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弈與社會
最新章節
書友吧 6評論第1章 導論:個體理性與社會最優(1)
第一節 社會的基本問題
英國小說家丹尼爾·笛福在《魯濱孫漂流記》中描述了一個叫魯濱孫的航海冒險家因航海失事后在一個荒島上獨自生活二十多年的故事。在荒島上,魯濱孫每天需要考慮花多少時間用來種植、多少時間用來打獵、多少時間用來捕魚等時間分配問題。這是一個典型的資源配置問題。魯濱孫面臨的問題也是我們每個人作為個體時面臨的問題:我們的資源有限、時間有限,如何選擇生產(或購買)不同的產品,使得我們能從經濟活動中獲得最大的滿足?
對于資源配置問題,經濟學家已經進行了非常深入系統的研究,得到的基本結論是:如果資源在每一種用途上面都具有隨著資源使用量的增加而產生的邊際回報下降的性質,那么,最優的資源配置必須滿足最后一單位資源無論用在哪一種用途上都產生相同的收益,即資源在每一種用途上的邊際貢獻都須相等。這一結論在經濟學中被稱為是等邊際原理。
但我們絕大部分人不是像魯濱孫一樣生活在孤島上,而是生活在群體中,每個人的選擇不僅受到資源的約束,也受到其他人選擇的約束。如果說對于個體來說,所面臨的主要問題是資源配置問題,那么,對于社會來說,所面臨的主要問題又是什么呢?換句話說,什么是一個社會面臨的基本問題?
要回答這一問題,當然需要搞清楚何謂“社會”。我們幾乎每天在用“社會”一詞,比如,“當今社會”、“社會問題”、“黑社會”等。那么,什么是社會?
這似乎是一個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觸摸得到但又難以說清的問題,因為在不同的語境下,“社會”一詞的內涵有所差異。但其基本含義是指和個人或個體相對而言的群體。美國生物學家愛德華·O.威爾遜(Edward O.Wilson)將“社會”(society)定義為:以相互協作的方式組織起來的一群同類個體。更一般地,我們可以把社會定義為個體之間具有互動行為(interaction)和相互依賴(interdependence)的群體。也就是說,一個人做決策的時候,不僅要考慮自己有什么選擇,還需要考慮別人有什么選擇。由于沒有任何人的選擇是給定的,每個人決策得到的結果都會受到別人決策的影響。群體的這種互動行為,決定了個體的社會屬性。人的社會屬性意味著,一個人選擇什么并不全是自己可以決定的事情,人的選擇受社會價值觀、文化等因素的影響。像善惡、是非、公平這樣的觀念只有在人作為社會成員時才有意義。我們的語言、舉止、飲食、著裝無一不表明,人類是社會動物。
以語言為例,在修我課程的學生中有一位同學沒有及時交作業,助教問他什么原因,他向助教解釋說,人品不好,感冒了。當助教向我轉告時,我一下子沒有明白:人品和感冒有什么關系?助教向我介紹說,“人品”一詞在年輕人口中的含義是“運氣”的意思,而不是我們通常理解的“品行”的意思。我向他了解為什么“人品”在年輕人當中會有這一含義,他說他也不知道,反正大家都這么說,他也跟著這么說。
大家做什么,自己也跟著做什么,不管其對錯和原因,人的這種隨波逐流現象在博弈論中叫做羊群效應(herd behavior)。人們不僅在語言上存在羊群效應,還在舉止、衣著、飲食、投資等很多方面都存在類似的行為特點。羊群效應可以說是人的社會屬性的一種鮮明反映。
如上所述,社會可以說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體。那么,一個社會面對的基本問題又是什么呢?
