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卷四

4.001 襌衣(1),江、淮、南楚之間謂之褋(2),關之東、西謂之襌衣。有袌者(3),趙、魏之間謂之袏衣(4)。無袌者謂之裎衣(5),古謂之深衣(6)

【注釋】

(1)襌(dān)衣:單衣。是流行于秦漢時期的一種上層人士平日所穿的單層罩衣。《禮記·玉藻》:“襌為絅(jiǒng,單層的衣服),帛為褶(dié,夾衣)。”鄭玄注:“有衣裳而無里。”

(2)褋(dié):單衣。《說文解字·衣部》:“,南楚謂襌衣曰。”段玉裁改“”為“褋”,并注:“枼者,薄也。襌衣故從枼。”

(3)袌(bào):衣前襟。《廣韻·號韻》:“袌,衣前襟。”

(4)袏(zuò):有右外襟的單衣。錢繹《方言箋疏》:“衣前襟亦謂之袌。……(郭璞)注:‘前施袌囊’者,謂右外?(jīn,同“襟”)。”

(5)裎(chěng):對襟單衣。錢繹《方言箋疏》:“裎衣,即今之對?衣,無右外?者也。”

(6)深衣:上衣和下裳連在一起,用不同顏色的布料作為邊緣的一種服裝。是古代諸侯、大夫、士家居常穿的衣服,也是庶人的常禮服。《禮記·深衣》:“古者深衣,蓋有制度,以應規矩繩權衡。”鄭玄注:“名曰深衣者,謂連衣裳而純之以采也。”孔穎達疏:“凡深衣皆用諸侯、大夫、士夕時所著之服,故《玉藻》云:‘朝玄端,夕深衣。’庶人吉服,亦深衣。”

【譯文】

“襌衣”是單衣,長江、淮水和南部古楚國之間的地區稱之為“褋”,函谷關東、西兩側稱之為“襌衣”。對于有衣前襟的,古趙國、古魏國之間的地區稱之為“袏衣”。對于沒有衣前襟的,稱之為“裎衣”,它在古時也稱作“深衣”。

4.002 襜褕(1),江、淮、南楚謂之(2),自關而西謂之襜褕,其短者謂之裋褕(3),以布而無緣、敝而紩之謂之襤褸(4);自關而西謂之??(5),其敝者謂之緻(6)

【注釋】

(1)襜褕(chān yú):直襟的單衣。《漢書·雋不疑傳》:“有一男子乘黃犢車,建黃旐(zhào,古代畫有龜蛇圖案的旗),衣黃襜褕,著黃冒,謁北闕,自謂衛太子。”顏師古注:“襜褕,直裾襌衣。”

(2)褣(chōng róng):亦作“童容”,一種寬敞的直襟單衫,又叫敞衣。錢繹《方言箋疏》認為“褣”之名取其寬敞、寬大義。

(3)裋(shù)褕:一種較短的直襟單衣。有短小之義。《史記·秦始皇本紀》:“夫寒者利短褐。”裴骃集解:“徐廣曰:一作短,小襦也。”

(4)紩(zhì):縫合。王符《潛夫論·浮侈》:“碎刺縫紩,作為笥(sì,箱籠)囊、裙襦、衣被。”

(5)??(chōng jué):沒有裝飾衣邊的直裙短單衣。錢繹《方言箋疏》:“‘??’以無緣得名也。”

(6)緻(zhì):縫補過的衣服。郭璞注:“緻,縫納敝,故名之也。”

【譯文】

“襜褕”是直襟的單衣,長江、淮水和南部古楚國之間的地區稱之為“褣”,函谷關以西的地區稱之為“襜褕”,其中較短的一種稱之為“裋褕”,因為是用沒有邊飾的布縫合補綴成的衣服,所以稱之為“襤褸”;函谷關以西的地區稱之為“??”,其中破敗的稱之為“緻”。

4.003 汗襦(1),江、淮、南楚之間謂之?(2)。自關而西或謂之袛裯(3)。自關而東謂之甲襦(4)。陳、魏、宋、楚之間謂之襜襦(5),或謂之襌襦(6)

