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漢朝(3)
- 歷史百科(中國兒童課外必讀)
- 王秀芝主編
- 5067字
- 2014-10-30 13:59:18
漢高祖十年,陳豨果然起兵造反,漢高帝親自率軍前往征討,韓信稱病不去。韓信一方面暗中派人到陳豨處聯絡;一方面又與家臣謀劃,準備在黑夜假傳詔書赦免在官府服役的罪犯與奴隸,然后發兵襲擊呂后與太子。部署已定,正等待陳豨的消息的時候,韓信的門客因為得罪了韓信,韓信把他囚禁了起來,準備殺他。那個門客的弟弟就向呂后上書告發韓信謀反的意圖。呂后打算把韓信召來,又擔心韓信的黨羽不肯就范,于是與相國蕭何合謀,假裝說有人從皇帝那里回來,聲稱陳豨已被殺死,群臣都進宮朝賀。相國蕭何就欺騙韓信說:“雖然您有病,但最好還是勉強去朝賀一下。”韓信一進到宮中,呂后就命令武士把韓信捆縛起來,在長樂宮中的鐘室里把他殺了。韓信臨斬時說:“我當初沒有采用蒯通的計策,如今反而被婦人小子所欺騙,這豈不是天意嗎!”于是呂后誅滅了韓信的三族。
漢高祖平定了陳豨叛亂后回到了京城,聽到韓信已死的消息,又是歡喜又是悲哀,詢問說:“韓信死時說了些什么?”呂后就把韓信死時說的話告訴了高祖。高祖說:“蒯通是齊國的辯士。”于是下詔捉拿蒯通,準備烹殺他。蒯通被抓后為自己辯解,高祖于就是釋放了蒯通而沒有殺他。
四面楚歌
楚(項羽軍)漢(劉邦軍)經過數年征戰,終于顯出強弱。劉邦禮賢下士,群策群力,越戰越強;而項羽一意孤行,使其軍事實力日漸衰敗。公元前203年,楚漢雙方約定,中分天下,以鴻溝為界,東屬楚,西屬漢。鴻溝罷兵后,項羽將扣押的劉邦的父親和妻子呂氏放還,然后引兵東歸。劉邦也想西歸,張良和陳平勸說:“漢占有了天下的三分之二,而且諸侯都擁護我們。而項羽兵疲糧盡,這是上天要他滅亡之時。現在錯過這個機會而不將他消滅,這是養虎遺患。以后要后悔的。”劉邦聽從了二人的意見,發兵追擊。追到固陵,楚軍反擊,漢軍大敗。劉邦不知所措,問張良該怎么辦,張良說:“項羽即將滅亡,而韓信、彭越二人還沒有固定的封地,所以二人肯定不來。如果您能與二人共享天下,二人立刻就會到來。”劉邦聽從了張良的計策,派人約定與韓信、彭越共分天下,劉邦同意照辦,并使人通知韓、彭二人。韓信、彭越都請求進兵攻楚。韓信從齊出發,劉賈軍從壽春并行共攻楚軍。攻到垓下(今安徽靈璧東南)時,大司馬周殷叛楚,以舒城之兵攻破六城,帶九江全部兵力,隨劉賈、彭越,會聚垓下合圍項羽軍。
項羽軍在垓下扎營,兵少糧缺,被漢軍和諸侯兵圍了數層。項羽無法突圍,夜間巡營,忽然聽到四周的漢營中,響起了楚國的歌聲。項羽大驚,自忖難道漢兵已經取得了楚地?為什么漢營中這樣多的楚人?項羽因此悶悶不樂,便在帳中飲酒。項羽有一美姬叫虞姬,經常隨項羽征戰。有一匹駿馬叫騅,項乘騎騅馬征戰。項羽在四面楚歌的危難情勢下,面對美人虞姬、駿馬騅,不禁百感交集,依依難舍,自己賦詩唱道:“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美人也和作一首詩:“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項羽感傷竟而哭泣,項羽左右諸侯將相也悲痛萬分。
