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熟悉的家中向世界道別
- (日)上野千鶴子
- 14字
- 2022-08-31 12:01:36
第1章 “獨自一人”不可以嗎?
“獨居者”的數量正在以驚人速度增加
一個老人只不過是獨居而已,便有些人說三道四:“他好可憐啊!”“他一定很孤獨吧!”而我寫作《獨居者的晚年》的動機,正是想對那些人說:“不用你們多管閑事!”
獨居者——別人眼中的“人生輸家”,從人口學來看肯定屬于少數派。因此,我完全沒想到我為少數派所寫的書,會被多數派的已婚女性閱讀,并成為暢銷書。之后,還沒等大家回過神來,獨居者的數量就已經變得越來越多了。
2000年,護理保險[5]剛實施的時候,有49.1%的老人和他們的子女住在一起,但在此后大約20年間,這一比例下降到了30.9%。(內閣府,2017年)2007年我出版《獨居者的晚年》的時候,獨居的老人所占的比例為15.7%,但到了2019年,這個比例已經激增到27%。而住在一起的老年夫妻的比例是33%,加上獨居的老人,比例就超過一半了。考慮到住在一起的老年夫妻將來可能因為一方去世或者離婚而變成獨居老人,那么,在不遠的將來,獨居老人的比例應該會超過一半吧!
雖然這種趨勢我早就預料到了,但其變化速度之快還是超過了我的預期。一個主要的變化是,當夫妻雙方有一方去世以后,越來越多的人選擇自己一個人住,而不會跟子女合戶居住。有個孩子害怕被人指責他讓媽媽一個人住,就詢問他媽媽:“媽媽,你要不要跟我一起住?”這種詢問,我在《獨居者的晚年》一書中將它稱作“惡魔的耳語”。現如今,會說出這種“惡魔的耳語”的孩子已經沒有了,而且接受這種邀請的父母也變少了。父母和孩子分戶居住的意識已經深入人心。
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父母和孩子已經達成共識:分戶居住能讓父母幸福,子女也幸福。而我認為,這背后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人們對老人獨居的偏見已經消失了。因為我們已經知道,獨居生活并沒有那么糟糕,真的試一下獨居生活的話,甚至會覺得竟然挺不錯的。
其實,那些獨居經驗豐富的老人早已意識到這一點了,只不過在這個“家庭萬歲”的社會里,他們不敢大聲說出來而已。不僅如此,當已婚女性因喪偶或離婚陸續回到一個人生活的狀態時,也會發現一個人其實也挺不錯。對于那些變回“單身貴族”的朋友,不管是因為喪偶還是離婚,我都會對他們說“歡迎回歸!”。因為和別人組成家庭只是人生的一個階段,一旦過了該階段,大家都一樣,都會變成獨居者。或早或晚,每個人都要回到獨自一人的狀態。
盡管如此,這個社會上還是充斥著這樣那樣的書,警告我們不要獨自一人生活,仿佛那是某種必須根除的邪惡。
藤森克彥的《單身激增社會的沖擊》(日本經濟新聞出版社,2010年)一書的腰封上寫著“帶你走近‘沒有人情味的社會’的真實景象”,以及“‘孤獨死’早已和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這種令人驚恐的、近似威脅的話語。山口道弘的《“沒有人情味”的護理》(現代書館,2012年)一書,書名直截了當,副書名“單身老齡社會的衰老、孤立、貧困”更給人一種三者會相伴而來的感覺。山口之后還寫了《記錄:當獨居者需要護理時》(現代書館,2019年)一書,副標題直接發問:“獨自一人居家養老真的沒問題嗎?!”這種問法會給人一種印象,那就是獨居者老后要么去機構,要么去醫院。而這本書的腰封上則是三連問:“我獨自一人,不行嗎?我沒有親人,不行嗎?我一個人也想居家臨終,不行嗎?”雖然用的是反問語氣,但這也恰恰說明,長久以來,孤獨一直被視為不應該發生的事情。對于這種三連問,我的主張是:“當然可以!完全沒問題!”不知道是不是我的這種主張被藤森接受了,他的下一本書《單身激增社會的希望》(日本經濟新聞出版社,2017年),標題不再是“沖擊”,而變成了“希望”,在書的后記里,他也提到了“‘獨居者的晚年’研討會”。目前,單身戶的增加已經是一個無法避免的現實問題。既然如此,比起哀嘆和警告,積極地去思考應對之策才是要緊事。
不僅如此,更為重要的是,過去一說到“單身老人”,人們往往會聯想到一幅“好可憐!”“好慘啊!”的景象,但現在,大家已經用“獨居者”來稱呼單身老人,而且也可以自豪地說自己是“獨居者”。能有這樣的變化,我覺得功勞簿上應該有我的名字!嘻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