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卷三

3.001 陳、楚之間,凡人獸乳而雙產謂之釐孳(1),秦、晉之間謂之僆子(2),自關而東,趙、魏之間謂之孿生。

【注釋】

(1)釐孳(lí zī):孿生。“釐”是“連”的一種方言說法。“孳”是生育、繁殖的意思。《說文解字·子部》:“孳,汲汲生也。”

(2)僆(liàn)子:孿生。《廣雅·釋詁三》:“僆,孿也。”“子”為“孳”的一種方言說法。“僆子”意思是連生子,在有的方言里音轉為“釐孳”。

【譯文】

古陳國、古楚國之間的地區凡是表示人或獸類生育雙胞胎就稱作“釐孳”,古秦國、古晉國之間的地區稱作“僆子”,在函谷關以東,古趙國、古魏國之間的地區稱作“孿生”。

3.002 東齊之間女謂之嫁子(1),婿謂之倩(2)

【注釋】

(1)女(nǜ):以女嫁人。《左傳·桓公十一年》:“宋雍氏女于鄭莊公。”杜預注:“以女妻人曰女。”

(2)倩:女婿。“甥”的一種方言說法。《古今韻會舉要·庚韻》:“甥,女之婿亦曰甥。”《孟子·萬章下》:“舜尚見帝,帝館甥于貳室。”趙岐注:“堯以女妻舜,故謂舜甥。”句子大意是舜去進見帝堯,帝堯讓女婿住在備用的房間里。

【譯文】

東部古齊國地區把女兒嫁人稱作“嫁子”,把女婿稱作“倩”。

3.003 燕、齊之間,養馬者謂之娠(1),官婢女廝謂之娠。

【注釋】

(1)娠(shēn):通“侲”。專指養馬的人。《后漢書·杜篤傳》:“虜侲,驅騾驢。”李賢注:“《方言》:‘侲,養馬人也。’”也可指女奴。《說文解字·女部》:“娠,官婢女隸謂之娠。”

【譯文】

古燕國、古齊國之間的地區,把養馬的人稱作“娠”,把官府的奴婢和供驅使差遣的婦女也稱作“娠”。

3.004 南楚、東海之間(1),亭父謂之亭公(2);卒謂之弩父(3),或謂之褚(4)

【注釋】

(1)東海:東海郡。治所在郯(今山東郯城北)。轄今山東東南、江蘇東北沿海地區。

(2)亭公:守亭的差役。“亭”是秦漢時鄉以下、里以上的行政機構。“亭父”“亭公”即守亭的差役。

(3)弩父:秦漢時專管捕盜賊的守亭之卒。《后漢書·百官五》:“亭有亭長,以禁盜賊。”李賢注引《風俗通》曰:“亭吏舊名負弩,改為長,或謂亭父。”

(4)褚(zhě):兵卒,差役。因其穿著紅褐色衣服而得名。下文郭璞注:“言衣赤也,褚音赭。”

【譯文】

南部古楚國到東海郡之間的地區,把守亭之卒稱作“亭公”;把差役稱作“弩父”,也稱作“褚”。

3.005 臧(1)、甬(2)、侮(3)、獲(4),奴婢賤稱也。荊、淮、海、岱,雜齊之間(5),罵奴曰臧,罵婢曰獲。齊之北鄙,燕之北郊,凡民男而婿婢謂之臧,女而婦奴謂之獲。亡奴謂之臧,亡婢謂之獲。皆異方罵奴婢之丑稱也。自關而東,陳、魏、宋、楚之間保庸謂之甬(6)。秦、晉之間罵奴婢曰侮。

【注釋】

(1)臧:供人使役者的賤稱。《荀子·王霸》:“如是,則雖臧獲不肯與天子易埶(同“勢”)業。”楊倞注:“臧獲,奴婢也。”句子大意是如果這樣,那么即使是奴仆也不愿與天子交換位置。

(2)甬:通“傭”。受人雇傭者。

(3)侮:古時對奴婢的蔑稱。郭璞注:“言為人所輕弄。”

(4)獲:古時對女奴的賤稱。《文選·司馬遷〈報任安書〉》:“且夫臧獲婢妾。”李善注:“臧、獲,皆異方罵奴婢之丑稱。”

(5)雜:間雜。郭璞注:“俗不純為雜。”“雜齊”指在間雜有部分古齊國屬地的地區。

(6)保庸:指受雇用的仆役。《史記·司馬相如列傳》:“相如身自著犢鼻裈,與保庸雜作,滌器于市中。”

【譯文】

“臧”是供人使役者的賤稱,“甬”是受人雇傭者,“侮”是對奴婢的蔑稱,“獲”是對女奴的賤稱,它們都屬于對男女仆人的賤稱。荊州、淮水、渤海、泰山一帶,同時間雜有古齊國的一些地區,罵男奴仆稱作“臧”,罵女奴仆稱作“獲”。古齊國北部邊境和古燕國北部郊域把以奴婢為妻子的男人稱作“臧”,把嫁給奴仆的女人稱作“獲”。把流亡的男奴仆稱作“臧”,把流亡的女奴仆稱作“獲”。這些都是不同地域用來罵男女奴仆的賤稱。在函谷關以東,古陳國、古魏國、古宋國、古楚國之間的地區把受雇用的仆役稱作“甬”。古秦國、古晉國之間的地區把男女奴仆罵作“侮”。

3.006 蔿(1)、訛、譁、涅(2),化也。燕、朝鮮、洌水之間曰涅,或曰譁。雞伏卵而未孚,始化之時,謂之涅。

【注釋】

(1)蔿(wěi):及后面的“訛”“譁(wá)”,都指變化,都是“化”的方言說法。

(2)涅:變化,化生。馬王堆漢墓帛書《十六經·前道》:“道有原而無端,用者實,弗用者觀。合之而涅于美,循之而有常。”此處“涅”即為變化之義。“合之而涅于美”謂符合道的就會變得美好。

