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X為原型
- 余靜如
- 1818字
- 2022-09-16 10:25:44
前言:謬誤的生活如何過得正確
某一天,我多年未見的好友突然來到我在的城市,在工作日約我吃午飯。面前的食物慢慢變涼,她只是一直滔滔不絕地說話,說的都是一些生活里雞毛蒜皮的瑣事,但我只有一個小時的時間。我說,我們今天就到這里吧。她眼睛突然紅了,告訴我她可能撐不下去了。
——《以X為原型的一篇小說》
上面這段話出自我的小說,也源于我的真實生活。在小說中,“我”并沒有給“我的朋友”提出什么建議或是解決辦法。但在現實中,我卻竭盡所能地發揮想象力,提出各種關于美好生活的方案,并勸說她相信自己有這個能力。直到她告訴我,她“好一些了”。
我并不真的相信那些虛幻的美好愿景能夠實現?,F實生活中的“我”和創作中的“我”常常是矛盾的,在現實中,我有時不得不隱藏自己真實的觀念和想法,在小說里我不愿意這樣做。因此在創作的過程,我愿意坦然面對自己的內心——人性充滿弱點,人的一生中充滿無法解決的困境。在我的這本小說集里,我借由主人公們來談論的通常是心靈上的困境。正如我開頭提到的那位朋友,這次我的主人公們并沒有誰在挨餓受凍或是物質上極度匱乏,他們都有著看似正常的生活,與城市中的許多年輕人無異,但他們卻飽受精神折磨,這樣一種折磨有時候令他們想到死亡。這并不是矯情,也不是都市病,很多時候也不是抑郁癥,反而是一種再正常不過的,人們對于自己存在意義的思考。當下看似豐富的物質生活從某個角度來說是一種假象,真實情況是大多數人無從選擇自己的生活,也無法想象另一種生活,他們遭遇的是精神上的貧瘠和危機。他們不自覺地遵循他人的規劃,由他人評判自己的價值。當他們開始對缺乏自主性的生活感到不適和荒誕的時候,他會自然而然地感到痛苦。
弗洛伊德提出“死本能”;加繆說,所有的哲學問題歸根結底都是一個問題:“自殺”。這兩個問題一度使我困惑。直到最近,我創作《以X為原型的一篇小說》,里面的主人公X一直想要自殺,而“我”怎樣也無法說服他,甚至險些被他說服?!耙粋€人不能選擇自己是否出生,卻能選擇自己是否死亡?!边@看似只屬于死神的權力,正握在人們自己手中。這難道不是一種巨大的誘惑嗎?“我”和X一起認真思考了關于死亡的問題。而“我”發現,在沒有真正思考過“死亡”時,“活著”是沒有意義的。思考生存的意義,是人所不同于動物的地方。生存和繁衍,不是人類存在的唯一價值,也不是人類存在的最高價值。
當然,死亡并非一種解決問題的方式。思考死亡的目的可以是為了更好地活著。蘇格拉底說過,未經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缺乏自我認知的人像動物一樣依靠本能活著,直到生命結束。發現自我似乎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因為當一個人想要聽從內心時,他往往會發現自己和“別人”不一樣,他會害怕站在群體的對立面。但每個人原本是不一樣的,那些龐大而單一的“群體”本就由許許多多不一樣的個體組成,群體中的人們為了安全感放棄自由,最終變成自己的敵人。
在這本書收入的幾個故事里,我筆下的人物幾乎都在渾渾噩噩地忍受,或是小心翼翼地維持著自己當下的生活,他們缺乏經驗和勇氣,懼怕改變,也缺乏智慧和機遇,受環境限制而看不到更多的可能性。這些人物的原型取自我日常接觸的一些人,朋友、親戚、同事、陌生人,也有我自己。其中的原型之一 ——我的一位朋友看過小說之后表達了不滿,他承認我們大家就是這樣庸庸碌碌,但“為什么不寫一些更理想的人、更有能量的人”?我想,他說的大概是“英雄”?每個人都有一個“英雄夢”,少年時我們幻想自己是英雄,成年之后更期待別人成為“英雄”。我確實也想塑造這樣一個角色,但無論怎么寫,“他”都顯得那么不真實。我還是想要寫一個能夠真正存在的“英雄”,“他”和我們一樣陷在一攤爛泥里,掙扎著想要創造一個新世界。
在這本小說集里,每個角色的“困境”都沒有得到解決,我描述的只是他們開始審視自己生活的那一瞬間:他們對原本認同,或是一直未經反思的生活突然產生痛苦和懷疑。我想要盡可能準確地描述他們人生中的這一刻,講述這一刻是如何發生。我希望我筆下的這些人物具有普遍性,也希望讀者讀它的時候能夠想到自己或是身邊的什么人。我希望每個處于生活或者心靈困境中的人都去審視自己的困境,雖然這過程可能是痛苦的,但我相信不會一無所獲。阿多諾說,謬誤的生活無法過得正確。但我想,假使我們每個人都無法擺脫命運,但仍擁有對其反思的自由。“反思”,正是希望所在。也許“英雄”就在我們之中,總有一天他會爬出來。而審視自己的困境,正是他走出的第一步。
余靜如
2022—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