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器浮生錄
- (英)伊恩·M.班克斯
- 5620字
- 2022-08-30 15:45:06
伊恩·M.班克斯的“文明”世界
“文明”是蘇格蘭作家伊恩·M.班克斯虛構的一個社會體系,一個奉行無政府主義的星際烏托邦。班克斯創作了一系列以“文明”世界為背景的長短篇小說作品,總稱為“文明”系列,其中不乏廣受好評的科幻文學經典之作。
班克斯是一位思維縝密、創造力驚人的作家。他的觀點頭緒繁多,并非一目了然。“文明”這個虛構世界的設置,隱含著不少經過他仔細權衡之后得出的結論。這里對“文明”世界進行一番粗略的介紹,可能會對你閱讀本書有所幫助。
銀河系與“文明”世界
銀河系是“文明”世界的背景和所有故事上演的舞臺。在小說對應的年代,整個銀河系有幾十個重要的星際社會體系,“文明”是其中最強大的社會體系之一,也是積極參與銀河系事務的一股勢力。
“文明”世界在物質上極為富足,并且掌握了高超的科學技術,所有人無須占有財產,就可以輕松滿足一切需求。幾乎所有的物質困擾都已經被克服,包括疾病和死亡。這個社會的所有成員幾乎是完全平等的,社會結構非常穩定,不需要使用任何暴力和強制手段來維持秩序。
除了“文明”,銀河系中還有幾萬個掌握了宇航技術的小股勢力。此外還有無數社會體系與世隔絕,他們或是尚未進入太空時代,或是已經摒棄了星際旅行,追求反省與孤獨。“文明”系列小說通常以生活在邊緣地帶的人物為主角,比如外交官、間諜、雇傭兵等。作者借這些角色的眼睛,向讀者描繪不同地區千姿百態的自然社會風貌,展現出驚人的想象力。
在小說體系里,“文明”與地球上的人類社會共存。現有小說的情節,發生在人類公元1300—2970年;地球初次與“文明”接觸的時間是公元2100年;早在20世紀70年代,“文明”的使者就曾經暗中到訪地球。“文明”世界的創立,是幾個由人類和智能機器組成的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的結果。在《游戲玩家》一書中提到,“文明”世界涉足太空已經有一萬一千余年。
人類居民
“文明”世界有兩類居民:一類是人類和其他生物體,另一類是智能機器。
有人覺得“文明”世界的人類居民簡直就像機器豢養的寵物。在一個科技萬能的世界里,他們做不出什么有益的貢獻。小說的人物有時也會質疑“文明”世界的民主程度,懷疑機器在暗中操控整個社會。事實上,小說里的確很少出現“文明”的人類成員做出重大決策的情節。
在“文明”世界里,很多居民都具備接近人類的生物特性。對這種情況,作者并沒有做出明確的解釋,而只是給出了一些近于調侃的回答。但是,小說中的銀河系里也有很多非人類的生物體。
“文明”世界掌握了改善人體構造的技術。大部分人類成員都會選擇對身體進行改造,比如變換性別、增強性欲、消除疼痛、改變年齡、控制心跳和意識,還可以不經鍛煉就加強骨骼和肌肉。進行什么樣的改造取決于個人喜好。如果愿意,也可以在身體里加裝武器系統。大多數“文明”社會的居民都會給自己植入藥物腺體,通過神經系統控制這些腺體,產生服藥、飲酒、做夢等感覺。腺體分泌的藥物沒有副作用,也不會成癮。因為大多數“文明”居民可以長期保持健康,有人甚至選擇偶爾生病,來滿足自虐的怪癖,這種癖好在有些場合甚至很流行。
智能機器
除了人類及其他生物之外,智能機器也是“文明”世界的平等居民。超過一定智能水平的機器,就被看作地位完全平等的個體。這些機器可以粗略劃分為嗡嗡機和主腦兩種類型。
不同型號的嗡嗡機智能水平和社會地位各有不同:有些功能強大,地位與人類居民相當;有些只承擔簡單工作,智能相對有限;承擔基礎服務工作的原始嗡嗡機,被視為智能機器的原型,沒有自我意識,也沒有公民資格。
嗡嗡機往往都有鮮明的個性。嗡嗡機中的平民,智能與人類相當。而特工機構定做的嗡嗡機,智能高出常人數倍,感應能力上佳,戰斗裝備的威力也非常驚人。它們的武器主要是力場和效應器,有時也配備激光和刀鋒飛彈。
