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2章 三國(1)

董卓之亂

東漢末年,社會危機日漸嚴重。在中央,宦官、外戚之間的斗爭頻繁上演,皇帝只不過是個傀儡而已。在地方,各派勢力正積聚力量,伺機待發。此時,一個人的出現,使中國社會從此進入了一個混亂分裂的時代,這個人叫董卓。

董卓字仲穎,是隴西臨洮(今甘肅岷縣)人。他所居住的地方與當時的一個少數民族——羌族人離得很近,所以他和羌人接觸比較頻繁,與他們結交,形成了粗獷豪放的性格。董卓不僅性格豪放,而且心地殘忍,野心勃勃。由于他和羌人頻繁接觸,還練就了一身武藝,力大無比,騎馬射箭樣樣精通。后來,他在中郎將張奐手下聽用,攻打羌人,屢立戰功,不斷得到提拔。黃巾起義爆發后,董卓又被派到河北,鎮壓農民軍。但是,這次的戰績卻并不理想,董卓戰敗,受到了朝廷的懲罰。不過,這次小小的失敗對董卓來說算不了什么,很快他就被再次起用,參加各種戰爭,立下顯赫戰功,并獲得朝廷的多次表彰。董卓的地位和聲望逐漸升高,他手里掌握著十分強勁的軍隊,軍事力量日益強大,以至于連皇帝都不放在眼里。就在董卓的力量不斷壯大的時候,他得到了一個進入中央的良機。

此時的東漢朝廷,漢靈帝剛剛去世,皇太子劉辯即位,是為少帝。劉辯即位時才十幾歲,由何太后臨朝聽政。劉辯有一個弟弟叫劉協,這個人就是后來被曹操操縱的漢獻帝。此時,他被封為渤海王,后又改封為陳留王。劉辯、劉協是一對好兄弟,但兄弟間的友情很快便被殘酷的政治斗爭所湮滅。

何太后的哥哥叫何進,時任大將軍,何太后臨朝聽政后,何進憑借外戚的關系,權傾朝野,把持朝政。何進執政后采取的第一個行動就是剪除宦官。為了增強反對宦官集團的力量,何進聯合了袁紹、袁術兄弟以及其他反對宦官的士人。但是,何太后一黨不愿誅殺宦官,導致何進逡巡不進。袁紹見狀,勸何進應抓緊時機,并建議召并州牧董卓進京,協助鏟除宦官。

董卓就是憑借這樣一個機會打進中央的。董卓在接到何進等人的命令后,率領軍隊連夜向洛陽進發。但由于何太后等人仍然不同意誅殺宦官,何進也開始猶豫,命令董卓暫緩進京。董卓哪里肯聽,繼續向洛陽進發。

就在何進猶豫不決之時,宦官集團率先采取了行動。一天,宦官張讓等人埋伏在宮門,趁何進入宮時將其殺死,皇宮內頓時大亂。袁術率兵攻打宮門,與宦官們在皇宮內外展開了相持戰。張讓等人見袁術等人殺勢兇猛,便挾持了何太后、劉辯、劉協等人逃走。這時,袁紹也聞訊趕來救援,下令處死宮中的所有宦官,一時間皇宮成了血海。此次集體殺戮行動共有兩千多人被殺,其中還包括一些沒有長胡須的人被誤殺。張讓等人挾持劉辯、劉協等人逃出皇宮,后自殺。

此時,董卓的軍隊已離洛陽不遠,與被劫持的劉辯、劉協相遇。董卓見狀,連忙下跪,聲言救駕,表示忠心。董卓見劉辯哭哭啼啼,說話語無倫次,而劉協卻從容鎮定,他看在眼里,記在心里,認為此人有帝王之相。此時,在董卓的頭腦里,已開始形成了廢劉辯立劉協的想法。

董卓掌權后,開始了廢立行動。他先將這個意見征求于袁紹,卻遭到了反對。董卓非常生氣,但鑒于袁紹的地位,不敢輕易殺掉他。袁紹見董卓專橫,毅然離開洛陽,開始到地方積聚力量。董卓不顧群臣反對,堅決廢掉了少帝劉辯,封為弘農王,立陳留王劉協為帝,就是漢獻帝。隨后,董卓毒死了何太后,任相國,權傾朝野,氣焰囂張。

