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言: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叢書
- 華學誠 游帥譯注
- 10145字
- 2022-09-09 14:30:19
卷九
9.001 戟(1),楚謂之(2)。凡戟而無刃,秦、晉之間謂之
,或謂之鏔(3),吳、揚之間謂之戈。東齊、秦、晉之間謂其大者曰鏝胡(4),其曲者謂之鉤
鏝胡(5)。
【注釋】
(1)戟:一種戰(zhàn)場上的格斗長兵器,是戈和矛的合體,柄前安直刃,旁有橫刃,具有勾啄和刺擊的雙重功能。
(2)(jié):戟。或作“孑”,原指戟頭的小枝。郭璞注:“取名于鉤
也。”因而“
”用來指稱戟,是以部分指代整體的轉喻現(xiàn)象。
(3)鏔(yí):無刃的戟。本作“戭”。《說文解字·戈部》:“戭,長槍也。”無刃之戟也被稱為長槍。
(4)鏝(màn)胡:大戟。《廣雅·釋器》:“鏝胡、戈,戟也。”王念孫疏證:“《考工記》注云:‘俗謂戈胡為曼胡。’曼與鏝通。鏝胡者,寬大之貌。”
(5)鉤鏝胡:帶有曲鉤的大戟。“鉤”當指戟前端的曲鉤。《漢書·韓延壽傳》:“候月蝕鑄作刀劍鉤鐔。”顏師古注:“鉤亦兵器也,似劍而曲。”“
”是戟頭的小枝,詳參注釋(2),它們都是戟的組成部分,“鉤
”作為定語用來修飾“鏝胡”,“鏝胡”是大戟,詳參注釋(4)。
【譯文】
戟,古楚國地區(qū)稱之為“”。凡是沒有刃的戟,古秦國、古晉國之間的地區(qū)稱之為“
”,也有的稱之為“鏔”,古吳國和揚州之間的地區(qū)稱之為“戈”。東部古齊國以及古秦國、古晉國之間的地區(qū)把戟中大的一類稱作“鏝胡”,把其中帶有曲鉤的稱作“鉤
鏝胡”。
9.002 三刃枝(1),南楚宛、郢謂之匽戟(2)。其柄自關而西謂之柲(3),或謂之殳(4)。
【注釋】
(1)三刃枝:帶有小刺的戟,“三”泛指多,“枝”即前端戟刺,似木枝斜出。
(2)匽(yǎn)戟:也稱作“雄戟”,即帶有小刺的戟。錢繹《方言箋疏》:“家君曰:‘匽戟’以雄得名。《釋鳥》:‘(yǎn),鳳。其雌皇。’戟之雄者謂之匽,猶鳳之雄者謂之
矣。”
(3)柲(bì):兵器的柄。與“柄”音近義通。《說文解字·木部》:“柲,欑也。”徐鍇《說文解字系傳》:“欑即矛戟柄。”
(4)殳(shū):以竹、木制成,一端有棱的柄杖。戰(zhàn)斗時,由士兵在戰(zhàn)車上持有,來撞刺擊打目標。《釋名·釋兵》:“殳,殊也,長丈二尺而無刃,有所撞挃(zhì,刺)于車上,使殊離也。”
【譯文】
“三刃枝”這種帶有小刺的戟,在南部古楚國,宛縣、郢城一帶稱之為“匽戟”。對于它的柄,函谷關以西的地區(qū)稱之為“柲”,也有的稱之為“殳”。
9.003 矛,吳、揚、江、淮、南楚、五湖之間謂之鍦(1),或謂之鋋(2),或謂之鏦(3)。其柄謂之矜(4)。
【注釋】
(1)五湖:先秦史籍記載吳越地區(qū)有五湖,后人對此解釋不一。從《國語·趙語》和《史記·河渠書》看來,五湖最初當指太湖,以后又泛指太湖流域一帶所有湖泊。《方言》郭璞注:“五湖,今吳興太湖也。”可知五湖屬于吳。鍦(shé):一種短矛,也就是后世所稱的“蛇矛”。《文選·左思〈吳都賦〉》:“藏鍦于人,去(fá,盾牌)自閭。”李善注引劉逵曰:“鍦,矛也。”大意是各家各戶和里巷中藏有矛和盾牌。