【注釋】

(1)汗襦(rú):猶“汗衣”,即后來的汗衫,是一種近身單層短衫。《說文解字·衣部》:“襦,短衣也。”

(2)?(zèng):汗衫。《玉篇·衣部》:“?,汗襦也。”

(3)袛裯(dī dāo):短衣。或單稱“裯”。本卷又有“裯謂之襤,無緣之衣謂之襤。”錢繹《方言箋疏》:“衣無緣則短……凡言裯者,皆短衣之義也。”

(4)甲襦:汗衣。名原未詳,疑“甲”為“單”字之訛。

(5)襜襦:汗衣。錢繹《方言箋疏》:“凡言‘襜’者,皆障蔽之意。然則‘汗襦’謂之‘襜襦’,即《釋名》所謂‘汗衣’。”

(6)襌襦:汗衣。《釋名·釋衣服》:“襌襦,如襦而無絮也。”“襌襦”即“單襦”。

【譯文】

“汗襦”是汗衣,長江、淮水和南部古楚國之間的地區稱之為“?”。函谷關以西的地區,有的稱之為“袛裯”。函谷關以東的地區稱之為“甲襦”。古陳國、古魏國、古宋國、古楚國之間的地區稱之為“襜襦”,也有的將其稱作“襌襦”。

4.004 裙(1),陳、魏之間謂之帔(2),自關而東或謂之?(3)

【注釋】

(1)裙:圍穿于下體的服裝。

(2)帔(pèi):下裳,裙。《說文解字·巾部》:“弘農謂裙帔也。”段玉裁注:“謂裙曰帔也。”

(3)?(bǎi):裙子。“帔”的一種方言說法。

【譯文】

對于裙,古陳國、古魏國之間的地區稱之為“帔”,函谷關以東的地區有的稱之為“?”。

4.005 蔽膝(1),江、淮之間謂之袆(2),或謂之袚(3)。魏、宋、南楚之間謂之大巾,自關東、西謂之蔽膝,齊、魯之郊謂之袡(4)

【注釋】

(1)蔽膝:古代下體之衣,是遮蓋大腿至膝部的服飾。《釋名·釋衣服》:“韠(bì),蔽膝也,所以蔽膝前也。”

(2)袆(huī):即蔽膝,穿佩于身前,可以用來遮蔽膝前,蒙在頭上,則可以覆額頭作為頭巾。《釋名·釋衣服》:“韠,蔽膝也,所以蔽膝前也,婦人蔽膝亦如之。齊人謂之巨巾,田家婦女出至田野,以覆其頭,故因以為名也。”

(3)袚(bō):同“韨”。《廣雅·釋器》:“韨,蔽膝也。”王念孫疏證:“袚、韨一字也。”

(4)袡(rán):“襜”的一種方言說法。系在衣前的圍裙。《爾雅·釋器》:“衣蔽前謂之襜。”

【譯文】

“蔽膝”是一種遮蓋大腿至膝部的下體之衣。長江、淮水之間的地區稱之為“袆”,也有的稱之為“袚”。古魏國、古宋國和南部古楚國之間的地區稱之為“大巾”,函谷關東、西兩側稱之為“蔽膝”,古齊國、古魯國郊域稱之為“袡”。

4.006襦,西南蜀、漢謂之曲領(1),或謂之襦。

【注釋】

(1)蜀、漢:蜀郡、漢中郡的并稱。蜀本古國名。公元前316年秦滅巴、蜀后,置巴郡和蜀郡。蜀郡的治所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漢初年,從其北部析出廣漢郡(治雒縣乘鄉,今四川德陽),武帝時又從南部析出了犍為郡(治鄨縣,今貴州遵義)。《方言》中的蜀大致相當于以成都為中心的古代蜀國的范圍,即四川盆地西部。漢中郡,治所在南鄭(今陜西漢中東)。《方言》中的漢大致相當于今陜西秦嶺以南,留壩、勉縣以東,乾祐河流域以西及湖北部分地區。曲領:有圓領的外衣。《急就篇》:“袍襦表里曲領裙。”顏師古注:“著曲領者,所以禁中衣之領,恐其上擁頸也。其狀闊大而曲,因以名云。”