董卓為人暴戾殘忍,他曾縱兵洗劫洛陽,搶劫財物,奸淫婦女,無惡不作。盧植反對他廢立皇帝,董卓立即就要殺掉他。有人向董卓匯報工作,由于倉促之間沒有解下佩劍,立刻遭到了董卓的誅殺。一次,董卓率領士兵走到洛陽東南的陽城,見到當地的老百姓正在舉行社祭,忽然下令將在場的男人全部殺掉,并砍下頭顱掛在車轅上,把女人全部押上車,揚言是得勝還朝。隨后,又焚燒人頭,并把女人賞賜給了士兵們。還有一次,董卓在郿塢舉行宴會,又把俘虜的起義軍數百人當場殺死。董卓喜愛的方法是,先割掉舌頭,再砍掉手腳,隨后再挖去眼睛,最后把他們扔進裝滿沸水的大鍋,真是殘忍至極。

董卓的殘暴行徑,引起了百姓們的強烈不滿,“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是流傳在當時的一首民謠。千里草就是“董”字,十日卜就是“卓”字,意思是希望董卓快點死,表達了百姓們的迫切愿望。董卓的暴政也激起了朝野官員的公憤。在地方,初平元年(190)正月,函谷關以東的各路諸侯紛紛起兵,舉起了討伐董卓的義旗。他們推舉袁紹為盟主,各率軍隊數萬人,浩浩蕩蕩向洛陽進軍。在中央,司徒王允等人也開始秘密謀劃除掉董卓。

關東群雄起兵后,董卓見他們聲勢浩大,一時難以抵御,便下令遷都長安。于是他挾持獻帝及群臣離開洛陽,西遷長安,焚毀了洛陽城。到達長安后,董卓更加肆無忌憚,大封董氏姻親為官,車馬服飾比皇帝有過之而無不及。他還動用巨資為自己修建了郿塢,以備養老之用。董卓的荒淫殘暴已達到了極致。

正在董卓志得意滿之時,王允等人的密謀正在進行著。呂布本來是董卓的心腹,但由于董卓性情暴戾,因為一件小事,與呂布發生分歧,董卓竟然手持畫戟向呂布投去,使呂布險些喪命,從此,呂布懷恨在心,更兼他與董卓的一個女婢私通,害怕被發現。王允巧妙地利用了呂布與董卓的矛盾,勸說呂布殺掉董卓。呂布本來就是一個反復無常的人,立刻答應了王允的請求。

事情進行得很順利,在董卓上朝的時候,呂布成功地刺殺了董卓。董卓的死訊傳遍全城,百姓們爭相慶賀,董卓被陳尸街頭。董卓身體肥胖,在炙熱的天氣下身體的油脂流遍大街,看守尸體的人把燈捻插在董卓的肚臍上當燈點燃,一連燒了好幾天。

群雄割據

東漢末年的群雄割據源自董卓之亂。董卓的殘暴統治,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強烈不滿。在反對董卓的各階層中,地方長官是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他們紛紛起兵,高舉義旗,聲討董卓。

初平元年(190)正月,關東的一些州郡長官紛紛起兵討伐董卓,主要有后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佃、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渤海太守袁紹、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等。他們同時起兵,各有數萬軍隊,共同推舉袁紹為盟主,由此拉開了東漢末年群雄割據的序幕。

就在討伐董卓的同時,各路諸侯之間已漸漸產生了離心趨勢。董卓死后,各地群雄紛紛雄踞一方,擁兵自重,相互戰爭。當時的割據勢力主要有:袁紹占據冀州、青州、并州;曹操占據兗州;陶謙、劉備、呂布先后占據徐州;孫策占據江東:董卓的部將李傕、郭汜占據關中;劉虞、公孫瓚占據幽州;公孫度占據遼東;劉表占據荊州;袁術占據南陽、揚州;劉焉占據益州;馬騰、韓遂占據涼州;張魯占據漢中。東漢末年的群雄割據,給當時的社會生產和生活帶來了空前的浩劫。如董卓死后,部將李傕、郭汜圍攻長安,縱兵搶掠,數萬人死于這場災難。其后,李傕、郭汜又互相攻伐,關中地區再次遭到洗劫,造成百姓民不聊生,甚至互相吞食,關中一度成為無人區。中原地區更是諸侯爭奪的要地,由于連年爭戰,出現了“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的慘狀。

