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卷一

1.001 黨(1)、曉、哲(2),知也。楚謂之黨(3),或曰曉,齊(4)、宋之間謂之哲(5)

【注釋】

(1)黨:同今天的“懂”,即清楚、明白。郭璞注:“黨,朗也,解寤貌。”胡文英《吳下方言考》:“今諺通謂不曉為不黨,黨音董。”章炳麟《新方言·釋言》:“今謂了解為黨,音如董。”

(2)哲:“知”的一種方言說法。

(3)楚:立國于殷商時期,西周初年受封于荊山。都城屢徙,至楚莊王時,楚國的疆域西起武關(今陜西丹鳳東武關河的北岸),東到昭關(今安徽含山縣城北),北起今河南南陽,南到洞庭以南;戰國時楚國的領土進一步擴大到今山東南部和江蘇、浙江一帶。《方言》中的楚比戰國時的楚范圍要狹小得多,它主要指以郢都(今湖北江陵的紀南城)為中心的江漢平原及其周圍的地區。

(4)齊:指以臨淄(今山東淄博臨淄區)為中心的最早的齊領土,大致相當于秦代的臨淄、濟北兩郡,即今山東北部和河北東南部。

(5)宋:建于西周初年,都睢陽(今河南商丘西南)。戰國初可能遷都彭城(今江蘇徐州)。《史記·留侯世家》:“武王封殷之后于宋。”這一帶是殷的故地,人民也是殷人的后代。《漢書·地理志》:“宋地……今之沛、梁、楚、山陰、濟陰、東平及東郡之須昌、壽張,皆宋分也。周封微子于宋,今之睢陽是也。”《方言》中的宋大致包括以今商丘為中心的河南東部以及山東西南、江蘇西北和安徽北部的部分地區。

【譯文】

“黨”用來記錄懂得的意思,“曉”有知曉的用法,“哲”是“知”的方言音轉,它們都可以用來表示知道。古楚國地區在表示知道這個意義時稱之為“黨”,也有的叫“曉”,古齊國、古宋國之間的地區稱之為“哲”。

1.002 虔(1)、儇(2),慧也(3)。秦謂之謾(4),晉謂之?(5),宋、楚之間謂之倢(6),楚或謂之?(7)。自關而東(8),趙(9)、魏之間謂之黠(10),或謂之鬼(11)

【注釋】

(1)虔:“儇”的一種方言說法。關于“儇”,參本條注釋(2)。

(2)儇(xuān):聰明而狡猾。《說文解字·心部》:“慧,儇。”《人部》:“儇,慧也。”“慧”“儇”都有巧慧、慧黠的意思。郭璞注:“(慧)謂慧了。音翾。”

(3)慧:慧黠,狡黠。本書卷十二:“儇、虔,謾也。”郭璞注:“謂惠黠也。”

(4)秦:《漢書·地理志》:“秦地于禹貢時跨雍、梁二州。”《方言》中的秦大致相當于戰國時秦國的領土。以今地域來看,大致包括陜西、四川以及甘肅東部。謾:欺騙,欺誑。錢繹《方言箋疏》:“蓋人用慧黠以欺謾人,故慧亦謂之謾也。”

(5)晉:西周初年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今山西翼城西)。唐有晉水,以后叔虞的兒子燮稱晉侯。晉始封之時領土很小,后來日益強大,疆域寬廣,其始封之地在今山西西南。公元前4世紀中葉,韓、趙、魏三家分晉,晉國不復存在。韓、趙、魏都大大擴張了各自的土地。因此,后來的韓、趙、魏并不等于原先晉國的區域。《方言》中凡是提到晉時,一般都指以今山西西南為中心的比較狹小的地區,即漢代河東郡(治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及周圍的地區。?(mái):疑為“謾”的一種方言說法。

(6)倢(jié):靈敏。慧琳《一切經音義》卷六十八“倢利”注引《楚辭》王逸注:“倢,疾也。”此義在文獻中經常用“捷”字來表示。張衡《西京賦》:“輕銳僄(piào)狡,趫(qiáo)捷之徒。”所謂“趫捷之徒”就是矯健敏捷的人。

(7)?(tuō):同“詑”。欺謾。《說文解字·言部》:“沇州謂欺曰詑。”

(8)關:《方言》中指函谷關,在今河南靈寶函谷關鎮王垛村。“關東”指函谷關或今潼關以東地區。“關東西”指以函谷關為中心的東西兩側,大致包括關西的全部地區和關東的周、鄭、韓。《方言》中“自關東西”“自關而東西”“關西關東”“關之東西”所代表的地區與“關東西”一致。“關西”指函谷關或今潼關以西地區。

(9)趙:最初定都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公元前425年遷都中牟(今河南鶴壁西),公元前386年遷都邯鄲(今河北邯鄲)。《方言》中的趙指以邯鄲為中心的戰國趙地。主要包括今河北南部和山西東部一帶。

(10)魏:本是西周時的諸侯國。《漢書·地理志》:“魏國,亦姬姓也,在晉之南河曲。”即今山西芮城。晉獻公滅魏后把這一地區封給了大夫畢萬。畢萬的后人魏文侯與趙、韓分晉國后定都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禹王村)。公元前361年,魏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方言》中的魏指以大梁為中心的地區。黠:狡猾,奸詐。《漢書·匈奴傳下》:“烏桓與匈奴無狀黠民共為寇入塞,譬如中國有盜賊耳。”“黠民”就是狡黠之民。

(11)鬼:機靈,敏慧。

【譯文】

“虔”是“儇”的一種方言說法,“儇”有聰明狡猾的意思。當表達這個意思時,古秦國地區稱之為“謾”,古晉國地區稱之為“?”,古宋國、古楚國之間的地區稱之為“倢”,古楚國地區也有的稱之為“?”。在函谷關以東,古趙國、古魏國之間的地區稱之為“黠”,也有的稱之為“鬼”。

1.003 娥(1)、?(2),好也。秦曰娥,宋、魏之間謂之?。秦、晉之間凡好而輕者謂之娥。自關而東,河(3)、濟之間謂之媌(4),或謂之姣(5)。趙、魏、燕、代之間曰姝(6),或曰妦(7)。自關而西,秦、晉之故都曰忓(8)。好,其通語也(9)

【注釋】

(1)娥:女子姿容美好。《文選·陸機〈擬古詩十二首〉》之二:“齊僮《梁甫吟》,秦娥《張女彈》。”李善注:“秦俗美貌謂之娥。”

(2)?(yíng):同“嬴”,通“盈”。豐滿好看。《古詩十九首·青青河畔草》:“盈盈樓上女,皎皎當窗牖。”李善注:“盈與嬴同,古字通。”

(3)河:即黃河。

(4)濟:濟水,古四瀆之一。濟河,又稱濟水,古水名。發源于今河南濟源,流經河南、山東入渤海。現代黃河下游的河道就是原來濟水的河道。今河南濟源因是濟水的發源地而得名,古代濟陰、濟陽,現代山東濟南、濟寧、濟陽,都從濟水得名。媌(miáo):眉目美好。《說文解字·女部》:“媌,目里好也。”引申為面容嬌麗。《太平御覽》卷三八二引服虔《通俗文》:“容麗曰媌。”

(5)姣:俊美修長。

(6)燕:燕國建立于西周初年,以薊(今北京西南)為國都。燕昭王時又以武陽(今河北易縣南)為下都,戰國末為秦所滅。西漢初年擁有故秦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廣陽六郡,與戰國時燕的領土大體相當。《方言》中的燕并不等于燕國,它只表示包括薊在內的漢代廣陽郡(治薊縣,今北京西南)以及周圍的部分地區。代:本是戎族建立的國家,公元前476年為趙襄子所滅,趙武靈王置代郡。秦、西漢時,代郡的治所在代縣,即今河北蔚縣東北。《方言》中的代除了包括代郡外,還可以包括漢代的云中郡(治云中縣,今內蒙古托克托東北)、雁門郡(治善無縣,今山西右玉)以及太原郡(治晉陽,今山西太原)的部分地區。姝:容貌美好。《說文解字·女部》:“姝,好也。”《詩經·邶風·靜女》:“靜女其姝,俟我于城隅。”毛傳:“姝,美色也。”