【譯文】

“蔿”“訛”“譁”“涅”都有變化的意思。古燕國以及朝鮮、洌水之間的地區叫“涅”,也有的叫“譁”。雞孵卵但還沒有孵成,卵剛剛開始孵化的時候,稱之為“涅”。

3.007 斟(1)、協(2),汁也(3)。北燕(4)、朝鮮、洌水之間曰斟,自關而東曰協,關西曰汁。

【注釋】

(1)斟(zhēn):調和。《楚辭·天問》:“彭鏗斟雉。”蔣驥注:“斟,謂和協滋味也。”句子大意是彭祖用野雞調制肉羹。

(2)協:協調,相合。

(3)汁(xié):通“葉”。協調,和諧。晉左思《吳都賦》:“皆與謠俗汁協,律呂相應。”“汁協”與“相應”相對,“汁”即為相合,協調之意。

(4)北燕:周代諸侯國名。在今天津薊州區一帶。《史記·燕召公世家》:“周武王滅紂,封召公于北燕。”

【譯文】

“斟”是調和,“協”是協調、相合,它們都有和協的意思。北部古燕國、朝鮮、洌水之間的地區叫“斟”,函谷關以東的地區叫“協”,函谷關以西的地區叫“汁”。

3.008 蘇(1)、芥(2),草也。江、淮、南楚之間曰蘇,自關而西或曰草,或曰芥。南楚江、湘之間謂之莽(3)。蘇亦荏也(4)。關之東、西或謂之蘇,或謂之荏。周、鄭之間謂之公蕡(5)。沅、湘之南或謂之(6)。其小者謂之?葇(7)

【注釋】

(1)蘇:柴草。《列子·周穆王》:“其宮榭若累塊積蘇焉。”張湛注:“蘇,樵。”“累塊積蘇”是指重疊的土塊和堆積的柴草,形容居住的地方很簡陋。

(2)芥:小草。

(3)莽:草。《孟子·萬章下》:“在野曰草莽之臣。”江、湘之間:指長江中游到湘水一帶的地區,屬于《方言》中的“南楚”。

(4)荏(rěn):白蘇。王念孫《廣雅疏證·釋草》:“荏,白蘇也。”《齊民要術·荏蓼》:“荏性甚易生……園畔漫擲,便歲歲自生矣。”

(5)公蕡(fén):雜草。《說文解字·艸部》:“蕡,雜香草。”段玉裁注:“當作‘雜草香。’”“公蕡”以草香氣而得名。

(6)沅、湘之南:即今湖南南部、廣西東北部以及貴州的部分地區。沅、湘即沅水和湘水。(xiá):野蘇。郭璞注:“今長沙人呼野蘇為。”

(7)?(niàng)葇:香葇。王念孫《廣雅疏證·釋草》:“?葇,即香葇也。”

【譯文】

“蘇”是柴草,“芥”是小草,它們都屬于草類。長江、淮水流域以及南部古楚國之間的地區叫“蘇”,函谷關以西的地區有的叫“草”,也有的叫“芥”。在南部古楚國,長江、湘水之間的地區稱之為“莽”。“蘇”也可以指白蘇。函谷關東、西兩側有的稱之為“蘇”,也有的稱之為“荏”。古周國、古鄭國之間的地區稱之為“公蕡”。沅江、湘水以南地區有的稱之為“”。白蘇當中小的一種稱作“?葇”。

3.009 蘴(1)、蕘(2),蕪菁也。陳、楚之郊謂之蘴,魯、齊之郊謂之蕘,關之東、西謂之蕪菁,趙、魏之郊謂之大芥(3)。其小者謂之辛芥(4),或謂之幽芥(5)。其紫華者謂之蘆菔(6),東魯謂之菈(7)

【注釋】

(1)蘴(fēng):同“葑”。蕪菁,一種草本植物,根肥大,有甜味,可作蔬菜。《詩經·邶風·谷風》:“采葑采菲,無以下體?”意思是說采摘蘿卜和蕪菁,難道只要葉子不要根?

(2)蕘(ráo):蕪菁的方言名。借字記音。

(3)大芥:俗稱大頭菜。芥菜有葉用者,諸如雪里蕻之類;有莖用者,諸如榨菜之類;有根用者,諸如大頭菜之類。“蕪菁”又名“大芥”,“大芥”即大頭菜。

(4)辛芥:芥菜的一種。王念孫手校《方言疏證》于本條天頭墨批:“辛、幽皆小貌。”

(5)幽芥:同“辛芥”。參注釋(4)。芥菜的一種。

(6)蘆菔(fú):即蘿卜。《齊民要術·蔓菁》:“種菘、蘆菔法,與蕪菁同。”石聲漢注:“蘆菔,現在寫作‘蘿卜’‘萊菔’。”

(7)菈(lā tà):蘿卜的一種方言說法。

【譯文】

“蘴”“蕘”都是蕪菁。古陳國、古楚國郊域稱之為“蘴”,古魯國、古齊國郊域稱之為“蕘”,函谷關東、西兩側的地區稱之為“蕪菁”,古趙國、古魏國郊域稱之為“大芥”。蕪菁中小的一類稱作“辛芥”,也有的稱之為“幽芥”。蕪菁中花為紫色的一種稱作“蘆菔”,東部古魯國地區稱之為“菈”。

