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4章 荊州的息壤襄陽的鳊

  • 東坡往事
  • 耕文軒主人
  • 3082字
  • 2022-09-10 21:06:24

蘇軾剛中進士不久就聽人說,作為荊州守的王兵部常以伯樂自許。

出于敬佩與今后的仕途之中方便結交,蘇軾就給王兵部去了一封信。在信中,蘇軾以伯樂相馬的故事起筆,說若能讓王兵部也能看上自己一眼,自己終生的志向也就能實現了。

當然,這也是古代士子的為官經營之道。

這年歲末,蘇軾的長子蘇邁也在荊州過的年,至于是在出蜀時已生,隨船到荊州的還是在荊州所生已不可考,反正就在蘇軾一家大啖荊州黃魚時,蘇邁是環繞大家身邊的。

這一年,被譽為有“萬人敵”之才,后成為“蘇門六君子”之一的李廌(音制),字方叔,號齊南先生、太華逸民,在華州(今陜西華縣)也隆重地出生了。

年關閑來無事,蘇軾游覽了荊州南門內的盜帝的息壤。

這是南門外甕門內東垣下的小瓦堂屋一所,高三尺許。相傳大禹曾鑄石造龍之宮室置穴中,以塞水脈。唐開元年間,荊州牧裴宙曾命人掘開息壤內徑六尺八寸的石城,結果當年就淫雨不止,只得又趕緊掩埋之,雨水最終才得以停止。

直到蘇軾到此地時,還見到息壤狀若屋宇,整體深陷地中,僅可見其屋脊。旁邊有一石,上書:不可犯。有人不聽,一旦用鐵锨等農具取土,少則自行恢復原狀。多則導致不期而至的雷雨來犯。

每遇大旱年景,往往因故動土而祈來降雨,屢屢應驗。蘇軾對息壤的此種義舉大為感慨,專門作了一首上古四言詩以記之。

除此之外,蘇軾還觀覽了位于荊州津鄉古城的荊王故宮——諸宮。

不僅如此,蘇軾還在荊州期間給荊州人民留下了《荊州十首》。后世的蘇學研究者翁方綱據第七首中有“殘臘多風雪”句,竟然判斷出蘇軾這十首詩并非一時所作。

翁先生的確不是一般的人才。

不過,這十首詩并沒有具體所述,乃是荊州地方的風物人情,民族特色,比如荊州五方雜居,陽盛物堅;其氣急悍,故荊人多彪悍。再比如荊州土人有食雁與競渡戲船的習俗等。

十首詩讀完,清人紀昀點評道:詩中有可以模仿杜甫的手法,并且大都是年少自負和初出時的意氣方盛之作。與蘇軾黃州之后的作品相比,今后的詩作中已不見了此時的指點江山之意氣了。這也難怪,畢竟對一個只有二十多歲前途無量的青年蘇軾來講,倘若沒有那些意氣風發的舉動倒也有些不正常了。

在荊州過完年,已是嘉祐五年(1060)的庚子年,蘇軾已經二十五歲了。

正月初五,蘇軾一家人自荊州出發,開始陸行赴京師開封。

自荊州陸行向北,到了荊門,荊門本屬漢時治縣,荊、襄州之要津。唐末,荊州高氏割據,建為軍,北至襄州界一百七十里。荊門軍有一處景觀——惠泉,惠泉位于今荊門市象山風景區東麓,發現于隋代,傳說因山神將其甘泉恩惠于荊門古城的老百姓而得名。

惠泉屬溫泉,常年水溫約在攝氏40度左右。每到秋冬季節,惠泉的泉水匯入文明湖,湖面霧氣騰騰,水天相連。每當朝霞初升和夕陽西下時,蒼松翠柏簇擁著象山的倒影映照在文明湖面上,輔之以阿娜多姿、錯落有致的亭臺樓閣,在云霧中時隱時現,如同仙境一般。那如詩如畫般的絕美佳境,讓人身臨其境,使人感到如醉如癡。真乃天際的瑤池降于人間一般美輪美奐。

但唐人李德裕卻認為此泉“茲泉由太潔,終不蓄纖鱗”,蘇軾的意思很實在,“遂令山前人,千古灌稻麥”。

在荊門,蘇軾父子均題寫了有關惠泉的詩作,荊門的都官(宋都官郎中掌徒流、配隸及京師各官署吏職補換更替,或以功過屢減磨勘)張維,也與蘇軾父子有關于惠泉的和詩。

蘇軾某天早上從浰陽出發時,專門做了一首詩《早發浰陽》,但這個“浰陽”如今已經網搜不到,大約就是如今的湖北省荊門市鐘祥市胡集鎮麗陽村。好在如今的麗陽村也是個民風淳樸、人杰地靈、山清水秀,物產豐富的好地方。

蘇軾一家從浰陽出發,渡過漢水,一定是日夜兼程的趕路,為什么這樣說,主要是蘇軾在行進途中又寫了一首詩,專門記述夜行途中觀察星星的,“天高夜氣嚴,列宿森就位。大星光相射,小星鬧若沸”。

渡過漢水,觀完星星,即到了京西南路襄陽府地界。

襄陽是個有故事的城市。

襄陽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漢江中游平原腹地,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長江中游城市群重要成員、湖北省省域副中心城市,楚文化、漢文化、三國文化的主要發源地,素有“華夏第一城池”、“鐵打的襄陽”、“兵家必爭之地”之稱。襄陽還是荊楚文化的發祥地,孕育了楚賦開山鼻祖宋玉,“下里巴人”、“陽春白雪”、“曲高和寡”等典故流傳至今。