(7)妦(fēng):豐滿美好。錢繹《方言箋疏》:“《鄭風·豐》篇:‘子之豐兮。’毛傳:‘豐,豐滿也。’《釋文》:‘《方言》作妦。’豐、妦亦同。”唐皮日休《桃花賦》:“妦妦婉婉,妖妖怡怡。”

(8)秦、晉之故都:《方言》郭璞注:“秦舊都,今扶風雍縣也。晉舊都,今太原晉陽縣也。”雍縣在今陜西寶雞鳳翔區南,晉陽在今山西太原南。我們認為,晉之故都應指晉初所封的唐,即今山西翼城西。《方言》中“秦、晉之故都”包括今陜西鳳翔南及山西翼城西。忓(hàn):善良美好。《玉篇·心部》:“忓,善也。”

(9)通語:在廣大地區普遍使用的詞語。

【譯文】

“娥”和“?”都可以用來表示女子貌美。當表達女子貌美這個意思時,古秦國地區稱之為“娥”,古宋國、古魏國之間的地區稱之為“?”。古秦國、古晉國之間的地區把容貌美好而身材輕盈的女子稱作“娥”。在函谷關以東,黃河、濟水之間的地區表示眉目好看用“媌”,有的表示俊美修長用“姣”。古趙國、古魏國、古燕國、古代國地區叫“姝”,也有的叫“妦”。在函谷關以西,古秦國、古晉國過去的都城叫“忓”。用“好”來表示女子貌美,是共同語的說法。

1.004 烈(1)、枿(2),余也。陳、鄭之間曰枿(3),晉、衛之間曰烈(4),秦、晉之間曰(5),或曰烈。

【注釋】

(1)烈:殘余,遺余。《詩經·大雅·云漢》序:“宣王承厲王之烈。”鄭玄箋:“烈,余也。”

(2)枿(niè):樹木砍伐后留下的根株。《漢書·敘傳》:“三枿之起,本根既朽,枯楊生華,曷惟其舊!”顏師古注引劉德:“謂木斫髡而復枿生也。喻魏、齊、韓皆滅而復起,若髡木更生也。”

(3)陳:《漢書·地理志》:“陳國,今淮陽之地。陳本太昊之虛,周武王封舜后媯滿于陳。”陳都宛丘(今河南周口淮陽區),公元前478年被楚所滅。陳的疆域包括以今淮陽為中心的河南東部、安徽北部的部分地區。鄭:《漢書·鄭世家》:“宣王封庶弟友于鄭。”鄭立國于西周,最初封于棫林(今陜西扶風東北),西周末遷至東虢(今河南滎陽一帶)和檜(今河南新密東南)之間。東周初年建都于新鄭(今河南新鄭),公元前375年為韓所滅。《漢書·地理志》:“鄭國,今河南之新鄭,本高辛氏火正祝融之虛也。及成皋、滎陽、潁州之崇高、陽城,皆鄭分也。”鄭大致包括今河南中部一帶。

(4)衛:建于西周之初,最初都朝歌(今河南淇縣東北),文公遷都楚丘(今河南滑縣),成公遷都帝丘(今河南濮陽西南)。《史記·魯世家》:“收殷余民,封叔于衛。”衛國的所在是原殷朝王畿地區,人民也主要是殷民的后裔。《漢書·地理志》:“衛地……今東郡及魏郡黎陽,河內之野王、朝歌,皆衛分也。”衛的地域在今河南北部以及河北南部、山東西部一帶。

(5)(yì):同“肄”。樹木經砍伐后生出的嫩條。《詩經·周南·汝墳》:“遵彼汝墳,伐其條肄。”毛傳:“肄,余也。斬而復生曰肄。”詩句大意是沿著汝河大堤走,采伐那山楸的余枝。

【譯文】

“烈”是遺余,“枿”是樹木砍伐后留下的根株,它們都有殘余的意思。古陳國、古鄭國之間的地區叫“枿”,古晉國、古衛國之間的地區叫“烈”,古秦國、古晉國之間的地區叫“”,也有的叫“烈”。

1.005 臺(1)、胎(2)、陶(3)、鞠(4),養也。晉、衛、燕、魏曰臺,陳、楚、韓(5)、鄭之間曰鞠,秦或曰陶,汝(6)、潁(7)、梁(8)、宋之間曰胎,或曰艾(9)

【注釋】

(1)臺:通“頤”。休養,保養。郭璞注:“臺猶頤也。”

(2)胎:通“頤”。養。“臺”“胎”的古音有清濁的不同,屬于同一詞的不同方言說法。

(3)陶:培育,培養。

(4)鞠:養育。“育”的同音假借字。

(5)韓:《戰國策·韓策》:“韓北有鞏、洛、成皋之固,西有宜陽、常阪之塞,東有宛、穰(ráng)、洧(wěi)水,南有陘(xíng)山,地方千里。”今河南西北部皆韓國的故地。韓都屢遷,公元前375年,韓哀侯滅鄭,遷都新鄭(今河南新鄭)。《方言》中既有韓又有鄭,為了不使韓、鄭在地域上重合,我們把原屬于鄭的地區劃出,《方言》中的韓代表戰國時韓的西部領土。

(6)汝:即汝水,就是今天河南境內的北汝河、南汝河、洪河。

(7)潁:古水名。潁水發源于今河南登封西南,東南入淮河。潁在《方言》中大都與汝并舉。汝潁流域主要在漢代的潁川、汝南兩郡,在《方言》中屬于北楚,與鄭、韓接界。

(8)梁:《方言》中的“梁”,有時指古九州之一的梁州,有時也指漢代的郡國。當“梁”與“益”“雍”并舉時,指梁州,是秦嶺以南、金沙江以北的地區,主要包括今四川、陜南一帶。當“梁”與“宋”“楚”等地名并舉時,指漢代的郡國。漢高帝五年(前202)改碭郡為梁國。治所在睢陽(今河南商丘南),即原來宋國的國都所在地。

(9)艾:保養,庇佑。《詩經·小雅·鴛鴦》:“君子萬年,福祿艾之。”意思是君子健康長壽,幸福富貴永遠滋養著他。

【譯文】

休養、保養義的“臺”“胎”,培育、培養義的“陶”以及養育義的“鞠”,它們都有養的意思。古晉國、古衛國、古燕國、古魏國一帶都叫“臺”,古陳國、古楚國、古韓國、古鄭國之間的地區都叫“鞠”,古秦國地區有的叫“陶”,汝水、潁水流域,梁國、宋國之間的地區有的叫“胎”,也有的叫“艾”。

1.006 憮(1)、?(2)、憐、牟(3),愛也。韓、鄭曰憮,晉、衛曰?,汝、潁之間曰憐,宋、魯之間曰牟,或曰憐。憐,通語也。

【注釋】

(1)憮(wǔ):愛撫。《說文解字·心部》:“憮,愛也。”《爾雅·釋言》:“憮,撫也。”郭璞注:“愛撫也。”

(2)?(yān):“愛”的一種方言說法。

(3)牟:通“恈”。貪愛。

【譯文】

“憮”是愛撫,“?”是愛的一種方言說法,“憐”“牟”都是貪愛,它們都可以表示愛義。古韓國、古鄭國地區叫“憮”,古晉國、古衛國地區叫“?”,汝水、潁水之間的地區叫“憐”,古宋國、古魯國之間的地區叫“牟”,也有的叫“憐”。“憐”是共同語的說法。

1.007 ?(1)、憮(2)、矝(3)、悼、憐,哀也。齊、魯之間曰矝,陳、楚之間曰悼,趙、魏、燕、代之間曰?,自楚之北郊曰憮,秦、晉之間或曰矝,或曰悼。

【注釋】

(1)?(líng):憐愛。“憐”的一種方言說法。

(2)憮:撫恤。王念孫《方言疏證補》:“憮之言撫恤也,故《爾雅》云:‘憮,撫也’。”上一條的母題“愛”與本條的“哀”音義相近。《呂氏春秋·報更》:“人主胡可以不務哀士。”高誘注:“哀,愛也。”句子大意是君主怎么可以不致力于愛惜賢士呢。