(2)鋋(chán):古代一種鐵柄短矛,也泛指短矛。《史記·匈奴列傳》:“其長兵則弓矢,短兵則刀鋋。”裴骃集解引韋昭曰:“鋋形似矛,鐵柄。”
(3)鏦(cōng):一種小矛。《淮南子·兵略訓》:“修鎩短鏦,齊為前行。”高誘注:“鏦,小矛也。”所謂“修鎩短鏦”就是指長矛和短矛。
(4)矜(qín):矛戟的柄。《說文解字·矛部》:“矜,矛柄也。”
【譯文】
矛這種武器,古吳國、揚州、長江、淮水一帶以及南部古楚國、太湖之間的地區(qū)稱之為“鍦”,也有的稱之為“鋋”,還有的稱之為“鏦”。矛柄則稱作“矜”。
9.004 箭,自關而東謂之矢,江、淮之間謂之(1),關西曰箭。
【注釋】
(1)(hóu):古代用于田獵、射禮的一種金鏃齊羽的箭。《說文解字·金部》:“
矢,金鏃翦羽謂之
。”“
”的得名當是緣自“侯”,“侯”是古代射禮所用的射布,即箭靶。箭靶被稱作侯,則射侯的箭矢也就被稱為侯矢。又因為其特征為金鏃齊羽,則有了從金旁的“
”專門表示它,也有從羽的字形“翭”。《集韻·侯韻》:“
,或從羽。”
【譯文】
箭這種武器,函谷關以東的地區(qū)稱之為“矢”,長江、淮水之間的地區(qū)稱之為“”,函谷關以西的地區(qū)稱之為“箭”。
9.005 鉆謂之鍴(1)。
【注釋】
(1)鉆(zuàn):矛戟刃。《史記·禮書》:“宛之巨鐵施,鉆如蜂蠆。”司馬貞索隱:“鉆謂矛刃及矢鏃也。”鍴(duān):矛戟刃的一種別稱。鍴之于鑽(“鉆”的繁體),猶剬(tuán,割,截)之于劗(zuān,剪)。“剬”“劗”都有整齊切斷的意思。《淮南子·主術訓》:“是猶以斧劗毛、以刃抵木也。”高誘注:“劗,翦也。”“以斧劗毛”就是指用斧頭剃發(fā)。《說文解字·刀部》:“剬,斷齊也。”
【譯文】
“鉆”是矛戟刃,又稱作“鍴”。
9.006 矜謂之杖(1)。
【注釋】
(1)矜(qín):矛戟的柄。《說文解字·矛部》:“矜,矛柄也。”杖:泛指棍棒或棍狀物,這里指矛戟的柄。
【譯文】
“矜”是矛戟的柄,又稱作“杖”。
9.007 劍削(1),自河而北,燕、趙之間謂之室(2),自關而東或謂之廓(3),或謂之削,自關而西謂之鞞(4)。
【注釋】
(1)劍削(qiào):即“劍鞘”。裝刀劍的套子。“削”后作“鞘”。
(2)室:裝刀劍的套子。《說文解字新附·革部》:“鞘,刀室也。”《史記·刺客列傳》:“(秦王)拔劍,劍長,操其室。”司馬貞索隱:“室,謂鞘也。”
(3)廓:此指裝刀劍的套子。“廓”同“郭”,“郭”本指外城,引申可指物體的外框或外殼。《釋名·釋兵》:“(弩)牙外曰郭,為牙之規(guī)郭也。”因而劍鞘亦可稱“郭(廓)”。
(4)鞞(bǐng):裝刀劍的套子。《說文解字·革部》:“鞞,刀室也。”段玉裁注:“鞞之言裨(pí)也,刀室所以裨護刀者,漢人曰削,俗作鞘。”《逸周書·王會》:“魚皮之鞞。”
【譯文】
劍鞘這種裝刀劍的套子,黃河以北,古燕國、古趙國之間的地區(qū)叫“室”,函谷關以東的地區(qū)叫“廓”,也有的叫“削”,函谷關以西的地區(qū)叫“鞞”。
9.008 盾,自關而東或謂之瞂(1),或謂之干(2)。關西謂之盾。
【注釋】
(1)瞂(fá):盾牌。《抱樸子外篇·疾謬》:“利口者扶強而黨勢,辨給者借鍒(róu)以刺瞂。”意思是口齒伶俐的人攀扶強枝并依靠團伙的勢力,能言善辯的人借用他人的矛來刺盾牌。
(2)干(gān):盾牌。《尚書·牧誓》:“稱爾戈,比爾干,立爾矛,予其誓。”孔安國傳:“干,楯也。”人們常用的“干戈”一詞中的“干”正取其盾牌義。