對于這一問題,讀者或許有各自的認識,學術界也有不同的看法。比如說,傳統上,經濟學家關注的是社會資源的有效配置問題,社會學家關注的是利益在社會成員之間的分配問題,法學家關注的是個體如何承擔責任和義務的問題。這些認識從某種角度來看都是有道理的。但是,從人與人互動的角度來看,社會最基本的問題有兩個:第一個是協調(coordination)問題,第二個是合作(cooperation)問題。我這樣歸納很大程度上受到著名社會理論家Jon Elster(1989a)的啟發。他在The Cement of Society一書中界定了社會秩序(social order)的兩個問題:行為的可預測性(predictability)和合作(cooperation)。相應地,他區別了兩種社會無序:預測失敗導致的無序和缺乏合作導致的無序。但他講的預期失敗常常與利益沖突有關。我用“協調”代替“預期”是想把沒有利益沖突的協調問題與有利益沖突的合作問題區別開來。由于大量的現實問題經常是這兩個問題綜合在一起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以致人們經常認為這是同一個問題。實際上,協調問題和合作問題有著很大的不同,所以在理論上把二者區別開來是非常重要的。
1.1協調問題
什么是協調問題呢?下面,我們以交通為例來說明。這個例子可以說是純粹的協調問題,不存在利益沖突。
考慮相向而行的兩個人,每個人都有兩種選擇:靠右走或靠左走。如果選擇不一致,如一個人選擇靠右走,另一個人選擇靠左走,不免會相撞;若選擇一致,都靠右或是都靠左,則順利通行,相安無事。
數字表示兩個人做出選擇后各自得到的回報:第一個數字代表行人甲的回報,第二個數字代表行人乙的回報。若兩個人都選擇靠左行(見矩陣左上角),或都選擇靠右行(見矩陣右下角),結果將是順利通過,我們記為每人都得到回報1;如果兩個人選擇不一致,甲選擇靠左走,乙選擇靠右走(見矩陣右上角);或甲選擇靠右走,乙選擇靠左走(見矩陣左下角),則兩人相撞,都有損失,故記為每人的回報為-1。
需要提醒讀者注意的是,這個表格假定了在每一種情況下,雙方得到的回報都相等,即要么都是1,要么都是-1。這個假定有和現實不符之處,因為現實中兩人相撞時,可能一方比另一方損失慘重,順利通過時,也會有一方比另一方得到的收益更大的情況。但是,假定他們報酬都相等,以及行動一致情況下的報酬高于不一致情況下的報酬,我們可以很好地刻畫出協調問題的實質:行動相互協調時,一榮俱榮;行動不協調時,一損俱損。
協調問題的核心是人們如何預測他人的行為。解決預測最為直接的辦法就是相互之間的溝通和交流。比如,如果行人甲和乙出行的方式是步行,這樣,他們相遇時,能夠通過語言或手勢來進行溝通,協調各自的行動。
溝通是人與人之間的信息和知識的交流。為了做出正確的預測,當事人需要掌握相關的知識。這些知識包括對行為規范的認識,對對方特性的認識,甚至還要掌握對方如何看待己方的認識等高階知識高階知識是博弈論中的一個概念,簡單說來,它描述的是人們對于其他人掌握信息情況的一種判斷和認識。比如,在空城計中,“諸葛亮生平謹慎,不曾弄險”是司馬懿所掌握的有關諸葛亮的信息,而諸葛亮知道司馬懿掌握這一信息,諸葛亮的這一知識相對于司馬懿的知識就是一種高階知識。在我國,有入鄉隨俗之說。人們到陌生之地辦事時,往往需要了解當地的一些待人接物的習慣,以使自己的行為能夠和當地人的行為相協調。這些有關習慣和社會規范方面的知識對于解決協調問題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在東北一些地區,酒桌上向他人敬酒,講究先干為敬,即自己把自己酒杯中的酒喝光了為“敬”;而在河南,向他人端酒,讓對方喝下去,自己不喝為“敬”。考慮一個東北人和一個河南人在一起喝酒,如何相互表達敬意?顯然,這時就要看在什么地方喝酒了,然后根據入鄉隨俗的規則來解決這一協調問題。
對對方特性的認識也是解決協調問題非常需要的知識。在我們上述的交通的例子中,如果當事雙方有一方是個盲人,另一方在了解這一特性之后,就會主動改變自己的選擇以和盲人協調。新手開車,在后玻璃窗上標出“實習”二字,是提醒他人自己開車不熟練,也有助于協調。在許多情況下,協調意味著不同的人應該遵守不同的行為規則,此時,理解對方的特征就更為重要。古代中國的官員出行時鳴鑼開道,就是為了傳遞出自己的身份特性,以讓其他行人調整行動。