(3)矝(jīn):哀憐,同情。

【譯文】

“?”是“憐”的一種方言說法,“憮”是撫恤,“矝”是同情,“悼”是哀傷,“憐”是哀憐,它們都有愛惜的意思。古齊國、古魯國之間的地區叫“矝”,古陳國、古楚國之間的地區叫“悼”,古趙國、古魏國、古燕國、古代國之間的地區叫“?”,古楚國北部郊域叫“憮”。古秦國、古晉國之間的地區有的叫“矝”,有的叫“悼”。

1.008 咺(1)、唏(2)、?(3)、怛(4),痛也。凡哀泣而不止曰咺,哀而不泣曰唏。于方:則楚言哀曰唏,燕之外鄙,朝鮮(5)、洌水之間少兒泣而不止曰咺(6)。自關而西,秦、晉之間凡大人、少兒泣而不止謂之唴(7),哭極音絕亦謂之唴。平原謂啼極無聲謂之唴哴(8)。楚謂之噭咷(9),齊、宋之間謂之喑(10),或謂之惄(11)

【注釋】

(1)咺(xuān):同“喧”。哀泣不止。《漢書?外戚傳上?孝武李夫人》:“悲愁於邑(憂郁煩悶),喧不可止兮。”

(2)唏(xī):哀嘆。《說文解字·口部》:“哀痛不泣曰唏。”

(3)?(zhuó):通“灼”。驚痛。本書卷十三:“灼,驚也。”郭璞注:“猶云恐灼也。”

(4)怛(dá):傷痛。《詩經·檜風·匪風》:“顧瞻周道,中心怛兮。”毛傳:“怛,傷也。”詩句大意是回頭瞧瞧大道,心里好不凄慘。

(5)朝鮮:建國于西周初年。戰國時,朝鮮屬于燕國;秦時,朝鮮“屬遼東外徼”,是秦朝領土的一部分;西漢初年,燕人衛滿入據朝鮮。公元前109年,漢武帝滅衛氏政權,置樂浪、玄菟、臨屯、真番四郡。《方言》中的朝鮮大致相當于今遼寧、吉林的部分地區以及朝鮮北部一帶。

(6)洌(liè)水:又寫作“列水”。即今朝鮮的大同江。

(7)唴(qiàng):因悲傷過度而哭泣不止,也指失聲哽咽。

(8)平原:漢代的平原郡。治所在平原縣(今山東平原縣西)。轄境相當于今山東平原縣、陵縣、禹城、齊河、臨邑、商河、惠民、陽信及河北吳橋等市、縣地。唴哴:是“唴”在發音舒緩狀態下的一種形式,意義不變。

(9)噭咷(jiào táo):啼哭呼喊。相當于“號咷”,即今天常用的“號啕”。

(10)喑(yīn):形容因悲痛過度而哽咽、哭不出聲來的狀態。

(11)惄(nì):憂郁傷痛。《說文解字·心部》:“惄,憂也。”《詩經·小雅·小弁》:“我心憂傷,惄焉如搗。”

【譯文】

“咺”形容哀泣不止,“唏”是哀嘆,“?”形容驚恐痛心,“怛”是傷痛,它們都有哀痛的意思。大致可以這樣看,哀痛哭泣不停的樣子就叫“咺”,哀痛卻不哭泣的樣子叫“唏”。對于方言而言,古楚國地區表示哀痛叫“唏”,在古燕國外部邊境,朝鮮、洌水一帶把小孩子哭泣不止的樣子叫“咺”。在函谷關以西,古秦國、古晉國之間的地區表示大人和小孩哭泣不止的樣子都稱作“唴”,哭到失聲哽咽也稱作“唴”。平原郡一帶表示啼哭到失聲哽咽稱作“唴哴”。古楚國地區把啼哭呼喊稱作“噭咷”,古齊國、古宋國之間的地區把痛哭失聲的狀態稱作“喑”,也有的稱作“惄”。

1.009 悼、惄、悴(1)(2),傷也。自關而東,汝、潁、陳、楚之間通語也(3)。汝謂之惄,秦謂之悼,宋謂之悴,楚、潁之間謂之

【注釋】

(1)悴(cuì):憂愁悲傷。

(2)(lí):憂傷的樣子。

(3)“自關而東”兩句:王念孫《方言疏證補》引歸安丁升衢:“此句首似少一‘傷’字。”當據以補足。

【譯文】

“悼”是哀傷,“惄”是憂郁傷痛,“悴”是憂愁悲傷,“”是憂傷的樣子,它們都有憂傷的意思。在函谷關以東,汝水、潁水流域和古陳國、古楚國之間的地區普遍使用的說法是“傷”。汝水一帶也有的稱之為“惄”,古秦國地區稱之為“悼”,古宋國地區稱之為“悴”,古楚國地區和潁水流域稱之為“”。

1.010 慎(1)、濟(2)、?(3)、惄、濕(4)、桓(5),憂也。宋、衛或謂之慎,或曰?。陳、楚或曰濕,或曰濟。自關而西,秦、晉之間或曰惄,或曰濕。自關而西,秦、晉之間,凡志而不得,欲而不獲,高而有墜,得而中亡,謂之濕,或謂之惄。

【注釋】

(1)慎:憂慮。《楚辭·七諫·怨世》:“哀子胥之慎事。”王逸注:“死不忘國,故言慎事也。”“慎事”即所憂慮之事。

(2)濟:疑為“悽”的一種方言說法。憂愁傷痛。《玉篇·心部》:“悽,凄愴也,傷也。”

(3)?(qián):通“憯”,或作“慘”。憂愁傷痛。《說文解字·心部》:“憯,痛也。從心朁聲。”《爾雅·釋詁》:“慘,憂也。”王力《同源字典》:“憯、慘實同一詞。”

(4)濕(tà):表憂愁義的舊時說法,文獻中未見用例。盧文弨《重校方言》:“今吳越語猶然。”《蕪湖縣志》:“事失機會謂之濕,音沓。”乾隆二十五年《趙城縣志》:“憂,或曰惄,或曰濕。”正是這種用法在后世吳語和北方中原官話中的遺留。

(5)桓:憂患,憂慮。疑為“悹(guàn)”的方言讀音。《說文解字·心部》:“悹,憂也。”

【譯文】

“慎”是憂慮,“濟”“?”都形容憂愁傷痛,“惄”是憂郁傷痛,“濕”是憂愁,“桓”是憂患,它們都表示憂痛的意思。古宋國、古衛國地區有的稱之為“慎”,有的叫“?”。古陳國、古楚國一帶有的叫“濕”,有的叫“濟”。在函谷關以西,古秦國、古晉國之間的地區有的叫“惄”,也有的叫“濕”。凡是有志向但未實現,有想要的東西卻沒有獲得,爬到高處又墜落了,好不容易得到而中途又失去,在函谷關以西,古秦國、古晉國之間的地區都用“濕”來形容,也有的稱之為“惄”。

1.011 郁悠(1)、懷、惄(2)、惟(3)、慮、愿(4)、念、靖(5)、慎(6),思也。晉、宋、衛、魯之間謂之郁悠。惟,凡思也。慮,謀思也。愿,欲思也。念,常思也。東齊海、岱之間曰靖(7),秦、晉或曰慎。凡思之貌亦曰慎,或曰惄。

【注釋】

(1)郁悠:憂思積聚的樣子。郭璞注:“郁悠,猶郁陶也。”

(2)惄:憂思。《詩經·小雅·小弁》:“我心憂傷,惄焉如搗。”

(3)惟:思考。“思”與“惟”并列復合成詞,今天寫作“思維”。

(4)愿:思念。

(5)靖:謀劃思考。《爾雅·釋詁》:“靖,謀也。”《廣雅·釋詁二》:“靖,思也。”王念孫疏證:“謀與思義相近。”《詩經·大雅·召旻》:“昏椓(zhuó,通“諑”,讒毀)靡共,潰潰回遹(yù,邪僻,這里指奸邪之人),實靖夷我邦。”陳啟源《毛詩稽古編》:“實靖夷(圖謀毀滅)我邦,言此昏椓回遹之人,實謀滅王之國也。”

