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趙匡胤的權術
- 中外智謀故事(中國兒童課外必讀)
- 王秀芝主編
- 4180字
- 2014-10-30 14:14:05
趙匡胤即宋太祖,是宋朝的開國皇帝。據說,趙匡胤出生之時,有紅光繞室閃爍,有異香盈室,經久不散,趙匡胤也體罩金光,三日不變。但無論后人怎樣附會,他還是人,還是肉胎俗種。
趙匡胤生于公元927年(唐天成二年),祖籍涿郡,其父趙弘殷,是后周的一員高級將領。雖然如此,趙匡胤也只能讀上幾年的書,無力繼續深造,不過,這也不是什么遺憾,因為趙匡胤本不喜歡“子曰詩云”,倒是極愛槍棒,又兼生就力大無比,在不經意間就學了一身武藝。在21歲時娶妻,但因見跟著父親仕途無望,就決心獨闖天下。
關于趙匡胤的傳說是很多的。在明代小說“三言二拍”中,就有《宋太祖千里送京娘》一篇,描述他如何急人之難,又如何仗義疏色,以致弄得京娘最后羞愧自殺,讓后人讀后往往產生一種說不清的滋味。
據說趙匡胤力氣很大,而且皮堅肉厚。一次,他騎馬穿過城門,沒想到馬忽然癲狂,在狂奔中將他掀起,趙匡胤的頭撞在城門的拱頂上,撞下馬來。別人以為趙匡胤已經腦漿迸裂了,可他從地上爬起來,追上奔馬,一躍而上。有一次,趙匡胤看見一群麻雀在地上吃食,他猛撲過去,想捉住麻雀,沒想到用力過猛,一下子撞到屋墻上,連屋子也給撞塌了。人說趙匡胤有金甲神護身,遇難不死,其實無非身強力壯兼會武功而已。
趙匡胤到處投親靠友,屢屢令他失望,以至囊空如洗,與人賭錢,被流氓圍住痛打,可見其窘迫之狀。在窮極無聊之際,一個老和尚送了他一點盤纏,指點他去投靠郭威從軍,對于這次從軍,趙匡胤也未存什么特別的信心,在路過一座廟宇時,他見人們都在占卜算卦,他帶著一種玩玩的心理,也擠進人群,拿起竹簽,準備算上一卦。
他先問能否當個小校,卦象不吉。趙匡胤心中憤懣,心想憑渾身的勁力武藝,連一個小校都當不上?不由激發了他倔強的脾氣,就連算幾卦,而且越問越大,卦象皆不吉。趙匡胤發怒,干脆問能否當節度使,仍是不吉。趙匡胤一不做二不休,節度使之上就是天子,干脆問能否做天子吧,這一次,卦象大吉。據說從此時開始,趙匡胤就樹立了當皇帝的雄心大志。
在漫游之中,他見到幾個文人在對著初生的旭日詠詩,見他們窮酸做作的樣子,趙匡胤不禁失笑,繼而豪興大發,脫口胡謅道:
太陽初出光赫赫,千山萬山如火發。
一輪頃刻上天衢,逐退群星與殘月。
這非詩非文非歌非謠的東西據說是龍吟虎嘯,有帝王氣象。
不過,五代時期,正是群雄逐鹿之時。真是“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近三百年的大唐帝國,一經破敗,便有支離破碎之際,不僅南北方不得統一,就是南北方各自的朝代更迭亦如走馬燈般地轉換。唐以后的北方,經歷了五個朝代:后梁(公元907年—934年)、后唐(公元923年—934年)、后晉(公元936年—944年)、后漢(公元947年—948年)、后周(公元951年—959年),長則十幾年,短則幾年。到趙匡胤投奔郭威之時,也正是郭威擁兵自立,準備取后漢而代之之日。在擁立郭威的過程中,作為禁軍中的一員,趙匡胤表現十分突出。郭威在將領們的擁立之下當了后周太祖,趙匡胤也被提拔為東西班行首,當了一個中級禁軍軍官,總算有了安身立命之地。其實,這是次要的,主要的是通過這次事變使他知道了禁軍的重要性,知道了禁軍發動政變可以擁立皇帝。在軍閥戰爭中,趙匡胤總算有了用武之地,他作戰十分勇敢,可以說身先士卒,能沖鋒陷陣,又兼他機變百出,智謀迭現,為后周立下了汗馬功勞。尤其他對大將柴榮表現得非常忠誠,逐漸取得了柴榮的信任。不久,郭威病死,養子柴榮即位,是為周世宗。周世宗一當皇帝,即提拔趙匡胤為殿前都點檢。