項羽決定突圍,他騎上駿馬,一馬當先,麾下騎士800多人,乘夜色突破包圍,向南逃去,到天明時,漢軍才發覺突圍的是項羽,劉邦便命騎將灌嬰帶五千騎兵急追。項羽渡過淮水,到了陰陵迷失了方向,向一耕田老者問路,老者騙項羽說向左走。項羽便依言而行,隨陷入沼澤地中。一時難于走出沼澤,被漢軍追上。項羽又帶騎士向東走,能隨從項羽的人只有28個騎士,而追趕項羽的漢兵有數千人。項羽揣度已無法脫逃了,對跟隨他的騎士說:“我起兵已八年,身經七十余戰,沒人能抵擋我,也從未打過敗仗,所以才能稱霸于天下。而今被圍困于此,這是天要我敗,要我亡,絕不是我不會作戰。我要連勝漢軍三次,要斬漢將,砍倒漢旗,為各位突圍,讓你們看到今天的死是天意,不是我指揮戰斗的失誤。
于是,項羽把他的28個騎士分為四隊,向四個方向突圍。四支部隊飛馳而下,項羽斬漢軍一將,都尉一員,兵士近百人。一陣廝殺后,再集合部隊時,項羽僅亡兩員騎士,騎士們佩服項羽的勇猛。項羽帶著剩下的26個騎士退到烏江西岸,要渡江東歸。烏江的亭長把船靠好,待項羽上船渡江。亭長對項羽說,江東雖小,也足有千里,民眾數十萬,足可為一方之王。現在只有臣的這只船,漢軍追到也無法渡江,請大王快上船。項羽笑著回答:“天要亡我,渡過江有什么用,何況我項羽帶了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西進,如今江東子弟沒有一人能回去,只剩下我一人西回,即便江東父老兄弟愛我,憐我,擁我為王,我豈能無愧!我有何顏面去見江東父老。”項羽又說:“我知道亭長您是一位有德行的長者,這匹馬我騎了五年,所向無敵,一天曾經走過千里,我不忍殺它,我把這馬賜給你吧!”
項羽將馬交與亭長,命騎士下馬步行,持短兵迎戰。漢軍此時也追到,雙方激烈沖殺,項羽最勇,一人殺漢軍數百人,項羽也身受十余處創傷。奮戰之中項羽發現了漢騎司馬呂馬童。項羽說:“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呂馬童嗎?”呂馬童不敢以項羽為敵,指著項羽對王翳說:“這就是項王”。項羽說:“我知道漢王懸賞千金買我的頭,還可封邑萬戶。呂馬童,我們既是朋友,我贈與你這一好處吧!”說完,項羽揮劍自刎而死。
王翳在前,取得了項羽的頭,其余的人爭著奪取項羽的身體,郎中騎楊喜、騎士司馬呂馬童、郎中呂勝、郎中楊武各得項羽身體一部分。后來,劉邦把懸賞的封地分做五份,封呂馬童為中水侯;王翳為杜衍侯;楊喜為赤泉侯;楊武為吳防侯;呂勝為涅陽侯。至此,楚漢相爭徹底結束,天下重新統一。
蕭規曹隨
西漢初年,由于長達八年的殘酷戰爭,社會經濟遭到極大的破壞,人口銳減、十不剩三四,丈夫從軍旅,老弱轉糧餉,生產幾乎陷于停頓。國家也窮到了極點。司馬遷在記述當時的社會狀況時說,天子連用四匹一樣顏色的馬駕車都辦不到,而將相有的只能坐牛拉的車。百姓家里四壁空空,連個值得珍藏的東西都沒有。還有許多百姓為逃避戰亂,躲進了深山大澤,更有的成群結伙,占山為王。所以,擺在當時統治者面前的嚴峻任務是趕緊讓社會安定下來,讓流亡的農民回到土地上,以發展生產,恢復社會經濟。