3.010 ?(1)、芡,雞頭也(2)。北燕謂之?,青、徐、淮、泗之間謂之芡(3)。南楚江、湘之間謂之雞頭,或謂之雁頭,或謂之烏頭。

【注釋】

(1)?(yì):雞頭米。睡蓮科,水生草本。種子稱“芡(qiàn)實”,俗稱“雞頭米”。

(2)雞頭:雞頭米。郭璞注:“狀似鳥頭,故博以名之。”因其梂苞吐花形頗似雞頭,與下文“雁頭”“烏頭”皆以其形得名。

(3)泗:泗水。泗水發源于今山東,在今江蘇境內入淮河。

【譯文】

“?”“芡”就是俗稱的雞頭米。北部古燕國地區稱之為“?”,青州、徐州、淮水、泗水之間的地區稱之為“芡”。在南部古楚國,長江、湘水之間的地區稱之為“雞頭”,也有的稱之為“雁頭”,還有的稱之為“烏頭”。

3.011 凡草木刺人,北燕、朝鮮之間謂之茦(1),或謂之壯(2)。自關而東或謂之梗(3),或謂之劌(4)。自關而西謂之刺。江、湘之間謂之棘(5)

【注釋】

(1)茦(cì):通“刺”。意為用銳利之物戳入或穿透。

(2)壯:通“創”。傷。《說文解字·人部》:“傷,創也。”《淮南子·俶真訓》:“是故傷形于寒暑燥濕之虐者,形苑而神壯。”是說人的形神被寒暑燥濕之類侵害而受傷。

(3)梗:刺。《文選·張衡〈西京賦〉》:“梗林為之靡拉。”李善注引《方言》:“凡草木刺人為梗。”句子大意是多刺的叢林因其被毀壞。

(4)劌(guì):刺傷,割傷。《禮記·聘義》:“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廉而不劌,義也。”孔穎達疏:“劌,傷也。言玉體雖廉棱(有棱角)而不傷割于物,人有義者亦能割斷而不傷物,故云義也。”

(5)棘:刺。今天猶用“棘手”來形容事情難辦,像荊棘刺手。

【譯文】

凡是表示草木之刺戳人,北部古燕國、朝鮮之間的地區稱之為“茦”,也有的稱之為“壯”。函谷關以東的地區稱之為“梗”,也有的稱之為“劌”。函谷關以西的地區稱之為“刺”。長江、湘水之間的地區稱之為“棘”。

3.012 凡飲藥傅藥而毒(1),南楚之外謂之瘌(2),北燕、朝鮮之間謂之癆(3),東齊海、岱之間謂之眠(4),或謂之眩(5)。自關而西謂之毒。瘌,痛也。

【注釋】

(1)毒:因藥物反應而感到苦痛。《廣雅·釋詁三》:“荼、毒,痛也。”王念孫疏證:“陸機《豪士賦序》云:‘身猒(yàn,同“厭”,飽受)荼毒之痛。’是荼、毒皆痛也。”

(2)瘌(là):因藥物反應而感覺辛辣、疼痛。《說文解字·疒(nè)部》:“瘌,楚人謂藥毒曰痛瘌。”段玉裁注:“瘌如俗語言辛辣。”

(3)癆(lào):藥物中毒。《說文解字·疒部》:“癆,朝鮮謂藥毒曰癆。”楊樹達《長沙方言續考》:“今長沙以藥毒魚、毒鼠曰癆魚、癆鼠。”

(4)眠:同“瞑”。指飲藥后神志不清。《尚書·說命》:“若藥弗瞑眩,厥疾弗瘳。”意思是如果用藥后沒有頭暈目眩的強烈反應,疾病就不能痊愈。也就是說,為了治病就不能顧忌藥物的副作用。

(5)眩:服藥后眼睛昏花、神志不清。

【譯文】

凡是飲用或外敷藥物而感到苦痛,南部古楚國外圍地區稱之為“瘌”,北部古燕國、朝鮮之間的地區稱之為“癆”,在東部古齊國,渤海、泰山之間的地區稱之為“眠”,也有的稱之為“眩”。函谷關以西的地區稱之為“毒”。“瘌”是疼痛的意思。

3.013 逞(1)、曉(2)、恔(3)、苦(4),快也。自關而東或曰曉,或曰逞。江、淮、陳、楚之間曰逞,宋、鄭、周、洛(5)、韓、魏之間曰苦,東齊海、岱之間曰恔,自關而西曰快。

【注釋】

(1)逞:快意,滿足。《左傳·桓公六年》:“今民餒而君逞欲,祝史矯舉以祭,臣不知其可也。”“今民餒而君逞欲”意思是如今人民饑餓而君主卻快意于私欲。

(2)曉:明快。《廣雅·釋詁二》:“曉,快也。”王念孫疏證:“明快之義。”

(3)恔(xiào):暢快。《孟子·公孫丑下》:“且比化者,無使土親膚,于人心獨無恔乎?”

(4)苦:愉快。“快”的一種方言說法。

(5)洛:古水名。即洛河。在《方言》中與周的地域相當。即洛陽及周圍的狹小地區。

【譯文】

“逞”是快意、滿足,“曉”是明快,“恔”是暢快,“苦”是愉快,它們都有暢快的意思。函谷關以東的地區有的叫“曉”,也有的叫“逞”。長江、淮水和古陳國、古楚國之間的地區用“逞”,古宋國、古鄭國、古周國、洛水、古韓國、古魏國之間的地區叫“苦”,在東部古齊國,渤海、泰山之間的地區叫“恔”,函谷關以西的地區叫“快”。

3.014 謬(1)、譎(2),詐也。涼州西南之間曰謬(3),自關而東、西或曰譎,或曰謬。詐,通語也。

【注釋】

(1)謬:欺詐,虛偽。《廣雅·釋詁二》:“謬,欺也。”