【譯文】
盾牌,函谷關以東的地區(qū)稱之為“瞂”,也有的稱之為“干”。函谷關以西的地區(qū)稱之為“盾”。
9.009 車下鉄(1),陳、宋、淮、楚之間謂之畢(2),大者謂之綦(3)。
【注釋】
(1)車下鉄(zhí):鉄,同“紩”。繅絲車下的繩索。戴震《方言疏證》:“此言繀車之索。”繀車就是繅絲車,“紩”本指連綴、縫合。《說文解字·糸(mì)部》:“紩,縫也。”引申可指起連綴、約束作用的繩索。
(2)畢:通“縪(bì)”。車下的繩索。戴震《方言疏證》:“《考工記》:‘天子圭中必。’鄭注云:‘必,讀如鹿車縪之縪,謂以組約其中央,為執(zhí)之以備失墜。’”
(3)綦(qí):鹿車下的繩索。郭璞注:“鹿車也。”鹿車屬于古代的一種小車。《后漢書·鮑宣妻傳》:“妻乃悉歸侍御服飾,更著短布裳,與宣共挽鹿車歸鄉(xiāng)里。”又《周禮·夏官·弁師》:“王之皮弁(biàn,古冠名。用白鹿皮制成),會五采于璂。”鄭玄注:“鄭司農曰:‘璂,讀如綦車轂之綦。’”“車轂”是穿軸承幅的圓木,古代的車把車軸橫在輿下,固定方法就是在輿的底部安上兩塊木頭,把軸用繩索綁在上面。因而“綦車轂”的“綦”應當就似這種連接、約束車軸的繩索。
【譯文】
車下的繩索,古陳國、古宋國、淮水和楚國之間的地區(qū)稱之為“畢”,其中較大的一種稱作“綦”。
9.010 車轊(1),齊謂之(2)。
【注釋】
(1)轊(wèi):也作“軎”。車軸頭,即套在車軸兩端用以阻轂和保護軸頭的金屬筒狀物。《說文解字·車部》:“軎,車軸耑(duān,端)也。”
(2)(lóng):同“籠”。一種有孔的薄片,用以包裹車軸頭。《史記·田單列傳》:“(田單)令其宗人盡斷其車軸末而傅鐵籠。已而燕軍攻安平,城壞,齊人走,爭涂(同“途”),以轊折車敗,為燕所虜。唯田單宗人以鐵籠故得脫。”記載的是燕軍長驅入齊時,田單讓其家族的人把軸兩頭的尖端部分統(tǒng)統(tǒng)鋸斷,再用鐵箍包住,最終得以保全。
【譯文】
車軸頭,古齊國地區(qū)稱之為“”。
9.011 車枸簍(1),宋、魏、陳、楚之間謂之?(2),或謂之籠(3)。其上約謂之
(4),或謂之?(5)。秦、晉之間,自關而西謂之枸簍,西隴謂之?(6)。南楚之外謂之篷,或謂之隆屈(7)。
【注釋】
(1)車枸簍(lǒu):車篷。《廣雅·釋器》:“枸簍、隆屈、?、篷、籠,軬(fàn,車篷)也。”王念孫疏證:“枸簍者,蓋中高而四下之貌。”
(2)?(guì):車弓,用竹或木作成的弓形篷架。《釋名·釋首飾》:“簂(guó),恢也。恢廓(擴展)覆發(fā)上也。”“簂”是古代婦女首飾,覆在頭發(fā)上用以支撐頭飾用“恢”,猶如覆在車上用以支撐車篷用“?”。
(3)(qióng)籠:車弓。《玉篇·竹部》:“
,姑簍,即車弓也。”
(4)(dié):車篷帶。本條郭璞注:“即軬帶也。”
(5)?(mì):車篷帶。《廣雅·釋器》:“?,軬帶也。”
(6)?(fàn):同“軬”。車篷。《釋名·釋車》:“軬,藩也。蔽水雨也。”
(7)隆屈:車篷。《廣雅·釋器》:“隆屈,軬也。”
【譯文】
“車枸簍”就是車篷,古宋國、古魏國、古陳國、古楚國之間的地區(qū)稱之為“?”,也有的稱之為“籠”。車篷上面的纮繩稱作“
”,也有的稱作“?”。古秦國、古晉國之間,函谷關以西的地區(qū)表示車篷稱作“枸簍”,西部隴縣地區(qū)稱之為“?”。南部古楚國地區(qū)稱之為“篷”,也有的稱之為“隆屈”。