【譯文】

“襦”是短衣,西南蜀郡、漢中郡地區稱之為“曲領”,也有的稱之為“襦”。

4.007 裈(1),陳、楚、江、淮之間謂之?(2)

【注釋】

(1)裈(kūn):同“?”。合襠的褲子。《說文解字·巾部》:“?,也。”段玉裁注:“今之套褲,古之绔也;今之滿襠褲,古之裈也。”

(2)?(zhōng):同“”。滿襠褲。“”從“怱”得聲,凡從“怱”得聲的字多含中空義,當是取此語源義。

【譯文】

“裈”是合襠的褲子,古陳國、古楚國和長江、淮水之間的地區稱之為“?”。

4.008 袴(1),齊、魯之間謂之?(2),或謂之襱(3)。關西謂之袴。

【注釋】

(1)袴(kù):同“褲”。腿衣,亦即套褲。

(2)?(qiān):同“褰”。套褲。《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公在乾侯,征褰與襦。”杜預注:“褰,袴。”

(3)襱(lóng):褲腳管。郭璞注:“今俗呼袴踦為襱。”《說文解字·衣部》:“襱,绔踦也。”“绔踦”即褲腳。

【譯文】

“袴”是套褲,古齊國、古魯國之間的地區稱之為“?”,也有的稱之為“襱”。函谷關以西的地區稱之為“袴”。

4.009 褕謂之半袖(1)

【注釋】

(1)褕(yú):短衣。本卷“襦,西南蜀、漢謂之曲領,或謂之襦”條,郭璞注:“襦,亦謂之褕。”《說文解字·衣部》:“襦,短衣也。”因而“褕”也指短衣。半袖:短袖上衣。

【譯文】

“褕”是一種短衣,它被稱作“半袖”。

4.010 衱謂之褗(1)

【注釋】

(1)衱(jié):同“袷(jié)”。古代交叉式的衣領。錢玄、錢興奇《三禮詞典》:“交領謂之袷,其左襟兩幅,右襟一幅,左襟掩于右襟之上,成相交形,故稱交領。”褗(yǎn):衣領。《說文解字·衣部》:“褗,?(ōu)領。”徐鍇《說文解字系傳》:“謂衣領偃曲。”

【譯文】

“衱”是衣領,它被稱作“褗”。

4.011 袿謂之裾(1)

【注釋】

(1)袿(guī):衣后襟。郭璞注:“衣后裾也。”裾(jū):衣后襟。《釋名·釋衣服》:“裾,倨(jù,直)也,倨倨然直,亦言在后常見踞也。”

【譯文】

“袿”是衣后襟,它被稱作“裾”。

4.012 褸謂之衽(1)

【注釋】

(1)褸(lǚ):衣襟。郭璞注:“衣襟也。或云裳際也。”衽(rèn):衣襟。《說文解字·衣部》:“衽,衣?(jīn)。”“?”與“襟”“衿”同。一指衣服在胸前交領的部分。《論語·憲問》:“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邢昺疏:“衽謂衣衿,衣衿向左,謂之左衽。”句子大意是如果沒有管仲,我們都要變成披頭散發與左扣衣襟的夷狄了。一指衣的兩旁掩裳際處。《儀禮·喪服》:“衽二尺有五寸。”鄭玄注:“衽所以掩裳際也。”此即對應郭注所謂“或云裳際也”。

【譯文】

“褸”是衣襟,它被稱作“衽”。

4.013 褸謂之緻(1)

【注釋】

(1)褸(lǚ):縫補的破爛衣服。郭璞注:“襤褸綴結也。”緻(zhì):縫補過的衣服。《玉篇·糸(mì)部》:“緻,縫補敝衣也。”

【譯文】

“褸”是縫補的破爛衣服,它被稱作“緻”。

4.014 裯謂之襤(1)

【注釋】

(1)裯(dāo):破舊的短衣。即“袛(dī)裯”。郭璞注:“袛裯,弊衣,亦謂襤褸。”襤:沒有邊飾的衣服。下條言“無緣之衣謂之襤”,錢繹《方言箋疏》:“緣之言沿也,沿其邊而飾之。”