(6)慎:憂思。也指憂思的樣子。《楚辭·七諫·怨世》:“哀子胥之慎事。”王逸注:“死不忘國,故言慎事也。”“慎事”即所憂慮之事。

(7)東齊海、岱之間:今山東渤海至泰山之間的地帶。關于“東齊”所指,歷來爭議較大。我們認為《方言》中的“東齊”在地理范圍上與“齊”大致相當,二者在《方言》中并存,反映的正是該書作為未定稿,材料來源多元,繼而導致地名不統一的問題。這點我們可以從同見于《方言》和他書記載的材料對應中窺得一些痕跡。如《方言》卷十:“、額、顏,顙也。……東齊謂之顙。”而《史記·高祖本紀》:“高祖為人,隆準而龍顏。”裴骃集解引應劭:“顏、額,顙也。齊人謂之顙。”東齊正對應于齊。又如《方言》卷三:“氾、浼、?、洼,洿也。……東齊海、岱之間或曰浼,或曰?。”而許慎《說文解字·水部》則有:“?,海、岱之間謂相污曰?。”再如《方言》卷三:“萃、雜,集也。東齊曰聚。”而玄應《一切經音義》卷四引《方言》:“東齊海、岱之間謂萃為聚。”因此我們推斷東齊只是作為海、岱之間的同位語。海、岱之間指的是今天的渤海至泰山之間的地帶,而古代齊國的范圍與之基本一致。至于“東齊”的稱謂,則因齊國地處周朝之東,故稱。漢焦贛《易林·離之乾》:“執轡四驪,王以為師,陰陽之明,載受東齊。”這和“南楚”“北燕”“西秦”等稱謂是一樣的道理。海,渤海。岱,泰山。

【譯文】

“郁悠”形容憂思積聚的樣子,“懷”是懷念,“惄”是憂思,“惟”是思考,“慮”是思慮,“愿”“念”都是思念,“靖”是謀劃思考,“慎”是憂思,它們都能用“思”來解釋。古晉國、古宋國、古衛國、古魯國之間的地區稱之為“郁悠”。各種各樣的思考都可以叫“惟”。謀劃思考叫“慮”。發自內心的思念叫“愿”。日常的思念叫“念”。在東部古齊國,渤海至泰山之間的地區叫“靖”,古秦國、古晉國地區有的叫“慎”。凡是表示思念的樣子都可以叫“慎”,也有的叫“惄”。

1.012 敦(1)、豐、厖(2)(3)、幠(4)、般(5)、嘏(6)、奕(7)、戎(8)、京(9)、奘(10)、將(11),大也。凡物之大貌曰豐。厖,深之大也。東齊海、岱之間曰,或曰幠。宋、魯、陳、衛之間謂之嘏,或曰戎。秦、晉之間凡物壯大謂之嘏,或曰夏(12)。秦、晉之間凡人之大謂之奘,或謂之壯。燕之北鄙(13),齊、楚之郊或曰京,或曰將。皆古今語也。初別國不相往來之言也,今或同。而舊書雅記(14),故俗語不失其方,而后人不知,故為之作釋也。

【注釋】

(1)敦:大。王念孫《廣雅疏證·釋詁一》:“《漢書》‘敦煌郡’,應劭注云:‘敦,大也;煌,盛也。’《周語》:‘敦厖純固。’韋注云:‘敦,厚也;厖,大也。’……厚與大同義,故厚謂之敦,亦謂之厖;大謂之厖,亦謂之敦矣。”

(2)厖(máng):本義為石大,引申泛指大。《說文解字·廠(hǎn)部》:“厖,石大也。”段玉裁注:“厖,引申之為凡大之稱。”章太炎《嶺外三州語》:“三州謂人肥大曰厖壯,亦曰豐厖。”

(3)(jiè):大。《說文解字·大部》:“,大也。”“介福”為古語常言,即大福。

(4)幠(hū):大。《詩經·小雅·巧言》:“無罪無辜,亂如此幠。”毛傳:“幠,大也。”孔穎達疏:“今乃刑殺其無罪無辜者之眾人,王政之亂如此甚大也。”

(5)般(pán):大。《孟子·公孫丑上》:“般樂怠敖,是自求禍也。”趙岐注:“般,大也。”

(6)嘏(gǔ):大。《說文解字·古部》:“嘏,大遠也。”

(7)奕:大。《說文解字·大部》:“奕,大也。”《詩經·大雅·韓奕》:“奕奕梁山,維禹甸之。”毛傳:“奕奕,大也。”重疊使用也是大的意思。

(8)戎:大。《詩經·周頌·烈文》:“念茲戎功,繼序其皇之。”毛傳:“戎,大。”鄭玄箋:“念此大功。”

(9)京:大。《左傳·莊公二十二年》:“八世之后,莫之與京。”杜預注:“京,大也。”

(10)奘(zàng):通“壯”。健壯。

(11)將:壯大。與“壯”聲近義通。

(12)夏:大。《詩經·秦風·權輿》:“于我乎,夏屋渠渠。”毛傳:“夏,大也。”也可指大屋。《楚辭·九章》:“曾不知夏之為丘兮。”王逸注:“夏,大殿也。”句子大意是怎不知大殿已成廢墟啊。

(13)北鄙:北面邊境。

(14)舊書雅記:古籍中的記載。

【譯文】

“敦”“豐”“厖”“”“幠”“般”“嘏”“奕”“戎”“京”“奘”“將”都有大的意思。凡是指事物大的樣子都可以叫“豐”。“厖”是由表及里的大。在東部古齊國,渤海至泰山之間的地區叫“”,也有的叫“幠”。古宋國、古魯國、古陳國、古衛國地區稱之為“嘏”,也有的叫“戎”。古秦國、古晉國地區凡是形容壯大的東西都稱之為“嘏”,也有的叫“夏”。古秦國、古晉國地區形容人高大強健叫“奘”,也有的叫“壯”。在古燕國的北面邊境,古齊國與古楚國的郊域,有的叫“京”,也有的叫“將”。這些說法中有古語有今語。古語起初是和別的地域之間不能用來相互溝通的話,現在有些卻相同了。由于舊書故言中常有記錄保留,所以很多俗語通過查考依然能夠了解到原來的面貌,但后人卻不了解這些情況,所以我要寫書對它們進行解釋。

1.013 徦(1)(2)、懷(3)、摧(4)、詹(5)、戾(6)、艐(7),至也。邠(8)、唐(9)、冀(10)、兗之間曰徦(11),或曰。齊、楚之會郊或曰懷。摧、詹、戾,楚語也;艐,宋語也。皆古雅之別語也,今則或同。

【注釋】

(1)徦(jiǎ):到。《說文解字·彳(chì)部》:“徦,至也。”

(2)(gé):到。文獻中常借用作“格”。《爾雅·釋詁》:“格,至也。”《禮記·月令》:“蝗蟲為災,暴風來格。”

(3)懷:到,來。《爾雅·釋詁》:“懷,至也。”《詩經·齊風·南山》:“既曰歸止,曷又懷止?”鄭玄箋:“懷,來也。”來、至意義相通。

(4)摧:抵達,達到。“摧”本義為推擠。《說文解字·手部》:“摧,擠也。”由此引申出推動之義,繼而引申出到達之義。《文選·張衡〈東京賦〉》:“辨方位而正則,五精帥而來摧。”李善注引薛綜曰:“摧,至也。”句子大意是辨清四方中央之位而使法則正,五方星宿(指五帝)循此而來到(明堂)。

(5)詹:到達。《詩經·小雅·采綠》:“五日為期,六日不詹。”大意是相約五月份為期返家,結果到了六月份還沒回來。

(6)戾:來,到。《國語·周語下》:“古者,天災降戾,于是乎量資幣,權輕重,以振救民。”韋昭注:“降,下也;戾,至也。”“降戾”就是降下、至臨,猶言降臨。

(7)艐(jiè):同“屆”。到。《爾雅·釋詁》:“艐,至也。”陸德明《經典釋文》引孫炎注:“艐,古屆字。”《詩經·小雅·小弁》:“譬彼舟流,不知所屆。”鄭玄箋:“屆,至也。”詩句大意是好像那船兒在隨波漂蕩,不知漂向何方。