9.012 輪,韓、楚之間謂之轪(1),或謂之(2)。關西謂之
(3)。
【注釋】
(1)轪(dài):本指車轂端圓管狀的冒蓋。《說文解字·車部》:“轪,車輨也。”也用來指車輪。南朝齊謝朓《始出尚書省》:“青精翼紫轪,黃旗映朱邸。”“轪”是車輪,當是以部分指代整體的轉喻現(xiàn)象。
(2)(qí):本指車轂上的裝飾。《說文解字·車部》:“
,長轂之
也。以朱約之。”就是指以朱色纏束車轂以為飾。也用來指車輪,當是以部分指代整體的轉喻現(xiàn)象。
(3)(zǒng):通“?”。車輪。《釋名·釋車》:“輪……或曰?,言輻總入轂中也。”因車輪有連接車轂和輪輞的一根根輻條匯總在一起,故有此名。
【譯文】
車輪,古韓國、古楚國之間的地區(qū)稱之為“轪”,也有的稱之為“”。函谷關以西的地區(qū)叫“
”。
9.013 輑謂之軸(1)。
【注釋】
(1)輑(qūn):車軸,即貫穿車輪中間用以持輪的長桿。
【譯文】
“輑”是車軸,也稱作“軸”。
9.014 轅(1),楚、衛(wèi)之間謂之辀(2)。
【注釋】
(1)轅:戰(zhàn)國以來各種車輛車杠的通稱,大多雙杠,也有單杠。若用騾馬,因為其頸背高,車輿低,杠仍然上曲,若用牛,杠就平直。
(2)辀(zhōu):戰(zhàn)國前馬車車杠之稱,形制是單杠上曲。《詩經·秦風·小戎》:“小戎(周代兵車的一種)俴(jiàn,淺)收(古代車廂底部四面的橫木),五楘(mù,用皮革纏在車轅成形,起加固和修飾作用,而“五”字的古文作
)梁辀。”毛傳:“梁辀,辀上句衡也。”
【譯文】
“轅”是車杠,古楚國、古衛(wèi)國之間的地區(qū)稱之為“辀”。
9.015 箱謂之輫(1)。
【注釋】
(1)箱:大車箱,主要用來載物,后也可指供人乘坐的較大的車輿。《說文解字·竹部》:“箱,大車牝服也。”段玉裁注:“箱即大車之輿也。”輫(pái):車箱。《玉篇·車部》:“輫,車箱。”錢繹《方言箋疏》:“輫之言棐(fěi,輔助)也。”
【譯文】
“箱”是車箱,也稱作“輫”。
9.016 軫謂之枕(1)。
【注釋】
(1)軫(zhěn):車箱底部的橫木。原指車箱底部后面的橫木。《說文解字·車部》:“軫,車后橫木也。”引申可指車箱底部四周的橫木。《六書故·工事三》:“軫,四面木匡合成輿者也。”枕:車箱底部的橫木。《玉篇·木部》:“枕,車后橫材。”
【譯文】
“軫”是車箱底部的橫木,又稱作“枕”。
9.017 車紂(1),自關而東,周、洛、韓、鄭、汝、潁而東謂之?(2),或謂之曲绹(3),或謂之曲綸(4)。自關而西謂之紂。
【注釋】
(1)紂:套車時拴在駕轅牲口尾部橫木上的皮帶。《說文解字·糸(mì)部》:“紂,馬緧也。”
(2)?(qiū):同“緧”。套車時拴在駕轅牲口尾部橫木上的皮帶。《說文解字·糸部》:“緧,馬紂也。”
(3)曲绹(táo):拴系在牛馬后部的繩索。“绹”泛指繩索。《詩經·豳風·七月》:“晝爾于茅,宵爾索绹。”馬瑞辰《詩經傳箋通釋》:“绹者,繩索之名。”詩句大意是白天去割茅草,夜里搓繩子。
(4)曲綸(lún):拴系在牛馬后部的繩索。“綸”是比絲粗的繩子。《禮記·緇衣》:“王言如絲,其出如綸。”孔穎達疏:“綸粗于絲。”
【譯文】