【譯文】

“裯”是破舊粗陋的衣服,它被稱作“襤”。

4.015 無緣之衣謂之襤(1)

【注釋】

(1)無緣:沒有邊飾。錢繹《方言箋疏》:“緣之言沿也,沿其邊而飾之。”

【譯文】

沒有邊飾的衣服稱作“襤”。

4.016 無袂衣謂之?(1)

【注釋】

(1)?(duò):無袖的衣服。郭璞注:“袂,衣袖也。”

【譯文】

沒有袖子的衣服稱作“?”。

4.017 無之袴謂之襣(1)

【注釋】

(1)(lóng):同“襱”。褲腳管。《說文解字·衣部》:“襱,绔踦也。”“绔踦”即褲腳。襣(bì):即犢鼻裈(kūn),是一種長至膝蓋的合襠短褲。郭璞注:“即今犢鼻裈也。”“犢鼻”是穴位名。王先謙《漢書補注》引劉奉世曰:“犢鼻穴在膝下,為裈財令至膝,故習俗因以為名,非謂其形似也。”屈膝時,髕骨與髕韌帶外側凹陷中即為犢鼻穴。因這種合襠短褲長度至膝蓋處,由此得名。

【譯文】

沒有褲腳管的套褲稱作“襣”。

4.018 ?謂之袩(1)

【注釋】

(1)?(shāo):衣襟。本卷下又有“褸謂之袩”條,郭璞注:“即衣衽也。”“衣衽”即衣襟。《說文解字·衣部》:“衽,衣?。”“?”與“襟”同。袩(zhé):衣襟。

【譯文】

“?”是衣襟,它被稱作“袩”。

4.019 衿謂之交(1)

【注釋】

(1)衿:衣服的交領。錢繹《方言箋疏》:“衿連于領,至下必交,因謂衿為交矣。”

【譯文】

“衿”是衣服的交領,它被稱作“交”。

4.020 裺謂之襦(1)

【注釋】

(1)裺(yǎn):小兒涎衣。戴震《方言疏證》:“以裺為小兒涎衣掩頸下者。”襦:小兒涎圍。錢繹《方言箋疏》:“襦之言濡也。《廣雅》:‘濡,漬液。’……裺所以承涎液,故裺亦名襦也。”

【譯文】

“裺”是小兒涎衣,它被稱作“襦”。

4.021 襜謂之?(1)

【注釋】

(1)襜:衣袖。郭璞注:“衣掖下。”即衣袖。?(yì):衣袖。《廣雅·釋器》:“?,袖也。”

【譯文】

“襜”是衣袖,它被稱作“?”。

4.022 佩紟謂之裎(1)

【注釋】

(1)佩紟(jīn):系結佩玉的帶子。王念孫《廣雅疏證·釋器》:“‘紟’通作‘衿’。《爾雅》:‘佩衿謂之褑。’郭注:‘佩玉之帶上屬。’”裎(chéng):通“綎”。古代系玉佩的絲綬帶。《后漢書·蔡邕傳》:“濟濟多士,端委縉綎。”李賢注:“綎,系綬也。”

【譯文】

“佩紟”是系結佩玉的綬帶,它被稱作“裎”。

4.023 褸謂之袩(1)

【注釋】

(1)褸(lǚ):衣襟。《說文解字·衣部》:“褸,衽也。”段玉裁注:“按郭云衣襟者,謂正幅;云裳際者,謂旁幅。”袩(zhé):衣襟。郭璞注:“即衣衽也。”“衣衽”即衣襟。《說文解字·衣部》:“衽,衣?。”“?”與“襟”同。

【譯文】

“褸”是衣襟,它被稱作“袩”。

4.024 覆?謂之襌衣(1)

【注釋】

(1)覆?(zuì):單衣。襌衣作為一種單層罩衣,“覆”言覆罩義。又《集韻·隊韻》:“?,副衣也。”“副衣”乃是相對于內層服飾而言,表示次要。

【譯文】

“覆?”是一種單層罩衣,它被稱作“襌衣”。

4.025 偏襌謂之襌襦(1)

