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8章 宋知府出馬,蘇簽判祈雨得喜雨

古鳳翔府有八處景觀,蘇軾自然都不會缺席。

游覽作詩之余,蘇軾還充當了導游的角色,這與當下的領導干部推介屬地的景區有異曲同工之妙。“鳳翔當秦、蜀之交,士大夫之所朝夕往來此八觀者,又皆跬步可至,而好事者有不能遍觀焉,故作詩以告欲觀而不知者。”但是蘇軾在這方面的實踐活動卻早了我們將近千年。

《鳳翔八觀》詩其中最為精彩的篇章,多數人認為是介紹了王維與吳道子兩位畫家風格的不同。吳道子雖稱畫圣,但與文人氣息不通。王摩詰稱不上畫圣,卻與文人氣息相通。自宋元以來,文人士大夫畫者,仿效摩詰者有之,但傳吳道子衣缽者,則絕無其人也。

蘇軾畫竹,其實是源于王摩詰。

若讀了《鳳翔八觀》組詩中的《王維吳道子畫》這首詩,就會感知出蘇軾不僅詠之論之,并已摩之繪之。自從與其老表文同(字與可)相遇于岐下,自此蘇軾的畫技日進,而發源則也是此詩也。

所以說,《王維吳道子畫》這首詩乃畫家的一本清賬,若是文人中的長于繪畫者,如米芾、吳鎮、黃公望、董其昌、王時敏之流讀之,即無不瞭然胸中矣。

蘇軾曾不遺余力向世人推介的鳳翔八觀分別為:石鼓歌、詛楚文、王維吳道子畫、維摩像、東湖、真興寺閣、李氏園和秦穆公墓。

蘇軾此時的文章愈加為人傳誦。

歐陽修讀了蘇軾新作的文章后激動地說,往時作四六(指散體)者,多引古人語及廣引故事,以炫耀自己的博學,而不思述事不暢。近時文變體,如蘇氏父子(其重心自是蘇軾)以四六敘述,委曲精盡,不減古人。自學者變格為文,迨今三十年,始得斯人,不惟遲久而后獲。實恐此后未有能繼之者爾。自古異人間出,前后參差不相待,余老矣,乃及見之,豈不為幸哉!