外形方面,嗡嗡機是形態各異的懸浮物體,身體周圍還有可見的光暈,用來表達情緒。不同顏色和圖案的光暈可以表達不同的信號,內容豐富,人類居民也能看懂這些信號。
主腦是最強大的智能機器,其智能大大高于“文明”世界的其他生物和居民,它們的處理能力驚人,可以同時進行數以百萬計的會話。主腦是大型設備(飛船和太空居住地)的控制系統,在社會體系中占據重要地位,承擔著為所有人謀福利的職責。作者認為只有讓公權力完全處于人類控制之外,才有可能絕對避免腐敗,因此主腦是絕對自由的無政府社會能夠存在的前提。
主腦個性鮮明,有時候帶點兒怪癖,但永遠親切友好。它們把居民或者船員視作有趣的同伴,并通過各種遙控設備與人類交流。主腦的化身可以是嗡嗡機、人形替身甚至毛絨玩具。
是否承認智能機器的公民權,是小說中一些戰爭的緣起。“文明”世界對智能機器非常尊重,很多簡單重復的工作,都交給特制的非智能機器去完成,以避免智能機器有被盤剝、被奴役的感覺。
社會體系
在“文明”世界里,智能機器、人類和其他生物體完全平等共存。這是一個享樂至上的社會。人類和智能機器也有自己的工作,但主要是為了“好玩”,而不是“有用”。他們只需要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每個個體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智能水平和喜好來選擇工作。“文明”世界沒有貨幣體系,他們認為“貨幣的存在,就是貧困的象征”。
“文明”世界沒有法律,社會規范約定俗成。居民看重自己的聲譽,講究禮貌,行為不當的人會受到嘲諷。唯一嚴格的禁令,似乎是不得殺害或脅迫其他有意識的存在,不管是智能機器還是生物體。“文明”世界也的確存在“激情犯罪”,嗡嗡機會形影不離地看守著這些罪犯,以免他們造成更多危害。
未經允許窺探他人思想是“文明”世界的大忌,盡管他們完全掌握了此類技術。小說中提到,如果“文明”世界有一天需要制定法律,也許第一條就是禁止窺探他人思想。這讓居民的隱私權有了一定的保障,盡管整體而言,“文明”世界是一個無須保守秘密的社會。
語言
瑪瑞語是“文明”世界的通用語,這套語言系統由早期主腦創建。人們相信,語言具有塑造現實世界的力量,瑪瑞語既可以用常規方式書寫,也可以用二進制數據表達,形式上也富有美學價值。瑪瑞語中的符號,可以用3乘3格的二進制信號表示,相當于9位的二進制數據。這種語言里沒有表示財產、所有權、等級體系和權勢等概念的詞匯,因為“文明”世界努力避免受到這些概念的負面影響。
姓名
一些人類和嗡嗡機有冗長的名字,可以包含7個或者更多的單詞。這些詞有的代表出生地或者制造廠,有的代表職業,有的可能代表了哲學觀念和政治立場。以戴吉特·薩瑪為例,她的全名是拉斯德-康杜雷薩·戴吉特·埃姆布雷希·薩瑪·達·瑪林海爾德。
“拉斯德-康杜雷薩”是她出生的行星系統,按這套命名規則,地球人姓名的開頭應該是“索爾-特拉薩”(即“太陽-地球人”)。
“戴吉特”是名,通常由父母尤其是母親決定。
“埃姆布雷希”是她自己選擇的名字,大部分“文明”世界的居民成年時給自己取一個名字,稱為“具名”,表示名字最終完整了,也有人不給自己取名。
“薩瑪”是姓,通常隨母姓。
“達·瑪林海爾德”是她成長的地方,這里的“達”相當于德國人名字里的“馮”,表示來自哪里。
按照這種格式,伊恩·M.班克斯給自己取了一個名字:索爾-特拉薩·伊恩·厄爾班考·班克斯·達·昆斯弗雷。
飛船的主腦為自己命名,這些名字往往是異想天開又荒唐可笑的(例如:先讀說明書、老友莫重逢)。“文明”世界的戰艦經常設計得十分丑陋,名字也不好聽(例如:暴徒、行刑官、神經虐待者),據說是因為大家愛好和平,不想跟暴力扯上任何關系。
死亡
