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言: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叢書
- 華學誠 游帥譯注
- 13962字
- 2022-09-09 14:30:19
卷十
10.001 媱(1)、愓(2),游也。江、沅之間謂戲為媱(3),或謂之愓,或謂之嬉。
【注釋】
(1)媱(yáo):嬉戲,玩樂。通逍遙的“遙”。《楚辭·離騷》:“聊逍遙以相羊。”王逸注:“逍遙、相羊,皆游也。”
(2)愓(yáng):嬉戲,游蕩。通徜徉的“徉”(“徜徉”或轉寫作“尚羊”)。《廣雅·釋訓》:“徜徉,戲蕩也。”《楚辭·惜誓》:“托回飆(旋轉的狂風)乎尚羊。”王逸注:“尚羊,游戲也。”
(3)江、沅:指從長江中游到沅江一帶地區。大致相當于西漢的武陵郡和南郡的西南部,即今湖南西部,也可能包括貴州東部和湖北西南部的部分地區。
【譯文】
“媱”是嬉戲玩樂,“愓”是嬉戲游蕩,它們都有游樂的意思。長江、沅江之間的地區把嬉戲稱作“媱”,也有的稱作“愓”,還有的稱作“嬉”。
10.002 曾(1)、訾(2),何也。湘、潭之原(3),荊之南鄙,謂何為曾,或謂之訾,若中夏言何為也(4)。
【注釋】
(1)曾(zēng):代詞,表示疑問,相當于“怎”。章炳麟《新方言·釋詞》:“今通曰曾,俗作怎。”《論語·八佾(yì)》:“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意思是難道泰山之神還不如林放懂得禮制嗎?
(2)訾(zī):什么。“曾”的一種方言說法。
(3)湘、潭之原:“湘”即湘水,“潭”即潭水。《方言》中的“湘、潭之原”指湘水和潭水的上游,即今湖南西南和廣西的北部一帶。“原”即“源”的古字,指源頭。
(4)中夏:即夏的中部,大概指洛陽周圍的地區。
【譯文】
“曾”“訾”都可以當“何”講而表示疑問。湘水、潭水的發源地,荊州南部邊境表示為什么稱作“曾”,也有的稱作“訾”,就同中原地區用“何為”表示的意思一樣。
10.003 央亡(1)、嚜杘(2)、姡(3),獪也。江、湘之間或謂之無賴(4),或謂之?(5)。凡小兒多詐而獪謂之央亡,或謂之嚜杘,或謂之姡。姡,娗也(6),或謂之猾,皆通語也。
【注釋】
(1)央亡:表示無賴、狡猾的一種方言說法。
(2)嚜杘(mèi chì):表示狡猾、多詐的一種方言說法。后世中原官話等一些地區中仍然保留了這個詞。胡曜汀、賈文《南陽方言詞語考證》:“南陽人稱小兒甘言誘人為嚜杘,但音轉若‘美試’。”
(3)姡(huó):狡詐。《玉篇·女部》:“姡,多詐也。”
(4)無賴:奸詐耍滑。
(5)?(qiāo):通“狡”。狡詐。
(6)娗(tǐng):通“誔”。欺謾。《玉篇·言部》:“誔,詭言也。”
【譯文】
“央亡”是無賴、狡猾,“嚜杘”是狡猾多詐,“姡”是狡詐,它們都有狡猾的意思。在長江、湘水之間的地區有的稱作“無賴”,也有的稱作“?”。凡是形容小孩子多欺詐狡猾稱作“央亡”,也有的稱作“嚜杘”,還有的稱作“姡”。“姡”是欺謾,也有的稱作“猾”,這都是共同語的說法。
10.004 崽者(1),子也。湘、沅之會(2),凡言是子者謂之崽,若東齊言子矣。
【注釋】
(1)崽:兒女。《水經注·滱(kòu)水》:“至若孌婉(美好貌)丱(guàn,年幼)童,及弱年崽子,或單舟采菱,或疊舸折芰(jì,菱角的古稱)。”
(2)會:兩條河流相交匯處。郭璞注:“兩水合處也。”
【譯文】
“崽”是兒女。湘水、沅水交匯處一帶,凡是指稱兒女就稱之為“崽”,猶如在東部古齊國地區稱“子”所表示的一樣。
10.005 誺(1),不知也。沅、澧之間(2),凡相問而不知答曰誺,使之而不肯答曰吂(3)。粃(4),不知也。
【注釋】
(1)誺(chī):通“癡”。被問而不知答復。《說文解字·疒(nè)部》:“癡,不慧也。”段玉裁注:“癡者,遲鈍之意,故與慧正相反。”
(2)沅、澧之間:“沅”即沅水,指湖南西部沅江。上游稱清水江,源出貴州云霧山,自湖南黔城鎮以下始名沅江。“澧”是澧水,源出湖南西北與湖北鶴峰交界處。《尚書·禹貢》:“岷山導江,東別為沱,又東至于澧。”“沅、澧之間”當屬南楚,在漢代的武陵郡內,今湘西一帶。
(3)肯:疑此處之“肯”是能夠的意思。《論衡·問孔》:“觀《春秋》之義,肯是之乎?”吂(máng):迷糊不清,亦指人年老昏憒而不能應答。《集韻·宕韻》:“吂,耄昏不知貌。”
(4)粃(bǐ):本指癟谷,引申指空虛無知。漢蔡邕《讓高陽侯印綬符策表》:“臣伏惟糠粃小生,學術虛淺。”
【譯文】