歐陽修為天圣八年進士,九年任西京留守推官,多年來與尹沫、梅堯臣切磋革新詩文。

嘉祐七年正月,蘇軾在鳳翔府上了《鳳翔到任謝執政啟》。

正月初十,蘇軾作了一首和詩《次韻子由除日見寄》,寄給了蘇轍,表達了兄弟之間的思念之情。

二月初五,朝廷有詔令命各郡吏分別到自己的屬縣減決囚禁。蘇軾被分到鳳翔府下屬十縣中的四個縣:寶雞、虢縣、郿縣、周至。

蘇軾二月十三出發,奔赴到上述四縣減決囚禁,暮宿寶雞縣的武城鎮。十四日,自寶雞行至虢縣,十五日經郿縣至清秋鎮。次日,到達周至縣。

十七日,公事之余因便朝謁了太平宮。

第二天,循終南山而西,游覽了崇圣觀、大秦寺、延生觀、仙游潭,夜宿中興寺,會晤了道士趙宗有。

十九日,自郿縣又回鳳翔府。

這一時期,蘇軾在鳳翔府邸里新葺了一座小圓。還結識了洛陽人董傅,并與之定交。董傅。字至和,能詩(古人一般都比較的謙虛,“能詩”我們現在完全可以理解為特別能作詩)。

二月鳳翔大旱,自入冬到開春,雨雪皆無。

因蘇軾熟讀歷代典籍,從小就接受道家思想,受父親教育,熟知各種祭奠活動的禮儀規矩,又年輕力壯、才華橫溢。宋選就將禱雨要務,全權交給了蘇軾。

蘇軾于是查籍翻典,通過查閱《三秦記》《周地圖記》等大部頭叢書,又親自深入研究了太白山祀典,知道太白山神在唐朝已是公爵,現在還是“濟民侯”,神自然不會高興。

蘇軾就代縣令向皇帝草一折奏,建議封太白山神為“明應公”。恢復山神的爵位,派使敬告神靈,已經在為太白山神乞求新的封號了。

禱雨,就在太白山腳下清秋鎮的太白廟,蘇軾鄭重地作了祝文。

公事罷,蘇軾順便游覽了太白山,到郿縣橫渠鎮,在橫渠鎮南的崇壽院,蘇軾題詩與崇壽院壁上。

關于橫渠鎮,橫渠鎮是三秦文化創立地,宋代著名理學家張載曾在此創辦橫渠書院。張載(1020-1077),字子厚,號橫渠,世稱橫渠先生,北宋時期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思想家,“關學”創始人(陳忠實老先生作品中“藍袍先生”的原型)。陜西眉縣橫渠鎮張載祠,張載祠原為橫渠崇壽院,橫渠書院是張載讀書講學著書立說的地方。

復游延生觀玉真堂,唐玉真公主修道的遺址。

留題仙游潭中興寺后,蘇軾還參觀了后漢馬融的讀書石室。

經過尹喜遇老君后得道而修建的樓觀及董卓修筑的郿塢,進入虢縣的磻溪,觀賞過姜太公釣魚石,最后到了汧水之北武城鎮的石鼻城。

蘇軾到任鳳翔府不久,文人的情調有開始泛濫了。

他在府衙廨宇北邊的一片空地上建起了“喜雨亭”,亭前又弄了一個長三丈的橫池,池上架起短橋,橋上搭起明堂,分堂之北廈為軒窗曲檻,可以俯瞰池上。出堂往南,為一條過廊,過廊兩旁各為一小池。三池的池水皆是引自汧水,池中都種上了蓮藕養上了魚。池邊上則種有桃、李、杏、梨、棗、櫻桃、石榴、樗、槐、松、檜、柳等果木三十余株,遺憾的是,關中不生梅。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蘇軾甚至還用一斗酒與別人換得一叢牡丹栽在喜雨亭的北面。

正好蘇轍將哥哥園中的果木與景物分別作詩寄給了蘇軾,蘇軾正陶醉于自己親手設計的小園,心情舒暢地依次唱和了和詩,凡二十一首。可見兄弟倆的興致之高,一種初涉仕途的躊躇滿志躍然紙上矣。

三月初七,濰州北海(今濰坊市濰城區濰城西關)人吳奎(字長文)自翰林學士、權知開封府被升遷為右諫議大夫、樞密副使(國防部副部長)。

吳奎從此可以放下開封府的繁雜事務,在樞密院專門掌管軍事大權了。蘇軾知道吳奎早先被提拔到京師,不久必會有更重要的任命,現在果然得到了證實。于是,也順手牽羊上了一道賀啟。

三月十六,下了兩場小雨,老百姓覺得雨下的還不夠。

三天后,在派遣蘇軾等人太白山祈雨之后,鳳翔府知府宋選親往鳳翔城中高十余丈的真興寺閣祈雨。真興寺閣禱雨后回城的路上,蘇軾見云氣自山中來,如群馬奔突,用手攓了一些云放在籠中,回家后見云仍然彌漫于籠中打開籠蓋,將云放出,作詩《攓云篇》。

這次宋知府親自出馬后,大雨果然降臨,三日乃止。

蘇軾作了《真興寺閣禱雨》記述了此事,而蘇軾在大堂背面新建的亭子也正好落成,于是就“亭以雨名,志喜也”,把亭子取名“喜雨亭”,蘇軾還專門寫了一篇《喜雨亭記》。

文中蘇軾向山川之神求告說,百姓賴以存活之物,不過是夏麥秋禾而已。如果一旬之內再不下雨,就將成為兇災之年。百姓將會饑荒,盜賊將會蜂起,山川之神不該熟視無睹,據此向神靈求雨。當然,這在當時,禱雨絕不是小打小鬧,而是一項隆重的政治活動。