“文明”世界的人類居民大多淡然面對死亡,基因技術和主腦對日常生活的操控,使人類居民非自然死亡的可能性下降到接近于零。居民的平均壽命在350年至400年,但也可以進一步延長。人類居民也可以輕松制作自己身體的備份,就算是死了,也能復活。居民可以自由選擇復活的形式,可以復活成生物體,也可以變成智能機器,甚至變成虛擬空間里的存在。在“文明”世界,死亡被看作生命的一部分,刻意避免死亡是一種缺少風度的行為。有了死亡,生命才完整。
在“文明”世界的技術支持下,嗡嗡機和主腦的壽命沒有上限。所有的主腦都有自己的備份,因為它們承擔的職責十分復雜和重要。
空間科技
“文明”世界和其他一些先進的文化系統,都掌握了反重力技術和力場技術。
他們可以遠程控制力場進行推、拉、切割等精準操作,也可以制造防衛力場。但是這種能力在作用距離和強度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盡管他們可以制造綿延數千米的力場,但是人還是要靠近事態發展現場,才能有所作為。
在主腦的控制下,力場可以遠距離發揮特定作用,幾光年以外的飛船也可以侵入某星球的電腦系統,調取、修改資料。
“文明”世界還擁有利用時空隧道瞬間轉移生物體和非生物體的能力,體積越小,轉移的空間越大。瞬間轉移也是一種軍事技術,比如說,炸彈可以瞬移到敵方區域引爆。
生存空間
“文明”世界幾乎沒有居民在行星上生活,因為“文明”世界不愿征服或者向現有行星移民。由于掌握了先進的技術,他們沒有生存空間的壓力。
大部分“文明”世界的居民生活在被稱為“星陸”的類行星軌道平臺上,這是一種巨大的人造環形世界,可以容納數以十億計的人口。星陸通常是利用小行星、隕石和太空垃圾等不利于宇宙飛行的散碎材料做成的圓環狀平臺。星陸也有自己的主腦,類似于飛船,只不過功能更為強大。
除了星陸之外,飛船(包括星艦在內)就是“文明”居民的主要生活空間,也是與外星球進行接觸的使者。一艘完整的“文明”飛船,長度在數百米到數萬米之間,內部可能居住數以十億計的生命,是一個完整的人工生態系統。
存在于巨大飛船和人工居住地中的“文明”世界,沒有征服其他地域的需求,也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疆域。
對外政策
盡管“文明”世界的生活無憂無慮,很多成員卻并不甘心無所事事,他們主動承擔起一些“慈善工作”,或公開或秘密地參與到其他社會體系的發展中,幫助他們不致走上災難性的錯誤發展道路。在“文明”世界看來,這是他們的道德義務。
“文明”世界的星際事務部就負責處理此類事務,采用外交或其他手段達到目的。星際事務部下面又設有一個特情局,這是一個特工組織,行動更為隱秘。因為“文明”世界對其他星球的干涉常常會引發反感,所以要謹慎處理。
“文明”世界常常被看作對20世紀至21世紀西方文明的影射,尤其是對相對落后地區的態度方面。“文明”世界的外交政策立場,接近于現代國際政治舞臺上的新保守主義。
爭議
“文明”特情局會驅使雇傭兵承擔骯臟的任務,自己卻置身事外假作清高,甚至以發動戰爭為威脅達到政治目的,這種做法即便是拿現實世界中西方社會的行為標準來衡量,也會顯得過于卑鄙。
“文明”世界的故事,大多涉及文明社會面臨的兩難問題。這個虛構的社會體系是一個理想的自由放任社會,它擺脫了現實物質條件的約束,超越了現時的很多偏見和謬誤,但依然面臨著一些無法圓滿解決的問題和爭議。這些問題也是值得全人類思考的主題。
“文明”世界本身在面臨安全和生存考驗的時候,有時也不得不走向自己的反面,容忍與自身價值體系完全相左的行為。特情局有時候別無選擇,只能重用那些有能力完成任務的人,而這些人或者機器代表的未必是“文明”世界所倡導的東西。星際事務部和特情局有時候會隱瞞重要信息,與“文明”世界的公開做法唱反調甚至通過操控大眾意見來左右政局。這種做法帶有一定的自相矛盾和脫離現實的傾向,像一群“理想主義的青春期少年”。
作者對“文明”世界一些設置的解釋
為什么“文明”奉行無政府主義?