“誺”有不知道的意思。沅水、澧水之間的地區,凡是被問而不知答復的情況就叫“誺”,使令而不能夠答復的情況叫“吂”。“粃”的意思是不了解。
10.006 ?(1),火也,楚轉語也,猶齊言也(2)。
【注釋】
(1)?(huǐ):火。“燬(huǐ)”的一種方言說法。《爾雅·釋言》:“燬,火也。”《詩經·周南·汝墳》:“魴魚赪(chēng,淺紅色。古人認為魚尾本白,魚勞則紅。所以用來比喻勞苦人民)尾,王室如燬。”毛傳:“燬,火也。”詩句大意是魴魚尾巴色赤紅,王室事務急如火。這首詩旨在訴說人民勞苦只因王室暴政。
(2)(huǐ):同“燬”。火。
【譯文】
“?”是火,古楚國地區叫“火”聽上去像“?”,猶如古齊國地區叫“火”好像是叫“”一樣。
10.007 嘳(1)、無寫(2),憐也。沅、澧之原(3),凡言相憐哀謂之嘳,或謂之無寫,江濱謂之思(4)。皆相見驩喜有得亡之意也(5)。九嶷、湘、潭之間謂之人兮(6)。
【注釋】
(1)嘳(kuì):同“喟”。嘆息,表示憐哀。《楚辭·九章·懷沙》:“曾傷(深沉的悲傷)爰哀,永嘆喟兮。”王逸注:“喟,息也。言己所以心中重傷,于是嘆息自恨,懷道不得施用也。”
(2)無寫:即無憂,與“無恙”“無它”等同為推測性問候語。章炳麟《新方言·釋言》:“今蘇州相見存問則曰無寫。與古言無恙、無它同意。”都是該用法在后世的遺留。
(3)沅、澧之原:指沅、澧二水的上游,在今湖南的最西部,可能也包括貴州的部分地區。
(4)思:哀憐,憂痛。《楚辭·離騷》“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上博楚簡《用曰》中作:“思民之初生,多險(艱難)以難成。”“思”“哀”對文,其義相同,正是用為“哀憐”的意思。
(5)驩(huān):同“歡”。得亡:猶“得無”,意為莫非,是不是,用來表推測性發問。《論語·顏淵》:“為之難,言之得無讱(rèn,出言緩慢謹慎)乎?”
(6)九嶷:即九嶷山。《方言》郭璞注:“九嶷,山名。今在零陵營道縣。”即今湖南寧遠南。九嶷在《方言》中位于南楚的最南邊,與南越地區接界。人兮:疑為“寧兮”的一種方言說法,用以作推測性問候。“寧”之本義為安寧、安定。后引申出問安、慰問義。王國維《觀堂集林·藝林一·洛誥解》:“盂爵:‘惟王初囗于成周,王命盂寧鄧伯。’是上下相存問,通稱寧也。”而“人兮”的“兮”當為語氣詞,將其翻譯理解為“啊”“呀”皆可,“寧兮”即如人相見時問候說“您安好啊”一類。
【譯文】
“嘳”是嘆息,“無寫”即“無憂”,是一種推測性問候語,它們都可以用來表示憐哀。沅水、澧水的源頭地區,凡是表示憐愛對方就稱“嘳”,也有的稱作“無寫”,長江邊稱之為“思”。這些都有人們相見之后心情歡喜,來推測性問候對方情況的意思。九嶷山以及湘水、潭水之間的地區稱之為“人兮”。
10.008 婩(1)、嫧(2)、鮮(3),好也。南楚之外通語也。
【注釋】
(1)婩(àn):端正。《集韻·翰韻》:“婩,《博雅》:‘好也。’謂婦人齊正貌。”
(2)嫧(zé):整齊。《說文解字·女部》:“嫧,齊也。”
(3)鮮:明亮美好。
【譯文】
“婩”是端正,“嫧”是整齊,“鮮”是明亮美好,它們都有美好的意思。這些都是在南部古楚國外圍地區通用的說法。
10.009 ?哰(1)、謰謱(2),拏也(3)。東齊、周、晉之鄙曰?哰,?哰亦通語也。南楚曰謰謱,或謂之支注(4),或謂之詀謕(5),轉語也。拏,揚州、會稽之語也。或謂之惹(6),或謂之?(7)。
【注釋】
(1)?哰(lán láo):形容委曲繁雜,絮語不清。“謰謱”的一種方言說法。《楚辭·九思》:“媒女詘兮謰謱。”洪興祖補注:“謰謱,語亂也。”句子大意是媒人不善言辭話語混亂。
(2)謰謱(lián lóu):形容委曲繁雜,絮語不清。參注釋(1)。
(3)拏(ná):通“挐”。紛亂。《楚辭·九辨》:“枝煩挐而交橫。”朱熹注:“煩挐,擾亂也。”句子大意是枝條交叉紛亂雜湊。
(4)支注:言語紛亂含混。疑即后世所言之“支吾”。
(5)詀謕(zhān tí):“支注”的一種方言說法。
(6)惹:當為“拏”的一種方言說法。
(7)?(yàn):不明貌。“奄”的一種方言說法。《晏子春秋·內篇問上八》:“魯之君臣,猶好為義,下之妥妥(安定貌)也,奄然寡聞。”“奄然”就是不明貌。郭璞注“言誣?也”與本條釋義不合,疑“言誣?也”當作“音誣?也”,乃起標音作用,非釋義。
【譯文】
“?哰”“謰謱”是言語紛亂不清。東部古齊國以及古周國、古晉國邊境地區叫“?哰”,“?哰”也是共同語的說法。南部古楚國地區叫“謰謱”,也有的稱作“支注”,還有的稱作“詀謕”,這是同一個詞因方音差異而產生的不同說法。“拏”是揚州和會稽郡所使用的說法。也有的稱作“惹”,還有的稱作“?”。