掌握有關對方如何看待己方的高階知識也非常重要。以我們所考察的交通來說,甲選擇走左邊還是走右邊,需要考慮乙認為甲會如何選擇。如果甲認為乙會認為甲將選擇左邊,甲最好選擇左邊。如果乙預測甲會靠左行,但甲以為乙預測他靠右行,所以他還是靠右行,結果就會相撞。這就表明,協調問題不僅要求預期的一致性,還要求關于預期的預期也要一致。這實際上為正確預測他人的行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為,由于知識結構、信仰、偏好等方面的差異,我們很難準確判斷別人的企圖,從而也很難知道別人是如何看待己方的判斷。這時候,就會發生協調失靈。人類社會的許多沖突,不是源自利益的沖突,而是源自誤解,也就是錯誤的預期。
一般來說,對于為做出正確的預測所需要的各方面的知識,我們往往是所知甚少(too little knowledge),甚至是沒有可以利用的知識,正所謂“書到用時方恨少”。比如,對于規則性知識,我們身處陌生之地時,就會發現我們很難全部掌握該地之風俗禮節。在和朋友的日常交往中,我們也常常發現自以為很熟悉的朋友會有驚訝之舉。這表明有關朋友的全部特性,我們并沒有完全掌握。當然,有時候我們也會知道得太多(too much knowledge),以致超出我們大腦的加工和處理能力,使我們茫然不知所措。導致我們不能形成正確預測的另外一種情形是,我們有時缺乏正確運用知識的能力(fail to use the knowledge)。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發現自己知道某些知識,但是在進行決策的時候,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包括遺忘在內,我們沒有正確地利用這些知識,以致事后追悔不已。
關于缺乏知識、太多知識和不能有效利用知識對預測的影響。
無論如何,溝通是有成本的。如果溝通成本很高,甚至是根本不可能的,又如何協調呢?如兩個人都在開快車,且相遇地點是在一個拐彎處,沒相遇之前,雙方都無法觀察到對方,等到快相遇時,溝通已來不及了。這種難以通過溝通來協調的情形在現實中其實很常見,畢竟溝通需要一些前提條件,要有一個交流的平臺,如語言、思想、學識等方面的一致性,否則,將成為對牛彈琴,溝而不通。這里,由于考察的是一榮俱榮的協調問題,我們沒有考慮當事人故意隱瞞信息,故意為溝通設置障礙的情況。但在現實生活中有的人會在一些情況下裝聾作啞、不懂裝懂以阻礙交流。考察當事人在溝通交流過程中故意隱瞞信息的經濟學文獻被稱為策略性信息傳遞,Crawford&Sobel(1982)曾對此做過開創性貢獻。
就我們考察的交通問題來說,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之一是制定交通法規。比如,我們國家交通法規規定靠右行駛,還有如英國等一些國家規定靠左行駛。進一步,為什么法規可以解決協調問題呢?其實,法規以及正式的制度之所以能夠解決協調問題,主要是因為它幫助人們對別人的行為做出判斷(預期)。比如說,當交通法規規定開車靠右行時,每個駕駛員都會預測其他駕駛員會靠右行,因為靠右行是每個人的最好選擇。當然,許多情況下,預期的形成依賴于法規背后的權威因素。權威的存在意味著,當有人違反法規時,就會受到處罰。當預期到其他人都會服從權威、遵守法規時,對于每一個人來說,遵守法規就是最好的選擇。但一旦法規失去了權威,就無法起到協調作用,因為那時人們將無法預期其他人將會如何行動。在這個意義上,人們愿意接受權威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為了更好地協調。樂隊的指揮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現實中,當某種緊急情況發生時(如交通嚴重堵塞),一個自告奮勇站出來發號施令的人也能得到大家的擁護,道理就在這里。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要解決協調問題,就需要人們能夠相互正確地預測對方的行為。而要想做出正確的預測,需要溝通,需要恰當地掌握相關的知識,并能正確地加以運用;也需要一些明確的規則。溝通和規則都有協調預期的作用,二者的相對優勢和相對重要性依具體問題而定。現實中,在有明確規則且規則發揮作用的情況下,我們可以借著規則來預測他人的行為。在規則不明確或規則難以發揮作用的情況下(包括不同的人心目中有不同的規則),溝通就變得更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