這樣,政權的穩定才有保障。所以,西漢建立之初,劉邦就在丞相蕭何的協助下,制定了不少政策措施,一面讓大批軍隊復員回鄉,一面下令廢除秦代的殘酷法律,減輕刑罰;又下令讓流亡的農民回到自己的土地上,向官府申報戶口,減免他們的賦稅。并開放大片山林川澤,讓農民自由耕種。適應社會的需要,漢初統治者在思想上一改秦代崇尚法治,以嚴刑峻法壓迫人民的方針,改而主張無為而治,清靜治民的黃老思想。因此,漢初的社會經濟便在這樣一個寬松的環境之下,逐漸恢復和發展起來。而這些政策的主要制定者,乃是西漢的開國元勛蕭何。
蕭何是劉邦的同鄉。為平民時,曾多次以吏事幫助劉邦。劉邦起兵后,常以蕭何為丞督,總管后勤。漢高祖元年(前206)后,劉邦入關中,諸將都爭著到秦宮中去搶金帛財物,只有蕭何考慮到未來之計,獨自先帶人把秦朝的丞相御史所存的律令圖書收了起來,由此而具知天下各處的關塞,各地戶口的多少、強弱和民間的疾苦,為以后的建國作了準備。蕭何又向劉邦推薦了韓信。楚漢戰爭開始后,蕭何以丞相留守關中,鎮撫軍民,運送兵員糧餉,不絕于途,保證了劉邦在前線作戰而無后顧之憂。西漢建立后,劉邦以蕭何功多、封為酂侯,食邑八千戶。許多功臣不服,說:“臣等披堅執銳,多者百余戰,少者數十戰,攻城略地,大小各有等差。如今蕭何沒有汗馬之勞,只會舞文弄墨,空口議論而不打仗,卻反而居于我等之上,這是為什么?”劉邦說:“各位知道打獵嗎?”群臣回答:“知道。”“知道獵狗嗎?”群臣回答:“知道。”劉邦說:“打獵的時候,追殺兔獸的是狗,而發蹤指示獸兔在什么地方的是人,你們列位只能追獸逐兔,功如獵狗;至于蕭何,發蹤指令,功如人也。”群臣一聽,再也不開腔了。西漢建立以后,蕭何每日為國事操勞。漢惠帝二年(前193),蕭何病重,漢惠帝親自去探望,并問蕭何:“君即百歲(死)之后,誰能代替君的位置?”蕭何與曹參素來關系不好,互相瞧不起,但他知道曹參乃最合適的丞相人選。此時惠帝問起,蕭何回答說:“知臣莫如主。”惠帝問:“曹參如何?”蕭何頓首謝道:“陛下找到了人選,臣死就沒有什么可遺憾的了。”
曹參也是漢高祖劉邦的同鄉。劉邦起兵之后,曹參跟從劉邦為大將,率軍南征北戰,東拚西殺,立下不少功勞。西漢建立后,劉邦封長子劉肥為齊王,而以曹參為齊相國,封平陽侯。當時,劉肥的封地在劉家同姓諸王中面積最大,有七十余城。當時天下初定,曹參由帶兵打仗而轉為治理民事,并無什么實際經驗。因此,當齊相之后,曹參將齊地所有的德高望重的長老和儒生招來,向他們詢問怎樣安集百姓,讓齊地安定下來。那些儒生多達百人,七嘴八舌,一人說一套,莫能統一,曹參也聽得不知所以。后來,他聽說膠西有一個叫蓋公的老人,善治黃、老之言,便派人帶上禮物,把蓋公請來。見了蓋公之后,蓋公向曹參講述一番治國的道理,主張治理國家貴在清靜無為,任其自然,而百姓自然安定。曹參一聽,認為有理,當即實行,還為蓋公蓋了一座房子,讓老人安頓下來。曹參為齊相九年,齊國之地得到安定,生產發展,人民安定,曹參也獲得了很高的聲譽,被人稱為賢相。漢惠帝二年(前193),蕭何去世。曹參聽說后,便讓舍人趕快打點行裝,說:“我要入朝為相了。”沒幾天,朝中使者果然來召曹參入朝。曹參臨走時,囑咐他的后任說:“齊國的監獄和市場這兩處地方輕易不要窮治。”后任說:“齊國難道沒有比這更重要的嗎?”曹參說:“不然。監獄和市場這兩種地方,都是奸人容身之地。君若窮治其奸,使奸人無所容其身,便會滋事生非。所以我先交代這一點。”