10.010 亄(1)、嗇(2)、貪也。荊、汝、江、湘之郊,凡貪而不施謂之亄,或謂之嗇,或謂之悋(3)。悋,恨也。
【注釋】
(1)亄(yì):表示貪婪又吝嗇的一種方言說法。
(2)嗇:吝嗇。《戰國策·韓策一》:“仲嗇于財,率曰散施。”
(3)悋(lìn):同“吝”。吝嗇。“吝”本指悔恨、遺憾的意思。《說文解字·口部》:“吝,恨惜也。”引申可指吝嗇、貪戀。《論語·泰伯》:“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余不足觀也已。”是說即使有周公那樣美好的才能,如果驕傲而吝嗇的話,那其他方面也就不值得一提了。
【譯文】
“亄”是貪婪又吝嗇,“嗇”是吝嗇,它們都有貪婪的意思。荊州、汝水、長江、湘水周邊地區形容貪婪不舍得給予的行為稱作“亄”,也有的稱作“嗇”,還有的稱作“悋”。“悋”有遺憾、悔恨的意思。
10.011 遙(1)、窕(2),淫也。九嶷、荊、郢之鄙謂淫曰遙(3),沅、湘之間謂之窕。
【注釋】
(1)遙:通“媱”。淫逸,恣縱放蕩。郭璞注:“言心遙蕩也。”《廣雅·釋詁一》:“媱,婬也。”王念孫疏證:“遙與媱通,淫與婬通……皆謂淫佚無度也。”
(2)窕:疑為“遙”的一種方言說法。
(3)郢(yǐng):郢是古楚國重要的都邑,在今湖北江陵西北紀南城。公元前689年,楚文王自丹陽徙此。以后長期為楚都城,直到公元前278年頃襄王徙陳。
【譯文】
“遙”“窕”都有淫逸放縱的意思。九嶷山、荊州以及古郢都郊域表示淫逸放縱叫“遙”,沅水、湘水之間的地區稱之為“窕”。
10.012 潛、涵(1),沉也。楚郢以南曰涵,或曰潛。潛又游也。
【注釋】
(1)涵:沉浸。《文選·左思〈吳都賦〉》:“涵泳乎其中。”
【譯文】
“潛”是沒入水中,“涵”是沉浸,它們都有沉入的意思。古楚國郢都以南地區叫“涵”,也有的叫“潛”。“潛”還有游渡的意思。
10.013 (1)、安,靜也。江、湘、九嶷之郊謂之
。
【注釋】
(1)(jì):同“寂”。寂靜。《楚辭·遠游》:“野
漠其無人。”朱熹集注:“
,與寂同。”
【譯文】
“”是寂靜,“安”是安靜,它們都有靜的意思。長江、湘水以及九嶷山周圍地區叫“
”。
10.014 拌(1),棄也。楚凡揮棄物謂之拌,或謂之敲(2)。淮、汝之間謂之投(3)。
【注釋】
(1)拌(pàn):舍棄。“播”的一種方言說法。漢劉向《九嘆·思古》:“播規矩以背度兮,錯權衡而任意。”王逸注:“播,棄。”句子大意是放棄圓規直尺違背法度,丟開稱物權衡任意估量。
(2)敲:丟棄。錢繹《方言箋疏》:“《說文》:‘敲,橫擿也。’‘擿,投也。’《莊子·胠篋》篇:‘擿玉毀珠。’崔譔注云:‘擿,猶投棄也。’”
(3)投:拋棄。《左傳·文公十八年》:“投諸四裔,以御螭魅。”杜預注:“投,棄也。”句子大意是把他們流放到四方,來防御妖魔鬼怪。
【譯文】
“拌”是舍棄的意思。古楚國地區凡表示拋棄器物就稱作“拌”,也有的稱作“敲”。淮水、汝水之間的地區稱作“投”。
10.015 諑(1),愬也(2)。楚以南謂之諑。
【注釋】
(1)諑(zhuó):造謠毀謗。《楚辭·離騷》:“眾女嫉余之蛾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是說那些女人妒忌我的豐姿,造謠誣蔑說我妖艷好淫。
(2)愬(sù):進讒言。《說苑·臣術》:“愬無罪者,國之賊也。”意思是造謠毀謗沒有罪過的人,是殘害國家的人。
【譯文】
“諑”是造謠毀謗,它有進讒言的意思。古楚國以南地區稱之為“諑”。
10.016 戲(1)、泄(2),歇也。楚謂之戲泄。奄(3),息也,楚、揚謂之泄。
【注釋】
(1)戲:歇息。“歇”的一種方言說法。
(2)泄:歇息。“息”的一種方言說法。
(3)奄:休息。《漢書·司馬相如傳》:“奄息蔥極(蔥嶺山頂)泛濫(浮游于水上)水娭(xī,同“嬉”,嬉戲)兮,使靈媧(即女媧)鼓琴而舞馮夷(傳說中的黃河之神,即河伯。泛指水神)。”意思是在蔥嶺山頂休息,漂流在水中嬉戲,讓女媧彈奏美妙的琴聲,跳起水神之舞。
【譯文】
“戲”“泄”都是歇息的意思。古楚國地區稱之為“戲泄”。“奄”是休息,古楚國以及揚州地區稱之為“泄”。
10.017 攓(1),取也。楚謂之攓。
【注釋】
(1)攓(qiān):同“?”。后作“搴”。拔取。《說文解字·手部》:“?,拔取也。……《楚詞》曰:‘朝?批之木蘭。’”今本《離騷》作“搴阰”。《淮南子·俶真訓》:“今萬物之來,擢拔吾悟,攓取吾情,有若泉源。”大意是說如今萬事萬物紛至沓來,拔扯抽拉我們的性情,有如泉水源頭淌來的水流。