關于太白山神,蘇軾記錄了一個段子。

說是嘉祐七年蘇軾在鳳翔府從事,這年大旱,詢問當地父老境內可有靈驗的可禱告的神靈。父老們說,以前太白山神最靈,前幾年的太守奏請朝廷封山神為濟民侯,從此以后就不再靈驗了。

蘇軾在《唐會要》上看到,唐天寶年間朝廷把此處山神封的爵位是靈應公。找到了太白山神不再靈應的原因。原來,自周武王推翻商紂王以后分封諸侯,按照:公,侯,伯,子,男五個爵位進行分封,爵位高低自“公”至“男”依次遞減,侯低于公,所以惹得太白山神不高興了,也就不靈了!

于是,蘇軾居奏請朝廷將該山神重又分封為明應公,于是上天就連下兩天大雨,當年莊稼大豐收。

蘇軾任職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時,關中自從元昊叛亂后,百姓貧困差役繁重,岐山下每年輸送到南山的木筏,從渭河進入黃河,經過砥柱的險處,衙前役人相繼破產。

蘇軾訪察到其利弊所在,為他們修訂衙規,讓他們自己選擇水工按季節水枯水漲擇機決定進送或者停止,從此害處就減少了一半。

閑暇時,蘇軾將喜雨亭北原隋時棄之于仁壽宮中草間的怪石移至喜雨亭,累石作臺。蘇轍知道后作詩與兄長分享了此中的喜悅,并感嘆三年后的人事更替,這些景觀不知最終歸誰所享了。

六月,蘇軾與專管戶籍的鳳翔府戶曹參軍張琥一同登上了真興寺閣遠眺懷古,南望連山,東望五丈原,發思古之情。蘇軾給老弟蘇轍寫信,讓他寫點什么,蘇轍也不含糊,應請寫下了一篇《登真興寺樓賦》。

這年秋,按嘉祐年間的規定,禮部試每兩年一次,正好又到了考試的時間了。蘇軾作為秦鳳路鳳翔府的幕簽,章惇永興軍路商州推官,這兩路均屬陜西路,因此一同到長安參加了永興軍的進士考試。

其時,劉敞(字原父)為考官,對于蘇軾和章惇皆以國士待之。

蘇、章二人也是第一次見面,且相得甚歡。兩人曾在途中的一座山寺中小飲,忽然聽說附近有老虎,正好二人酒后膽生就勒馬一同前往觀看。到了離虎僅有數十步遠時,馬匹受驚不敢前往。蘇軾說,連馬都不再前進了,我們也沒有理由向前了,說著就驅馬返回。章惇則鞭馬繼續向前說,我自有道理,只見章惇取一銅鑼,在石頭上敲出聲響,虎即驚竄。返回后對蘇軾說,你不如我啊!

后人從這件事上就能看出,章惇后來頻施奸計,此時就已見端倪。

還有傳聞說,蘇軾與章惇少時為莫逆之交,一日,章惇坦腹而臥,正好蘇軾從外邊回來。章惇摸著自己的肚子問蘇軾說,你猜猜這里面都是些什么,蘇軾說,這里面都是些謀反底家事。

章惇聽后大笑不止。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桂东县| 姜堰市| 锡林郭勒盟| 永泰县| 镇安县| 奎屯市| 娄烦县| 闸北区| 永新县| 卢湾区| 偏关县| 凤山市| 伊宁市| 新龙县| 团风县| 阜新市| 东乡族自治县| 井陉县| 乌兰县| 涞水县| 甘谷县| 兰考县| 射阳县| 和田县| 涟源市| 龙岩市| 汽车| 工布江达县| 罗田县| 河北区| 临猗县| 赤壁市| 云南省| 平陆县| 安庆市| 江孜县| 梨树县| 宜城市| 青海省| 蛟河市| 鄂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