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英雄韓信的遺憾
- 中外智謀故事(中國兒童課外必讀)
- 王秀芝主編
- 2473字
- 2022-01-20 10:20:19
公元前203年(漢高帝四年)10月,劉邦進攻項羽,韓信率兵東進,平定趙、燕兩國后,又移兵往東攻齊。大軍行至平原渡(今山東西北部),韓信接到探馬來報,說漢王遣說客酈食其到齊,已說服了齊王田廣歸漢。韓信想,酈大夫既已說下齊國,我還有何求?應當回師,助漢王攻打楚王。主意已定,便下令扎營,準備擇日回師。數日后,韓信升帳議事,說明原因,就要下令拔營而歸。
這時,謀士蒯通出來勸阻,說道:“不可!不可!”韓信問道:“齊王歸順,我改道而返,為什么不可呢?”蒯通說:“將軍奉命伐齊,久經周折,才兵至齊國的國境。今漢王遣酈生使齊,憑一張嘴就說降了齊國,是否真實,尚有疑問。何況漢王并未頒下明令,制止將軍,怎可憑一傳語,就倉猝回軍呢?再說,酈生乃一介儒生,憑三寸不爛之舌,能降齊國七十余城。將軍帶甲數萬,轉戰年余,才得趙國五十余城,試想為將數年,反不如一介儒生,豈不慚愧嗎?今為將軍計,不如乘齊軍不備,長驅直入,掃平齊國。如此,大功才能歸于將軍。”
韓信聞言,沉吟了片刻,覺得蒯通之言十分有理,但如發兵攻齊,又豈不害了酈食其?當即說道:“你說的雖然有理,但我如果這樣做的話,齊國必定殺害酈生,此事使不得!”蒯通聽后,笑道:“將軍實在是很講究恩德的啊!我知道將軍不肯負酈生,但聽說酈生是自薦說齊的,他明知將軍正在領兵伐齊,還要如此做,豈不先負了將軍嗎?”
韓信聽了他的這一番話,覺得十分有道理,勃然而起,即刻調動人馬,渡過平原河,直逼歷下(今山東濟南市西)。齊兵無備,被殺得大敗。韓信乘勝追擊,斬齊將田解,擒華無傷,一路順風,直至臨淄(今山東臨淄市)城下。
齊王田廣,齊相田橫,本已被酈食其說服,同意歸順漢王,忽聞漢兵殺到,不由大驚,急忙召來酈食其,當面叱道:“我聽信你言,本以為可避免刀兵之禍,不想你心懷鬼胎,表面上勸我歸漢撤兵,暗使韓信發兵前來,覆我邦家,實在是罪不可赦!”酈食其申辯答道:“韓信發兵,是不知齊地實情,愿大王遣一使臣,同我去面見韓信,我定令他就地止兵,撤出齊境。”齊相田橫在旁插言道:“到那時,你定會逃之夭夭,我怎能再受你欺騙!”說著,不容酈食其再行辯解,下令將他投入油鼎,烹殺而死。
公元前203年(漢高帝四年)11月,韓信斬龍且,殺齊王田廣,平定了齊國。此時,已擁兵數十萬,其實力有舉足輕重之勢,當時的情形是,韓信背漢降楚則漢亡,助漢攻楚則楚滅,自立則會形成三足鼎立之勢。這就引起了楚、漢的重視。
其時,楚漢相爭進入了最艱苦的階段。韓信攻破了項羽所設立的齊國之后,聽從了別人的勸告,就派使者去見劉邦,要劉邦封他為齊地的假王。劉邦一聽,怒火中燒,自己這里形勢吃緊,韓信不但不率兵解救,反而利用這個機會進行要挾,想做齊王。劉邦當時就想大罵韓信的使者,劉邦的謀臣張良私下里對劉邦說:“這時候可不能訓斥韓信的使臣,更不能攻打韓信。現在韓信幫助您,則楚就會滅亡;如果韓信背叛了您,去幫助楚王,那您可就危險了。韓信派人來,無非是想試探一下您的態度,您不如干脆封他為齊王,讓他守駐齊地,至于其他的事,等滅了楚國再說。”劉邦聽了張良的話,回頭對韓信的使者說:“大丈夫要當就當真王,何必當個假王!”于是,在第二年的2月,劉邦派張良攜帶印信,到齊地去封韓信為齊王。