“車紂”是套車時拴在駕轅牲口尾部橫木上的皮帶。在函谷關以東,古周國、洛水、古韓國、古鄭國、汝水以及潁水以東的地區(qū)稱之為“?”,也有的稱之為“曲绹”,還有的稱之為“曲綸”。函谷關以西的地區(qū)稱之為“紂”。
9.018 輨(1)、轪(2),鍊也(3)。關之東西曰輨,南楚曰轪,趙、魏之間曰鍊
。
【注釋】
(1)輨(guǎn):包在車轂頭上的圓管狀金屬套。《說文解字·車部》:“輨,轂端沓也。”
(2)轪(dài):車轂端圓管狀的冒蓋。《說文解字·車部》:“轪,車輨也。”
(3)鍊(jiàn duò):包在車轂頭上的圓管狀金屬套。“鍊”“
”分別是“輨”“轪”的方言轉寫形式。
【譯文】
“輨”“轪”是車轂端圓管狀的冒蓋。函谷關以東的地區(qū)叫“輨”,南部古楚國叫“轪”,古趙國、古魏國之間的地區(qū)叫“鍊”。
9.019 車釭(1),齊、燕、海、岱之間謂之鍋(2),或謂之錕(3)。自關而西謂之釭,盛膏者乃謂之鍋(4)。
【注釋】
(1)釭(gāng):車轂口穿軸用的鐵圈。錢繹《方言箋疏》:“轂口之內,以金嵌之曰釭。”
(2)鍋:車轂口穿軸用的鐵圈。今作“箍”。錢繹《方言箋疏》:“今人通謂以銅鐵裹物曰鍋。俗作‘箍’字。”
(3)錕(gǔn):車轂口穿軸用的鐵圈。當是“釭”的一種方言說法。
(4)盛膏者:“膏”是油脂的意思。《禮記·內則》:“沃之以膏曰淳熬。”徐灝《說文解字注箋·金部》:“釭中空,貫軸涂膏以利轉。”在鐵圈中涂抹油脂可以增加潤滑,減少輪軸運轉時的阻力。
【譯文】
“車釭”是車轂口穿軸用的鐵圈。古齊國、古燕國和渤海、泰山之間的地區(qū)稱之為“鍋”,也有的稱之為“錕”。函谷關以西的地區(qū)稱之為“釭”,盛納了油脂的稱作“鍋”。
9.020 凡箭鏃胡合嬴者(1),四鐮或曰拘腸(2),三鐮者謂之羊頭(3)。其廣長而薄鐮者謂之錍(4),或謂之鈀(5)。箭其小而長,中穿二孔者謂之鉀鑪(6)。其三鐮長,尺六者謂之飛?(7),禸者謂之平題(8)。所以藏箭弩謂之箙(9)。弓藏謂之鞬(10),或謂之丸(11)。
【注釋】
(1)胡:箭頭下垂如胡的部分,即箭鏃之本。胡本指獸頷下垂肉。《說文解字·肉部》:“胡,牛顄垂也。”引申指箭頭下垂如胡的部分。《周禮·考工記·冶氏》:“戈廣二寸,內倍之,胡三之,援四之。”嬴:包裹,環(huán)繞。《淮南子·要略》:“俶真者,窮逐終始之化,嬴垀(hū)有無之精。”高誘注:“嬴,繞匝也。”句子大意是說《俶真訓》的內容,探求自然界起始終結的演化規(guī)律,包容了微妙的有、無相生的精髓。至于本條“箭鏃胡合嬴者”指的則是箭頭下垂如胡的部分被邊棱包裹環(huán)繞。
(2)鐮:箭鏃的棱角。郭璞注:“鐮,棱也。”“四鐮”即四棱之箭頭。拘腸:四棱的箭頭。疑“拘”猶言鉤,“拘腸”之名是說箭頭射入腹中,因倒鉤的作用,還可以像魚鉤一樣鉤住腹中的腸子。
(3)羊頭:三棱形的箭鏃。疑此處“羊”通“蠅”,下文有“其三鐮長尺六者謂之飛?(méng)”,“?”同“虻”,蠅、虻常并舉,即蒼蠅與蚊虻,大致一類,都屬于小飛蟲。以“羊頭”“飛?”命名當是言箭頭之小。
(4)錍(pī):一種較寬較薄較長的箭頭。這種箭頭類似薄的匕首,孫詒讓《札迻》卷二:“錍與鈀廣長而薄,即古薄匕之鏃也。”
(5)鈀(bǎ):一種較寬較薄較長的箭頭。
(6)鉀鑪(gé lú):一種較寬較薄較長同時兩邊被鑿空的箭頭。郭璞注:“今箭錍鑿空兩邊者也。”
(7)飛?(méng):詳參注釋(3)。