(2)譎(jué):欺誑,詭詐。《說文解字·言部》:“譎,權詐也。”《論語·憲問》:“晉文公譎而不正。”何晏《論語集解》引鄭玄曰:“譎,詐也。”

(3)涼州:西漢置。轄境相當于今甘肅、寧夏和青海湟水流域。

【譯文】

“謬”是欺詐、虛偽,“譎”是欺誑、詭詐,它們都有欺詐的意思。涼州西南部地區叫“謬”,函谷關東、西兩側有的叫“譎”,也有的叫“謬”。“詐”是共同語的說法。

3.015 揠(1)、擢(2)、拂(3)、戎(4),拔也。自關而西或曰拔,或曰擢。自關而東,江、淮、南楚之間或曰戎。東齊海、岱之間曰揠。

【注釋】

(1)揠(yà):拔起。《說文解字·手部》:“揠,拔也。”

(2)擢(zhuó):拔取,抽出。《莊子·駢拇》:“枝于仁者,擢德塞性以收名聲。”“擢德塞性以收名聲”是說過分拔舉道德和性情來撈取名聲。

(3)拂:拔出。王念孫《廣雅疏證·釋詁三》:“《大雅·生民》篇:‘茀厥豐草’,韓詩作‘拂’,是拂為拔也。”“茀厥豐草”是說拔除茂密的雜草。

(4)戎:通“(rèng)”。意思是牽引、拔擢。“”與表引拉義的“扔”為異體字關系。《集韻·蒸韻》:“扔……一曰引也。或作。”引拉義與拔擢義相通。《淮南子·俶真訓》:“引楯萬物,群美萌生。”高誘注:“引楯,拔擢也。”

【譯文】

“揠”是拔起,“擢”是拔取、抽出,“拂”是拔出,“戎”是牽引、拔擢,它們都有拔的意思。函谷關以西的地區有的叫“拔”,也有的叫“擢”。在函谷關以東,長江、淮水以及南部古楚國之間的地區有的叫“戎”。在東部古齊國,渤海、泰山之間的地區叫“揠”。

3.016 慰(1)、廛(2)、度(3),凥也(4)。江、淮、青、徐之間曰慰,東齊海、岱之間或曰度,或曰廛,或曰踐(5)

【注釋】

(1)慰:居住。《文選·鮑照〈玩月城西門廨(xiè)中〉》:“宴慰及私辰。”李善注引《方言》曰:“慰,居也。”意為閑居以及個人用的時光。

(2)廛(chán):疑為“踐”的一種方言說法。居。詳參注釋(5)。

(3)度(zhái):同“宅”。居,處。《集韻·陌韻》:“宅,或作度。”《左傳·文公十八年》:“不度于善,而皆在于兇德。”杜預注:“度,居也。”句子大意是不處在善的狀態(而違背道德禮法),國家必會招致災難。

(4)凥:同“居”。

(5)踐:居。《孟子·盡心上》:“惟圣人然后可以踐形。”趙岐注:“踐,履居之也。”句子大意是只有成了圣人才能通過修養而無愧于天賦的品質。

【譯文】

“慰”是居住,“廛”是居,“度”是居處,它們都有居的意思。長江、淮水以及青州、徐州之間的地區叫“慰”,在東部古齊國,渤海、泰山之間的地區有的叫“度”,有的叫“廛”,也有的叫“踐”。

3.017 萃、雜,集也。東齊曰聚。

【譯文】

“萃”是聚集,“雜”是混合、摻雜,它們都有會集的意思。東部古齊國地區叫“聚”。

3.018 迨(1)、遝(2),及也。東齊曰迨,關之東、西曰遝,或曰及。

【注釋】

(1)迨(dài):相及,到。《詩經·召南·摽(biào)有梅》:“求我庶士,迨其吉兮。”“迨其吉兮”是說要等到良辰吉日前來迎娶。

(2)遝(tà):及。《說文解字·辵(chuò)部》:“遝,?(hé)也。”《玉篇·辵部》:“?,?遝,行相及也。”《墨子·迎敵祠》:“城之外,矢之所遝。”孫詒讓《墨子間詁》引王念孫云:“遝,謂矢之所及也。”

【譯文】

“迨”“遝”都有趕上、達到的意思。東部古齊國地區叫“迨”,函谷關東、西兩側叫“遝”,也有的叫“及”。

3.019 荄(1)、杜(2),根也。東齊曰杜,或曰茇(3)

【注釋】

(1)荄(gāi):草根。《漢書·禮樂志》:“青陽開動,根荄以遂。”顏師古注:“草根曰荄。”是說春天來了,小草開始生根發芽。

(2)杜:根。典籍中常記作“土”。郭注:“《詩》曰:‘徹彼桑杜。’是也。”

(3)茇(bá):草木根。《淮南子·地形訓》:“凡浮生不根茇者生于萍藻。”

【譯文】

“荄”是草根,“杜”是根,它們都有根的意思。東部古齊國地區叫“杜”,也有的叫“茇”。

3.020 班(1)、徹(2),列也。北燕曰班,東齊曰徹。

【注釋】

(1)班:序列,排列等級。《孟子·萬章下》:“周室班爵祿也,如之何?”趙岐注:“班,列也。”

(2)徹:表示序列、排列的一種方言說法。

【譯文】

“班”“徹”都有依照等級排列的意思。北部古燕國地區叫“班”,東部古齊國地區叫“徹”。

3.021 瘼(1)、癁(2),病也。東齊海、岱之間曰瘼,或曰癁,秦曰瘎(3)

【注釋】

(1)瘼(mò):病,毛病。《說文解字·疒(nè)部》:“瘼,病也。”《詩經·小雅·四月》:“亂離瘼矣。”鄭箋:“今政亂,國將有憂病者矣。”

