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卷十一

11.001 蛥蚗(1),齊謂之螇螰(2),楚謂之蟪蛄(3),或謂之蛉蛄(4),秦謂之蛥蚗。自關(guān)而東謂之虭蟧(5),或謂之蝭蟧(6),或謂之蜓蚞(7),西楚與秦通名也。

【注釋】

(1)蛥蚗(shé jué):蟪蛄的一種方言說法。

(2)螇螰(xī lù):蟪蛄的一種方言說法。“螇”也可單用。《鹽鐵論·散不足》:“諸生獨不見季夏之螇乎?”

(3)蟪蛄(huì gū):蟬科的一些小蟬。既包括初夏鳴叫的夏蟬,也包括秋天鳴叫的寒蟬。

(4)蛉蛄:蟪蛄。“蛉”是小稱。

(5)虭蟧(diāo liáo):蟪蛄。虭,也可單用,同“蛁(diāo)”。揚雄《太玄·飾》:“蛁名喁喁(yú,隨聲附和),血出其口。”

(6)蝭(dì)蟧:虭蟧的一種方言說法。

(7)蜓蚞(tíng mù):疑為蛉蛄的一種方言說法。

【譯文】

對于蟪蛄,古齊國地區(qū)稱之為“螇螰”,古楚國地區(qū)稱之為“蟪蛄”,也有的稱之為“蛉蛄”,古秦國地區(qū)稱之為“蛥蚗”。函谷關(guān)以東的地區(qū)稱之為“虭蟧”,也有的稱之為“蝭蟧”,還有的稱之為“蜓蚞”,這些都是在西部古楚國地區(qū)與古秦國地區(qū)通用的名稱。

11.002 蟬,楚謂之蜩(1),宋、衛(wèi)之間謂之螗蜩(2),陳、鄭之間謂之蜋蜩(3),秦、晉之間謂之蟬,海、岱之間謂之?(4)。其大者謂之蟧(5),或謂之蝒馬(6)。其小者謂之麥蚻(7),有文者謂之蜻蜻(8),其?蜻謂之尐(9),大而黑者謂之?(10),黑而赤者謂之蜺(11)。蜩蟧謂之(12)謂之寒蜩(13),寒蜩,瘖蜩也(14)

【注釋】

(1)蜩(tiáo):蟬。《說文解字·蟲部》:“蜩,蟬也。”《詩經(jīng)·大雅·蕩》:“如蜩如螗,如沸如羹。”

(2)螗(táng)蜩:胡蟬。體型瘦小,背青綠色,頭有斑紋。《爾雅·釋蟲》:“蜩,蜋蜩,螗蜩。”郭璞注:“俗呼為胡蟬。”

(3)蜋(láng)蜩:“螗蜩”的一種方言說法。

(4)?(jì):小蟬。“蛣(jié)”的一種方言說法。《廣雅·釋蟲》:“蛣,蟬也。”

(5)蟧(liáo):蚱蟬。一種體型較大的蟬。

(6)蝒(mián)馬:蚱蟬。《爾雅·釋蟲》:“蝒,馬蜩。”郭璞注:“蜩中最大者為馬蟬。”“馬”為大稱。章炳麟《新方言·釋言》:“古人于大物輒冠馬字,馬藍、馬蓼、馬薤、馬蜩、馬蚿是也。”

(7)麥蚻(zhá):一種像蟬而較小的鳴蟲。名“蚻”當是源自其叫聲。《大戴禮記·夏小正》:“四月鳴札札者。”

(8)文:同“紋”。花紋。蜻蜻(qīng):一種綠色小蟬,即古書中的“螓(qín)”。《詩經(jīng)·衛(wèi)風·碩人》:“螓首蛾眉。”鄭玄箋:“螓謂蜻蜻也。”

(9)?(cí):同“雌”。尐(jí):有花紋的雌蟬。名“尐”當是取其小義。本書卷十二:“尐、杪,小也。”

(10)?(zhàn):“蟬”的一種方言說法。這里特指一種大而黑的蟬。

(11)蜺(ní):寒蟬。一種體形較小的蟬。《說文解字·蟲部》:“蜺,寒蜩也。”