【注釋】

(1)偏襌:汗衫。“偏”取半身的意思,偏襌即半身襌衣。“襌襦”即汗衣,“襦”亦言其短。《說文解字·衣部》:“襦,短衣也。”汗衣相對于襌衣為半身制式。

【譯文】

“偏襌”是一種汗衫,它被稱作“襌襦”。

4.026 繵謂之襌(1)

【注釋】

(1)繵(zhuó chán):單衣,涼衣。郭璞注:“今又呼為涼衣也。”繵,通“襢”。《釋名·釋衣服》:“襢衣。襢,坦也。坦然正白無文采也。”馬王堆漢墓出土的襌衣實物即為素紗。

【譯文】

繵”是一種單衣,它被稱作“襌”。

4.027 袒飾謂之直袊(1)

【注釋】

(1)袒飾:長襦,即較長的短衣。《廣雅·釋器》:“袒飾,長襦也。”王念孫疏證:“其似襦而長者,則特別之曰長襦。”直袊(lǐng):長襦。王念孫《廣雅疏證·釋器》:“直袊,亦作直領。”《釋名·釋衣服》:“直領,邪直而交下。”“長襦”叫“直袊”,是以其領口式樣而得名。

【譯文】

“袒飾”是一種較長的短衣,它被稱作“直袊”。

4.028 襃明謂之袍(1)

【注釋】

(1)襃(bāo)明:長襦,古人平常家居時所穿。《廣雅·釋器》:“襃明、袍,長襦也。”王念孫疏證引任大椿《深衣釋例》云:“袍為深衣之制,特燕居(即閑居)便服耳。”

【譯文】

“襃明”是長襦,為古人平常家居時所穿,它被稱作“袍”。

4.029 繞袊謂之裙(1)

【注釋】

(1)繞袊:裙。亦作“繞領”。《廣雅·釋器》:“繞領,裙也。”

【譯文】

“繞袊”是裙,它被稱作“裙”。

4.030 懸裺謂之緣(1)

【注釋】

(1)懸裺(yǎn):衣縫邊緣,即飾邊。郭璞注:“衣縫緣也。”

【譯文】

“懸裺”是衣服的飾邊,它被稱作“緣”。

4.031 絜襦謂之蔽膝(1)

【注釋】

(1)絜(jié)襦:即蔽膝,即古代下體之衣,是遮蓋大腿至膝部的服飾。《廣雅·釋言》:“絜,靜也。”王念孫疏證:“《說文》:‘瀞(jìng),無垢穢也。’瀞與靜通。”“絜襦”得名于使襦保持潔凈。“蔽膝”可用以屏蔽污穢。

【譯文】

“絜襦”是一種遮蓋大腿至膝部的服飾,它被稱作“蔽膝”。

4.032 裪謂之袖(1)

【注釋】

(1)裪(táo jué):套袖。丁惟汾《方言音釋》:“‘裪’為‘韜’之同聲假借,俗作‘套’。……‘’為‘袂’之聲借。……‘裪’即韜袂。”“韜”有包藏的意思,故“裪”大致相當于今之套袖。

【譯文】

“裪”是套袖,它被稱作“袖”。

4.033 帍裱謂之被巾(1)

【注釋】

(1)帍(hù)裱:古代婦女的領巾。錢繹《方言箋疏》:“帍裱所以護領。”

【譯文】

“帍裱”是古代婦女的領巾,它被稱作“被巾”。

4.034 繞?謂之(1)

【注釋】

(1)繞?(xún):衣背中縫。“?”言循也,蓋因衣服的兩邊繞至后背中間位置縫合,所以衣背中縫稱為“繞?”。裺(dú yǎn):衣背中縫。戴震《方言疏證》:“‘’亦作‘裻(dú)’。《說文》云:‘裻,背縫。’”《國語·晉語》:“衣之偏裻。”韋昭注:“裻在中。”“裺”是衣縫邊的意思,而“裻”在中,因此“裺”指衣背中縫。

【譯文】

“繞?”是衣背中縫,它被稱作“裺”。

4.035 厲謂之帶(1)

【注釋】

(1)厲:下垂的衣帶,用作裝飾。《詩經·小雅·都人士》:“垂帶而厲。”毛傳:“厲,帶之垂者。”