(2)癁(fú):病復發。郭璞注:“謂勞復也。”字也作“”。《廣韻·宥韻》:“,病重發也。”

(3)瘎(chén):病復發。《集韻·沁韻》:“瘎,復病曰瘎。”

【譯文】

“瘼”“癁”都有病的意思。在東部古齊國,渤海、泰山之間的地區叫“瘼”,也有的叫“癁”,古秦國地區叫“瘎”。

3.022 掩(1)、丑(2)、掍(3)、綷(4),同也。江、淮、南楚之間曰掩。宋、衛之間曰綷,或曰掍。東齊曰丑。

【注釋】

(1)掩:同。《尚書·大禹謨》:“掩有四方。”孔安國傳:“掩,同也。”

(2)丑:同類。《孟子·公孫丑下》:“今天下地丑德齊,莫能相尚。”趙岐注:“丑,類也,言今天下之人君,土地相類,德教齊等。”

(3)掍(hùn):古同“混”。混同,通聯。《文選·班固〈西都賦〉》:“凌隥道而超西墉,掍建章而連外屬。”意思是(未央宮的閣道)西越城墻還通建章宮,并與其附屬建筑璧門、鳳闕相勾通。

(4)綷(cuì):通“粹”。齊同。《廣雅·釋詁四》:“綷,同也。”王念孫疏證:“王逸注《離騷》云:‘至美曰純,齊同曰粹。’……綷、粹并通。”

【譯文】

“掩”是同,“丑”是同類,“掍”是混同,“綷”是齊同,它們都有同的意思。長江、淮水以及南部古楚國之間的地區叫“掩”。古宋國、古衛國之間的地區叫“綷”,也有的叫“掍”。東部古齊國地區叫“丑”。

3.023 裕(1)、猷(2),道也。東齊曰裕,或曰猷。

【注釋】

(1)裕:道術。《尚書·康誥》:“遠乃猷裕,乃以民寧,不汝瑕殄。”這里的“猷裕”指治國之術。

(2)猷(yóu):方法,法則。《詩經·小雅·巧言》:“秩秩大猷,圣人莫之。”鄭玄箋:“猷,道也。大道,治國之禮法。”詩句大意是多而有條理的典章制度,圣人將它來制定。

【譯文】

“裕”是道術,“猷”是方法、法則,它們都可以用“道”來解釋。東部古齊國地區叫“裕”,也有的叫“猷”。

3.024 虔(1)、散(2),殺也。東齊曰散,青、徐、淮、楚之間曰虔。

【注釋】

(1)虔:通“(kān)”。刺殺。《說文解字·戈部》:“,殺也。”

(2)散:殺伐,擊殺。《史記·淮陰侯列傳》:“今大王誠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誅!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義兵從思東歸之士,何所不散!”此句“散”與“誅”相對,都表示殺。

【譯文】

“虔”是刺殺,“散”是殺伐、擊殺,它們都有殺的意思。東部古齊國地區叫“散”,青州、徐州、淮水、古楚國之間的地區叫“虔”。

3.025 氾(1)、浼(2)、?(3)、洼(4),洿也(5)。自關而東或曰洼,或曰氾。東齊海、岱之間或曰浼,或曰?。

【注釋】

(1)氾(fàn):低洼,污下。《管子·山國軌》:“有氾下漸澤之壤,有水潦魚鱉之壤。”所謂“氾下漸澤之壤”就是地勢洼陷的低濕之地。

(2)浼(měi):污染。《孟子·公孫丑上》:“爾焉能浼我哉?”趙岐注:“惡人何能污于我邪?”

(3)?(yán):相污。《說文解字·水部》:“?,海、岱之間謂相污曰?。”

(4)洼:污下。《廣雅·釋詁三》:“洼,污也。”王念孫疏證:“《莊子·齊物論》篇云:‘似洼者,似污者。’是洼為污下也。”

(5)洿(wū):同“污”。污濁。

【譯文】

“氾”是低洼、污下,“浼”是污染,“?”是相污,“洼”是污下,它們都可以用“污”來解釋。函谷關以東的地區有的叫“洼”,也有的叫“氾”。在東部古齊國,渤海、泰山之間的地區有的叫“浼”,也有的叫“?”。

3.026 庸(1)、恣(2)、比(3)、侹(4)、更、佚(5),代也。齊曰佚,江、淮、陳、楚之間曰侹,余四方之通語也。

【注釋】

(1)庸:更代,替換。《漢書·食貨志》:“教民相與庸挽犁。”顏師古注:“言換功共作也。”句子大意是引導百姓換工協作拉犁耕地。

(2)恣:通“次”。依次更代。《左傳·昭公十六年》:“昔我先君桓公,與商人皆出自周,庸次比耦,以艾殺此地,斬之蓬、蒿、藜、藋而共處之。”意思是說他們共同協作依次來耕作這塊土地,除治荒草。

(3)比:介詞。替,代。古人往往詞義虛實不分。《孟子·梁惠王上》:“寡人恥之,愿比死者一灑之,如之何則可?”所謂“比死者”即替死者。

(4)侹(tǐng):頂替,代替。即今天常用表示頂替義的“頂”之本字。《說文解字·人部》:“侹……一曰代也。”

(5)佚:通“迭”。更迭。

【譯文】

“庸”是更代、替換,“恣”是依次更代,“比”相當于替,“侹”是頂替、代替,“更”是更替,“佚”是更迭,它們都有代換的意思。古齊國地區叫“佚”,長江、淮水和古陳國、古楚國之間的地區叫“侹”,其他都是四方各地的通用語。