(12)蜩蟧:“虭蟧”的一種方言說法。(máo)蜩:一種青色的小蟬。王逸《九思·怨上》:“螻蛄兮鳴東,蠽(jié)兮號西。”《說文解字·?部》:“蠽,小蟬,蜩也。”

(13)(yīng):寒蟬。疑“”猶言應(yīng),寒蟬鳴叫規(guī)律與天氣轉(zhuǎn)涼的物候相應(yīng)。《文選·曹植〈贈白馬王彪〉》:“秋風發(fā)微涼,寒蟬鳴我側(cè)。”李善注引蔡邕《月令章句》:“寒蟬應(yīng)陰而鳴,鳴則天涼,故謂之寒蟬也。”寒蜩:寒蟬的一種別稱。

(14)瘖(yīn):啞。《說文解字·疒(nè)部》:“瘖,不能言也。”

【譯文】

對于蟬,古楚國地區(qū)稱之為“蜩”,古宋國、古衛(wèi)國之間的地區(qū)稱之為“螗蜩”,古陳國、古鄭國之間的地區(qū)稱之為“蜋蜩”,古秦國、古晉國之間的地區(qū)稱之為“蟬”,渤海、泰山之間的地區(qū)稱之為“?”。其中較大的一類稱之為“蟧”,也有的稱作“蝒馬”。其中較小的一類稱作“麥蚻”,身上有花紋的稱作“蜻蜻”,其中雌性的稱作“尐”,個頭大且顏色黑的稱作“?”,身體黑紅色的稱作“蜺”。“蜩蟧”稱作“蜩”,“”稱作“寒蜩”,“寒蜩”是一種不出聲的蟬。

11.003 蛄諸謂之杜蛒(1)。螻螲謂之螻蛄(2),或謂之蟓蛉(3)。南楚謂之杜狗(4),或謂之蛞螻(5)

【注釋】

(1)蛄(gū)諸:“蛞螻”的一種方言說法,即螻蛄。“蛞螻”倒言為“螻蛞”,而“螻蛞”可以轉(zhuǎn)寫為“螻蛄”。杜蛒(gé):“螻蛄”的一種方言說法。也轉(zhuǎn)寫作“杜狗”,或作“土狗”。王念孫《廣雅疏證·釋蟲》:“今人謂此蟲為土狗,即杜狗也。”

(2)螻螲(lóu zhì):螻蛄的別稱。

(3)蟓蛉(xiàng líng):螻蛄的別稱。

(4)杜狗:螻蛄。詳參注釋(1)。

(5)蛞(kuò)螻:螻蛄。詳參注釋(1)。

【譯文】

“蛄諸”稱作“杜蛒”。“螻螲”稱作“螻蛄”,也稱作“蟓蛉”。南部古楚國地區(qū)稱之為“杜狗”,也有的稱之為“蛞螻”。

11.004 蜻蛚(1),楚謂之蟋蟀,或謂之蛬(2)。南楚之間謂之蚟孫(3)

【注釋】

(1)蜻蛚(qīng liè):蟋蟀。明張載《七哀》詩:“仰聽離鴻鳴,俯聞蜻蛚吟。”

(2)蛬(qióng):古同“蛩”。蟋蟀。《古今注》:“蟋蟀,一名吟蛩,一名蛩。秋初生,得寒則鳴。”

(3)蚟(wáng)孫:蟋蟀。或作“王孫”。“孫”可指絲絡(luò)。《素問·氣穴論》:“愿聞孫絡(luò)溪谷(泛指經(jīng)絡(luò)穴位。溪,相當于三百六十五個經(jīng)穴的部位;谷,相當于十二經(jīng)脈循行的部位),亦有所應(yīng)乎?”張隱菴集注:“絡(luò)之別者為孫。”引申又可指善于織絲的人,如“天孫”指巧于織造的仙女,亦可指織女星。《史記·天官書》:“婺女(星宿名,即女宿),其北織女。織女,天女孫也。”司馬貞索隱:“織女,天孫也。”柳宗元《乞巧文》:“下土之臣,竊聞天孫,專巧于天。”“帝孫”亦可指織女星。《紅樓夢》第七六回:“犯斗(登天)邀牛女,乘槎(chá,木筏)訪帝孫。”而蟋蟀又名“促織”“紡紗娘”等,是因為其鳴叫聲如織布機的聲音。《古今注》:“謂其聲如急織也。”由此,稱蟋蟀為“王孫”猶如稱織女為“帝孫”“天孫”等。至于“蚟孫”一名則是因其作為蟲類,而增加了蟲旁。