(8)禸(róu):同“蹂”。搓擦。平題:游戲用的不銳利的箭頭。箭頭經過搓擦處理的,變得不銳利,“題”即頭,“平題”猶言平頭,指游戲用的不銳利的箭頭。郭璞注:“今戲射箭頭。”
(9)箙(fú):用竹、木或獸皮制成的盛箭的器物。《周禮·夏官·司弓矢》:“中春獻弓弩,中秋獻矢箙。”鄭玄注:“箙,盛矢器也,以獸皮為之。”
(10)鞬(jiān):較大的皮弓袋,常供騎射者負攜。《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左執(zhí)鞭弭(馬鞭和弓),右屬橐(tuó)鞬。”杜預注:“橐以受箭,鞬以受弓。”
(11)(dú)丸:同“韇”。箭筒。《廣韻·屋韻》:“韇,箭筒。”《后漢書·南匈奴傳》:“弓鞬韇丸一,矢四發(fā)。”
【譯文】
凡是下垂如胡的部分被邊棱包裹環(huán)繞的箭頭,其中有四條邊棱的有的稱之為“拘腸”,有三條邊棱的稱作“羊頭”。那種又寬又長且邊棱較薄的箭頭稱作“錍”,也有的稱作“鈀”。那種又小又長,且中間被兩處鑿空的箭頭稱作“鉀鑪”,三條邊棱且長度為一尺六的箭頭稱作“飛?”,被搓揉處理過的稱作“平題”。用來盛箭和弓的器物稱作“箙”,受納弓的稱作“鞬”,也有的稱作“丸”。
9.021 矛骹細如雁脛者謂之鶴膝(1)。有小枝刃者謂之鉤(2)。矛或謂之
。
【注釋】
(1)矛骹(qiāo):矛刃的下口,用來裝矛柄的筒狀部位。矛體分身、骹二部,骹為直筒狀,上粗下漸細,用來裝矛柄。“骹”本指膝下小腿,引申指器物的相應部位。《說文解字·骨部》:“骹,脛也。”段玉裁注:“脛,膝下也。凡物之脛皆曰骹。”鶴膝:矛刃的下口。指細如雁鶴小腿的矛骹,乃以形得名。
(2)鉤(jié):“
”,或作“孑”。“孑”是一種小稱。《釋名·釋兵》:“孑,小稱也。”因而可指戟頭的小枝。孫詒讓《周禮正義》:“孑者,小枝之名。故枝兵小枝亦謂之孑也。”郭璞注:“取名于鉤
也。”則“
”用來指稱戟,當是以部分指代整體的轉喻現(xiàn)象。
【譯文】
矛刃的下口細得像雁鶴小腿的稱作“鶴膝”,帶有小枝刃的矛稱作“鉤”。也有的地方直接把矛稱作“
”。
9.022 錟謂之鈹(1)。
【注釋】
(1)錟(tán):長矛。《說文解字·金部》:“錟,長矛也。”鈹(pī):大矛。郭璞注:“今江東呼大矛為鈹。”
【譯文】
“錟”是長矛,又稱作“鈹”。
9.023 骹謂之銎(1)。
【注釋】
(1)骹(qiāo):矛刃的下口,用來裝矛柄的筒狀部位。矛體分身、骹二部,骹為直筒狀,上粗下漸細,用來裝矛柄。“骹”本指膝下小腿,引申指器物的相應部位。《說文解字·骨部》:“骹,脛也。”段玉裁注:“脛,膝下也。凡物之脛皆曰骹。”銎(qióng):戈、矛之類刃下口。銎本指斧類工具裝柄的孔。《說文解字·金部》:“銎,斤斧穿也。”段玉裁注:“銎,謂斤斧之孔,所以受柄也。”也可以指戈、矛之類裝柄的孔。
【譯文】
“骹”是矛刃的下口,又稱作“銎”。
9.024 謂之釬(1)。
【注釋】
(1)(zūn):戈、矛、戟等古代兵器之桿柄下端的圓錐形的金屬套,可以插入地下。《釋名·釋兵》:“(矛)下頭曰
,
入地也。”釬(hàn):戈、矛、戟等古代兵器之桿柄下端的圓錐形的金屬套,可以插入地下。王念孫《廣雅疏證·釋器》:“釬之言干也。《廣雅》卷三云:‘干,本也。’凡矛戟以足為本、首為末。”
【譯文】
“”是戈、矛、戟等古代兵器桿柄下端的圓錐形金屬套,又稱作“釬”。