(8)邠(bīn):同“豳”。古邑名。在今陜西彬州、旬邑一帶,在《方言》中屬于秦。

(9)唐:古邑名。《方言》郭璞注:“唐,今在太原晉陽縣。”臣瓚認為唐在“河東永安,去晉四百里”,即今山西翼城西,這是晉的中心地區。

(10)冀:《方言》中的“冀”有時表示古九州之一的冀州,有時表示漢代的冀縣。這里表示冀州。《爾雅·釋地》:“兩河間曰冀州。”《呂氏春秋·有始》:“兩河之間為冀州,晉也。”兩河即西河和東河,指今陜西、山西間的黃河以及當時流經現在河南北部、河北東部的古黃河。冀州大致相當于今山西、河北兩省的中部和南部。

(11)兗:兗州。《尚書·禹貢》:“濟、河惟兗州。”《爾雅·釋地》:“濟、河間曰兗州。”包括今山東西部、河南北部以及河北東部的部分地區。

【譯文】

“徦”“”“懷”“摧”“詹”“戾”“艐”都有到的意思。古豳國、古唐國以及冀州、兗州之間的地區叫“徦”,也有的叫“”。古齊國和古楚國交界的郊域,有的叫“懷”。“摧”“詹”“戾”都是古楚國一帶的方言,“艐”是古宋國一帶的方言。它們都是古代常用的不同國域的方言,現在有的在使用區域上已經相同了。

1.014 嫁(1)、逝(2)、徂(3)、適(4),往也。自家而出謂之嫁,猶女出為嫁也。逝,秦、晉語也。徂,齊語也。適,宋、魯語也。往,凡語也(5)

【注釋】

(1)嫁:往,赴。《列子·天瑞》:“子列子居鄭圃,將嫁于衛。”張湛注:“自家而出謂之嫁。”

(2)逝:去往,離開。《論語·雍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意思是君子可以讓他離開,卻不可以陷害他。

(3)徂(cú):去往。《說文解字·辵(chuò)部》:“?,往也。……?或從彳。”《詩經·豳風·東山》:“我徂東山,慆慆不歸。”鄭玄箋:“我往之東山。”

(4)適:去往。《說文解字·辵部》:“適,之也。”《楚辭·離騷》:“心猶豫而狐疑兮,欲自適而不可。”王逸注:“適,往也。”句子大意是我開始猶豫不決,狐疑不定,想自行前去又覺得于禮不合。

(5)凡語:指普遍通用的語詞。

【譯文】

“嫁”“逝”“徂”“適”都有去往的意思。從家離開去往外面稱作“嫁”,就像女子離開家到丈夫家生活稱作“嫁”。“逝”是古秦國、古晉國地區的方言。“徂”是古齊國地區的方言。“適”是古宋國、古魯國地區的方言。“往”是共同語的說法。

1.015 謾臺(1)、脅鬩(2),懼也。燕、代之間曰謾臺,齊、楚之間曰脅鬩。宋、衛之間凡怒而噎噫(3),謂之脅鬩。南楚江、湘之間謂之啴咺(4)

【注釋】

(1)謾臺(mán yí):表示懼怕義的一種古代方言說法。

(2)脅鬩(xié xì):恐懼。單言“脅”或“鬩”都有恐懼的意思。《淮南子·本經訓》:“明于性者,天地不能脅也。”高誘注:“脅,恐也。”《廣韻·錫韻》:“?,惶恐。”“?”與“鬩”同。

(3)噎噫:也作“噫噎”。意思是憂郁,氣不舒暢。宋晁補之《次韻蘇翰林五日揚州石塔寺烹茶》:“今公食方丈,玉茗攄噫噎。”“攄噫噎”就是舒泄自己郁悶的情志。

(4)南楚江、湘之間:指長江中游到湘水一帶的地區,屬于《方言》中的南楚。南楚,春秋戰國時,楚國在中原南面,后世稱南楚,為三楚之一。北起淮漢,南至江南,約包括今安徽中部、西南部,河南東南部,湖南、湖北東部及江西等地區。江,長江。湘,湘水。啴咺(tān xuān):通“嬋媛”。憂懼。《九歌·湘君》:“揚靈兮未極,女嬋媛兮為余太息。”此句是說心靈飛揚無處安止,侍女為我擔憂為我感嘆。

【譯文】

“謾臺”是顫抖的樣子,“脅鬩”是恐懼,它們都有懼怕義。古燕國、古代國之間的地區叫“謾臺”,古齊國、古楚國之間的地區叫“脅鬩”。古宋國、古衛國之間的地區凡是形容怒氣淤滯的樣子就稱作“脅鬩”。在南部古楚國,長江、湘水之間的地區稱之為“啴咺”。

1.016 虔(1)、劉(2)、慘(3)、?(4),殺也。秦、晉、宋、衛之間謂殺曰劉,晉之北鄙亦曰劉。秦、晉之北鄙,燕之北郊,翟縣之郊(5),謂賊為虔(6)。晉、魏河內之北謂惏曰殘(7),楚謂之貪(8)。南楚江、湘之間謂之欿(9)

【注釋】

(1)虔:通“(kān)”。刺殺。《說文解字·戈部》:“,殺也。”

(2)劉:殘殺。《左傳·成公十三年》:“虔劉我邊陲。”杜預注:“虔、劉皆殺也。”

(3)慘:通“殘”。殘殺。

(4)?(lǐn):通“惏”。殺人而取其財。《大戴禮記·保傅》:“饑而惏。”盧辯注:“惏,貪殘也。”

(5)翟縣:《方言》郭璞注:“今上黨潞縣即古翟國。”潞本春秋赤狄潞氏之國,西漢置縣。治所在今山西黎城西南。

(6)賊:殘害,傷害。《左傳·僖公九年》:“不僭不賊。”注:“賊,傷害也。”

(7)河內:泛指時指今山西、河北及河南的黃河以北地區,也可專指今河南的黃河以北地區。春秋戰國時期,以黃河以北為河內,以南為河外。《史記·貨殖列傳》:“昔唐人都河東,殷人都河內,周人都河南。”張守節正義:“古帝王之都,多在河東、河北,故呼河北為河內,河南為河外。”“河內之北”指今河南境內的黃河以北的地區,與冀州相當,包括今河北和山西在內。殘:殘殺。

(8)貪:因貪欲而殺害。“貪”表示殺的用法當與“惏”表示殺相近。

(9)欿(kǎn):因貪欲而殺害。《說文解字·欠部》:“欿,欲得也。”與“貪”“惏”意義相近,其表示殺的用法也當與“貪”“惏”表示殺相近。

【譯文】

“虔”是刺殺,“劉”“慘”是殘殺,“?”是殺人而取其財,它們都有殺的意思。古秦國、古晉國、古宋國、古衛國之間的地區叫“劉”,古晉國北面邊境也有的叫“劉”。古秦國和古晉國的北面邊境、古燕國的北部郊域、古翟國的郊域,把殘害、傷害稱作“虔”。古晉國、古魏國河內地區的北部,把貪婪稱作“殘”,古楚國地區稱之為“貪”。在南部古楚國,長江、湘水之間的地區稱之為“欿”。

1.017 亟(1)、憐、憮(2)、?(3),愛也。東齊海、岱之間曰亟。自關而西,秦、晉之間凡相敬愛謂之亟。陳、楚、江、淮之間曰憐(4)。宋、衛、邠、陶之間曰憮(5),或曰?。

【注釋】

(1)亟(jí):通“?”。恭謹莊敬。《說文解字·心部》:“?,謹重貌。”

(2)憮(wǔ):愛撫。《爾雅·釋言》:“憮,撫也。”郭璞注:“愛撫也。”

(3)?:“愛”的一種方言說法。

(4)淮:淮水,古四瀆之一。源出河南南陽桐柏山,東流入安徽境,潴于江蘇、安徽間之洪澤湖。

(5)陶:古邑名。指漢代的定陶,即今山東菏澤定陶區。陶原為曹國國都,春秋末屬宋,戰國時屬齊。

【譯文】

“亟”是恭謹莊敬,“憐”是憐愛,“憮”是愛撫,“?”是“愛”的一種方言說法,它們都有愛的意思。在東部古齊國,渤海、泰山之間的地區叫“亟”。在函谷關以西,古秦國、古晉國之間的地區表示互相尊敬愛戴稱作“亟”。古陳國、古楚國,長江、淮水之間的地區叫“憐”。古宋國、古衛國、古豳國、陶邑之間的地區叫“憮”,也有的叫“?”。