【譯文】

“蜻蛚”是蟋蟀。古楚國地區(qū)稱之為“蟋蟀”,也有的稱之為“蛬”。南部古楚國地區(qū)稱之為“蚟孫”。

11.005 螳蜋謂之髦(1),或謂之虰(2),或謂之蝆蝆(3)

【注釋】

(1)髦(máo):“蛑”的一種方言說法。《爾雅·釋蟲》:“莫貈(hé),蟷蜋、蛑。”“蟷蜋”也是螳螂。

(2)虰(dīng):此處認為“虰”可以指螳螂,是揚雄錯引《爾雅》中的記述所導致,其實并非指螳螂。

(3)蝆蝆(mǐ):螳螂。疑“蝆蝆”即“莫貈”的一種方言說法。

【譯文】

“螳蜋”稱作“髦”,也稱作“虰”,還有的稱作“蝆蝆”。

11.006 姑?謂之強蝆(1)

【注釋】

(1)姑?(shī):米谷中生的小黑甲蟲。《爾雅·釋蟲》:“蛄?,強?。”郭璞注:“今米谷中蠹,小黑蟲是也。”強蝆(qiǎng mǐ):米谷中生的小黑甲蟲。“強”本來即指米中小黑蟲。《爾雅·釋蟲》:“強,蚚(qí)。”《正字通·蟲部》:“蚚,今廣東呼米牛,紹興呼米象。”而“蝆”猶言米,言其生于米谷中。

【譯文】

“姑?”是米谷中生的小黑甲蟲,又稱作“強蝆”。

11.007 蟒(1),宋、魏之間謂之蚮(2),南楚之外謂之蟅蟒(3),或謂之蟒,或謂之螣(4)

【注釋】

(1)蟒:蚱蜢。“蜢”的一種方言說法。

(2)蚮(dài):蚱蜢。“蟘(tè)”的一種方言說法。《說文解字·蟲部》:“蟘,蟲食苗葉者。……《詩》曰:‘去其螟蟘。’”

(3)蟅(zhè)蟒:“蚱蜢”的一種方言說法。

(4)螣(tè):同“蟘”。蚱蜢。詳參注釋(2)。

【譯文】

對于蚱蜢,古宋國、古魏國之間的地區(qū)稱之為“蚮”,南部古楚國以外的地區(qū)稱之為“蟅蟒”,也有的稱之為“蟒”,還有的稱之為“螣”。

11.008 蜻蛉謂之蝍蛉(1)

【注釋】

(1)蜻蛉(qīng líng):蜻蜓。“蜻蛉”猶言蒼筤(láng)。《周易·說卦》:“為蒼筤竹。”李鼎祚集解引《九家易》曰:“蒼筤,青也。”“蜻蛉”之名乃言其顏色。蝍(jí)蛉:“蜻蛉”的一種方言說法。

【譯文】

“蜻蛉”是蜻蜓,又稱作“蝍蛉”。

11.009 舂黍謂之(1)

【注釋】

(1)舂黍(chōng shǔ):一種蝗類,即蟈蟈。《詩經(jīng)·豳風·七月》:“斯螽(zhōng)動股。”陸璣《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斯螽,幽州人謂之舂箕。舂箕即舂黍,蝗類也,長而青,長股,股鳴者也。”蝑(cóng xū):“舂黍”的一種方言說法。

【譯文】

“舂黍”是蟈蟈,又稱作“蝑”。

11.010 蠀謂之蚇蠖(1)

【注釋】

(1)蠀(jí zú):尺蛾的幼蟲。“蝍”的一種方言說法。清李元《蠕范》卷三:“尺蠖,步屈也,蝍也……行則屈腰使首尾相就。”蚇蠖(chǐ huò):尺蛾的幼蟲。《說文解字·蟲部》:“蠖,尺蠖,屈申蟲。”蚇,同“尺”。