漢王劉邦冊封韓信為齊王,韓信欣然接受;楚王項羽遣使臣武涉說信歸楚,韓信辭謝令回。
謀士蒯通想說服韓信背漢自立,于是面謁韓信說道:“臣近來學習相術,相君之面,不過封侯;相君之背,則貴不可言。”韓信聽他話中有話,就把他帶入密室,這才問道:“你剛才所言,是何用意?”蒯通直言道:“當初發難,群雄四起,人才云集,主要是為了滅秦。秦滅之后,楚漢相爭,人民遭難。項王起兵彭城,轉戰南北,直逼滎陽,威震天下,今久困廣武,連年難以進展。漢王率眾數十萬,據有鞏洛,憑借山河,一日數戰,卻無尺寸之功,反連遭失敗。臣觀天下大勢,非有賢者,不能息爭。將軍可乘機崛起,介于楚、漢之間,助漢則漢勝,為楚則楚勝。楚、漢兩主的性命,就操在將軍手中。如能聽臣計,不如兩不相助,三分天下,鼎足而立,靜待時機。像將軍之大才,據有強齊,齊吞燕趙,擁甲兵數十萬,得時西進,為民請命,天下何人不服,何國不從?將來主宰天下,分封諸侯,諸侯皆感德畏威,爭相朝齊,豈成就霸王之業嗎?臣聞天與不取,是違背了天命,反受其咎;時至不行,是不用其時,反受其禍。愿將軍深思熟慮,勿失良機!”
韓信聽后,良久才道:“漢王待我甚厚,怎能見利忘恩呢?”蒯通見韓信被忠恩所絆,繼續說:“越大夫文種,存亡越、霸勾踐,立功成名,尚且被殺,兔死狗烹,是不易之論。試想,將軍的忠信,恐比不過越大夫文種吧!且臣聞將勇震主,往往自危,功蓋天下,往往不賞。今將軍已蹈此轍,歸楚楚不信,歸漢漢必懼,那又到何處去安身?”韓信聽了他的這一番話,覺得十分有道理,但又下不了決心。于是打斷蒯通的話,說:“先生不要再說,待我深思后,再作決定。”
蒯通見韓信已經動心,便告辭退出。
蒯通走后,韓信想,我以前奉事項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言不聽,計不從。自歸漢后,漢王授我將軍印,令我統兵數萬,解衣衣我,推食食我,現又封我為齊王,我若負德,必至不祥。且我擒魏豹、平趙、定燕、滅齊,戰功頗多,漢王又怎能負我!于是,決定謝蒯通之言。
蒯通本來以為韓信是個胸有大志的人,他靜候數日,卻杳無音信,就又找到韓信,說道:“愿將軍速作決斷,時機難得,失不再來。”此時,韓信已下了決心,不背漢王,當即答道:“先生勿要再言,我功勞甚多,又以忠信待漢王,漢王必不負我!”蒯通聽后,知再說無益,轉身退出。
蒯通辭退后,恐久居禍來,于是假作瘋癲,離開漢營,不知去向。
公元前197年(漢高帝十年)9月,代相反,自立為代王。漢高祖劉邦決定領兵親征。臨行,將都中政事,內委呂后,外委蕭何。不久,呂后設計擒住了韓信,把韓信押往宮側鐘室斬首。臨刑,韓信仰天長嘆:“我不聽蒯通之言,反為女子所詐,這豈非天命?”
劉邦平叛回來以后,知道韓信已經被誅殺,也就承認了既成事實。他聽說韓信臨死以前說到了蒯通,便派專人調查,將其捉住后,蒯通憑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說服了劉邦而被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