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1章 更易

  • 南陳帝業
  • 擅長裝死
  • 2719字
  • 2023-07-28 14:18:24

進入太常寺,陳伯宗見了太常寺下屬的太史、太樂等部門的官長,各自賜了些布匹,以為激勵。

這些末流的職事官,本是無緣得見天顏的,今日卻忽而得受天子召見,更得了些錢帛賜物,其心中榮喜不必多言。

作秀已罷,陳伯宗只留了太常卿江總、(四品)國子博士沈洙、太醫令許智藏在堂。

梁制,太常統國子學,有祭酒一人,博士二人,助教十人,太學博士八人。

自東晉以來,國子學學生多為大家子弟,梁武帝因之置五館隸于國子學下,不限門第,于是有梁一代,寒門之士,稍得出頭之機。

陳因梁制,天嘉初年復置國子學召官宦子弟入學,至天嘉五年(564年),陳蒨因陳伯宗之諫,變舊國子學,復置太學于其下,專納州郡有學之士。

制度雖易,而官長未變。

現今領著國子祭酒一職的,是任職都官尚書的周弘正,都官尚書主管刑獄,事務頗多,是以國子學實際上是由沈洙這個二把手在打理。

先同江總了解了現今太常寺的大致情形,陳伯宗便舍了官職更次的許智藏,先問沈洙道。

“沈公,天下學政現今如何?我都中有學生幾人?州郡有學生幾人?天下有學者幾人?”

沈洙顯是有所準備,他鎮定道。

“稟陛下。國學之官現領國子學、太學二學。”

“國子學生多官宦子,現有學生四十人,太學生則半出寒門,其人為州郡所推,現有學生百二十人。”

“通計之,我都中有學生百六十人矣。”

“文皇以太學領州郡之學,令州郡皆置學校,納境中求學之士,郡學每歲推課業出眾之數人入州學,州學每歲亦推若干才能之士入太學。”

“州郡之學,早在晉宋世便廢,文皇復置,現只草具規模,因而現今都中之太學生,才能未具,多充數耳。”

沈洙頗有些古之儒人的風骨,也不掩飾,直道出了現今太學生才不堪用的狀況。

他看向陳伯宗,本想應當受些問責,卻只見皇帝面色不動,只輕點了點頭,示意他繼續言語。

陳伯宗心內對辦教育一事并不焦急,他知曉這是細水長流的水磨工夫。

他靜靜看向沈洙,聽他繼續道。

“今我國土之中,直隸十郡,淮南五州二十七郡,江南福、江、湘、郢四州二十三郡,凡九州六十郡,學校皆已粗備。”

“嶺南之廣、桂二州,亦有學校已在籌備之中。”

“臣粗計州郡學生之數,大抵有州學生三百余人,郡學生一千三百余人。”

“合此二數,我境中在校之學生,數在一千八百。”

陳伯宗在心中暗自點了點頭,知識階層在古今人口中的占比,其實并沒有人們感知中的那么大。

兩漢辦學最盛之時,天下學生不過十萬之數,其時天下人口已有四五千萬,其情勢可見一斑。

他又聽沈洙道。

“前梁文學之盛在于大同年時,其時天下承平,江表安定,梁帝與諸王雅好文學,江南之治學者可二三萬數,規模不讓元嘉之世。”

“侯景亂起,天下學士,喪于兵戈者,十之八九,臣私計之,今國中治儒學者,當不足四千之數。”

陳伯宗聞言一嘆,道。

“未意天下學者,稀少若此。”

“然則以卿觀之,天下百姓能識文字二三百字者,數有幾何?”

沈洙思索稍許,終于道。

“除治儒學者外,百姓中能識文字者,或為官吏,或為僧道。”

“我境中沙門興盛,佛寺數千,其中能識文字者或在一、二萬眾。”

“至于官吏貴人,能識文字者至多不過十萬,大略在六、七萬也。”

陳伯宗聞言詫異,他知曉現今國中官吏總數,約在六萬上下,其親眷中能識文字之人,理當不會太少,他便問道。

“官吏家眷中能識文字者,其數不多否?”