【譯文】

“蠀”是尺蛾的幼蟲,又稱作“蚇蠖”。

11.011 (1),燕、趙之間謂之蠓螉(2)。其小者謂之蠮螉(3),或謂之蚴蛻(4)。其大而蜜謂之壺蜂(5)

【注釋】

(1)(fēng):同“蜂”。

(2)蠓螉(měng wēng):“蜂”是“蠓螉”的合聲。

(3)蠮(yē)螉:一種腰細長的蜂,俗稱“細腰蜂”,身體黑色,翅帶黃色,在地下做巢。錢繹《方言箋疏》:“‘蠮螉’以其聲言之。”“蠮螉”之名當是源自其嗡鳴聲。

(4)蚴蛻(yòu tuì):細腰蜂。錢繹《方言箋疏》:“‘蚴蛻’以其形言之,并以小得名也。”

(5)壺蜂:即土蜂。“壺”是一種大稱。所謂“大而蜜”,是說其能產(chǎn)蜜,這種蜂當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土蜂。陳藏器《本草注》:“土蜂,穴居作房,赤黑色,最大,能螫人,亦能釀蜜。”

【譯文】

對于蜂,古燕國、古趙國之間的地區(qū)稱之為“蠓螉”。其中較小的一類稱作“蠮螉”,也有的地方稱之為“蚴蛻”。其中個頭大且能夠產(chǎn)蜜的一類稱作“壺蜂”。

11.012 蠅,東齊謂之羊(1)。陳、楚之間謂之蠅。自關(guān)而西,秦、晉之間謂之蠅。

【注釋】

(1)羊:蠅類昆蟲,一般指蒼蠅。“羊”是“蠅”的一種方言說法。

【譯文】

對于蠅,東部古齊國地區(qū)叫“羊”。古陳國、古楚國之間的地區(qū)稱之為“蠅”。在函谷關(guān)以西,古秦國、古晉國之間的地區(qū)也有的稱之為“蠅”。

11.013 蚍蜉(1),齊、魯之間謂之蚼蟓(2),西南梁、益之間謂之玄蚼(3),燕謂之蛾?(4)。其場謂之坻(5),或謂之垤(6)

【注釋】

(1)蚍蜉(pí fú):一種大螞蟻。《爾雅·釋蟲》:“蚍蜉,大螘。”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螘,俗作蟻。”

(2)蚼蟓(qú xiàng):螞蟻。蚼,通“駒”。《大戴禮記·夏小正》:“玄駒賁。玄駒也者,螘也。”蟓,通“蛘(yáng)”。《廣雅·釋蟲》:“蛘,螘也。”·

(3)玄蚼:同“玄駒”。螞蟻。《古今注·問答釋義》:“牛亨問曰:‘蟻名玄駒者何也?’答曰:‘河內(nèi)人并河而見人馬數(shù)千萬,皆如黍米,游動往來,從旦至暮,家人以火燒之,人皆是蚊蚋,馬皆是大蟻,故今人呼蚊蚋曰黍民,名蟻曰玄駒也。’”“玄”是赤黑色,螞蟻的身體顏色。

(4)蛾?(yǐ yáng):螞蟻。蛾,同“蟻”。?,同“蛘”。《廣雅·釋蟲》:“蛘,螘也。”

(5)場(shāng):松土所聚成的小土堆。本書卷六:“梁、宋之間蚍蜉、?鼠之場謂之坻。”義同“場”。《文選·潘岳〈藉田賦〉》:“坻場染屨。”李善注:“場,浮壤之名也。”此句意思是浮土沾上鞋印。坻(chí):螞蟻巢外的松土。《文選·潘岳〈藉田賦〉》:“坻場染屨。”

(6)垤(dié):螞蟻做窩時堆在穴口的小土堆。《說文解字·土部》:“垤,蟻封也。”

【譯文】

對于螞蟻,古齊國、古魯國之間的地區(qū)稱之為“蚼蟓”,西南部梁州、益州之間的地區(qū)稱之為“玄蚼”,古燕國地區(qū)稱之為“蛾?”。螞蟻做窩時松土聚成的小土堆稱作“坻”,也有的稱作“垤”。