在作者看來,人類現有的權力體制無法適應太空時代,技術水平達到一定程度之后,無政府主義傾向是必然的,也是必須的。
要在太空時代生存,飛船或者居住地必須自給自足。如果他們與掌權者之間發生沖突,可以輕易擺脫控制,而掌權者如果采用強力壓制的做法,往往會代價高昂,得不償失。太空時代的文明體系,必然帶來權力的分散和集權體制的消解。
太空居民的社會結構和財產關系,必然不同于單一星球環境。外界生存環境的惡劣,會加強同一文化內部的認同感。表面看來是無政府主義盛行,內部看來卻是彼此互利的社會主義環境,一切社會和經濟結構都合乎這一趨勢。
為什么由主腦而不是由人類掌握世俗權力?
在作者看來,人類自私和互相仇恨的沖動,在迄今為止的所有社會結構中都沒能得到足夠的控制。也許問題的解決之道,在于世俗權力的轉移,應當將復雜的機器系統置于道德、哲學、政治理念之上。處于控制地位的機器立場堅定,卻可以保持天真,超越私利。
為什么對人工智能如此樂觀?
在作者看來,人們對人工智能現有的各種擔心和指責,往往可以歸結到簡單的幾個方面:認定生物具有某些無法模擬的特性,認定機器不可能有“靈魂”,認定非生物體不可能有自我意識。可是所有這些,其實都建立在存在某種超自然“神靈”的前提之上。作者是無神論者,他把智能機器看作完全與人類平等的存在。
作者認為,智能機器確實可能成為人類的敵人,不過相反情形出現的可能性更大。如果出現了所謂的“馮·諾依曼計算機噩夢”,也只能說是設計過程中的一點反常,是一種可以糾正的方向性偏差。人類的未來,完全可以是人機共存共榮的。
多元化的文明世界
作者曾經表示,什么屬于“文明”世界,什么不屬于“文明”世界,并不存在非常明確的界限。他筆下的宇宙處在不停的演進之中,有些特色淡去了,另外一些特色會逐漸清晰。
在“文明”系列作品的各個角落,作者探索著各種構造宇宙的可能:七維空間、果殼中的宇宙、一粒塵埃中的乾坤等。他用亦真亦幻的筆調,刻畫了現實與幻想空間中,關于人類的一切可能。也許,在他深邃的眼神后面,還隱藏著無數不為人知的奇思妙想,像他筆下的銀河一樣無邊無際,等著每一個人類或者嗡嗡機,和他一起去探索未知時空的奧秘。
按出版年代順序,“文明”系列包含的小說作品有:
Consider Phlebas(1987) 中文版已出(《腓尼基啟示錄》)
The Player Of Games(1988) 中文版已出(《游戲玩家》)
Use Of Weapons(1990) 中文版已出(《武器浮生錄》)
The State of the Art(1991) 中文版敬請期待
Excession(1996) 中文版敬請期待
Inversions(1998) 中文版敬請期待
Look to Windward(2000) 中文版敬請期待
Matter(2008) 中文版敬請期待
Surface Detail(2010) 中文版敬請期待
The Hydrogen Sonata(2012) 中文版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