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長安城外終南山,開元寺里吳道玄——蘇軾的這次春游
- 東坡往事
- 耕文軒主人
- 3252字
- 2022-09-18 22:52:39
有其兄必有其弟。
蘇軾歲暮作詩分別回味了家鄉蜀地饋歲、別歲及守歲的過年風俗之后,蘇轍則在年后也作詩回顧了老家春日的踏青與蠶市鄉俗。
眉山城出去東門十數里,有座山叫蟆頤山,山上修有亭榭樓臺,松竹奇木雜然其間。山下是滾滾的岷江,因其江水極清澈,又名玻璃江。
每年的人日(正月初七),男女老少、官人女眷傾城出動,一同嘻戲飲酒于蟆頤山上,這就叫踏青。南宋陸放翁曾有詩曰:只怪今朝空巷出,使君人日宴蟆頤。看來蘇轍所說的眉山鄉俗,確是一項流傳久遠的蜀地的歲首鄉俗。
每年二月望日(農歷每月十五),忙了一整年的蜀地鄉民利用農閑的日子,在專門因蠶事而發起的集市上售賣狄箔(薦蠶之具)、瓢輪及土釜(均為繅絲之物)等蠶具。如果有爭買三種蠶具的,一定是急用的蠶農,所以這種人是不吝金錢的。
蘇軾與弟弟深有同感,于是又和了蘇轍的兩首歲首鄉俗詩了事。
在鳳翔公干的蘇軾,到了上元夜(正月十五夜),獨自一人來到鳳翔府東院觀看壁上的王維(字摩詰)的畫作。此時,夜已漸深殘燈尚明,畫中的僧人好像在慢慢走動,這種恍惚的感覺能持續很長時間。
蘇軾又品味了王摩詰的詩,品味出詩中有畫;再觀賞王維的畫,只覺得畫中富含詩意。當然,這種理論已常常出現在學校的課堂上,被頗具藝術氣息的教師們在課堂上一遍一遍地灌輸著。
不過,從蘇軾的舉動中,我們看到的是一位二十七八歲的青年官員異鄉的真實生活狀態。
到了二月,天氣轉暖,蘇軾的病也痊愈了,他來到長安薛周家里。
薛周,河東萬泉(今山西萬榮西南)人,后徙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薛顏次孫。仁宗至和中官國子博士,監上清太平宮,為駕部員外郎,未到七十歲就致仕回家養老了。此人不抽煙(煙草自明代才傳入我國),但酒癮極大,以至于蘇轍后來詩中曾專門稱頌了他的酒量。
在薛周家的逸老亭,蘇軾看到逸老亭上有劉敞(字原父)的題壁詩,劉原父也是常和歐陽修、梅堯臣等大佬在一起玩耍的大人物,蘇軾禁不住詩興大發,和了劉原父的壁上詩:
“近聞薛公子,早退驚常流。買圓召野鶴,鑿井動潛虬。自言酒中趣,一斗勝涼州。”
在鳳翔府貓了一冬后開春出來的蘇軾,自然是不會放過游歷的機會的,此次出行應該是公事,不過史書中沒有查到相關的記載。
首先是到了岐山縣令王珅家,王珅祖上也是蜀人,避亂遷至長安定居下來。王珅家的中隱堂,在長安城中也是個有名的園林,聽說蘇軾到了長安,王珅連忙寫信讓子弟們邀請蘇軾到家里的中隱堂一游。當然,讓蘇軾游園不是白游,王老爺子“乞詩甚勤”,蘇軾只好恭敬不如從命,大開“詩”界,作五律五首之多以奉上。
我們知道,蘇軾此時的很多詩作都是模仿白居易、杜甫、韓愈的,這些端倪早就被清代的紀曉嵐給看出來了。紀昀曾一針見血地指出:蘇軾這五首五律詩作,模仿的就是杜子美(杜甫字子美)的《陪何廣文游何將軍山林》諸作。
比如“去蜀初逃難,游秦遂不歸。園荒喬木老,堂在昔人非”這兩句,清代的王文誥讀后,激動地一拍大腿道,有杜詩神韻,非尋常襲杜面目者可比!那意思是說,蘇軾即便是模仿杜甫的詩,但也是模仿界的“杠子哥”!
到了寶雞縣,蘇軾游覽了縣治西南的斯飛閣。
斯飛閣,取《詩·小雅·斯干》中“如翚斯飛”之意。在蘇軾《題寶雞斯飛閣》詩中有“誰使愛官輕去國,此身無計老漁樵”句,清代蘇學大家王文浩判斷,蘇軾的這首詩是在太守宋選罷知鳳翔府任后懷念宋大人的。其實不然,蘇軾題寶雞斯飛閣是在春日,而陳公弼接替宋選是在該年的七月。
終南山,又名太乙山、地肺山、中南山、周南山,簡稱南山,位于陜西省境內秦嶺山脈中段,古城長安(西安)之南,“壽比南山”、“終南捷徑”等典故的誕生地,屬于道教名山。終南山是個極具仙氣兒的地方,有著這么深厚的道教文化和濃厚的神仙氛圍,所以,有很多后世名人曾經隱居于此,他們淡泊名利、潛心修行,甚至在仕途上有發展之人,也曾半官半隱的自在生活。
到了長安的蘇軾,自然不會錯過這樣的一個所在。
按說蘇軾兄弟此前曾游過終南山,這次蘇軾前來算是故地重游,蘇轍得知哥哥再游終南山,給哥哥作了一首詩寄了過來,“應有新詩還寄我,與君和取當游陪”。
蘇軾接到信,一陣感動,當即和詩一首,“懶不作詩君錯料,舊逋應許過時陪”,解釋了近期很少寄信的原因不是哥哥我老懶,哥可不懶!
