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別讓偏見和標簽決定你是誰(套裝共五冊)
- (美)戈登·奧爾波特等
- 3697字
- 2022-09-09 17:06:03
中文版序
戈登·奧爾波特所著的《偏見的本質》是無與倫比的。在它于1954年出版之前,還沒有過與之類似的著作,在那之后的65年間,更是沒有一部著作能達到它的影響力。后一點尤為令人驚異,因為在這65年間對偏見的研究已經迅速發展為實驗心理學的主要課題之一。至今,已有成千上萬的科學研究從各個方面詳細探討了這些獨特的態度和信念的結構及功能。然而,對我們教師而言,當我們向學生介紹對偏見的現代理解時,我們仍然一定要向他們推薦《偏見的本質》這本書。
奧爾波特最著名的是他在人格心理學方面的研究,他也被認為是該領域的創始人之一。但事實上,他最有名的著作《偏見的本質》卻是關于一個他不常在科學期刊上撰文討論的話題;到1980年,這本書已經賣出了超過50萬冊。我們知道,奧爾波特的父親是一名醫生,他把自己的家當作診所,經常給那些付不起醫療費的病人施診。據赫伯特·凱爾曼─奧爾波特的學生及繼他之后的哈佛大學卡波特社會倫理學講席教授─推測,奧爾波特對群體差異所造成的長期消極影響的認識,可能源于他早期在這個家庭診療所中對不平等的觀察。
《偏見的本質》之所以影響深遠,是因為它具有預見性、涉及面廣,而且毫不費力地將一些逸事和觀察資料(包括通俗口語、文學敘述)與證據交織在了一起。《偏見的本質》以清晰地將偏見描述為非理性思維和情感的例子而引人注目。即使在今天,我們也很難說服心理學專業的學生或其他任何人相信,偏見不僅僅是發生在社會上幾個“害群之馬”身上。我們很難擺脫這種錯誤的信念:我們自己是沒有偏見的,而且只要清除那些支持群體間仇恨或那些愿意在自己國家消滅不同群體的人,偏見的問題便會煙消云散。
無論這種觀點多么有說服力,將偏見問題歸咎于寥寥可數的人的不良行為都是錯誤的。它為什么如此令人信服?就在我身處美國寫這篇前言時,我們又一次得知在得克薩斯州埃爾帕索市一家購物中心發生了槍擊事件,一名嫌犯槍殺了數名無辜的群眾。據稱,這名21歲的嫌犯在宣言中寫道:“這次襲擊是對拉美裔移民入侵得克薩斯州的回應……我只是在保衛我的國家免于入侵帶來的文化和種族變更。”人們很容易將“偏見”標簽只留給擁有這樣思維的人,而把我們其他人免除在這可怕的界限之外。
當然,作為一名人格心理學家,奧爾波特了解不同的人在經歷和表達偏見上是不一樣的。但他也看到了某種更難以捉摸的東西:構成偏見的思想和情感之間的連續性,以及所有人類都有的更廣泛的分類思維。在第1章中給出了一些基本的定義之后,奧爾波特在第2章就以“預先判斷是一種常態”為題,指出這點可能是本書最大的貢獻。奧爾波特在其中寫道:“人腦必須借助分類……來進行思考。分類一旦形成,這些類別就成了正常預判的基礎。我們無法避免這個過程,因為有秩序的生活正系于此。”(見第22頁)
對于“我們平日的思考、行動及生存所培養的習慣和需要,同時卻也是造成偏見的罪魁禍首”這個觀念,光是理解起來對我們依然很困難,更不要說在1950年代早期,以當時對人類心智的認識而言。我們必須提醒自己,這是在認知革命之前、在心理學現有的大量經驗基礎之前、在我們現在普遍理解人類認知非理性的概念出現之前。而在這些關于人性的真理被揭露之前,奧爾波特就已經意識到了它們;從這點上來說,預見性是他最大的天賦。如果他今天還在世,他應該很容易就能理解他的直系后繼者當今所創立的概念——“內隱偏見”,即便至今仍然有一些心理學家無法理解這個概念。
除此之外,《偏見的本質》覆蓋的范圍之廣同樣值得注意。奧爾波特在1954年寫這本書的時候,關于偏見的實證研究基礎還很匱乏;盡管如此,他并沒有只寫一本薄薄的書,集中在幾個可以通過直覺和陳詞濫調涵蓋的主題上。《偏見的本質》包含了我們目前在學術期刊上對偏見的思考和論述的各方面:(1)分類和學習;(2)內群體偏愛和外群體歧視;(3)真實的和想象的種族和民族差異;(4)群體成員身份所可見標記的作用及其引發的陌生感;(5)語言在產生和維持偏見方面所扮演的角色;(6)反直覺的想法,如對自己所屬群體的仇恨;(7)刻板印象的形成和變化;(8)歷史、社會文化和即時情境的角色;(9)煽動者、宗教、忠誠和替罪羊的角色;(10)從眾的力量;(11)偏見在幼童身上的形成;(12)負罪感與內心沖突;(13)侵略和極端形式的仇恨;(14)偏見與人格其他方面的交織;(15)造就寬容性格的條件;(16)減少偏見的過程,尤其是其中所提出的“接觸假說”直到如今仍是研究減少偏見的理論基礎。