9.025 舟,自關而西謂之船,自關而東或謂之舟,或謂之航(1)。南楚江、湘,凡船大者謂之舸(2),小舸謂之艖(3),艖謂之艒?(4),小艒?謂之艇,艇長而薄者謂之艜(5),短而深者謂之?(6),小而深者謂之?(7)。東南丹陽(8)、會稽之間謂艖為欚(9)。泭謂之(10),
謂之筏。筏,秦、晉之通語也。江、淮家居
中謂之薦(11)。方舟謂之?(12),艁舟謂之浮梁(13)。楫謂之橈(14),或謂之棹(15)。所以隱棹謂之
(16)。所以縣棹謂之緝(17)。所以刺船謂之?(18)。維之謂之鼎(19)。首謂之閭(20),或謂之艗艏(21)。后曰舳(22),舳,制水也。僞謂之扤(23),扤,不安也。
【注釋】
(1)航:同“杭”。渡船的通稱。《史記·司馬相如列傳》:“經營炎火而浮弱水兮,杭絕浮渚而涉流沙。”裴骃集解引《漢書音義》曰:“杭,船也。”
(2)舸(gě):大船。《說文解字新附·舟部》:“舸,舟也。”
(3)艖(chā):小船。唐皮日休《太湖詩·銷夏灣》:“小艖或可泛,短策或可支。”
(4)艒?(mù sù):一種細長狹底的輕薄小船。也作“?”,唐皮日休《酒箴序》:“以
?載醇酎(zhòu,醇酒)一甔(dàn,一種盛酒器),往來湖上。”
(5)艜(dài):長而淺的小船。錢繹《方言箋疏》:“艜之言帶也。……亦以長得名也。”
(6)?(bù):短而深的小艇。《梁書·羊侃傳》:“于兩艖?,起三間通梁水齋。”
(7)?(qióng):同“舼”。小船。《后漢書·馬融傳》:“然后方余皇,連舼舟,張云帆,施蜺幬。”李賢注:“舼,小舟也。”
(8)丹陽:即西漢的丹陽郡。是漢武帝改鄣郡所置。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所轄包括今安徽南部、江蘇西部及浙江、江西的部分地區(qū)。
(9)會(kuài)稽:會稽郡置于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包括原吳、越之地。治所在吳縣(今江蘇蘇州),西漢時范圍有所擴大,相當于今茅山以東的蘇南、浙江大部及福建全省。欚(lǐ):通“麗”。小船的泛稱。《莊子·人間世》:“宋有荊氏者,宜楸柏桑……三圍四圍,求高名之麗者斬之。”司馬彪注:“麗,小船也。”
(10)泭(fú):竹木筏。《國語·齊語》:“方舟投泭,乘桴濟河。”韋昭注:“編木曰泭。”(pái):同“箄”。竹木筏。《后漢書·岑彭傳》:“乘枋箄,下江關。”李賢注:“枋、箄以木竹為之,浮于水上。”
(11)薦:臥席。《楚辭·九嘆·逢紛》:“薜荔飾而陸離薦兮。”王逸注:“薦,臥席也。”
(12)方舟:兩船相并。錢繹《方言箋疏》:“《說文》:‘方,并船也。象兩舟省總頭形。’……并木以渡謂之舫,并船以渡謂之方,皆以并為義也。”?(héng):渡船。“杭”的一種方言說法。
(13)艁(zào):同“造”。用船筏搭制的浮橋。《廣雅疏證·釋水》:“《說文》:‘艁,古文造。’……《爾雅》:‘天子造舟。’李巡注云:‘比其舟而渡曰造舟。’”浮梁:浮橋。郭璞注:“即今浮橋。”《說文解字·木部》:“梁,水橋也。”
(14)楫(jí):較短的船槳。《說文解字·木部》:“楫,舟棹也。”橈(ráo):小型的船槳。《楚辭·九歌·湘君》:“薜荔柏兮蕙綢(用蕙草做的帳子),蓀橈(sūn ráo,以蓀草為飾的船槳)兮蘭旌(以蘭草作成的旌旗)。”王逸注:“橈,船小楫也。”