這些地方長官之所以能夠擁兵起義,雄踞一方,與東漢時期地方長官刺史(州牧)、太守的兵權擴大化有關。秦滅六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建立,地方行政區劃實行郡縣二級制,以郡守作為郡級行政長官。西漢建立后,景帝中元二年(前148)郡守更名為太守,官秩級別不變。漢武帝時代,為了加強對地方官員的監察,設置了十三部州刺史,由此出現了刺史的名稱。但當時的刺史僅僅是地方的監察官員,并不具備地方行政長官的性質。此后,刺史還經常被改為州牧,二者交替使用。東漢后期,州刺史開始出現地方長官化的趨勢,逐漸具備郡縣上級行政區劃的性質,這種趨勢對后世影響很大。在此后的魏晉南北朝時期,地方行政區劃實行了州、郡、縣三級制,刺史、州牧坐大,正式成為一級地方軍政長官。當時的剌史州牧不但治民,也手握重兵。正是由于地方長官軍權的逐漸膨脹,這些地方長官才能以此為資本,加入到討伐董卓的最前線,由此展開了一系列波瀾壯闊的斗爭。

在這些諸侯中,勢力最大的要數袁紹和曹操,這兩股力量之間的爭奪,直接影響到此后的歷史進程。

袁紹的祖上是四世三公,是汝南的強宗大族。他憑借著自己顯赫的家世,在諸侯中的聲望和地位逐漸升高。正因為如此,在關東諸侯討董卓時,袁紹才會被推舉為盟主。在討伐董卓的過程中,首先是冀州牧韓馥與袁紹產生了矛盾。此時,韓馥的部將麴義背叛了韓馥,與袁紹聯合攻打韓馥。袁紹又接受了謀士逢紀的建議,與公孫瓚聯合,輕松地奪取了冀州。袁紹奪取冀州,使公孫瓚極為不滿,雙方又展開了戰爭。袁紹命麴義率精兵攻打公孫瓚,公孫瓚戰敗。公孫瓚沒有得到冀州,便把下一個目標投向了幽州。他殺掉幽州牧劉虞后,占據了幽州。后來,袁紹又將公孫瓚徹底消滅,占據了幽州。至此,袁紹所控制的地域包括了冀、青、幽、并四州,成為河北地區最強大的割據勢力。

曹操的事跡已被人們耳熟能詳,這位被時人稱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的人物,史家對他的評價褒貶不一。但無論曹操是能臣,抑或奸雄,他對中國歷史的影響卻是不容忽視的。曹操,字孟德,是沛國譙縣(今安徽亳縣)人,父親曹嵩是東漢末年宦官曹騰的養子,所以后人經常拿曹操的這段不光彩的身世來羞辱他。曹操從低級官吏做起,并參與鎮壓黃巾起義,政治才能開始顯露。董卓專權后,曹操逃離洛陽,到陳留(今河南開封東南)分散家財,招募士兵,加入了討伐董卓的義兵隊伍。此后,曹操見各路軍隊毫無斗志,離心離德,于是離開義兵,走上了獨立發展的道路。經過一番艱苦的戰爭,曹操在兗州收降了三十萬青州黃巾軍,從中挑選出一批精銳士兵,組成“青州兵”,成為日后曹操軍事力量的基礎。隨后,曹操擊敗袁術,征討徐州陶謙。曹操之所以要討伐陶謙,是由于陶謙的部將殺死了曹操的父親曹嵩。在這次戰爭中,陶謙戰敗,退守郯縣(今山東郯城縣西南),向青州刺史田楷求援,田楷派遣時任平原相的劉備救援陶謙,迫使曹操退回兗州。不久,曹操又對陶謙發起了第二次進攻,此時兗州突然發生了陳留太守張邈發動的叛亂,曹操無奈只能撤軍,回兗州平息叛亂。張邈已派陳宮請呂布來兗州,控制政局。很快,呂布占領了濮陽(今河南濮陽西南),兗州的郡、縣除鄄城、范縣、東阿縣外,都背叛了曹操,響應呂布。在濮陽一役中,曹操與呂布展開了激戰。曹操部將典韋手持雙戟,英勇無比,殺出一條血路,大敗呂布軍隊。此后曹操又多次攻打濮陽,自己幾乎被擒。最后,雙方都因軍糧匱乏而退兵。經過一段時間的修整,曹操再次與呂布開戰,在定陶(今山東定陶西北)、巨野(今山東巨野東北)連續大敗呂布,攻下了定陶等縣城,呂布撤軍徐州,曹操重新占領兗州,任兗州牧,為自己的宏圖大業建立了根據地。