因為奧爾波特不遺余力地向讀者呈現偏見的本質,當閱讀本書時,我們會屏息凝神,并了解如果要充分理解偏見問題的復雜性,就需要從各個角度進行探討。奧爾波特曾經在其他場合評論說,理解原子運作的原理已經需要幾個世紀的時間和資源,那么要理解人類思維的復雜性,相應地就需要更大的投資。最近,我的同事─麻省理工學院生物學家南希·霍普金斯─也做了類似的分析。她深深擔憂遺傳學家將數學和科學等領域中智力問題的復雜性簡化為基于群體和遺傳的不同。作為一名癌癥生物學家,霍普金斯深知即使經過幾十年的高投入研究,人們目前對癌癥遺傳基礎的了解還是非常有限。她懷疑是什么樣的價值體系能引發人們對男女數學和科學能力的基因差異感興趣,也非常擔心人們為何對這些比單個細胞失活復雜得多的研究如此輕易地做出猜測。
而與這種過度簡單化不同的是,奧爾波特明白事物的復雜性:僅僅是始于預先判斷的某事件,最終也可能以種族滅絕告終。他對偏見這個主題復雜性的理解體現在這本書的廣度上,這本書由200個獨特的部分組成(在全書31章的每一章末尾都有總結和說明)。可以說,《偏見的本質》不僅應該是學習該主題學生的必讀教材,而且應該是那些急于在人類智慧的遺傳基礎等復雜現象上選定立場者的必讀教材。因其有意識地面對復雜性,它可以作為教導我們謙遜對待科學的一課。
在《偏見的本質》出版后65年,我們對偏見有了更多的了解,這不僅體現在已經發表的論文數量上,而且也體現在這些論文所采用的多種方法上,從小型的控制實驗到現場研究、相關研究、經濟博弈與模擬研究和機器學習,更不用說現今可用的更為復雜的統計方法了;這些方法使我們對已知和未知領域的研究有了更大的信心。當奧爾波特寫這本書的時候,可用的數據只占今天可用數據的一小部分,但值得注意的是,他的觀點在很大程度上都與后來的數據所揭示的一致。事實上,除了他對精神分析理論(在當時很有影響力,但在今天的科學心理學中已沒有任何作用)的論述,奧爾波特在其他方面的觀點在幾十年后的今天看來,幾乎是沒有錯誤的。
奧爾波特在1954年是如何掌握這個話題的呢?在我看來,在其他人可能誤入歧途的地方,奧爾波特的一些特質和經歷可以使其避免。首先,他是一位人格理論學家,因此他能夠理解基因和社會、全球和地方、個人和集體的行為如何塑造我們每一個人,他也同樣明白外在能夠改變內在,反之亦然。此外,奧爾波特對心理學的理論理解根植于他對世界的實踐和對歷史的理解之中,他對美國早期的奴隸制度和反猶太主義有很深的了解,這是當年其他身處相同社會地位的人所沒有的。他從發生在世界各個角落的事件中(包括當時二戰后從歐洲來美國的移民的經歷)獲得了自己的見解。這些經歷和理解使得他能對理論和實用主義都有無與倫比的把握,從而清晰描繪偏見這幅畫面;而引人注目的是這幅畫面的核心正反映現代社會。我們只要在他的書中把那些社會群體的名字更改一下,就會看到與當今新的群際關系的相似之處。
在某種程度上,我們聽取了奧爾波特的教導,沿著他推薦的方向前進,更快地對偏見的本質有了更多的了解。在我們探討偏見的過程中,我們逐漸賦予“偏見”一個比較有限的含義,以此來指顯性的、有意識的、帶有敵意的偏見。但是,認知革命讓我們更加理解偏見。偏見不僅僅來自我們有意識控制的思考過程,還來自我們無法意識到的思考過程;我們意識不到的偏見,沒有先進的技術是很難被察覺到的。這樣的理解,產生了社會認知不僅僅有顯性,還有內隱表達的可能性。如今,“內隱偏見”的概念(通俗的說法為“無意識偏見”),被認為是所有人類和集體的特征,是無意識歧視的一部分,它不但已被學術界接受,而且已升華成一種文化模因。在美國2016年總統選舉期間,總統候選人在首次公開辯論中被問及他們將如何應對內隱偏見;而多數組織,包括政府機構、金融投資者和電影制片人群,都盡可能理解內隱偏見是如何帶來他們不愿支付的隱性成本的。
雖然奧爾波特對偏見的看法是基于美國人的視角,但他所傳達的信息是普世的,因為他談論的是一個普世的議題。因此,即使只用有限想象力來閱讀《偏見的本質》,我們也能在中國─就如在世界其他地方─同樣獲得共鳴。當中國人通過旅游、商業和知識交流探索世界時,中國的讀者必能在奧爾波特的理論中找到共鳴。這是《偏見的本質》一書首次在中國出版,它可以作為中國人的指南,開啟一個前所未有的對群體間關系的理解。在中國及世界各地,讀者在翻頁時─無論是紙質版還是電子版─應該思考的問題是,透過科學知識的獨特力量,我們如何戰勝由來已久或新出現的對世界大同與和平的威脅?
馬扎林·貝納基
理查·克拉克·卡波特社會倫理學講席教授
哈佛大學心理學系
(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卓敏市場學教授康螢儀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