【譯文】

“厲”是下垂的衣帶,它被稱作“帶”。

4.036 襎裷謂之幭(1)

【注釋】

(1)襎裷(fán yuān):揩抹或覆蓋物體用的巾帕。《廣雅·釋器》:“襎裷,幞(fú)也。”王念孫疏證:“此皆巾屬,所以覆物者也。”幭(miè):本指覆蓋物體的巾帕,用以裹頭時就起到頭巾的作用,因而可以指頭巾。《管子·小稱》:“(桓公)乃援素幭以裹首而絕。”是說桓公拿白色頭巾裹頭而亡。

【譯文】

“襎裷”是巾帕,它被稱作“幭”。

4.037 繄袼謂之?(1)

【注釋】

(1)繄袼(yī luò):小兒涎衣。郭璞注:“即小兒涎衣也。”?(ōu):小兒的圍涎。《說文解字·衣部》:“?,涎裹衣。”段玉裁注:“涎裹,今俗語尚如此,小兒服之衣外,以受涎者。”“?”的命名當與其作用有關。《說文解字·欠部》:“歐,吐也。”字又作“嘔”,小兒涎衣之用正在于承接所吐之物,故名。

【譯文】

“繄袼”是小兒的圍涎,它被稱作“?”。

4.038 楚謂無緣之衣曰襤,紩衣謂之褸(1),秦謂之緻(2)。自關而西,秦、晉之間,無緣之衣謂之??(3)

【注釋】

(1)紩(zhì)衣:縫合連綴的破爛衣服。“紩”是縫合的意思。

(2)緻:縫補過的衣服。《玉篇·糸(mì)部》:“緻,縫補敝衣也。”

(3)??(chōng jué):無緣的直裙短單衣。錢繹《方言箋疏》:“‘??’以無緣得名也。”

【譯文】

古楚國地區稱沒有邊飾的衣服為“襤”,縫合連綴的破爛衣服被稱作“褸”,古秦國地區稱之為“緻”。在函谷關以西,古秦國、古晉國之間的地區稱沒有邊飾的衣服為“??”。

4.039 復襦(1),江、湘之間謂之(2),或謂之筒褹(3)

【注釋】

(1)復襦:內有絮綿的短襖。《急就篇》:“襜褕袷復褶袴裈。”顏師古注:“褚(zhǔ,把絲綿裝入衣服)之以綿曰復。”

(2)(shù):同“裋”。短襖。戴震《方言疏證》:“《列子·力命》篇:‘朕衣則裋褐。’張湛注云:‘《方言》:裋,復襦也。’”

(3)筒褹(yì):長袖的短襖。郭璞注:“今筒袖之襦也。褹即袂字耳。”“袂”即袖子。錢繹《方言箋疏》:“筒褹,猶言長袖耳。《廣雅》:‘筒(筩),長也。’”

【譯文】

“復襦”是有絮綿的短襖,長江、湘水之間的地區稱之為“”,也有的稱之為“筒褹”。

4.040 大袴謂之倒頓(1),小袴謂之?(2)。楚通語也。

【注釋】

(1)倒頓:大套褲。《急就篇》:“襜褕袷復褶袴裈。”顏師古注:“袴謂脛衣也,大者謂之倒頓。”

(2)?(jiǎo liǎo):小套褲。古時亦可指漁服。《字匯·衣部》:“?,小袴,服以取魚者。”

【譯文】

大套褲被稱作“倒頓”,小套褲被稱作“?”。這是古楚國地區的共同語說法。

4.041 (1),巾也。大巾謂之(2)。嵩岳之南,陳、潁之間謂之帤(3),亦謂之

【注釋】

(1)(méng):覆蓋物體的衣巾。《說文解字·巾部》:“,蓋衣也。”段玉裁注:“覆蓋物之衣也。”

(2)(fēn):覆蓋或擦拭物體的大巾。《廣雅·釋器》:“,巾也。”王念孫疏證:“巾者,所以覆物,亦所以拭物。”

(3)帤(rú):大幅的巾。《玉篇·巾部》:“帤,大巾也。”