3.027 氓(1),民也。

【注釋】

(1)氓(méng):老百姓。《詩經·衛風·氓》:“氓之蚩蚩,抱布貿絲。”鄭玄注:“氓,民也。”詩句大意是那人老實忠厚,懷抱布匹來換絲。

【譯文】

“氓”是老百姓的意思。

3.028 朹(1),仇也。

【注釋】

(1)朹(qiú):仇恨,仇怨。“仇”的一種方言說法。

【譯文】

“朹”是仇恨、仇怨的意思。

3.029 寓(1),寄也。

【注釋】

(1)寓:本義是寄居。《說文解字·宀(mián)部》:“寓,寄也。”《孟子·離婁下》:“無寓人于我室。”引申有投寄、寄存、寄托等義。《左傳·襄公二十四年》:“鄭伯如晉。子產寓書于子西,以告宣子。”

【譯文】

“寓”是寄托的意思。

3.030 露(1),敗也。

【注釋】

(1)露:敗壞。《荀子·富國》:“入其境,其田疇(泛指田地)穢,都邑露。”王念孫《讀書雜志》:“露者,敗也。謂都邑敗壞也。”

【譯文】

“露”是敗壞的意思。

3.031 別(1),治也。

【注釋】

(1)別:治理。“辨”的一種方言說法。《荀子·王霸》:“加有治辨(治理)強固之道焉。”

【譯文】

“別”是治理的意思。

3.032 棖(1),法也。

【注釋】

(1)棖(chéng):通“?”。支撐。“?”即“撐”字的正體。郭璞注:“救傾之法。”《周禮·考工記·弓人》:“維角?之,欲宛而無負弦。”大意是說角要能撐住弓干以增加強度,避免拉弦時發生邪曲而不能正對弦。

【譯文】

“棖”是支撐,屬于一種方法。

3.033 謫(1),怒也。

【注釋】

(1)謫(zé):也作“讁”。責怒。《淮南子·說山訓》:“春至旦,不中員呈,猶讁之。”高誘注:“讁,責怒也。”

【譯文】

“謫”是責怒的意思。

3.034 間(1),非也(2)

【注釋】

(1)間:非議。《孟子·離婁上》:“人不足與適也,政不足間也。”意為那些人(指在位的小人)不值得去指責,他們的政事不值得去非議。

(2)非:責怪,非議。《玉篇·非部》:“非,責也。”

【譯文】

“間”是非議的意思。

3.035 格(1),正也。

【注釋】

(1)格:正,糾正。《孟子·離婁上》:“惟大人為能格君心之非。”趙岐注:“格,正也。”

【譯文】

“格”是糾正的意思。

3.036 (1),數也。

【注釋】

(1)(lǐ):兩兩而數。《說文解字·攴(pū)部》:“,數也。”段玉裁注:“從麗者,麗,兩也,兩兩而數之意。”

【譯文】

”是兩兩而數的意思。

3.037 軫(1),戾也(2)

【注釋】

(1)軫(zhěn):扭轉,回轉。《文選·枚乘〈七發〉》:“初發乎或圍之津涯,荄(gāi,通“陔”,隴)軫谷分也。”李善注:“言涯如轉,而谷似裂也。”

(2)戾:扭轉的意思。《文選·潘岳〈射雉賦〉》:“戾翳(yì,隱蔽獵人的一種獵具)旋把,縈隨所歷。”李善注:“戾,轉也。”句子大意是扭轉把柄,使翳旋轉起來,隨著野雉目標的移動而旋轉它以找到射擊的機會。

【譯文】

“軫”是扭轉的意思。

3.038 屑(1),潔也。

【注釋】

(1)屑:清潔。《詩經·邶風·谷風》:“宴爾新昏,不我屑以。”毛傳:“屑,絜(潔)也。”詩句大意是歡慶著你們的新婚,卻不以我為潔而用。

【譯文】

“屑”是清潔的意思。

3.039 諄(1),罪也。

【注釋】

(1)諄(zhūn):罪惡。“憝(duì)”的一種方言說法。《后漢書·寇榮傳》:“如臣犯元惡大憝。”李賢注:“憝,惡也。”

【譯文】

“諄”是罪惡的意思。

3.040 俚(1),聊也。

【注釋】

(1)俚:聊賴,依托。《說文解字·人部》:“俚,聊也。”《漢書·季布欒布田叔傳贊》:“夫婢妾賤人,感概而自殺,非能勇也,其畫無俚之至耳。”顏師古注引晉灼曰:“此為計畫無所聊賴,至于自殺耳。”句子大意是一般奴婢妻妾等下賤的人,一遇侮辱就輕生自殺,這并非勇敢,而是他們極度無可奈何。

【譯文】

“俚”是聊賴的意思。

3.041 梱(1),就也。

【注釋】

(1)梱:疑為“?(yīn)”的形近訛誤字。《說文解字·手部》:“?,就也。”?,同“因”。有依靠、憑借的意思。《管子·乘馬》:“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規矩,道路不必中準繩。”意思是做事情需要憑借天然和地利資源優勢。所以建造城郭也不是非要滿足方圓規矩的要求,修筑道路也不要固定在平直的標準上。

【譯文】

“?”是依靠、憑借的意思。

3.042 苙(1),圂也(2)

【注釋】

(1)苙(lì):牲口的欄圈。《孟子·盡心下》:“如追放豚,既入其苙,又從而招之。”趙岐注:“苙,欄也。”大意是好像在追逐走失的豬一樣,找到放回豬圈里了,卻還要將它的腳捆住。

(2)圂(hùn):豬圈。《漢書·五行志》:“豕出圂,壞都灶(蒸炊用的大灶),銜其鬴(fǔ,同“釜”,古代的一種鍋)六七枚置殿前。”顏師古注:“圂者,養豕之牢也。”

【譯文】

“苙”是豬圈的意思。

3.043 廋(1),隱也。

【注釋】

(1)廋(sōu):隱匿。《玉篇·廣(yǎn)部》:“廋,隱匿也。”《論語·為政》:“人焉廋哉?”何晏《論語集解》引孔安國曰:“廋,匿也。”句子大意是人還有什么能被隱藏和掩飾的呢?