這個職位是禁軍的最高首領,和郭威當年在后漢所處的位置是完全一樣的。不久,周世宗又病死,七歲幼子柴宗訓即位,孤兒寡母秉政,其艱難是可想而知的,而這時正是趙匡胤竊取帝位的千載良機。
趙匡胤在周世宗病死前就精心組織了這支禁軍隊伍。他受周世宗的委托,在軍中選擇最為精壯的軍士編成“殿前諸班”,由于他親自組織建立起了這支軍隊,再加上他盡心結納軍士和軍官,因此,這支軍隊中布滿了他的親信,他也就牢牢地掌握了這支精銳之師。周世宗死后,后周王朝中就沒有一個人能同他爭鋒了。
公元959年后周恭帝六年11月,趙匡胤以鎮州、定州的名義謊報軍情,說割據山西的北漢匯合契丹人向后周發動進攻,宰相范質、王溥等昏庸無能,不辨真假,立命趙匡胤率大軍出征阻擋。該月初三,趙匡胤率軍出發,當晚到達離開封東北四十里的陳橋驛。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歷史事件即將發生。
當天晚上,趙匡胤的親信趙普和弟弟趙匡義在軍隊中散布輿論說:“當今皇上年幼,不明世態人情,即便將士們拼死征戰,回來也難以領功受賞。如果能擁立趙匡胤為皇帝,再去打仗,情況就不一樣了,立功的將士一定會有高官厚祿。”軍隊中本來就有很多趙匡胤的親信,這么一煽動,絕大部分人都同意了。于是,趙普和趙匡義嚴令將領,嚴格管束軍士,兵變后不得搶掠燒殺,要絕對保證“興王易姓”的順利進行。
這天晚上,趙匡胤假裝不知,喝得大醉,沉沉睡去,到了第二天早上還未醒來。等他慢騰騰地爬起來,趙普和趙匡義把早已準備好的黃袍“強行”披到他的身上。趙匡胤假意推辭責怪,趙普就率百官跪拜懇求,趙匡胤據說是不好拂逆眾意,才勉強答應下來。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黃袍加身”事件。
這也真是報應不爽。郭威以禁軍兵變奪取了后漢的政權,事隔八九年,郭威的部下趙匡胤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也仿效郭威,以禁軍兵變奪了后周孤兒寡母的皇位。
趙匡胤是明智的。前代的“興王易位”,將士們趁機搶掠,弄得新王聲名狼藉,趙匡胤很善于接受前代的教訓,在率軍回開封時,他勒馬對將領們說:“你們因為貪圖富貴而擁立我,但你們必須服從我的命令,否則,這個皇帝我是不能當的!”將士們一心想領功受賞,好不容易找了個當擁立功臣的機會,怎肯錯過,就都答應了趙匡胤的要求。趙匡胤命令:一,不得搶掠百姓;二,對太后和小皇帝“不得驚犯”;三,對后周的公卿“不得侵凌”;四,對“朝市府庫,不得侵掠”。趙匡胤派人同守衛開封的禁軍將領石守信、王審琦聯系,二人也巴不得立功,趙匡胤一到,便立即開門迎接,個別將領想反抗,即被殺死。宰相范質等人無奈,只得幫助趙匡胤舉行了禪讓儀式。因趙匡胤在后周任歸德軍節度使的任所在宋州,就以“宋”為國號,這就是中國歷史上宋朝的開始。
趙匡胤很會收攬人心,他既兵不血刃地占了開封,就對前朝重臣大加籠絡。他把原后周皇帝改為鄭王,對宰相范質等人給以優厚的賞賜,并讓他們官保原職。這樣,洛陽很快就安定了下來。外藩中也多數歸附,至于個別反對的藩鎮節度使,也因不得人心,很快被平服下去。趙匡胤遂坐穩了北宋的龍廷。
接下來的問題是統一全國。一天夜里,趙匡胤因苦思統一全國的策略而失眠,干脆出門,找到他的弟弟趙匡義,兩人一起去找趙普,想聽聽他的意見。
趙普聞報急忙出迎,見二人立在雪中,十分驚訝。下面的一段對話決定了“先南后北”的統一大策。趙普問:“夜深大雪,皇上為何還來找我?”