【譯文】
“攓”是拔取的意思。古楚國地區稱之為“攓”。
10.018 昲(1)、曬,干物也。揚、楚通語也。
【注釋】
(1)昲(fèi):曝曬,曬干。《列子·周穆王》:“視其前,則酒未清,肴未昲。”或作“曊”。《淮南子·地形訓》:“扶木在陽州,日之所曊。”高誘注:“曊,猶照也。”“日之所曊”的意思就是太陽從這里照耀天下。
【譯文】
“昲”“曬”都有使曬干的意思。在揚州和古楚國地區,它們都是通用的說法。
10.019 ?(1),猝也。江、湘之間,凡卒相見謂之?相見(2),或曰突。
【注釋】
(1)?(fěi):表示突然、意外的一種方言說法。
(2)卒:通“猝”。突然。
【譯文】
“?”是突然的意思。長江、湘水之間的地方,凡是突然相見就叫“?相見”,也有的叫“突”。
10.020 跡跡、屑屑(1),不安也。江、沅之間謂之跡跡,秦、晉謂之屑屑,或謂之塞塞,或謂之省省,不安之語也。
【注釋】
(1)跡跡、屑屑:不安定。與“塞塞”“省省”都是同一個詞的不同方言說法。《后漢書·王艮傳》:“何其往來屑屑,不憚煩也。”是說為什么這樣來回忙碌不安而不覺厭煩。
【譯文】
“跡跡”“屑屑”是不安定的意思。長江、沅水之間的地區稱之為“跡跡”,古秦國、古晉國地區稱之為“屑屑”,也有的稱之為“塞塞”,還有的稱之為“省省”,它們都是表示不安定的話。
10.021 沭(1)、佂伀(2),遑遽也(3)。江、湘之間,凡窘猝怖遽謂之
沭(4),或謂之佂伀。
【注釋】
(1)沭(xì shù):表示不安貌的一種方言說法。
(2)佂伀(zhēng zhōng):驚懼不安的樣子。《文選·王褒〈四子講德論〉》:“百姓佂伀,無所措其手足。”李善注:“佂伀,懼也。”
(3)遑遽:惶恐不安。《三國志·吳書·虞翻傳》:“權于是大怒,手劍欲擊之,侍坐者莫不遑遽。”
(4)窘:急。《楚辭·離騷》:“何桀紂之猖披兮,夫唯捷徑以窘步。”王逸注:“窘,急也。”句子大意是為何桀、紂結局慘淡,不得善終,皆因走急速便捷的不正之路。
【譯文】
“沭”“佂伀”都有惶恐不安的意思。長江、湘水之間的地區,凡是表示急切、感到恐懼稱作“
沭”,也有的稱作“佂伀”。
10.022 翥(1),舉也(2)。楚謂之翥。
【注釋】
(1)翥(zhù):高飛。《說文解字·羽部》:“翥,飛舉也。”《楚辭·遠游》:“雌蜺便娟以增撓兮,鸞鳥軒翥而翔飛。”意思是霓虹輕盈優美層層環繞,青鸞神鳥在高空展翅翱翔。
(2)舉:飛舉。《呂氏春秋·論威》:“知其不可久處,則知所兔起鳧舉死惛(hūn,迷亂)之地矣。”高誘注:“舉,飛也。”句子大意是知道那些是不可久留的地方,就會懂得在那些令人迷亂的絕地,就應像兔子奔跑和野鴨急飛一樣迅速離開的道理。
【譯文】
“翥”有飛舉的意思。古楚國地區稱之為“翥”。
10.023 忸怩(1),慚歰也(2)。楚郢、江、湘之間謂之忸怩,或謂之?咨(3)。
【注釋】
(1)忸怩(niǔ ní):羞慚的樣子。《尚書·五子之歌》:“顏厚有忸怩。”孔安國傳:“忸怩,心慚。”孔穎達疏:“忸怩,羞不能言,心慚之狀。”這句話大意是臉皮厚的人有時候也會羞慚。
(2)慚歰(sè):慚愧羞澀。歰,同“澀”。
(3)?(cù)咨:慚愧,局促不安的樣子。王念孫《廣雅疏證·釋詁》:“‘忸怩’‘?咨’,皆局縮不伸之貌也。”
【譯文】
“忸怩”是慚愧羞澀的意思。古楚國郢都地區以及長江、湘水之間的地區稱之為“忸怩”,也有的稱之為“?咨”。
10.024 垤(1)、封(2),場也(3)。楚郢以南蟻土謂之垤。垤,中齊語也。
【注釋】
(1)垤(dié):螞蟻做窩時堆在穴口的小土堆。《說文解字·土部》:“垤,蟻封也。”
(2)封:土堆或形狀像墳的堆積物。《管子·形勢解》:“所謂平原者,下澤也。雖有小封,不得為高。”
(3)場(shāng):松土聚成的小土堆。《文選·潘岳〈藉田賦〉》:“坻場染屨。”李善注:“場,浮壤之名也。”句子大意是浮土沾上鞋印。
【譯文】
“垤”是螞蟻做窩時堆在穴口的小土堆,“封”是形狀像墳的堆積物,它們都可以用來指松土所聚成的小土堆。古楚國郢都以南地區表示螞蟻所起的小土堆稱作“垤”。“垤”是古齊國中部地區使用的說法。
10.025 謫(1),過也。南楚以南,凡相非議人謂之謫,或謂之衇(2)。衇,又慧也(3)。
【注釋】
(1)謫(zhé):譴責,責備。《左傳·成公十七年》:“又告夫人曰:‘國子謫我。’”杜預注:“謫,譴責也。”
(2)衇(mài):疑為“罵”的一種方言說法。責備。
(3)慧:狡黠。郭璞注:“今名黠為鬼衇。”因而此處“慧”應為狡黠義。《三國志·蜀書·董允傳》:“后主漸長大,愛宦人黃皓。皓便辟(諂媚逢迎)佞慧(善于阿諛奉承而又狡黠)。”
