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理
- (英國)西蒙·布萊克本
- 1262字
- 2022-09-06 16:22:50
前言
這是我名下第三本標題中含有“真理”一詞的書,所以或許有必要給出一些解釋。第一本書是經典哲學和邏輯文章的匯集,它是我與從前的同事凱斯·西蒙斯(Keith Simmons)于1999年一起合作完成的,作為牛津哲學系列讀物的一本。因此,除了我對我們的聯合介紹的貢獻外,它絕不是我對自己觀點的闡述。第二本我稱其為“困惑指南”,它主要是與懷疑主義和相對主義做斗爭。相較于當下,懷疑主義和相對主義在千禧年之際無憂無慮的“后現代”世界中要更為流行些。那時,戰爭、宗教不寬容和恐怖主義都沒有發生,因此,相比于現在(它們是日常生活的普遍特征),人們更容易認為,怎樣都行(anything goes)。在那本書中,我指責了一些哲學家,尤其是理查德·羅蒂(Richard Rorty)和唐納德·戴維森( Donald Davidson),他們在我看來,過于接近相對主義的真理觀。但是,當優秀的哲學家誤入歧途時,通常也會有一些真理,本書即試圖對這些作家的實用主義特征,以及實用主義傳統中的其他作家,給予更完整的正義。
所以,這本書的進路是非常不同的。它簡要闡述了理解真理的經典進路,然后將本書的后半部分獻給美學、宗教、倫理學和解釋性學科(interpretive disciplines)等領域,在這些領域中,真理似乎特別具有短暫性和無休止的爭議性。這樣做是要表明,如果我們認真對待邊沁(Jeremy Bentham)和皮爾斯(C. S. Peirce)的話(見第7頁的題詞),那么就能更好地理解關于真理的所有實踐。這意味著什么,這一點須在適當的時候展開,但是當它展開時,我們所獲得的,就不僅僅是對真理的老問題有了新看法,而且對哲學實踐本身也有了新的認識。主題的選擇必然是不完整的,因為哲學家們已經研究了真理,而我們嘗試在超出討論篇幅的更多領域中找到真理。知覺判斷、數學調查、科學真理、關于可能性和必然性的真理,它們各自產生了數量龐大的文獻。但是,為了避免對太多的東西進行表面處理,我試圖跟隨一個特定的線索,看看在特別有爭議的有限幾個領域中它會把我們帶到哪里。這條線索如何被進一步擴展,我希望它是明顯的,并且對于讀者,思考這一點將是一種練習。哲學就像園藝活動一樣需要練習才能理解。盡管我希望提供一些提示、建議和示例,但重點是啟動程序,而非提供成品。為了激起人們的胃口,我可能會說,這也是我從邊沁和皮爾斯那里得到的教訓。
多年來,我一直受益于諸多的同事、朋友以及論著。我想特別提到愛德華·克雷格(Edward Craig)、艾倫·吉巴德(Allan Gibbard)、羅伯特·克勞特(Robert Kraut)、休·普萊斯(Huw Price)以及邁克爾·威廉姆斯(Michael Williams),他們都影響了我思考這些事物的方式。十分感謝克里斯·胡克偉(Chris Hookway)和謝麗爾·米薩克(Cheryl Misak)關于美國實用主義傳統的作品,感謝安德魯·斯圖爾夫·莫里森(Andrew Stumff Morrison)刺激我思考法律中的真理,感謝托馬斯·霍爾頓(Thomas Holden)提供我關于托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的引人入勝的(對我來說,新的)材料,感謝凱瑟琳·克拉克(Catherine Clarke)的鼓勵,以及約翰·戴維(John Davey)對這個項目的信任。
人們常常伸長手去摘星星,卻忘記了他腳下的花朵。
杰里米·邊沁(Jeremy Bentham)[1]
我們不能從討論純粹的觀念(它們是在無人居住的公共道路上游蕩的胡思亂想)開始,而必須從人們以及人們的對話開始。
C.S.皮爾斯(C.S.Peirce)[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