭勒盟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脆弱的生態環境,加上不斷增加的人口對草原的過度利用導致了草原的最終后果。業、農業、交通運輸、建筑和開發自然資源,卻沒有考慮如何合理開發、利用、保護草原,使人口、資源、環境能夠協調發展。畜牧業的發展,致使全盟可利用草場面積大大降低。為了獲取糧食和經濟利益而進行的農業耕作開墾,使草原大面積受到破壞。錫林郭勒草原屬于溫帶干旱草原,生態系統極為脆弱。這一地區年平均降水300毫米,無霜期90~110天。就這樣的一個自然環境中,在歷史上出現過兩次大規模的草原開墾,歷史也證明了開墾種植草原最終以失敗而告終,相反留下的是荒蕪退化了的草原。事實上到現在為止開墾草原的行為也一直沒有終止過,只不過和過去比有面積規模大小區分而已。即使是現在耕作的土地因受耕作技術和自然環境條件限制,也會逐漸失去耕作價值而撂荒。其原因是種植的土地有9個月的裸露期,而在這9個月中正好是季風猖獗時期,土壤中的有機質就會因風蝕而分解,從而逐步降低土壤肥力。另一個原因是受降水限制,種植土地就的打深水井,往往因為使用成本高或者水位下降成了廢井。

由于草原開闊平坦,車輛行駛不受任何限制,因而形成了蜘蛛網狀的“自然公路”。此外,建筑業發展、礦產品開發、隨意樵采、濫挖藥材、摟發菜、打獵等行為加劇了草原的退化、沙化和水土流失。根據統計,在草原上每挖1千克甘草就會破壞5平方米的草原,挖5棵芍藥就破壞1平方米的草原。發菜只有在荒漠草原上生長,表面看摟發菜不破壞草原,事實上摟發菜直接破壞了地表植被的網狀結構,為風蝕草根提供了條件而引起大面積的草原退化。草原上的野生動物是草原生態系統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這些年成群的百靈鳥飛過藍天的景象已經極為少見,原因就是它在內地的身價高了,捕捉它們的人多了,有的人甚至以此為謀生手段。根據統計一對百靈鳥在一個繁殖期內就吃掉20千克螞蚱,這些年草原蝗蟲頻繁爆發與百靈鳥的減少不無關系。狼更幾年難得看成了餐桌上的上等佳肴。我們沒有理由不相信如果草原上的野生動物滅絕了,那么這片草原也就不存在了。這些直接的人為因素破壞了草原生態系統內部的自我調節能力,使草原的生態環境極度惡化。這種掠奪性的經營方式使草原畜牧業已經陷入絕境。特別是生態環境付出的巨大代價,是難以用經濟賬來計算的。

從天而降的警告

當我們把目光再投向整個內蒙古大草原,可以驚訝地發現如今的草原荒漠化已經嚴重威脅著生態平衡及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內蒙古大草原本是防止沙漠南侵的綠色屏障,如今卻變成了沙塵源。隨著草原的不斷退化,災害性的沙塵暴天氣越來越頻繁:20世紀50年代發生過5次,60年代發生過8次,70年代發生過14次,90年代發生過23次,已數次侵襲江蘇、安徽、甚至福建。一次大的沙塵暴可以讓上千萬噸浮土遠距離大搬家,沙塵遮日,白天伸手不見五指。風沙和浮塵帶來大量有害物質,造成嚴重的空氣污染。沙塵暴引起的大氣環境問題,降低了受影響地區的生活質量,給著受影響地區的人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帶來嚴重隱患。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兴县| 尼玛县| 玛纳斯县| 金寨县| 寿宁县| 交口县| 吉木萨尔县| 阜新| 师宗县| 蕲春县| 广州市| 贡觉县| 新田县| 稷山县| 温宿县| 长葛市| 九龙城区| 蒙自县| 大田县| 墨脱县| 宁阳县| 平湖市| 阿图什市| 炎陵县| 三亚市| 宣城市| 西畴县| 昌平区| 昆山市| 江永县| 古丈县| 西林县| 盐亭县| 上思县| 饶平县| 桂东县| 高要市| 扶绥县| 临朐县| 安多县| 田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