【譯文】
“謫”是譴責、責備的意思。南部古楚國以南地區凡表示指責對方就稱“謫”,也有的稱“衇”。“衇”還有狡黠的意思。
10.026 膊(1),兄也。荊、揚之鄙謂之膊,桂林之中謂之(2)。
【注釋】
(1)膊:疑為“伯”的一種方言說法。即長兄的意思。《字匯·人部》:“伯,兄曰伯。”
(2):音義均未詳。
【譯文】
“膊”是長兄的意思。荊州、揚州郊域稱之為“膊”,桂林郡稱之為“”。
10.027 (1)、極(2),吃也。楚語也。或謂之軋(3),或謂之歰(4)。
【注釋】
(1)(jiǎn):同“謇”。口吃。《世說新語·排調》:“或謇吃無宮商,或尪(wāng)陋希言語。”意思是說(這些人)有的結結巴巴,語不成調,有的瘦弱丑陋,寡言少語。
(2)極:同“?(jí)”。語急而口吃。《列子·力命》:“狡?(yà)、情露、?、凌誶(suì),四人相與游于世,胥如志也。”張湛注:“?,急也。謂語急而吃也。”
(3)軋:疑為“吃”的一種方言說法。口吃。
(4)歰(sè):口吃。《楚辭·東方朔〈七諫·初放〉》:“言語訥歰兮,又無強輔。”意思是口吃不伶俐,又沒有有勢力的朋黨輔助。
【譯文】
“”“極”都是口吃的意思。這些是古楚國地區使用的語言。有的稱之為“軋”,也有的稱之為“歰”。
10.028 啙(1)、矲(2),短也。江、湘之會謂之啙。凡物生而不長大,亦謂之鮆(3),又曰癠(4)。桂林之中謂短矲。矲,通語也。東揚之間謂之?(5)。
【注釋】
(1)啙(zǐ):短弱。《漢書·地理志下》:“楚有江漢川澤之饒……故啙窳偷生,而亡積聚。”顏師古注:“啙,短也。窳,弱也。言短力弱材不能勤作,故朝夕取給而無儲偫(zhì,儲備)也。”
(2)矲(bà):通“罷”。低,矮。《周禮·春官·典同》“陂聲散”鄭玄注:“陂讀為人短罷之罷。”句子大意是說鐘體不均衡,發出的聲音就會離散而不內斂。
(3)鮆(jì):“啙”的一種方言說法。《鹽鐵論·通有》:“鮆窳偷生,好衣甘食。”大意是說(那些地方的人)短弱懶惰,穿好的吃好的。
(4)癠(jì):短小、瘦小的樣子。當為“啙”的一種方言說法。章炳麟《嶺外三州語》:“三州謂人瘦小曰癠。”
(5)?(fù):表示低矮的一種方言說法。
【譯文】
“啙”是短弱,“矲”是低矮,它們都有短的意思。長江、湘水交匯地區叫“啙”。凡是事物生長卻長不大,也有的稱作“鮆”,還有的稱作“癠”。桂林郡表示短稱作“矲”。“矲”是共同語的說法。東部揚州地區稱之為“?”。
10.029 鉗(1)、?(2)、憋(3),惡也。南楚凡人殘罵謂之鉗(4),又謂之?。
【注釋】
(1)鉗:惡。《呂氏春秋·審時》:“后時者,小莖而麻長,短穗而厚糠,小米鉗而不香。”
(2)?(fàn):惡心嘔吐。清范寅《越諺》:“心?,惡心欲吐。”
(3)憋:通“弊”。惡,壞。
(4)殘:兇殘。
【譯文】
“鉗”“?”“憋”都有惡的意思。南部古楚國地區凡表示兇狠地罵人就稱之為“鉗”,也有的稱之為“?”。
10.030 癡,騃也(1)。揚、越之郊,凡人相侮以為無知謂之眲(2)。眲,耳目不相信也。或謂之斫(3)。
【注釋】
(1)騃(ái):同“呆”。愚。《漢書·息夫躬傳》:“外有直項之名,內實騃不曉政事。”顏師古注:“騃,愚也。”
(2)眲(nè):輕視。《集韻·陌韻》:“眲,輕視也。”《列子·黃帝》:“(子華之門徒)顧見商丘開年老力弱,面目黎黑,衣冠不檢,莫不眲之。”
(3)斫(chuò):疑為“拙”的一種方言說法。愚笨。
【譯文】
“癡”是呆笨的意思。揚州和古越國郊域,凡表示人侮辱對方無知稱作“眲”。“眲”指所見所聞都不相信對方。也有的稱之為“斫”。
10.031 惃(1)、(2)、頓愍(3),惽也(4)。楚、揚謂之惃,或謂之
。江、湘之間謂之頓愍,或謂之氐惆(5)。南楚飲藥毒懣謂之氐惆(6),亦謂之頓愍,猶中齊言眠眩也(7)。愁恚憒憒(8),毒而不發,謂之氐惆。
【注釋】
(1)惃(gǔn):不明白,糊涂。“惽”的一種方言說法。
(2)(bèi):同“悖”。惑亂。《管子·度地》:“桓公曰:寡人悖,不知四害之服,奈何?”大意是桓公說自己很迷惑,不知道治理其他四害的事情應該怎么辦。
(3)頓愍(mǐn):昏亂,不明白。郭璞注:“頓愍,猶頓悶也。”頓,通“鈍”。《宋書·范曄傳》:“棗膏昏鈍,比羊玄保。”愍,通“忞”。《法言·問神》:“著古昔之??(hūn,同“昏昏”,不明了),傳千里之忞忞(wěn,不明白)者,莫如書。”李軌注:“忞忞,心所不了。”
(4)惽(mǐn):同“惛”。昏亂不明。《戰國策·秦策一》:“今之嗣主,忽于至道,皆惽于教。”意思是今天的國君,忽視這一重要的道理,不明教化。