1.018 眉(1)、梨(2)、耋(3)、鮐(4),老也。東齊曰眉,燕、代之北鄙曰梨,宋、衛、兗、豫之內曰耋(5),秦、晉之郊,陳、兗之會曰耇鮐(6)

【注釋】

(1)眉:年老之稱。“眉”又作“糜”。本書卷十二:“麋、梨,老也。”王引之《經義述聞》卷二二《春秋名字解詁》:“眉壽猶言耆壽。”

(2)梨:年老。“耆”的一種方言說法。

(3)耋(dié):老。《說文解字·老部》:“耋,年八十曰耋。”

(4)鮐(tái):代稱老年人。《爾雅·釋詁》:“鮐背,壽也。”因人年老時膚色多有暗黑的特征。董瑞椿《讀爾雅補記》:“古從臺諸字皆有黑義。如本經《釋魚》‘玄貝、貽貝’郭注:‘黑色貝也。’《素論·風論》:‘氣色炲。’王冰注:‘炲,黑色也。’皆可取證。黑背為臺背,蓋與黑貝為貽貝、黑色為炲色同義。即鮐魚之鮐,亦因其背黑而取從臺字為名也。后人以臺背與鮐魚同黑,故字又通作鮐。……《論衡·無形篇》:‘人少則膚白,老則膚黑。’”故“鮐”可代稱老年人。古人用鮐背之年作為九十歲的別稱。

(5)豫:豫州。《爾雅·釋地》:“河南曰豫州。”《呂氏春秋·有始》:“河、漢之間為豫州,周也。”《方言》中豫州主要指今河南除去黃河以北的地區。

(6)耇(gǒu)鮐:“耇”單用可代稱老年人。《爾雅·釋詁》:“耇,壽也。”從句得聲之字多有彎曲之義。人年老時多有駝背佝僂的特征,故“耇”可代稱老年人。

【譯文】

“眉”可代稱年老,“梨”是“耆”的方言讀音,有年老的意思,“耋”也指年老,“鮐”可代稱老年人,它們都有老的意思。東部古齊國地區叫“眉”,古燕國、古代國北部邊境地區叫“梨”,古宋國、古衛國和兗州、豫州中間的地區叫“耋”,古秦國、古晉國的郊域以及古陳國與兗州的交界地區叫“耇鮐”。

1.019 修、駿(1)、融(2)、繹(3)、尋(4)、延,長也。陳、楚之間曰修,海、岱、大野之間曰尋(5),宋、衛、荊(6)、吳之間曰融(7)。自關而西,秦、晉、梁(8)、益之間凡物長謂之尋(9)。《周官》之法(10),度廣為尋,幅廣為充。延、永,長也。凡施于年者謂之延,施于眾長謂之永。

【注釋】

(1)駿:長。《爾雅·釋詁》:“駿,長也。”邢昺疏:“駿者,長大也。”

(2)融:長久。《爾雅·釋詁》:“融,長也。”邢昺疏:“《說文》云:‘長,久遠也。’”

(3)繹:連續不斷。《論語·八佾》:“繹如也。”邢昺疏:“繹如也者,言其音落繹相續不絕也。”

(4)尋:長。《淮南子·齊俗訓》:“深溪峭岸,峻木尋枝。”

(5)大野:即大野澤。《爾雅·釋地》:“魯有大野。”郭璞注:“今高平巨野縣東北大澤是也。”一名巨野澤,又名巨澤,在今山東巨野北五里,已涸為平地。

(6)荊:荊州。《爾雅·釋地》:“漢南曰荊州。”《呂氏春秋·有始》:“南方為荊州,楚也。”《方言》中荊州大體上包括湖北、湖南兩省。

(7)吳:吳建立于西周以前,都在吳(今江蘇蘇州)。《方言》中吳大致包括今江蘇的大部分地區和安徽、浙江的部分地區。

(8)梁:梁州。古九州之一。秦嶺以南、金沙江以北的地區,主要包括今四川、陜南一帶。

(9)益:此指益州郡。西漢置,治所在滇池縣(今云南晉寧)。益州郡是西南夷地區最后設置的郡,兼有西夷和南夷、滇部分地區。

(10)《周官》:即《周禮》。《周記·考工記》:“方百里為同,同間廣二尋、深二仞謂之澮。”

【譯文】

“修”是長,“駿”是長大,“融”是長久,“繹”是連續不斷,“尋”是長,“延”是長久,它們都有長的意思。古陳國、古楚國之間的地區叫“修”,渤海、泰山和大野澤之間的地區叫“尋”,古宋國、古衛國和荊州、古吳國之間的地區叫“融”。在函谷關以西,古秦國、古晉國以及梁州、益州之間的地區凡是表示事物長都稱作“尋”。按《周禮》中的法度,長度上大用“尋”,寬度上大用“充”。“延”和“永”都有長久的意思。凡是形容年歲上的長久叫“延”,形容一般的長久叫“永”。

1.020 允(1)、訦(2)、恂(3)、展(4)、諒(5)、穆(6),信也。齊、魯之間曰允,燕、代、東齊曰訦,宋、衛、汝、潁之間曰恂,荊、吳、淮汭之間曰展(7),西甌(8)、毒屋(9)、黃石野之間曰穆(10)。眾信曰諒,周南(11)、召南(12)、衛之語也。

【注釋】

(1)允:誠信。《左傳·文公十八年》:“明允篤誠。”杜預注:“允,信也。”

(2)訦(chén):通“忱”。誠實不欺。《說文解字·心部》:“忱,誠也。”

(3)恂(xún):誠信。《尚書·立政》:“迪知忱恂于九德之行。”孔安國傳:“禹之臣蹈知誠信于九德之行。”句子大意是讓他們懂得誠實地相信按照九德的標準行事。

(4)展:誠實。《詩經·邶風·雄雉》:“展矣君子,實勞我心。”毛傳:“展,誠也。”詩句大意是我那誠實的夫君,實在讓我心勞神傷。

(5)諒:誠信。《說文解字·言部》:“諒,信也。”《楚辭·離騷》:“惟此黨人之不諒兮,恐嫉妒而折之。”王逸注:“諒,信。”句子大意是這群黨徒難以讓人信任,很擔心他們嫉賢妒能,將美玉摧毀。

(6)穆:誠信。王念孫《方言疏證補》:“《逸周書·謚法篇》:‘中情見貌曰穆。’是穆為信也。”

(7)淮汭(ruì):淮水彎曲處。《左傳·定公四年》:“蔡侯、吳子、唐侯伐楚,舍舟于淮汭,自豫章與楚夾漢。”《廣韻·祭韻》:“汭,水曲。”

(8)西甌(ōu):《方言》郭璞注:“西甌,駱越別種也。”西甌大致包括漢代郁林郡和蒼梧郡,相當于桂江流域和西江中游,即廣西貴港一帶。

(9)毒屋:可能在今廣西。

(10)黃石野:可能在今廣西。

(11)周南:《史記》徐廣注引摯虞《畿服經》:“古之周南,今之洛陽。”《方言》中的周南與《詩經》中所代表的地域相同,相當于今河南洛陽以南直達江漢的地區。

(12)召南:《方言》中的召南與《詩經》中所代表的地域相同,相當于今河南三門峽陜州區到陜西西安一線以南的地區。

【譯文】

“允”“訦”“恂”“展”“諒”“穆”都有誠信的意思。古齊國、古魯國之間的地區叫“允”,古燕國、古代國和東部古齊國地區叫“訦”,古宋國、古衛國與汝水、潁水流域之間的地區叫“恂”,荊州、古吳國與淮水彎曲處之間的地區叫“展”,古西甌國、毒屋、黃石野之間的地區叫“穆”。被大家普遍信任稱作“諒”,這是古周國南部、古召國南部以及古衛國地區所使用的詞語。

1.021 碩、沈(1)、巨、濯(2)(3)、敦(4)、夏(5)、于(6),大也。齊、宋之間曰巨,曰碩。凡物盛多謂之寇(7)。齊、宋之郊,楚、魏之際曰夥(8)。自關而西,秦、晉之間凡人語而過謂之(9),或曰僉(10)。東齊謂之劍(11),或謂之弩(12)。陳、鄭之間曰敦,荊、吳、揚、甌之郊曰濯,中齊、西楚之間曰。自關而西,秦、晉之間凡物之壯大者而愛偉之謂之夏,周、鄭之間謂之嘏(13)。郴(14),齊語也。于,通詞也。

【注釋】

(1)沈(chén):同“沉”。大,分量重。《文心雕龍·風骨》:“肌豐而力沉也。”

(2)濯(zhuó):盛大。《爾雅·釋詁》:“濯,大也。”

(3)(xū):大。《詩經·大雅·抑》:“謨定命,遠猷辰告。”意思是胸懷大的謀略來確定政令,將這些長遠的打算告知民眾。

(4)敦:大。王念孫《廣雅疏證·釋詁一》:“《漢書》‘敦煌郡’,應劭注云:‘敦,大也;煌,盛也。’”

(5)夏:大。《詩經·秦風·權輿》:“于我乎,夏屋渠渠。”毛傳:“夏,大也。”也可指大屋。《楚辭·九章》:“曾不知夏之為丘兮。”王逸注:“夏,大殿也。”

(6)于:通“迂”。廣大。《禮記·王世子》:“況于其身以善其君乎?”鄭玄注:“于,讀為迂。迂,猶廣也,大也。”句子大意是何況只是要放大自身作用,以身作則令天子受益呢?