【譯文】

”是覆蓋物體的衣巾。大尺幅的巾稱作“”。嵩山以南,古陳國和潁水之間的地區稱之為“帤”,也有的稱之為“”。

4.042 絡頭(1)、帞頭(2)、紗繢(3)、?帶(4)、?帶(5)(6)、?(7),幧頭也(8)。自關以西,秦、晉之郊曰絡頭。南楚江、湘之間曰帞頭。自河以北,趙、魏之間曰幧頭,或謂之,或謂之?。其偏者謂之?帶,或謂之?帶。

【注釋】

(1)絡頭:古代束發的頭巾。

(2)帞(mò)頭:即帕頭,古代男子束發的頭巾。

(3)紗繢(huì):古代束發的頭巾。“繢”即布帛的余尾。《說文解字·糸(mì)部》:“繢,織余也。”“紗繢”之名,緣自束發頭巾用的材料。

(4)?(kuì)帶:古代盤發的頭巾。《說文解字·髟(biāo)部》:“?,屈發也。”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斂其發曰髻,盤其發曰?。”

(5)?(cài)帶:古代盤束發髻用的頭巾。《廣雅·釋詁四》:“?,結也。”

(6)(qiàn):古代男子束發的巾。

(7)?(yé):古代男子束發的巾。《釋名·釋首飾》:“綃(xiāo)頭……齊人謂之?,言?斂發使上從也。”

(8)幧(qiāo)頭:古代男子包頭發的紗巾。《說文解字新附·巾部》:“幧,斂發也。”

【譯文】

“絡頭”“帞頭”“紗繢”“?帶”“?帶”“”“?”都是指頭巾。在函谷關以西,古秦國、古晉國郊域稱之為“絡頭”。在南部古楚國,長江、湘水之間的地區稱之為“帞頭”。從黃河向北,古趙國、古魏國之間的地區稱之為“幧頭”,也有的稱之為“”,還有的稱之為“?”。偏在一側盤束的頭巾稱作“?帶”,也稱作“?帶”。

4.043 覆結謂之幘巾(1),或謂之承露(2),或謂之覆?(3)。皆趙、魏之間通語也。

【注釋】

(1)覆結:頭巾。“結”指所盤束的發結,即發髻。“覆結”即“覆髻”。幘(zé)巾:古代男子包裹鬢發、遮掩發髻的巾帕。《說文解字·巾部》:“發有巾曰幘。”

(2)承露:古代男子包裹鬢發、遮掩發髻的巾帕。“承露”之名是說可以包受外露的發髻。

(3)覆?(cài):古代男子包裹鬢發、遮掩發髻的巾帕。《廣雅·釋詁四》:“?,結也。”王念孫疏證:“結與髻通。”“覆?”是說可以包覆發髻。

【譯文】

“覆結”是包裹鬢發、遮掩發髻的巾帕,它被稱作“幘巾”,也有的稱作“承露”,還有的稱作“覆?”。這些都是古趙國、古魏國之間地區的共同語說法。

4.044 屝(1)、屨(2)、麤(3),履也(4)。徐、兗之郊謂之屝,自關而西謂之屨。中有木者謂之復舄(5),自關而東復履(6)。其庳者謂之(7),襌者謂之鞮(8),絲作之者謂之履,麻作之者謂之不借(9),粗者謂之?(10),東北朝鮮、洌水之間謂之?角(11)。南楚江、沔之間總謂之麤(12)。西南梁、益之間或謂之?,或謂之?(13)。履,其通語也。徐土、邳(14)、沂之間(15),大麤謂之?角。

【注釋】

(1)屝(fèi):用草、麻等做的鞋。《釋名·釋衣服》:“屝,齊人謂草屨曰屝。”

(2)屨(jù):用麻葛制成的鞋。《詩經·魏風·葛屨》:“糾糾葛屨,可以履霜?”大意是麻葛繞編的破草鞋,怎么可以踩冰霜?