曹參代蕭何為丞相后,什么事都按蕭何定下的老規矩,一點兒也不加改變。在選擇地方郡縣的官吏時,也只選那些木訥而拙于文辭的人和那些為人厚道的長者為官。又從這些人中選拔一些人到中央來當丞相史。官吏中的那些善于舞文弄墨、能說會道,光想博取名聲的人,曹參把他們統統都趕出去。每天從早到晚喝酒,很少過問政事。卿大夫以下的官吏和賓客們見曹參身為丞相,卻無所事事,都想勸說他改正。只要他們一來,曹參便讓他們坐下來飲酒。賓客們一想談治國的事,曹參馬上將酒灌入他們口中,直到把他們灌醉,讓他們始終不能開口,就這樣習以為常。丞相府的后園是屬吏們住的房舍,屬吏們見丞相曹參日夜飲酒,無所事事,便也學著曹參的樣子,在舍中日夜飲酒歌呼。有些屬吏十分討厭,卻又管不了,便請曹參到后園游玩,指望曹參聽到那些人的飲酒歌呼之聲以后,會依法懲治他們。哪知曹參聽到以后,也命人拿過酒來,擺在地上大喝一氣,又暢歌嗚嗚,與那里遙相應和。曹參見別人犯了什么小錯誤,總是替人家掩蓋,因此府中無事。曹參的兒了曹窋當中大夫。漢惠帝對曹參不管政事感到奇怪,認為曹參是因為自己年少,不熟悉政事才如此。所以,漢惠帝對曹窋時:“你回家以后,試著從容問你父親:‘高帝新棄群臣,帝富于春秋,君身為丞相,終日飲酒而無所執事,靠什么治理天下呢?’但不要說是我讓您問的。”曹窋放假回家,在侍候父親時,乘機勸曹參,并按惠帝的要求去問。曹參一聽大怒,讓人把曹窋揍了一頓,說:“去,趕緊去侍候皇帝陛下。天下之事不是你該問的。”至朝會時,漢惠帝責問曹參說:“你干嗎要打曹窯?那是我讓他問的。”曹參一聽,摘掉帽子,稽首向漢惠帝道歉,并問道:“陛下自己估量圣明英武比得上高皇帝嗎?”漢惠帝道:“朕哪里敢和先帝相比。”曹參又說:“陛下看臣和蕭何相比,誰更賢能?”漢惠帝說:“你好像不及蕭何。”曹參說:“陛下說得對。高皇帝與蕭何定天下之法已經十分明白清楚,如今陛下垂拱而治,臣等守職,遵而不失,不也可以嗎?”漢惠帝一聽便明白了曹參的意思,說:“好!你不用說了。”
曹參當丞相三年后去世。當時的百姓感念蕭何和曹參的治國之功,作歌云:“蕭何為法,講若畫一,曹參代之,守而勿失。載其清凈,民以寧一。”
誅滅諸呂文帝即位
漢孝文皇帝是高祖劉邦的第四子。其母薄氏原為項羽所封魏王豹的宮人。漢高祖三年(前204)劉邦滅魏封國,俘其后宮至滎陽織布。后來劉邦偶爾閑逛至織房,見其有一些姿色,便召其進了后官。但極少寵幸薄氏,甚至是一直受冷落,其子劉恒同樣也不被劉邦看重,因此呂后也不太忌恨他們母子。他也不敢像其他皇子那樣張揚,反而給朝內留下了“賢智溫良”的印象。高祖十一年(前196)春天打垮陳豨的軍隊,平定了代地,由于蕭何等人的推薦,劉恒被立為代王,建都中都。做代王的第十七年,時值高后八年,這年七月,高后去世。九月,呂后的家族呂產等人想要叛亂,推翻劉氏政權,大臣們一起誅滅了呂氏家族,商量召代王來都城,立為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