(7)寇:多,相當于后世的“夠”。《文選·左思〈魏都賦〉》:“繁復夥夠。”

(8)夥(huǒ):多。司馬相如《上林賦》:“魚鱉歡聲,萬物眾夥。”

(9)(huò):話過頭。王念孫《廣雅疏證·釋言》:“之言過也,夥也。”、過、夥音義相通。

(10)僉(qiān):多,過甚。“僉”本義為皆、都。《說文解字·亼(jí)部》:“僉,皆也。”引申可指眾人。《楚辭·天問》:“僉曰:‘何憂?’”王逸注:“僉,眾也。”繼而可引申出多、過分的意思。《方言》卷十二:“僉,劇也。”“僉,夥也。”

(11)劍:“僉”的一種方言說法。

(12)弩:通“怒”。過。郭璞注:“弩猶怒也。”《荀子·君子》:“刑罰不怒罪,爵賞不逾德。”王念孫《讀書雜志·荀子第七·君子》:“怒、逾皆過也。”句子大意是定刑不應超過所犯下的罪惡,授爵不應超過所具備的品德。

(13)周:《漢書·地理志》:“周地……今之河南雒陽、谷成、平陰、偃師、鞏、緱氏,是其分也。”周即東周時的首都洛陽及周圍的狹小地區。嘏:大。《說文解字·古部》:“嘏,大遠也。”

(14)郴(lán):大。“沈”的一種方言說法。

【譯文】

“碩”是巨大,“沈”是分量重,“巨”是大,“濯”是盛大,“”“敦”“夏”都是大,“于”通“迂”,是廣大的意思,它們都有大的意思。古齊國、古宋國之間的地區叫“巨”和“碩”。凡是形容事物繁盛數量多稱作“寇”。古齊國、古宋國的郊域和古楚國、古魏國交界的地區叫“夥”。在函谷關以西,古秦國、古晉國之間的地區表示人說話過分叫“”,也有的叫“僉”。東部古齊國地區稱之為“劍”,也有的稱之為“弩”。古陳國、古鄭國之間的地區叫“敦”,荊州、古吳國、揚州、東甌國的郊域叫“濯”,古齊國中部和古楚國西部地區叫“”。在函谷關以西,古秦國、古晉國之間的地區形容所喜愛的事物雄偉壯大叫“夏”,古周國、古鄭國之間的地區叫“嘏”。“郴”是古齊國地區的方言。“于”是通用的詞語。

1.022 抵(1)(2),會也。雍(3)、梁之間曰抵,秦、晉亦曰抵。凡會物謂之

【注釋】

(1)抵:抵達,相會合。抵達與會合義相通。

(2)(zhì):通“致”。會集眾物。《周禮·地官·遂人》:“致甿以田里。”鄭玄注:“致,猶會也。”句子大意是將流民會集到田地和住宅中。

(3)雍:雍州。《爾雅·釋地》:“河西曰雍州。”《呂氏春秋·有始》:“西方為雍州,秦也。”《方言》中雍州大致在今陜西、甘肅一帶。

【譯文】

“抵”是相會合,“”是會集眾物,它們都有相會義。雍、梁二州之間的地區叫“抵”,古秦國、古晉國地區也有的叫“抵”。凡是會集眾物都可以稱作“”。

1.023 華(1)、荂(2),晠也(3)。齊、楚之間或謂之華,或謂之荂。

【注釋】

(1)華:繁盛。

(2)荂(huā):草木榮盛。“荂”是“(huā)”的異體。《說文解字·部》:“,艸木華也……荂,或從艸,從夸。”

(3)晠(shèng):同“盛”。盛大。

【譯文】

“華”是繁盛,“荂”是草木榮盛,它們都有盛大的意思。古齊國、古楚國之間的地區有的稱之為“華”,也有的稱之為“荂”。

1.024 墳(1),地大也。青(2)、幽之間(3),凡土高且大者謂之墳,張小使大謂之廓(4),陳、楚之間謂之摸(5)

【注釋】

(1)墳:本義是墳墓,特指在墳墓上封土成丘。《禮記·檀弓上》:“古地墓而不墳。”因封土成丘,引申為高地。

(2)青:青州。《尚書·禹貢》:“海、岱惟青州。”《呂氏春秋·有始》:“東方為青州,齊也。”青州與戰國時齊國的疆域相當,即今山東北部和東部。

(3)幽:幽州。本古冀州地。《爾雅·釋地》:“燕曰幽州。”《呂氏春秋·有始》:“北方為幽州,燕也。”幽州與戰國時的燕國相當,大致在今河北北部及遼寧一帶。

(4)廓:開拓,擴大。《荀子·修身》:“狹隘褊小,則廓之以廣大。”

(5)摸:展開、擴張的一種方言說法。

【譯文】

“墳”是高大的土地。青州、幽州之間的地區,凡又高又大的土地都稱作“墳”,小的擴張為大的稱之為“廓”,古陳國、古楚國之間的地區稱之為“摸”。

1.025 嬛(1)、蟬(2)、?(3)、撚(4)、未(5),續也。楚曰嬛。蟬,出也(6)。楚曰蟬,或曰未,及也。

【注釋】

(1)嬛(huán):疑為“援”的一種方言說法。援引,相牽引。

(2)蟬:連續不斷。《玉篇·蟲部》:“蟬,嬋連系續之言也。”

(3)?(yǎn):通“緂”。緝、搓使相接續。《淮南子·氾論訓》:“伯余之初作衣也,緂麻索縷,手經指掛,其成猶網羅。”

(4)撚(niǎn):搓捻以使相接續。玄應《一切經音義》卷十四“撚髭”注:“撚,兩指索之也,相接續也。”

(5)未:在后跟隨。“尾”的一種方言說法。

(6)出:郭璞下注“別異義”。“別異義”是郭璞對《方言》一詞多義現象的揭示,強調此處“蟬”不同于前面所表示的“續”義。

【譯文】

“嬛”是相牽引,“蟬”是連續不斷,“?”有搓的意思,“撚”是搓捻以使相接續,“未”是在后跟隨,它們都有延續的意思。古楚國地區叫“嬛”。“蟬”還有出的意思。古楚國地區叫“蟬”,也有的叫“未”,表示在后面跟隨。

1.026 (1)、?(2)(3),跳也。楚曰?(4),陳、鄭之間曰?,楚曰蹠(5)。自關而西,秦、晉之間曰跳,或曰

【注釋】

(1)(tà):跳。《說文解字·足部》:“,趿也。”段玉裁注:“趿當作跳。”

(2)?(yáo):跳躍。“跳”的一種方言說法。

(3)(fú):跳躍。今閩語中仍有與“”古音近似而表示跳、跳躍的說法。

(4)?(chì):“跳”的一種方言說法。

(5)蹠(zhí):跳躍。《淮南子·主術訓》:“一人蹠耒而耕。”高誘注:“蹠,蹈也。”所謂“蹠耒而耕”反映的就是手握著耒,腳踩著耒下端橫綁的短木,把耒尖插入土中翻動土層的耕作狀態。