【譯文】

“廋”是隱匿的意思。

3.044 铦(1),取也。

【注釋】

(1)铦(tiǎn):表示挑取義的一種方言說法。郭璞注:“謂挑取物。”疑“铦”通“拈”。《說文解字·手部》:“拈,也。”段玉裁注:“《篇》《韻》皆云‘指取也’。”即用手指夾取物。

【譯文】

“铦”是挑取的意思。

3.045 棖(1),隨也(2)

【注釋】

(1)棖(chéng):斜柱,木柱。《說文解字·木部》:“棖,杖也。”

(2)隨:疑同“骽(tuǐ)”,“骽”后作“腿”。表示器物下部像腿一樣起支撐作用的部分。

【譯文】

“棖”是像腿一樣起支撐作用的斜柱。

3.046 儓(1)(2),農夫之丑稱也。南楚凡罵庸賤謂之田儓,或謂之,或謂之辟(3)。辟,商人丑稱也。

【注釋】

(1)儓(tái):對農民的蔑稱。本指遲鈍。戴震《方言疏證》:“‘儓’亦作‘嬯’。《說文》云:‘遲鈍也。’”《廣雅·釋詁二》:“儓,丑也。”王念孫疏證:“賤與丑義亦相近,故南楚罵庸賤謂之田儓也。”

(2)(bó):對農民的蔑稱。郭璞注:“音僰(bó)。”《廣韻·德韻》:“僰,丁壯貌,亦丑也。”

(3)辟:對地位低下者或商人的賤稱。本指邪僻,不老實。《論語·先進》:“柴也愚,參也魯,師也辟,由也喭(yàn,粗魯)。”古人認為商人追逐貨利,辟邪不正,故有“辟”的丑稱。后世還保留有相關用法。章炳麟《新方言·釋言》:“今川東謂丑而庸賤者為辟。”

【譯文】

“儓”形容人遲鈍,“”形容人粗鄙,它們都是對農民的蔑稱。南部古楚國地區凡是唾罵愚昧低賤的人就稱之為“田儓”,也有的稱之為“”,還有的稱之為“辟”。“辟”是對商人的一種賤稱。

3.047 庸謂之倯(1),轉語也(2)

【注釋】

(1)庸:對凡夫的賤稱。《楚辭·九章》:“固庸態也。”王逸注:“庸,廝賤之人也。”倯(sōng):“庸”的一種方言說法。

(2)轉語:指因時地不同或其他原因而在語音方面發生轉變的詞,書寫形式往往隨之發生改變,但意義不變。

【譯文】

把凡夫賤稱“庸”,又稱作“倯”,是語音發生變化的現象。

3.048 褸裂(1)、須捷(2)、挾斯(3),敗也。南楚凡人貧衣被丑弊謂之須捷,或謂之褸裂,或謂之襤褸,故《左傳》曰“蓽路襤褸,以啟山林”(4),殆謂此也(5)。或謂之挾斯。器物弊亦謂之挾斯。

【注釋】

(1)褸(lǚ)裂:同“襤褸”。形容衣服破爛。

(2)須捷:指衣衫破爛,合言同“(sān)”。《玉篇·巾部》:“,衫破貌。”

(3)挾斯:指衣被破敗,也可泛指器物破敗。疑“挾斯”是“須捷”的一種方言說法。

(4)蓽(bì)路襤褸,以啟山林:出自《左傳》。大意是駕著簡陋的車子,穿著破爛的衣服,去開辟山林。蓽,同“篳”。荊條、竹本編的遮攔物。路,車。

(5)殆:差不多,大概。

【譯文】

“褸裂”“須捷”“挾斯”都是破敗的意思。南部古楚國地區凡是表示因人貧窮而衣服被褥破爛就稱之為“須捷”,也有的稱之為“褸裂”,也有的稱之為“襤褸”,所以《左傳》里所謂“蓽路襤褸,以啟山林”,差不多就是這個意思。也有的稱之為“挾斯”。器物破敗也可以稱作“挾斯”。

3.049 ?(1)、鋌(2)、澌(3),盡也。南楚凡物盡生者曰?生。物空盡者曰鋌,鋌,賜也(4)。連、此、?、澌,皆盡也(5)。鋌,空也,語之轉也(6)

【注釋】

(1)?(pú):同“樸”。草木聚集連片、遍布地生長。《詩經·大雅·棫樸》:“芃芃(péng,草木茂盛的樣子)棫樸。”鄭玄箋:“相樸屬而生。”“相樸屬而生”即聚集連片、遍布地生長。

(2)鋌(tǐng):極盡。表此義時,可通作“逞”。《左傳·襄公二十五年》:“不可億逞。”杜預注:“逞,盡也。”

(3)澌(sī):本指水盡,引申為凡物竭盡之稱。《說文解字·水部》:“澌,水索。”徐鍇《說文解字系傳》:“索,盡也。”大意是完全歸于腐爛敗壞消滅凈盡罷了。

(4)賜:通“澌”。竭盡。潘岳《西征賦》:“若循環之無賜。”

(5)連、此、?、澌:據上文,宜改作“鋌、賜、?、澌”。

(6)語之轉:這里指意義轉變,不是語音轉變。“空”與“盡”意義上可以發生引申轉換。《說文解字·皿部》:“盡,器中空也。”既可引申出極盡、全部的意思,亦可引申出事物空盡義。