趙匡胤說:“現在一榻之外,盡是他人地盤,我如何能夠安眠?故來找你商量!”
趙普說:“陛下現在還是小天下,南征北戰,統一中國,時機已成熟了。不知陛下打算怎么辦?”
趙匡胤顯出猶豫不定的樣子說:“吾想先收復太原。”
趙普沉默片刻說:“這不是我所預料的。”趙匡胤忙問趙普所料為何,趙普說:“太原地處南北二邊,如果占為己有,那么,遼朝南下之患就要由宋來獨擋了。如果暫留太原做北方屏障,等平定南方諸國之后,太原會不攻自破。”
趙匡胤聽完,長吁了一口氣說:“吾早有此意,只是未敢輕決,此來專為聽聽你的意見啊!”于是,“先南后北”的正確方針就此確定了。
然而,并不能馬上出征,因為還有一個重大的后顧之憂尚未解決,就是禁軍的指揮權問題。以政變上臺的趙匡胤,深知禁軍的重要,他本就善于總結歷史經驗,更何況他已親身經歷過兩次禁軍兵變呢?早在公元961年(建隆二年),趙匡胤在撲滅了揚州李重進的叛亂之后,就以自己曾經擔任過殿前都點檢這一職務為由,說是出于避嫌或是避諱,解除了慕容延釗的這一職務,從此這一禁軍中的最高職務就消失了。但趙匡胤仍不放心,他覺得禁軍中的高級將領如石守信、王審琦、高懷德等人雖然曾經擁立過自己,但還談不上是自己的心腹,況且他們在軍中日久,根基益深,自己如果出征在外,實在放心不下。于是,他想出了一條解除他們兵權的計策。
就在這一年的7月,趙匡胤專門設宴,把石守信等人招來一起飲酒,在酒會之上,趙匡胤特意勸大家開懷暢飲,在酒酣耳熱之際,趙匡胤忽然屏退左右,裝出一副深有感慨而又推心置腹的樣子,長嘆一聲說:“我若不是靠你們出力,哪里能當皇帝?但你們不知道,當皇帝也真是太難了,倒不如當個節度使痛快些。我啊,晚上就從來沒有睡過安穩覺!”
石守信等人一聽,覺得惶惑不解,連問為了什么,趙匡胤說:“這還不明白嗎?我這個皇帝的位子誰不想坐呢?”
石守信等人聽了,知道趙匡胤話中有話,明擺著是懷疑將領們有謀權篡位之心了,慌忙跪下,邊叩頭邊問道:“陛下怎么這么說呢?現在天命已定,誰還敢有異心呢?”趙匡胤慢悠悠地說:“是啊,你們是沒有異心,但你們怎么知道你們手下的人不貪圖富貴呢?一旦有人把黃袍加在你們的身上,你們就是不想當皇帝,也是推脫不掉的啊!”
石守信等人一聽,真是嚇得汗流浹背,慌忙跪下,頓首哭道:“我們這些人愚昧得很,沒有想到這個問題,請求陛下開恩,給我們指示一條生路。”
趙匡胤見火候已到,就緩和了一下緊張的氣氛,真心地勸他們說:“人生好比白駒過隙,飛逝而過,所好者也無非就是富貴,不過想多積錢財,厚自娛樂,造福子孫。你們何不釋去兵權,出外當個地方官,再多買些良田美宅,多置些歌兒舞女,日夜宴飲,以終天年。我再與你們結成兒女親家,這樣一來,臣君相安,兩無猜忌,該是多好的事啊!”
趙匡胤的這一番話,說得石守信等人真是茅塞頓開,撥云見日。馬上謝恩說:“陛下替我們想得真是太周到了,真是生死大恩啊!”
石守信、高懷德、王審琦、張令鐸、趙彥輝等人見趙匡胤已把話說得如此明白,決無回旋的余地,而趙匡胤當時在禁軍中的地位還不可動搖,就只好在第二天上表稱病,乞求解除兵權。趙匡胤一見大喜,當即批準了他們的請求。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杯酒釋兵權”。
那么,用什么樣的人來代替這些人來做禁軍的將領呢?條件有三:一是資歷淺;二是威望不高;三是能力不強。再加上一種新的統治方法:使之相互牽制,各個單線管理。其后的結果是,趙匡胤穩定了內部,集中精力向南向西發展,迅速平定了南方與西方,建立了穩固的北宋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