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備周則意怠”的后果
- 中外智謀故事(中國兒童課外必讀)
- 王秀芝主編
- 676字
- 2014-10-30 14:14:05
1992年3月15日,哈爾濱市農業銀行動力辦事處,存放在金庫內的128.3萬元現金被全部盜走。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所發生的一起特大金融盜竊案。
要說哈爾濱市農業銀行動力辦事處的防范措施真可謂萬無一失。這座金庫完全是按規定的標準建造的。三面都是營業室,只有一面靠著民用住宅。金庫的墻體,在原來的厚度上又增加一尺多厚的加固層,墻體內加有大號鋼筋。金庫的門是鋼板焊成的。并裝有雙密碼雙鎖,同時在金庫的四面,又安裝了先進的報警設備,每天又有一名領導和三名值班人員守護,真可謂固若金湯。
那么盜竊金庫的3個案犯,盛偉強、馬文志、金永浩,使用了什么樣的現代化手段潛入這銅墻鐵壁的呢?原來他們就是在光天化日之下,用鋼釬鐵錘穿墻入室盜走巨款的。
為其鑿墻,3個案犯雇來4名民工。并規定只能在上午8點到11點,下午1點到3點干活,這個時間正是銀行上班的時間,震耳欲聾的砸墻聲連續響了三天,就連耳背的領導馮國太也聽得心里發煩,鄰居一位78歲的老太太,以為是銀行在維修,所以曾兩次前來質問,他們只是回答,馬上就砸完了。在這期間,也有職工對這異常的砸墻聲產生了懷疑,并提出“可別砸咱們的金庫墻啊”。但是領導認為“金庫那么牢固,刨一天也不能刨開”,銀行的部分職工也認為“偷金庫是死罪,誰敢?”就這樣,不愿發生,也不該發生的事情終于發生了,三個案犯自不必說,有關事故的責任者也難逃法網。
不知案犯們是否懂得瞞天過海之計,但這正是地地道道的瞞天過海。銀行的領導自以為金庫固若金湯,而放松了警惕,這就是“備周則意怠”。而案犯雇人鑿墻,故意選上班時間,聲音如雷,毫不隱藏,這就是“陰在陽之內,不在陽之外”所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