【譯文】

”“?”“”都有跳的意思。古楚國地區叫“?”,古陳國、古鄭國之間的地區叫“?”,古楚國地區叫“蹠”。在函谷關以西,古秦國、古晉國之間的地區叫“跳”,也有的叫“”。

1.027 躡(1)、郅(2)、跂(3)(4)、躋(5)、?(6),登也。自關而西,秦、晉之間曰躡,東齊海、岱之間謂之躋,魯、衛曰郅,梁、益之間曰,或曰跂。

【注釋】

(1)躡(niè):登攀。漢司馬相如《封禪文》:“然后躡梁父,登泰山。”

(2)郅(zhì):通“陟”。登,由低處向上走。《說文解字·(fù)部》:“陟,登也。”

(3)跂(qǐ):踮起腳跟。《詩經·衛風·河廣》:“跂予望之。”即抬起腳跟遠望。

(4)(gé):文獻中常借用作“格”。登升。《尚書·君奭》:“格于皇天。”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引《釋詁》云:“格,升也。”意思就是上感通于天。

(5)躋(jī):登上。《說文解字·足部》:“躋,登也。”

(6)?(yuè):同“躍”。上升。

【譯文】

“躡”是登攀,“郅”是由低處向上走,“跂”是踮起腳跟,“”是登升,“躋”是登上,“?”是上升,它們都有登的意思。在函谷關以西,古秦國、古晉國之間的地區叫“躡”,在東部古齊國,渤海至泰山之間的地區稱之為“躋”,古魯國、古衛國之間的地區叫“郅”,梁州、益州地區叫“”,也有的叫“跂”。

1.028 逢(1)、逆(2),迎也。自關而東曰逆,自關而西或曰迎,或曰逢。

【注釋】

(1)逢:迎接。《國語·周語》:“道而得神,是謂逢福。”韋昭注:“逢,迎也。”

(2)逆:迎接。《說文解字·辵(chuò)部》:“逆,迎也。”《國語·齊語》:“桓公親逆之于郊。”韋昭注:“逆,迎也。”

【譯文】

“逢”“逆”都有迎接的意思。函谷關以東的地區叫“逆”,函谷關以西的地區叫“迎”,也有的叫“逢”。

1.029 挦(1)、攓(2)、摭(3)、挻(4),取也。南楚曰攓,陳、宋之間曰摭,衛、魯、揚、徐、荊、衡之郊曰挦(5)。自關而西,秦、晉之間凡取物而逆謂之籑(6),楚郢或謂之挻。

【注釋】

(1)挦(xián):拔取,摘取。唐賈島《原居即事言懷贈孫員外》:“鑷挦白發斷,兵阻尺書傳。”

(2)攓(qiān):拔取。《莊子·至樂》:“攓蓬而指之。”陸德明《經典釋文》引司馬云:“攓,拔也。”

(3)摭(zhí):拾取,摘取。《禮記·禮器》:“有順而摭也。”孔穎達疏:“摭,猶拾取也。”句子大意是遵循循序而取的原則。

(4)挻(shān):取,篡取。《漢書·賈誼傳》:“主上有敗,則因而挻之矣。”王先謙《漢書補注》:“挻,取也。”

(5)衡:指漢代衡山郡。治所在邾縣(今湖北黃岡黃州區東北)。轄境相當于今河南信陽、安徽霍山縣、懷寧以西,南至長江,北至淮河。

(6)籑(zuǎn):奪取。“篡”的一種方言說法。

【譯文】

“挦”是摘取,“攓”是拔取,“摭”是拾取,“挻”是篡取,它們都有取的意思。古楚國南部地區叫“攓”,古陳國、古宋國之間的地區叫“摭”,古衛國、古魯國、揚州、徐州、荊州、衡山郡郊域叫“挦”。在函谷關以西,古秦國、古晉國之間的地區把奪取東西稱作“籑”,古楚國郢都地區也有的稱之為“挻”。

1.030 餥(1)、飵(2),食也。陳、楚之內相謁而食麥謂之餥(3),楚曰飵。凡陳、楚之郊,南楚之外相謁而飱(4),或曰飵,或曰?(5)。秦、晉之際,河陰之間曰??(6),此秦語也。

【注釋】

(1)餥(fēi):古人相見后請吃麥飯。《說文解字·食部》:“餥,糇也。……陳、楚之間相謁食麥飯曰餥。”《釋名·釋飲食》:“糇,候也,候人饑者以食之也。”

(2)飵(zuò):古人相見后請吃麥粥。《說文解字·食部》:“飵,楚人相謁食麥曰飵。”

(3)麥(zhān):稠的麥粥。《說文解字·食部》:“,糜也。”《禮記·檀弓上》:“粥之食。”孔穎達疏:“厚曰,希曰粥。”

(4)南楚之外:《方言》中“南楚之外”包括“南楚以南”,這一地區就是《史記·貨殖列傳》中所說的“九嶷、蒼梧以南”,西漢初年這一地區屬于南越王國,大致相當于今天的嶺南一帶。飱(cān):同“餐”。

(5)?(nián):古人相見后請吃麥粥。是“”的一種方言說法。“”亦有吃粥的意思。宋黃庭堅《武昌松風閣》詩:“野僧早饑不能,曉見寒溪有炊煙。”

(6)河陰:《方言》郭璞注:“今馮翊郃陽河東龍門是其處也。”“河陰”即今山西河津西北的禹門口。??(èn èn):古人用麥飯招待來客。《說文解字·食部》:“?,秦人謂相謁而食麥曰??。”

【譯文】

“餥”是相見后請吃麥飯,“飵”是相見后請吃麥粥,它們都有吃飯的意思。古陳國、古楚國地區把相見后請吃稠的麥粥稱作“餥”,古楚國地區叫“飵”。古陳國、古楚國郊域以及南部古楚國外圍地區,凡是表示相見后吃飯有的叫“飵”,也有的叫“?”。古秦國、古晉國交界處的黃河南岸地區叫“??”,這是秦地的方言。

1.031 釗(1)、薄(2),勉也。秦、晉曰釗,或曰薄。故其鄙語曰薄努(3),猶勉努也。南楚之外曰薄努,自關而東,周、鄭之間曰勔釗(4),齊、魯曰勖茲(5)

【注釋】

(1)釗:勸勉,勉勵。“劭”的一種方言說法。《說文解字·力部》:“劭,勉也。”《漢書·成帝紀》:“先帝劭農,薄其租稅。”顏師古注引晉灼曰:“劭,勸勉也。”

(2)薄(bó):努力。《管子·輕重戊》:“父老歸而治生,丁壯者歸而薄業。”

(3)鄙語:俗語。

(4)勔(miǎn)釗:勉勵。“勔”和“釗”同義復合。錢繹《方言箋疏》:“張衡《思玄賦》云:‘勔自強而不息兮。’舊注:‘勔,勉也。’”

(5)勖(xù)茲:勉勵。“勖”和“茲”同義復合。《說文解字·力部》:“勖,勉也。”《詩經·邶風·燕燕》:“以勖寡人。”毛傳:“勖,勉也。”茲,通“孜”。《尚書·泰誓下》:“爾其孜孜。”孔安國傳:“孜孜,勤勉不怠。”

【譯文】

“釗”是勉勵,“薄”是努力,它們都有努力的意思。古秦國、古晉國地區叫“釗”,也有的叫“薄”。所以他們俗語中所謂的“薄努”,就相當于“勉努”。南部古楚國外圍地區叫“薄努”,在函谷關以東,古周國、古鄭國之間的地區叫“勔釗”,古齊國、古魯國地區叫“勖茲”。

主站蜘蛛池模板: 碌曲县| 若羌县| 津南区| 东乌珠穆沁旗| 故城县| 高州市| 西吉县| 醴陵市| 昔阳县| 永嘉县| 石阡县| 义乌市| 宿松县| 上虞市| 金门县| 长寿区| 青神县| 巩留县| 松原市| 日照市| 湖南省| 新蔡县| 宣汉县| 会理县| 鲁山县| 梅河口市| 望奎县| 体育| 阜新| 天水市| 阿鲁科尔沁旗| 苗栗市| 岫岩| 中山市| 黄石市| 香河县| 多伦县| 伽师县| 扶绥县| 黑山县| 桂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