11.014 蠀螬謂之蟦(1)。自關(guān)而東謂之蝤蠀(2),或謂之?蠾(3),或謂之蝖螜(4)。梁、益之間謂之蛒(5),或謂之蝎(6),或謂之蛭蛒(7)。秦、晉之間謂之蠹(8),或謂之天螻(9)。四方異語而通者也。

【注釋】

(1)蠀螬(cī cáo):金龜子的幼蟲。“蠐(qí)螬”的一種方言說法。《列子·天瑞》:“烏足之根為蠐螬,其葉為胡蝶。”蟦(féi):金龜子的幼蟲。“蟦”猶言肥,蠐螬個體肥大,因而得名。

(2)蝤(qiú)蠀:金龜子的幼蟲。“螬蠐”的一種方言說法。《莊子·至樂》:“烏足之根為蠐螬。”司馬彪本作“螬蠐”。

(3)?蠾(juàn zhú):金龜子的幼蟲。也可指蜘蛛。《廣韻·線韻》:“?,?蠾,蜘蛛別名。”王念孫《廣雅疏證·釋蟲》:“土中之蟦,木中之蠹,同類而通名。”

(4)蝖螜(xuān hú):表示金龜子幼蟲的一種方言說法。

(5)蛒(gé):這里指金龜子的幼蟲。“蝎”的一種方言說法。“蝎”是木中蛀蟲。參見注釋⑥。

(6)蝎(hé):木中蛀蟲,這里特指蠐螬。《爾雅·釋蟲》:“蝎,蛣。”郭璞注:“木中蠹蟲。”“蝎”作為泛稱,也可以指金龜子這種蠹蟲。

(7)蛭(zhì)蛒:表示金龜子幼蟲的一種方言說法。

(8)蠹(dù):蛀蟲。《說文解字·?部》:“蠹,木中蟲。”

(9)天螻:本指螻蛄。《方言》中指金龜子的幼蟲,當是時人不清楚其分類所致。

【譯文】

“蠀螬”稱作“蟦”,即金龜子的幼蟲。函谷關(guān)以東的地區(qū)稱之為“蝤蠀”,也有的稱之為“?蠾”,還有的稱之為“蝖螜”。梁州、益州之間的地區(qū)稱之為“蛒”,也有的稱之為“蝎”,還有的稱之為“蛭蛒”。古秦國、古晉國之間的地區(qū)稱之為“蠹”,也有的稱之為“天螻”。這些都是各地對同一事物的不同稱名。

11.015 蚰蜒(1),自關(guān)而東謂之螾(2),或謂之入耳(3),或謂之?(4)。趙、魏之間或謂之蚨虶(5)。北燕謂之?蚭(6)

【注釋】

(1)蚰蜒(yóu yán):俗稱草鞋蟲。像蜈蚣而略小,體色黃褐,有十五對細長的腳,生活在陰濕地方,捕食小蟲。王逸《九思·哀歲》:“巷有兮蚰蜒,邑多兮螳螂。”意思是小巷里面有蚰蜒,村邑之中多螳螂。

(2)螾(yǐn yán):草鞋蟲。“?蚭”的一種方言說法。“?蚭”猶言忸怩,“忸怩”有躊躇、退縮的樣子。“?蚭”之名是揭示該蟲可以兩頭行的特點。因而蚰蜒還可以稱作“卻行”,《考工記》鄭玄注:“卻行,螾衍之屬。”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此蟲能兩頭行,是卻行也。”

(3)入耳:草鞋蟲。“?蚭”的一種方言說法。

(4)?(cháng lí):表示草鞋蟲的一種方言說法。

(5)蚨虶(fú yú):蚰蜒。“蚰蜒”又有錢串子的俗稱,乃是因其體貌得名。“蚨”作為錢的別稱。《篇海類編》:“蚨,青蚨。《說文》:‘水蟲也,可還錢。’故人謂錢為青蚨。”而“虶”猶言紆,紆可指繩索。《廣雅·釋詁三》:“紆,索也。”因此,蚰蜒稱作“蚨虶”,正猶如稱其為錢串子。

