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言: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叢書
- 華學誠 游帥譯注
- 984字
- 2022-09-09 14:30:15
二、《方言》所呈現的方言分布
自古就有方言,今天的漢語方言正是古代方言各自獨立發展而又相互滲透影響的結果。有方言存在,自然就有方言區。但是對于先秦那么漫長的歷史時期,我們知道的方言知識極少極少。先秦文獻中有一些方言痕跡,當時的學者也曾有片言只語提到當時的方言狀況,然而憑據這些極為有限的、零碎的、毫無共時價值可言的材料,是無法科學地描寫出先秦各個歷史時期的方言區的。然而揚雄的《方言》卻為后人客觀呈現出了漢代的方言面貌,這是該書成為不朽著作的一個重要原因。
該書的重點就在“方言分布”這一部分,這部分最重要的價值就是對漢代方言的具體描寫,和描寫中所蘊含的方言區劃思想?!斗窖浴酚涊d的方言殊語所屬區域極為廣闊:北起燕趙(今遼寧、河北一帶),南至沅湘九嶷(今湖南一帶),西起秦隴涼州(今陜西、甘肅一帶),東至東齊海岱(今山東、河北一帶),甚至連朝鮮北部的方言也有所搜集。因此,依據《方言》所提供的材料,擬出漢代的方言區劃也就成了可能。林語堂、羅常培&周祖謨、[美]司理儀、周振鶴&游汝杰、丁啟陣等諸多學者都做過相關方面的工作,各家分區不盡相同,主要是因為各自掌握標準時有寬嚴之別以及對《方言》地名實際所指區域的理解有廣狹之異所致,總體上來看,分區數量的多少并不構成根本性的差異。
需要重點說明的是,《方言》中所用的地名情況比較復雜,既有先秦時期的地名如戰國國名,也有漢代的郡縣及山川之名,并不統一。這種情況出現的原因可能與《方言》材料的來源有關。《方言》中的一部分材料來自郭璞所謂的“考九服之逸言,標六代之絕語”,也就是歷史上的方言資料,而揚雄需要在古今之間建立縱向聯系。一部分材料則是揚雄在京師“把三尺弱翰,赍油素四尺”,實地采集的漢代方言。這其中,可能由于被采訪者的見識、表述習慣、文化程度不一以及該書未及定稿等原因,書中地名上存在的不統一也就無可厚非了。而我們在翻譯過程中,凡涉及歷史地名如某些西周封國時,一般會在保留該地名的同時冠以“古”字(如“古秦國”“古晉國”)也就是這個原因,目的是為了避免過度翻譯造成信息上的傳遞偏誤,畢竟不少地名的實際范圍都長時間處在一種動態變化的過程中,這就與靜態描寫的方式形成了沖突,因而我們的目標只能是傳遞其大致的地域范圍,并在書末附以地名信息對照表來輔助讀者進行理解。同時,《方言》所陳述的語言現象還是應當理解為共時性質,這是不沖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