(5)氐惆(dī dǎo):疑為“顛倒”的一種方言說法。言神志錯亂。
(6)毒:苦痛。《廣雅·釋詁二》:“毒,痛也。”《北史·獻文六王傳·咸陽王禧》:“試作一謎,當思解之,以釋毒悶。”
(7)眠眩:同“瞑眩”。指神志不清。《尚書·說命》:“啟乃心沃朕心,若藥弗瞑眩,厥疾弗瘳(chōu,病愈)。”孔穎達疏:“瞑眩者,令人憤悶之意也。”句子大意是如果用藥后沒有頭暈目眩的強烈反應,疾病就不能痊愈。指為了治病,就不能顧忌藥物的副作用。
(8)恚(huì):憤怒,怨恨。《戰國策·齊策六》:“故去忿恚之心,而成終身之名。”憒(kuì):昏亂。《戰國策·齊策四》:“文倦于事,憒于憂,而性?愚,沉于國家之事,開罪于先生。”郭希汾注:“憒,昏亂也。”句子大意是(我)被瑣事搞得精疲力竭,被憂慮攪得心煩意亂,加之我懦弱無能,整天埋在國家大事之中,以致怠慢了您。
【譯文】
“惃”是不明白,“”是惑亂,“頓愍”是昏亂,它們都有昏亂不明的意思。古楚國及揚州地區稱之為“惃”,也有的稱之為“
”。長江、湘水之間的地區稱之為“頓愍”,也有的稱之為“氐惆”。南部古楚國地區表示飲用藥后感到痛苦煩悶稱作“氐惆”,也有的稱作“頓愍”,這就如同古齊國中部地區稱“眠眩”所表示的一樣。憂愁怨恨,痛苦卻不能得到散發,稱作“氐惆”。
10.032 悅(1)、舒(2),蘇也(3)。楚通語也。
【注釋】
(1)悅:通“脫”。舒展。《淮南子·精神訓》:“今夫繇者,揭钁(jué,镢頭。用于刨地、墾荒、翻土的工具)臿(chā,鐵鍬),負籠土,鹽汗交流,喘息薄喉,當此之時,得茠(xiū,同“休”。休息)越下,則脫然而喜矣。”高誘注:“脫,舒也。言繇人之得小休息,則氣得舒,故喜也。”這段話大意是那些服勞役的人,舉著镢頭、鐵鍬,背著背簍,大汗淋漓,氣喘吁吁,喉嚨干得冒煙。在這時候,能夠到樹蔭下休息片刻,就如釋重負,高興極了。
(2)舒:緩解。
(3)蘇:蘇息,緩解。《尚書·仲虺之誥》:“徯予后,后來其蘇。”孔安國傳:“待我君來,其可蘇息。”句子大意是等待我們的君主,君主來了我們將要死而復生了。
【譯文】
“悅”是舒展,“舒”是緩解,它們都有舒緩的意思。這是古楚國地區的通用說法。
10.033 眠娗(1)、脈蜴(2)、賜施(3)、茭媞(4)、譠謾(5)、?忚(6),皆欺謾之語也。楚郢以南,東揚之郊通語也。
【注釋】
(1)眠娗(tǐng):欺慢戲弄。“謾譠”的一種方言說法。而“謾譠”當是“謾”的緩讀。《說文解字·言部》:“謾,欺也。”
(2)脈蜴:與“眠娗”為同一個詞的不同方言說法。
(3)賜施:在“脈蜴”基礎上衍生的另一種方言說法。
(4)茭媞(qiào shì):狡詐欺慢。茭,通“狡”。狡詐。媞,亦有狡黠的意思。《說文解字·女部》:“媞,妍黠也。”“茭媞”當屬同義復合詞。
(5)譠謾:同“謾譠”。詳參考注釋(1)。
(6)?忚(lí xī):欺侮。?,通“詈”。有辱罵的意思。《說文解字·網部》:“詈,罵也。”而“忚”通“訑”,或作“詑”。《說文解字·言部》:“詑,沇州謂欺曰詑。”“?忚”聯言當有欺侮的意思。
【譯文】
“眠娗”“脈蜴”“賜施”“茭媞”“譠謾”“?忚”都是有關欺騙迷惑的詞語。這些都是古楚國郢都以南以及東部揚州外圍地區通用的說法。
10.034 (1)、頟(2)、顏(3),顙也(4)。江、湘之間謂之
,中夏之謂頟,東齊謂之顙,汝、潁、淮、泗之間謂之顏。
【注釋】
(1)(zhān):疑為“端”的一種方言說法。額頭。《說文解字·耑(duān)部》:“耑,物初生之題也。”徐鍇《說文解字系傳》:“題猶額也,端也。”
(2)頟(é):同“額”。
(3)顏:額頭。《左傳·僖公九年》:“天威不違顏咫尺。”孔穎達疏:“顏,謂額也。”句子大意是天子的威嚴不離開顏面咫尺之遠。指臣下應時刻保持戒懼之心,就像在皇帝面前一樣。
(4)顙(sǎng):額頭。《周易·說卦》:“其于人也,為寡發,為廣顙。”孔穎達疏:“頟闊為廣顙。”
【譯文】
“”“頟”“顏”都可以指額頭。長江、湘水之間的地區稱之為“
”,中原地區稱之為“頟”,東部古齊國地區稱之為“顙”,汝水、潁水、淮水、泗水之間的地區稱之為“顏”。
10.035 頷(1)、頤(2),頜也(3)。南楚謂之頷,秦、晉謂之頤。頤,其通語也。
【注釋】
(1)頷(hàn):下巴。
(2)頤:面頰。《莊子·漁父》:“左手據膝,右手持頤以聽。”意思是左手抱著膝蓋,右手托著腮頰聽。
(3)頜(hé):構成口腔上下部的骨骼和肌肉組織。上部稱上頜,下部稱下頜,俗稱“下巴”。
【譯文】
“頷”是下巴,“頤”是面頰,它們都可以稱作“頜”。古楚國南部地區稱之為“頷”,古秦國、古晉國之間的地區稱之為“頤”。“頤”是共同語的說法。