【譯文】

“?”是草木遍布地生長,“鋌”是極盡,“澌”是竭盡,它們都有盡的意思。南部古楚國地區凡是形容事物遍地而生叫“?生”。表示事物消耗完盡叫“鋌”,“鋌”是竭盡的意思。“鋌”“賜”“?”“澌”這幾個詞都表示盡。“鋌”是空盡,這是屬于語義上的轉變。

3.050 ?(1)、翕(2)、葉(3),聚也。楚謂之?,或謂之翕。葉,楚通語也。

【注釋】

(1)?(pú):同“樸”。草木聚集連片、遍布地生長。《詩經·大雅·棫樸》:“芃芃(péng)棫樸。”鄭玄箋:“相樸屬而生。”“相樸屬而生”即聚集連片、遍布地生長。

(2)翕(xī):聚斂,聚合。《爾雅·釋詁》:“翕,合也。”

(3)葉:聚積。《廣雅·釋詁三》:“葉,聚也。”王念孫疏證:“《淮南子·原道訓》云:‘大渾而為一,葉累而無根。’是葉為聚也。”

【譯文】

“?”是草木叢聚而生,“翕”是聚斂、聚合,“葉”是聚積,它們都有聚的意思。古楚國地區稱之為“?”,也有的稱之為“翕”。“葉”是古楚國通行的共同語說法。

3.051 斟(1),益也。南楚凡相益而又少謂之不斟(2);凡病少愈而加劇亦謂之不斟,或謂之何斟。

【注釋】

(1)斟(zhēn):增加,添加。“斟”與“沾”音義相通,表沾益義的“沾”后來又作“添”。《說文解字·水部》:“沾,益也。”徐鍇《說文解字系傳》:“今俗作添。”

(2)不斟:添加得不足,也可指病剛好轉又加重。《淮南子·繆稱訓》:“故傳曰:魯酒薄而邯鄲圍,羊羹不斟而宋國危。”“不斟”與“薄”對言,言添加得不足。又郭璞注:“(不斟、何斟)言雖小損無所益也。”宋呂本中《答曾吉父詩》:“書來肯附銅魚使,記我今年病不斟。”這里指病勢剛剛稍有減退趨勢卻又加重。

【譯文】

“斟”是增加的意思。南部古楚國地區凡是表示添加但又加得很少稱之為“不斟”,凡是指病剛剛好轉又加重也稱之為“不斟”,還有的稱之為“何斟”。

3.052 差(1)、間(2)、知(3),愈也。南楚病愈者謂之差,或謂之間,或謂之知。知,通語也。或謂之慧(4),或謂之憭(5),或謂之瘳(6),或謂之蠲(7),或謂之除(8)

【注釋】

(1)差(chài):病愈。《傷寒論·陰陽易差病》:“大病差后勞復者,枳實梔子湯主之。”后作“瘥”。《說文解字·疒(nè)部》:“瘥,愈也。”

(2)間:病情略微好轉。《論語·子罕》:“病間。”何晏集解引孔安國曰:“少差曰間。”

(3)知:知覺清晰,借指病情好轉。《素問·刺瘧篇》:“一刺則衰,二刺則知,三刺則已。”此句中“衰”“知”“已”指治療的三重效果,“知”本謂知覺,蓋病重時病人瞑眩、憒亂,病好轉則逐漸恢復知覺清晰,因而可指稱病情好轉。“一刺則衰”言刺一次病勢衰減,“二刺則知”言刺兩次則病人恢復知覺清晰,“三刺則已”言刺三刺病即痊愈。

(4)慧:精明快意,借指病情安穩。“慧”本謂明慧,引申可指輕爽。其可表示病愈的情況與“知”大體相似。病情安穩則狀態精爽,故“慧”有此用。《靈樞經·順氣一日分為四時》:“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晝安,夕加夜甚,何也?”“旦慧晝安,夕加夜甚”即言日出時身體精爽,白天安好,傍晚開始加重,夜里病勢更重。

(5)憭(liǎo):精明快意,借指病情安穩。郭璞注:“憭、慧,皆意精明。”《說文解字·心部》:“憭,慧也。”

(6)瘳(chōu):病愈。《說文解字·疒部》:“瘳,疾愈也。”《尚書·說命》:“若藥弗瞑眩,厥疾弗瘳。”

(7)蠲(juān):祛除。郭璞注:“蠲亦除也。”病愈猶言病除,故可用“蠲”。

(8)除:本義消除,引申指病愈。《戰國策·秦策二》:“武王示之病,扁鵲請除之。”鮑彪注:“除,欲去其病。”

【譯文】

“差”是病愈,“間”是病情略微好轉,“知”是知覺清晰,可借指病情好轉,它們都有病情好轉的意思。南部古楚國地區指疾病痊愈稱之為“差”,也有的稱之為“間”,還有的稱之為“知”。“知”是共同語的說法。此外,有的稱之為“慧”,有的稱之為“憭”,有的稱之為“瘳”,有的稱之為“蠲”,還有的稱之為“除”。

主站蜘蛛池模板: 响水县| 奉贤区| 乡宁县| 霍州市| 洪湖市| 葵青区| 上杭县| 天柱县| 河津市| 奉化市| 宁乡县| 屏东市| 阿坝| 浦东新区| 科技| 平陆县| 临江市| 建瓯市| 新干县| 泌阳县| 百色市| 揭东县| 饶平县| 成武县| 定安县| 襄汾县| 晴隆县| 连平县| 莆田市| 民县| 肇东市| 景泰县| 筠连县| 婺源县| 大化| 万宁市| 海淀区| 东方市| 桦川县| 惠来县| 榕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