(3)麤(cū):草鞋、麻鞋之類。《急就篇》:“屐屩?麤羸窶貧。”顏師古注:“麤者,麻枲(xǐ,泛指麻)雜履之名也。”

(4)履:鞋。《說文解字·履部》:“履,足所依也。”

(5)復舄(xì):加木底的鞋。《古今注·輿服》:“舄,以木置履下,干臘不畏泥濕也。”

(6)復履:即“復舄”。《玉篇·革部》:“(xì),履也。亦作舄。”

(7)庳(bì):低下。(wǎn)下:一種短小的鞋。也可單用作“”。《玉篇·革部》:“,履也。”《釋名·釋衣服》:“晚下,如舄,其下晚晚而危,婦人短者著之,可以拜也。”王先謙《釋名疏證補》引畢沅云:“(晚下)當作下。”

(8)襌(dān):單層。鞮(dī):古代一種皮制的鞋。《說文解字·革部》:“鞮,革履也。”

(9)不借:草鞋。《釋名·釋衣服》:“不借……齊人云搏臘,搏臘猶把鲊(zhǎ),粗貌也。”“不”“搏”等當為“薄”之音轉,言其粗陋。“借”“臘”等則當為“舄”之音轉。“不借”即“薄舄”,意為粗陋的鞋。

(10)?(tuī):粗麻鞋。

(11)?(áng)角:一種有齒的木屐,可防滑。郭璞注:“今漆履有齒者。”

(12)江、沔(miǎn):“江”即長江。“沔”即沔水,古代漢水的通稱。《方言》中“江、沔”即一般所說的江、漢,這是楚國也是楚方言的中心地區。

(13)?(huà):古代用青絲或麻制成的鞋。《說文解字·糸(mì)部》:“?,履也。一曰青絲頭履也。”

(14)邳(pī):在西漢屬東海郡,本春秋薛地,在今江蘇邳州西南。

(15)沂:沂水。今稱沂河,在山東境內。

【譯文】

“屝”是用草、麻等制成的鞋,“屨”是用麻葛制成的鞋,“麤”是草鞋、麻鞋之類,它們指的都是鞋。徐州、兗州郊域稱之為“屝”,函谷關以西的地區稱之為“屨”。加木底的鞋子稱作“復舄”,函谷關以西的地區稱之為“復履”。其中短小的稱作“下”,單層的稱作“鞮”,用絲布制作的稱作“履”,用麻布制作的稱作“不借”,粗陋的稱作“?”,東北部的朝鮮、洌水之間的地區稱之為“?角”。在南部古楚國,長江、沔水之間的地區把這些統稱“麤”。西南部的梁州、益州之間的地區有的稱之為“?”,也有的稱之為“?”。“履”是共同語的說法。徐州、下邳、沂水之間的地區把大的鞋稱作“?角”。

4.045 緉(1)(2),絞也。關之東、西或謂之緉,或謂之。絞,通語也。

【注釋】

(1)緉(liǎng):兩股繩帶交合。《說文解字·糸部》:“緉,絞也。”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緉,繩單曰紉,兩股曰纆,亦曰緉。”

(2)(shuǎng):鞋中絞繩。《玉篇·糸部》:“,履中絞。”

【譯文】

“緉”是兩股繩帶交合,“”是鞋中絞繩,它們都有絞合的意思。函谷關東、西兩側有的叫“緉”,也有的叫“”。“絞”屬于共同語的說法。

4.046 纑謂之縝(1)

【注釋】

(1)纑(lú):織布用的麻縷。《說文解字·糸部》:“纑,布縷。”縝(chēn):布縷。《玉篇·糸部》:“縝,絲纑縷也。”

【譯文】

“纑”是織布用的麻縷,它被稱作“縝”。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光县| 牟定县| 唐河县| 托克逊县| 焉耆| 襄垣县| 手机| 中宁县| 新宾| 内丘县| 历史| 嘉义县| 南溪县| 石首市| 揭东县| 泰和县| 湄潭县| 金门县| 集贤县| 山西省| 新疆| 天台县| 台山市| 荥经县| 澄迈县| 濮阳市| 灌云县| 永春县| 阜新市| 武定县| 蒲城县| 乌拉特后旗| 克拉玛依市| 铅山县| 都匀市| 饶阳县| 新民市| 长葛市| 克东县| 韶山市| 松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