中國文學的兩大源頭《詩經》、《楚辭》均發源和交匯于漢水流域,在這個有故事的地方文藝繁榮、百花齊放,曾孕育出襄陽古樂府這種曲牌名。

但清代紀昀卻認為:樂府音節失傳,不過幕其字句。杜少陵,純制新題,自是斬斷藤手。李太白,雖用古題,多是不敢明言而托之古,亦非以此體為高。意思是說,就連李白與杜甫這樣的重量級詩人,也不過是仿其皮毛。

到了這里,不拘一格的蘇軾僅是襄陽古樂府將改作詞牌用,用《襄陽古樂府》的曲牌名,仿寫了三首詞,分別寫他了對現實生活的感受。

《野鷹來》詞先寫新城守孟達作《上堵吟》的歷史內容和背景,后寫眼前的景物,感嘆歷史終成陳跡。是蘇軾按照孟達所作《上堵吟》的韻調,描寫了漢昭烈帝劉備章武間的一段興衰史,讓后人借歷史深深反思現實。

《襄陽樂》詞,寫的是劉道產的事跡。劉道產,彭城郡呂縣(今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人。南朝宋大臣,太尉咨議參軍劉簡的兒子。出任襄陽太守期間,善于治理百姓,在雍州政績尤為突出。蠻夷中先后叛亂、乖戾不接受朝廷治理的人,都一概順從推服,都自覺到沔水-帶居住。從此百姓安居樂業,家庭生活富裕。因此有了《襄陽樂歌》,所以這個曲調就是從劉道產那時開始的。景平十三年,進號輔國將軍。十九年去世,追贈征虜將軍,謚號襄侯。劉道產恩澤遍及西部疆土,當他的靈柩運回時,眾多蠻人都穿了喪服,號哭追送,一直送到沔口。

有評論家稱,蘇軾這三首《襄陽古樂府》真能直闖太白堂奧,東坡而后,罕有其匹。

又說《上堵吟》云:“臺上有客吟秋風,悲聲蕭散飄入空。臺邊游女來竊聽,欲學聲同意不同。”此皆非有意學太白也,天才相近,故能偶然即似耳。

在襄陽府城南,蘇軾父子游覽了峴山,因西晉羊祜(蔡文姬的外甥,蔡邕是其姥爺)的仁德流芳后世,襄陽百姓為紀念他,特地在羊祜生前喜歡游息之地峴山建廟立碑,原名為晉征南大將軍羊公祜之碑,簡稱羊公碑。

此后每逢時節,周圍的百姓都會祭拜他,睹碑生情,莫不流淚,羊祜的繼任者、西晉名臣杜預因此把它稱作墮淚碑,墮淚碑現位于湖北省襄陽市。

襄陽城西十余里,有萬山,蘇軾因故沒去成,但在弟弟蘇轍歸來后的描述下也作了詩。

到了襄陽城西二十里的隆中,隆中是諸葛亮十七歲至二十七歲期間躬耕讀書的成才之地。

諸葛亮在隆中的十年中,博覽群書,廣交士林,密切關注天下大事。隨著年齡和知識的增長,他在政治上逐漸成熟。頻繁的社會交往,名士的垂青,又使他的政治影響不斷擴大。公元207年,劉備在徐庶的推薦下,親自三次來到隆中諸葛亮住的草廬,敦請諸葛亮出山,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三顧茅廬“。

到了隆中,自然是要紀念一下諸葛孔明的,當年杜甫詩贊曰:“三顧頻繁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而蘇軾此來,心中的感悟是:“空馀蜿蜒跡,使我寒涕垂”。

不過,作為美食家的蘇軾,到了襄陽這座歷史名城自然也要順便滿足一下自己食欲的。

首先說說蘇軾的吃鳊魚詩。

這是峴山下漢水中出產的極肥美的一種細鱗縮項闊腹淡水魚。當地土人常以槎(船槳)斷水,這種鳊魚經常緊跟槎后隨槎游動,因號槎頭鳊。

在詩中,大文豪蘇軾不出意外地拋開了鳊魚的美味,而是像杜甫老先生那樣回顧了襄陽人孟浩然的詩句:試垂竹竿釣,果得查頭鳊。杜甫《解悶》詩曰:復憶襄陽孟浩然,清詩句句盡堪傳。即今耆舊無新語,漫釣槎頭縮頸鳊。

蘇軾吃過襄陽的鳊魚后的感慨是:杜老當年意,臨流憶孟生。吾今又悲子,輟筋涕縱橫。總之是,文化人吃什么都能聯想到歷史人物,吃什么都能有不同凡響的感慨。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浙江省| 桑日县| 咸丰县| 洛川县| 铅山县| 九龙县| 怀来县| 卫辉市| 那曲县| 诸暨市| 凤冈县| 汉阴县| 吉林省| 东乡县| 蚌埠市| 石城县| 长汀县| 临海市| 宜兴市| 曲周县| 波密县| 湄潭县| 兴城市| 鸡泽县| 旬阳县| 公安县| 宁乡县| 阿克陶县| 星座| 柯坪县| 栖霞市| 磴口县| 武宣县| 苏尼特右旗| 宣武区| 天门市| 石嘴山市| 雷州市| 墨江| 内黄县| 秦皇岛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