(15)棹:船槳。《說文解字新附·木部》:“棹,所以進船也。”《楚辭·九歌·湘君》:“桂棹兮蘭枻,斫冰兮積雪。”意思是桂木做槳蘭作船舷,破冰砍冰激浪如雪。
(16)隱:安,定。本書卷六:“隱,定也。”《楚辭·九章·抽思》:“超回志度,行隱進兮。”大意是徘徊踟躕,猶豫不定慢慢前行。所謂“隱棹”,即使船槳穩(wěn)定。(jiǎng):同“槳”。用來穩(wěn)定船槳或櫓的小木橛。郭璞注:“搖櫓小橛也。”
(17)緝:系在船槳頭的繩索。本指麻繩。《說文解字·糸(mì)部》:“緝,績也。”引申指系在船槳頭的繩索,郭璞注:“系棹頭索也。”?刺:撐。《莊子·漁父》:“乃刺船而去,延緣葦間。”?(gāo):同“篙”。用竹竿或杉木等制成的撐船工具。《淮南子·說林訓》:“以篙測江,篙終而以水為測,惑矣!”高誘注:“篙,摘(擿)船橈。”大意是用竹篙來測量江水的深度,如果竹篙沒了頂就以為篙長等于水深,那就糊涂了。
(19)維:系,連結。《詩經·小雅·白駒》:“系之維之,以永今朝。”意思是絆住馬足拴韁繩,盡情歡樂在今朝。鼎:船停泊時固定船身的大石。后世作“碇”,也作“椗”。章炳麟《新方言·釋器》:“今杭、越間系船不以纜索,其船首有一孔,用篙插入謂之下鼎,俗字作椗。”
(20)閭(lǘ):船頭屋。本條郭璞注:“今江東呼船頭屋謂之飛閭是也。”通“廬”。《釋名·釋舟》:“舟,其上屋曰廬,象廬舍也。其上重屋曰飛廬,在上故曰飛也。’”
(21)艗艏(yì shǒu):船首。王念孫《廣雅疏證·釋水》:“‘艗艏’本作‘鹢(yì,古書上說的一種像鷺的水鳥)首’,畫鹢于船首,因命其船為鹢首也……張衡《西京賦》:‘浮鹢首,翳云芝。’薛綜注云:‘船頭象鹢鳥,厭水神,故天子乘之。’”
(22)舳(zhú):舵。郭璞注:“今江東呼柁為舳。”《鹽鐵論·殊路》:“若無楫舳,濟江海而遭大風,漂沒于百仞之淵,東流無崖之川。”是說就如同無槳無舵的船,渡江海遭遇大風,在萬丈深淵中出沒,隨無際的河川東流。
(23)僞(é):晃動。郭璞注:“船搖動貌。”扤(wù):搖動。《說文解字·手部》:“扤,動也。”《周禮·考工記·輪人》:“幅廣而鑿淺,則是以大扤,雖有良工,莫之能固。”鄭玄:“扤,搖動貌。”句子大意是如果輻條寬而鑿孔淺,那么輻就會搖動得很厲害,即使有最優(yōu)良的工匠,也不能固定。
【譯文】
關于舟船,函谷關以西的地區(qū)稱之為“船”,函谷關以東的地區(qū)有的稱之為“舟”,有的稱之為“航”。在南部古楚國,長江和湘水流域凡是大的船都稱作“舸”,小的船稱作“艖”,“艖”又可以稱作“艒?”,“艒?”中偏小的稱作“艇”,又長又淺的“艇”稱作“艜”,又短又深的“艇”稱作“?”,又小又深的“艇”稱作“?”。東南地區(qū)丹陽郡和會稽郡之間的地區(qū),“艖”稱作“欚”。“泭”稱作“篺”,“篺”稱作“筏”。“筏”是古秦國、古晉國地區(qū)的通行稱名。長江、淮河流域為家居筏子上放置的臥席稱作“薦”。相并在一起的船稱作“?”,用船筏搭制的浮橋稱作“浮梁”。短小的船槳稱作“橈”,也有的稱作“棹”。用來穩(wěn)定船槳的小木橛稱作“”。用來懸系船槳的繩索稱作“緝”。用來撐船的工具稱作“?”。系船用的大石稱作“鼎”。船頭屋稱作“閭”,也有的稱作“艗艏”。船后的舵稱作“舳”,“舳”是用來控制水流方向的。船晃動稱作“扤”。“扤”是不安穩(wěn)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