(6)?蚭(nǜ ní):草鞋蟲。

【譯文】

對于蚰蜒,函谷關(guān)以東的地區(qū)稱之為“螾”,也有的稱之為“入耳”,還有的稱之為“?”。古趙國、古魏國之間的地區(qū)有的稱之為“蚨虶”。北部古燕國地區(qū)稱之為“?蚭”。

11.016 鼅鼄(1),鼄蝥也(2)。自關(guān)而西,秦、晉之間謂之鼄蝥。自關(guān)而東,趙、魏之郊謂之鼅鼄,或謂之蠾蝓(3)。蠾蝓者,侏儒語之轉(zhuǎn)也。北燕、朝鮮、洌水之間謂之蝳蜍(4)

【注釋】

(1)鼅鼄(zhī zhū):同“蜘蛛”。

(2)鼄蝥(wú):蜘蛛的別稱。或作“蛛蝥”。《呂氏春秋·異用》:“昔蛛蝥作網(wǎng)罟(gǔ,網(wǎng)),今之人學紓(通“杼”,本指織布梭,這里是紡織的意思)。”

(3)蠾蝓(zhú yú):蜘蛛的別名。與“侏儒”音近義通,是短小之義,形容蜘蛛的體貌特征。

(4)蝳蜍(dú yú):蜘蛛的別名。與“侏儒”音近義通,和“蠾蝓”屬于同一詞的不同轉(zhuǎn)寫形式。

【譯文】

“鼅鼄”即蜘蛛。在函谷關(guān)以西,古秦國、古晉國之間的地區(qū)稱之為“鼄蝥”。在函谷關(guān)以東,古趙國、古魏國的外圍地區(qū)稱之為“鼅鼄”,也有的稱之為“蠾蝓”。“蠾蝓”是“侏儒”的音近轉(zhuǎn)寫形式。北部古燕國、朝鮮、洌水之間的地區(qū)稱之為“蝳蜍”。

11.017 蜉?(1),秦、晉之間謂之蟝(2)

【注釋】

(1)蜉?(fú yóu):即“蜉蝣”。一種昆蟲。幼蟲生活在水中,成蟲褐綠色,有四翅,生存期極短。“蜉蝣”猶言浮游,因其習性而得名。

(2)蟝(qú lüè):表示蜉蝣的一種方言說法。或作“渠略”。李海霞《漢語動物命名考釋》:“渠略,果蠃(luǒ)族詞。”“蟝”與“果蠃”音近義通,揭示的是這種昆蟲細腰垂腹的特征。

【譯文】

對于蜉蝣,古秦國、古晉國之間的地區(qū)稱之為“蟝”。

11.018 馬蚿(1),北燕謂之蛆蟝(2)。其大者謂之馬蚰(3)

【注釋】

(1)馬蚿(xián):即馬陸,又稱百足蟲。“馬”是一種大稱,而“蚿”可單用。《莊子·秋水》:“夔憐蚿,蚿憐蛇。”司馬彪注:“蚿,馬蚿蟲也。”句子大意是一只腳的夔羨慕多腳的蚿,因為夔行走困難,多腳的蚿卻羨慕無腳的蛇,因為無腳卻能爬行得更快。

(2)蛆蟝(qū qú):表示馬陸的一種方言說法。

(3)馬蚰(zhú):表示馬陸的一種方言說法。也作“馬(zhú)”。《廣雅·釋蟲》:“馬,馬蚿也。”

【譯文】

馬陸指百足蟲,北部古燕國地區(qū)稱之為“蛆蟝”。其中較大的一類稱作“馬蚰”。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江县| 渑池县| 东港市| 瑞昌市| 陇西县| 逊克县| 穆棱市| 清原| 山西省| 土默特左旗| 北辰区| 阿巴嘎旗| 大庆市| 游戏| 长阳| 志丹县| 澄江县| 黄梅县| 丽水市| 吐鲁番市| 龙山县| 平陆县| 天峨县| 许昌县| 阜新市| 陆川县| 宜兴市| 镇原县| 宁安市| 海城市| 柳江县| 甘谷县| 雷山县| 巧家县| 广平县| 德化县| 尚义县| 体育| 简阳市| 义马市| 神池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