10.036 紛怡(1),喜也。湘、潭之間曰紛怡,或曰巸巳(2)。
【注釋】
(1)紛怡:喜樂。王念孫《廣雅疏證·釋詁一》:“《后漢書·延篤傳》云:‘紛紛欣欣兮其獨樂也。’《爾雅》:‘怡,樂也。’”
(2)巸(yí)巳:喜悅。巸,通“媐”。《說文解字·女部》:“媐,說樂也。”段玉裁注:“說者,今之悅字。”巳,通“怡”。《爾雅·釋詁上》:“怡,樂也。”因而“巸巳”為同義復合詞。
【譯文】
“紛怡”是喜樂的意思。湘水、潭水之間的地區叫“紛怡”,也有的叫“巸巳”。
10.037 (1),或也。沅、澧之間,凡言或如此者曰
如是。
【注釋】
(1)(hán):也許。“或”的一種方言說法。
【譯文】
“”是也許的意思。沅水、澧水之間的地區,凡是表示也許像這樣就叫“
如是”。
10.038 愮(1)、療,治也。江、湘郊會謂醫治之曰愮(2),愮又憂也(3)。或曰療。
【注釋】
(1)愮(yào):醫治。“療”的一種方言說法。
(2)郊:要沖之處,亦指兩江交匯地區。《漢書·汲黯傳》:“上以為淮陽,楚地之郊也。乃召黯拜為淮陽太守。”顏師古注:“郊謂交道沖要之處也。”句子大意是皇上認為淮陽郡是通往楚地的交通要道,就征召汲黯任他為淮陽郡太守。
(3)愮(yáo):憂懼。《爾雅·釋訓》:“愮愮,無憂告也。”郭璞注:“賢者憂懼,無所訴也。”
【譯文】
“愮”“療”都有醫治的意思。長江、湘水交匯的地區把醫治叫“愮”,“愮”還有憂懼的意思。也有的叫“療”。
10.039 芔(1)、莽(2),草也。東越、揚州之間曰芔(3),南楚曰莽。
【注釋】
(1)芔(huì):同“卉”。百草的總稱。《說文解字·艸(cǎo)部》:“卉,艸(草)之總名也。”
(2)莽:密生的草,也用作草的泛稱。
(3)東越:《史記·東越列傳》:“閩越王閩中故地,都東冶。”以后閩越分裂為繇和東越兩部分。東越指今浙江南部和福建北部。
【譯文】
“芔”是百草的總稱,“莽”是密生的草,它們都可以用來指草。東部古越國和揚州之間的地區叫“芔”,南部古楚國地區叫“莽”。
10.040 悈鰓(1)、干都(2)、耇(3)、革(4),老也。皆南楚、江、湘之間代語也(5)。
【注釋】
(1)悈(jiè)鰓:表示老的一種方言說法。
(2)干都:表示老的一種方言說法。
(3)耇(gǒu):年老。《詩經·小雅·南山有臺》:“遐不黃耇。”毛傳:“耇,老也。”詩句大意是君子很快樂,哪能不長壽。
(4)革:老。“耇”的一種方言說法。《隋書·裴蘊傳》:“帝悟曰:‘老革多奸,將賊脅我。’”“老革”指老人。明李實《蜀語》:“老曰老革革。”
(5)代語:各方言之間的同義詞。
【譯文】
“悈鰓”“干都”“耇”“革”都表示年老的意思。它們都是南部古楚國以及長江、湘水之間的地區使用的可以互相替代的同義詞。
10.041 ?(1)、抌(2),推也。南楚凡相推搏曰?,或曰?(3)。沅、涌(4)、(5)、幽之語或曰攩(6)。
【注釋】
(1)?(bì):推擊。《玉篇·手部》:“?,推擊。”《列子·黃帝》:“既而狎侮(戲弄)欺詒(dài,欺騙),攩(tǎng,捶打)?挨(推)抌(擊背),亡所不為。”意思是接著又戲弄、凌辱、欺騙他,推擊捶打,無所不為。
(2)抌(dǎn):推擊。《說文解字·手部》:“抌,深擊也。”《淮南子·說林訓》:“故解捽(zuó)者,不在于捌格,在于批抌。”高誘注:“抌,推擊其要矣。”句子大意是解決沖突不在于參加戰斗,而在于擊中要害(使爭斗者被迫分開)。
(3)?(hū):表示推擊的一種方言說法。今天部分方言中還有用“?”表示擊打的用法,比如說拿巴掌?人腦袋。
(4)涌:古水名。此水為夏水支流,通長江,約在今湖北監利境,已湮。《左傳·莊公十八年》:“閻敖游涌而逸。”楊伯峻注:“據《水經·江水三》注及《方輿紀要》,即今湖北省監利縣東南俗名乾港湖者。”
(5)(fú):《方言》郭璞注:“
水今在桂陽,音扶;涌水今在南郡華容縣也。”桂陽郡為漢高帝置。治所在今湖南郴州,相當于今湖南東南以及廣東北部韶關、英德一帶。
(6)攩(tǎng):表示推的一種方言說法。《列子·黃帝》:“既而狎侮欺詒,攩?挨抌,亡所不為。”張湛注:“今江東人亦名推為攩。”今天方言還有這種用法,詹憲慈《廣州語本字》“攩門”條:“單扇之門其下貫以輪可以推移者,其名曰‘攩門’,人以手推移之則曰攩。”
【譯文】
“?”“抌”都有推的意思。南部古楚國地區凡是表示推搡搏擊就叫“?”,也有的叫“?”。沅水、涌水、水和幽州地區也有的叫“攩”。
10.042 食閻(1)、慫恿(2),勸也。南楚凡己不欲喜而旁人說之,不欲怒而旁人怒之,謂之食閻,或謂之慫恿。
【注釋】
(1)食閻:表示勸說、鼓勵的一種方言說法。