沈洙聞言,知曉皇帝并不了解底層的官吏系統,道。

“國中之吏,戶在別冊,多為父子相承,守職事而已,以故天下之吏太半不通文字,但知其守則而已。”

“天下之吏能曉文字者既少,是以其家眷中能識文字者,亦不見多也。”

陳伯宗沉默了,若是沈洙的言語同現實能有七八分接近,那么在現今自己手中這個掌握著近七百萬編戶的國家里,竟然只有十萬人左右的識字人群,比例不到百分之二。

陳伯宗心中生出一絲苦澀。

這個比例的識字率,意味著現階段流行的按戶征稅辦法,的確是執行中最為簡便有效的選擇。

田畝的丈量需要有一定知識才能把握,其中權力的尋租空間極大。

而人頭數量,只要會從一數到一百,便不會存在知識上的壁障,對于基層的稅賦征收,卻是最為簡明有效。

在這種狀況下,互相制約監督變得容易,反而能夠提高征稅效率。

自秦漢以來極低的田畝稅率,正是建立在這樣的社會基礎上。

這更像是朝廷對土地所有權的一種宣稱,稅吏與土地所有者都只是相互意思意思、客氣客氣。

畢竟一塊地究竟多大,在這個時代,沒有人想仔細計較,也沒有人能仔細計較。

念及此處,陳伯宗將心中那個度田的打算拋掉,同眾人說起了正事,他道。

“先帝曾許諾將于今歲大開科考,朕欲將國學之官自太常之下分出,理天下學政,兼辦科考,為國進才。

言到此處,他看向江總,道。

“江卿素善文學,能搜奇士,今可愿轉任國子祭酒,為后來百官師表?”

國學系統一旦劃出,太常職權勢必大減,地位亦將隨之下降。

而按皇帝意思,國學系統將來既掌學政、又掌科考,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卻是江總在仕途上更進一步的不二階梯。

江總于是拜謝聽受。

陳伯宗又向許智藏道。

“朕便覽史籍,軍行嶺南,常被煙瘴所擾,將士常困而死之。朕欲升太醫品秩、增太醫員額,并付于卿,卿能為朕解憂否?”

許智藏不能不從,他道。

“臣窮碧落,極黃泉,必為主上覓得良方。”

陳伯宗神色不變,又轉而對沈洙道。

“沈卿前掌學政,為國辦學,功勞實大,朕聞沈卿多曉前朝典故,能為禮儀之章,沈卿可為朕之太常否?”

沈洙督辦學政兩年,搭起了陳國太學和州郡學的架子,此時將他提拔為三品太常卿,既是酬其前功,亦是示江、許二人以表率。

這般能夠讓人看在眼中的激勵,總歸是要勝過一紙空空的文書。

況且此話一出,皇帝今日的行程目的,便從不務正業、沉迷醫藥奇巧,變成崇儒尊教、重視天下人才了。

陳伯宗自是不能白來這一趟的,這些都是利息。

聽得皇帝親臨太常寺,竟是要為自己加官。

沈洙備覺恩遇,感動拜謝不止。

事既畢,陳伯宗與三人各自私語。

其中各授機宜,且不必提。

————

光大元年(567年)六月。

陳帝陳伯宗臨太常寺,會晤諸官。

即日加國子博士沈洙為太常卿,時人皆榮之。

陳伯宗隨即分國子等學出太常,置國子寺,掌天下學政,并科考事,以太常卿江總為國子祭酒以總之。

陳伯宗既臨太常寺,私晤太醫令許智藏問以醫術。

許智藏對答有物,陳伯宗大悅,置太醫院于門下省,員額百二十人,命之為都中百官治疾病。

令太醫院置太醫院正一人,七品,丞二人,八品,其下更置六科,其醫術精湛者十八人授備御醫,九品。

陳伯宗于是以許智藏太醫院正,令其總麾下醫師十數人專研治瘴毒事。

更選太醫院中善醫術之十二人置尚藥局,皆授八品侍御醫,遇天家患病則會而診之。

又置六品尚藥典御一人,七品尚藥丞二人,令掌尚藥局事,遇有進藥,則督醫師先嘗之,無害方進。

其時,建康百官矚目皆在國子寺與科考之事,待得太醫更易已畢,群臣方覺。

彼時,皇帝已令御醫為百官治疾病,建康諸官五品以下者,多受其便,是故醫者職官雖然稍重,亦少有攻迂其事者。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辽县| 怀仁县| 兖州市| 扬州市| 重庆市| 大石桥市| 鹤壁市| 东台市| 无锡市| 浦城县| 淮北市| 台东县| 唐山市| 乡宁县| 文化| 蒲城县| 正安县| 安丘市| 寿阳县| 赫章县| 潍坊市| 玉门市| 夏津县| 莫力| 平顶山市| 高碑店市| 株洲市| 株洲市| 广南县| 辽阳市| 仁化县| 吴堡县| 常州市| 获嘉县| 淮阳县| 谢通门县| 屏东县| 娱乐| 孟津县| 潞西市| 北京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