袁紹、曹操兩大軍事集團通過自己的努力,都建立了根據地。緊接著,一場精彩的勢力爭奪戰爭即將拉開序幕。

挾天子以令諸侯

“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意思是控制皇帝,以皇帝的名義號令天下群雄。這里的天子指的是東漢的最后一位皇帝漢獻帝劉協。曹操對這位末代皇帝采取了這種策略,從而成為曹操取得成功的一個關鍵步驟,為其后統一北方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漢代的正統思想相當強烈,各路諸侯雖然互相攻伐,無視皇權,但都是打著擁護皇帝、恢復漢室的旗號進行戰爭的。誰能夠控制皇帝,誰就能掌握主動,獲得進一步的發展。曹操與袁紹兩大集團都注意到了這一重要策略。

當年,關東群雄討伐董卓,董卓迫于壓力,挾持獻帝離開洛陽,西遷長安。在曹操占領兗州后,他的謀士毛玠就對曹操建議,應該“奉天子以令下臣”,只有這樣才能建立霸業。曹操深以為然。年輕的獻帝被董卓劫持到長安后,日夜思念東歸。董卓死后,部將李傕、郭汜相爭,都想挾持獻帝。此后,老臣楊奉、董承與李傕、郭汜之間展開了艱苦的斗爭,一路上艱苦備嘗,終于將獻帝護送回洛陽。此時,袁紹集團中的一些人也注意到了獻帝的價值。袁紹的謀士沮授向袁紹建議:“應該在占有冀州,兵強馬壯之時,迎接皇帝到鄴城(今河北省臨漳縣西),挾天子以令諸侯,討伐不服從朝廷的叛臣,就可以天下無敵了。”袁紹聽后,稍有心動。這時,謀士郭圖、淳于瓊表示反對,他們認為:“此時天下大亂,群雄逐鹿,正是建功立業的大好機會。把一個累贅皇帝帶在身邊,凡事都要向他啟奏。如果服從他,我們的權力就會削弱;如果反對他,就要背上不忠的罪名。這種辦法不可取。”沮授連忙說:“現在如果不抓住這個有利時機,就會失去良機,反被他人占了先。”優柔寡斷的袁紹最終還是沒有采納沮授的建議,他放棄了這個機會。

早在關東群雄討伐董卓之時,曹操與袁紹之間曾有過一次對話。袁紹問曹操:“如果討伐董卓失敗,我們應該去什么地方發展呢?”曹操反問:“我想聽聽您的意見。”袁紹說:“我準備南面占據黃河,北面占據燕、代,降服戎、狄等少數民族,由此向南部爭奪天下,應該可以成功吧?”曹操聽罷,說道:“依靠山川之險,占據一方獲得發展還是遠遠不夠的。我要任用天下的有才之士,采用各種方法招納利用他們,就會獲得成功。”從袁、曹的對話中可以看出,曹操的理想比袁紹要遠大得多。

就在袁紹失掉控制皇帝的良機之時,建安元年(196),曹操開始聚集謀士商討迎接獻帝事宜。一些人認為獻帝由楊奉等人護送回洛陽,他們自認為是大大的功臣,我們不容易戰勝他們。這時,謀士荀彧挺身而出,提出了自己的意見。他認為:“昔日晉文公納周襄王而諸侯都服從他,漢高祖也曾為義帝穿孝而天下歸心。自從皇帝被董卓挾持西遷,您首倡義兵,只是因為山東局勢混亂,無暇遠赴長安迎接天子。如今天子已經回到洛陽,洛陽殘破不堪,忠義之士有保存根本的想法,百姓也懷舊悲哀。如果能夠乘此良機,迎接天子,以從人望,是順乎天理民心的行為;忠于王室以服天下,是非常正確的策略;堅守大業招徠賢才,是非常大的德行。天才諸侯即使要背叛您,他們還能有什么作為?韓暹、楊奉等人,何足道哉!如果現在不抓住這個有利時機,讓別人得到了這個機會,以后再想這樣做,就后悔莫及了。”曹操聽罷,非常贊同荀彧的意見,迎接獻帝的計劃由此確定了下來。

主站蜘蛛池模板: 揭阳市| 奉新县| 准格尔旗| 明溪县| 枝江市| 简阳市| 南丰县| 通州区| 阿坝县| 满洲里市| 海南省| 博客| 资阳市| 盱眙县| 苏尼特右旗| 伊通| 通道| 新营市| 醴陵市| 清水县| 恩施市| 墨玉县| 临江市| 陆河县| 桂林市| 广汉市| 闵行区| 剑阁县| 奉节县| 大洼县| 镇远县| 海丰县| 大港区| 专栏| 洪湖市| 茶陵县| 禹城市| 家居| 中方县| 宁波市| 额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