寒食節到了,布谷鳥快要催耕的時節,蘇轍又給哥哥寄了一首寒食詩。
寒食節,中國傳統節日,在夏歷冬至后105日,清明節前一二日。這一天初為節時,是在冬日,當時所有士民需吃一個月的冷食,沒有人家敢動火燒飯。據傳后漢官員周舉到任后,先作祭文到介子推廟前憑吊,然后宣告州民,冬日冷食會殘損民命,這也絕不是賢者介子推的本意,要求州民生火做飯恢復溫食。后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秋千、蹴鞠、牽勾、斗雞等風俗,寒食節前后綿延兩千余年,曾被稱為中國民間第一大祭日,寒食節又是漢族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
蘇軾在給弟弟和詩中,有一句“忽聞啼鵑驚羈旅,江上何人治廢田”,我們得知此時的蘇軾尚未返回鳳翔府。
蘇軾返回鳳翔府后,游覽了開元寺,開元寺有大殿九間,大殿的后壁上有吳道子的壁畫。吳道子,又稱吳道元,字道子,后改名為道玄,陽翟(今河南禹州)人,唐代著名畫家,畫史尊稱畫圣。
吳道子筆法超妙,為百代畫圣。早年行筆差細,中年行筆磊落揮霍,如蓴菜條。人物有八面,生意活動,方圓平正,高下曲直,折算停分,莫不如意。其傅彩于焦墨痕中,略施微染,自然超出縑素,世謂之吳裝。
在開元寺的壁畫中,吳道子畫了自佛祖開始修行說法到滅度的故事,畫中有山林宮室,還有人物禽獸,數千萬種。如在佛祖滅度時,畫中比丘眾神躄踴哭泣,皆若不自勝者,就連飛鳥走獸,亦作號頓之狀,獨菩薩淡然在旁,若平時一樣,沒有一點哀戚之容,一切都宛如真實的場景。畫的落款是唐開元三十年識,粗略算來,距蘇軾賞畫的嘉祐八年(1063)已經三百二十一年了。
蘇轍又寫信告訴哥哥,這幾天好久都不曾撫琴的父親大人突然來了興致,叫自己去向別人借了把雷琴,彈起了以前的舊曲,所幸還能記起的舊曲還能十得三四。蘇軾想起前段時間在終南山時,曾令道士趙宗有在溪堂彈琴。若父親大人的琴聲“應有仙人依樹聽,空叫瘦鶴舞風鶱”,那么趙道士的琴聲則是“時引驚猿撼竹軒”了。
三月二十九,辛未日,宋仁宗駕崩。
宋仁宗,名趙禎(原名趙受益),宋真宗趙恒第六子,母為李宸妃,宋朝第四位皇帝,為宋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天禧二年(1018年),被立為皇太子,賜名趙禎,乾興元年即位。慶歷三年(1043年)開展“慶歷新政”。在位期間,經濟繁榮,科學技術和文化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史稱“仁宗盛治”。嘉祐八年(1063年)崩逝,享年五十四歲。
趙禎性情寬厚,不事奢華,還特別善于約束自己,對下屬寬厚以待,讓百姓休養生息,因此受到后世的稱贊。他知人善用,因而在位時期名臣輩出,國家安定太平,經濟繁榮,科學技術和文化得到了很大的發展。趙禎在位期間,宋朝“四海雍熙、八荒平靜,士農樂業、文武忠良”。史上有“慶歷、嘉祐之治”之稱,尤以“嘉祐之治”為多。
據《宋史》記載,趙禎駕崩的消息傳出后,“京師(汴梁)罷市巷哭,數日不絕,雖乞丐與小兒,皆焚紙錢哭于大內之前”。趙禎駕崩的消息傳到洛陽時,市民們也自動停市哀悼,焚燒紙錢的煙霧飄滿了洛陽城的上空,以致“天日無光”。
他的死甚至影響到了偏遠的山區,當時有一位官員前往四川出差,路經劍閣,看見山溝里的婦女們也頭戴紙糊的孝帽哀悼皇帝的駕崩。
四月初一,皇子趙曙即位,是為英宗。
趙曙本為濮王趙允讓第十三子趙宗實,后改名趙曙,因趙禎晚年無子,最終只得于嘉祐七年(1062年)八月立趙宗實為皇子。
明春,英宗新皇帝即將逾年即位改元,此時的蘇軾抓住了這一時機,向韓琦上了論場務書。縱觀此書,長篇大論皆是要求朝廷變革制度,讓官權于民,使勞動人民休養生息,想辦法富裕起來,以因對國家大的事故。因為過了年,新皇帝就要首先改元而推行自己的王道為天下表率,蘇軾向讓韓琦代為上奏。
對于發生在二十多歲小青年身上的這類滿腔熱情,我們表示充分的理解,想必韓琦韓大人也是理解的,但一個龐大的國家機器如何運轉,在封建君主制的國度里,任何個人都不要幻想著去扭轉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