(2)慫恿:勸說,鼓勵。
【譯文】
“食閻”“慫恿”都是勸說、鼓勵的意思。南部古楚國地區凡是表示自己不想也不喜歡而被旁人勸說,或本來不想發怒而被旁人激怒的情況,就稱之為“食閻”,也有的稱之為“慫恿”。
10.043 欸(1)、(2),然也。南楚凡言然者曰欸,或曰
。
【注釋】
(1)欸(āi):同“唉”。應答聲,表示同意。《說文解字·口部》:“唉,應也。”
(2)(yī):應聲。《廣韻·齊韻》:“
,相言應辭。”
【譯文】
“欸”“”都是表示同意的應答聲。南部古楚國地區凡是表示同意叫“欸”,也有的叫“
”。
10.044 緤(1)、末(2)、紀(3),緒也。南楚皆曰緤,或曰端,或曰紀,或曰末,皆楚轉語也。
【注釋】
(1)緤(xiè):疑為“業”的一種方言說法。端緒。《爾雅·釋詁上》:“業,緒也。”
(2)末:端。《淮南子·地形訓》:“末有十日。”高誘注:“末,端也。”
(3)紀:頭緒。《說文解字·糸(mì)部》:“紀,絲別也。”王筠句讀:“紀者,端緒之謂也。”
【譯文】
“緤”“末”“紀”都有端緒的意思。南部古楚國地區都叫“緤”,也有的叫“端”,也有的叫“紀”,還有的叫“末”,這些都是楚方言中可以轉換使用的不同表達。
10.045 ?(1)、(2)、窺(3)、?(4)、占(5)、伺(6),視也。凡相竊視,南楚謂之窺,或謂?,或謂之?,或謂之占,或謂之
。
,中夏語也。窺,其通語也。自江而北謂之?,或謂之覗(7)。凡相候謂之占,占猶瞻也(8)。
【注釋】
(1)?(zǒng):竊視。《古文苑·王延壽〈王孫賦〉》:“眙(chì,目不轉睛地看)睕(wān,偷看)?而睗(mì shì,斜視)。”章樵注:“?,伺視也。”
(2)(lì):探視。或作“
”。《文選·郭璞〈江賦〉》:“爾乃
雰祲(fēn jìn,日旁云氣)于清旭,覘五兩(用雞毛五兩結在高竿上,以作測風之用)之動靜。”
(3)窺:暗中探看。
(4)?(chàn):同“覘”。窺視。《說文解字·見部》:“覘,窺也。”
(5)占(zhān):窺察。《后漢書·段熲傳》:“上占天心,不為災傷。”
(6)伺:暗中探察。《韓非子·內儲說上》:“吾聞數夜有乘辒(wēn,送葬的靈車)車至李史門者,謹為我伺之。”
(7)覗(sì):同“伺”。
(8)瞻:觀察。《爾雅·釋詁下》:“瞻,視也。”郭璞注:“謂察視也。”
【譯文】
“?”是竊視,“”是探視,“窺”是暗中探看,“?”是窺視,“占”是窺察,“伺”是暗中探察,它們都有看的意思。凡是表示暗中觀察,南部古楚國地區稱之為“窺”,也有的稱之為“?”,也有的稱之為“?”,也有的稱之為“占”,還有的稱之為“
”。“
”是中原地區使用的說法。“窺”是共同語的說法。長江以北的地區稱之為“?”,也有的稱之為“覗”。凡是指守望稱之為“占”,“占”表示的意義就如同叫“瞻”所表示的一樣。
10.046 郺(1)、(2)、晠(3),多也。南楚凡大而多謂之郺,或謂之
。凡人語言過度及妄施行,亦謂之
。
【注釋】
(1)郺(yōng):多。與“擁”音近義通,有盛多聚集的意思。
(2)(nóng):多。與“濃”音近義通,有盛多密集的意思。
(3)晠(shèng):同“盛”。眾多。
【譯文】
“郺”“”“晠”都有多的意思。南部古楚國地區凡是表示又大又多就稱之為“郺”,也有的稱之為“
”。凡是表示人說話過分以及胡亂行動,也有的稱之為“
”。
10.047 抯(1)、摣(2),取也。南楚之間,凡取物溝泥中謂之抯,或謂之摣。
【注釋】
(1)抯(zhā):取。《說文解字·手部》:“抯,挹也。”《墨子·天志下》:“抯格人之子女者乎?”意思是抓取別人的子女。
(2)摣(zhā):同“抯”。取。《釋名·釋姿容》:“摣,叉也。五指俱往叉取也。”而《方言》本條中將二者并舉,當是在南楚地區方言中讀音有所差異。
【譯文】
“抯”“摣”都有取的意思。南部古楚國地區凡是表示從水溝、淤泥中取東西就稱之為“抯”,也有的稱之為“摣”。
10.048 (1)、僄(2),輕也。楚凡相輕薄謂之相
,或謂之僄也。
【注釋】
(1)(fàn):輕微。晉左思《魏都賦》:“過以
剽之單慧。”“
剽之單慧”就是微末的小才智。也通作“凡”。《孟子·盡心上》:“待文王而后興者,凡民也。”“凡民”即身份輕微的平民。
(2)僄(piào):輕薄。《荀子·修身》:“怠慢僄棄,則炤(zhào,同“照”)之以禍災。”楊倞注:“僄,輕也,謂自輕其身也。”
【譯文】
“”“僄”都有輕的意思。古楚國地區凡是指輕視對方就稱之為“相
”,也有的稱之為“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