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襄、張春戰敗的消息很快傳到朝中,一些大臣以修復舊城、作戰失利為由彈劾孫承宗。
孫承宗迫于壓力,提出辭官,這次崇禎沒有再挽留他。走之前還給崇禎上了最后一道疏,里面是治理邊關的十六道計策,崇禎沒有采納。
從平凡的教書先生,到皇帝的老師,到內閣大臣,再到邊關重將。從起用,到罷官,再被起用,最后退休。孫承宗的一生經歷了很多,也做了很多事。九年前,孫承宗第一次到遼東,與一個叫王在晉的人發生了爭執。事實證明,孫承宗是對的,他把后半生都獻給了邊關的建設,九年后,他構建的防線依然堅固,一直到他死,都沒被攻破。他提拔了很多人——袁崇煥、滿桂、趙率教、祖大壽、吳襄、張春……現在很多人都不在了,他把剩下的工作交給了剩下的人。他盡力了,忙活了一輩子,也該休息了。
崇禎四年十月,孫承宗回高陽養老,一代名將正式退休。
七年后,河北高陽。
此時的高陽已經被八旗軍包圍,帶頭的是多爾袞。多爾袞給予這名老將足夠的尊重,親自前來招降,但孫承宗拒絕了。如今的高陽除了孫承宗這個退休干部以外,無兵無將。但孫承宗沒有放棄,率全家老小與清軍作戰,其中包括自己的兒子、侄子、孫子、家丁……城破,全家四十余口全部遇難,他向著北京叩頭后自殺。偉大的戰略家、忠貞的愛國者孫承宗,以這樣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一生,享年七十六歲。
孫承宗一生為國,真正踐行了“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八個字!
孫老師退休了,祖同學的日子還得繼續,馬吃完了,人吃完了,援軍也被擊潰了,怎么辦?
投降吧。
就在孫承宗退休的同一個月,祖大壽召開軍事會議,宣布投降的決定。此時的大凌河已經被圍了十個月,將士早已無戰心,聽到投降的消息,都松了一口氣,紛紛表示贊同。
但有一人神情凝重——何可綱。
何可綱,遼東人,行伍出身,袁崇煥到遼東后,何可綱開始嶄露頭角,到崇禎元年已任中軍副將,與祖大壽、趙率教二人一起成為袁崇煥最倚重的將領,三人對袁崇煥也是忠心耿耿。后來隨孫承宗收復四城,受封一品左都督,此時任祖大壽的副將。
見何可綱遲遲不表態,祖大壽詢問道:“何副將意下如何?”
何可綱答道:“人各有志,眾將為保存性命,我不阻攔。只是今日投降逆奴,如何對得起朝廷?如何對得起孫閣部、袁督師?我誓死不降!”
祖大壽盯著何可綱解釋道:“你我征戰多年,一死何懼,只是現在彈盡糧絕,何忍數萬將士一同喪命?”
何可綱表明了態度:“爾等盡降,我誓死不降!”
此時的軍中已經開始躁動起來,不少人斥責何可綱自私,不顧大家死活。更有甚者一擁而上,將何可綱綁了起來,拔出刀劍,頗有要殺掉他的意思。將士已失去理智,城中已亂作一團,何可綱只是死死地盯著祖大壽。
“可速殺我,獻于奴酋!”何可綱吼道。
祖大壽望著何可綱,他明白,如要投降皇太極,若沒有表示,皇太極是不會相信的。
這位袍澤多年的戰友已經抱了必死的決心,在以他的方式保全眾將士。
最終,祖大壽殺副將何可綱表明誠意(可綱含笑而死),投降皇太極。
何可綱被殺后,城中軍民因為太餓,紛紛上前來割他的肉拿回去煮,個別餓得不行的直接割下就往嘴里塞,場面慘不忍睹,十分血腥。
祖大壽買一送一,把養子祖可法送去后金作人質,態度十分誠懇。又是殺愛將,又是送兒子的,一般人也就不會多想了,但皇太極不是一般人,他必須得多想一點兒。
之前怎么勸,寧愿吃馬、吃人都不投降,現在怎么突然改變心意了呢?皇太極與諸貝勒見到祖可法后,開始了一段對話。
“你們為什么死守空城?”(爾等守空城何意?)
“因為之前阿敏屠了永平,指不定還有這類人,我們怕死。”(因前屠戮遼東、永平降民,是以畏死耳。)
“遼東的事情我也很后悔,但永平是阿敏干的,現在已經被我處罰了。”(遼東之事我等不勝追悔,永平乃二貝勒阿敏所為,已論罪幽禁矣。)
搞了半天原來是誤會,事情做到這地步,皇太極沒理由不信。
投降后祖大壽對皇太極說,我只是個工地負責人,我老婆和孩子還在錦州。皇太極很耿直,去接,全部接過來。
就這樣,祖大壽回到錦州,下一步就是整頓軍備,和皇太極翻臉。皇太極現在才知道,自己被忽悠了。
堅持原則的何可綱是值得尊敬的,同樣,顧全大局的祖大壽也是值得肯定的。
此時祖可法還在皇太極軍中,皇太極很明白,祖大壽既然敢翻臉,就不缺這一個干兒子,況且以后有事還可以賣祖大壽一個人情(后來還真有事)。祖可法就這樣被皇太極養了起來,包吃包住。
皇太極繼續堅持給祖大壽寫信(招降),要祖大壽也一起過來。祖大壽兩個字打發——不去。
崇禎聽說了祖大壽的事跡很是感動,給祖大壽升了官。據說崇禎還三次召祖大壽進京議事,祖大壽都不去,老領導袁崇煥的事兒就擺在前面,誰愛去誰去。
祖大壽不愧為名將,一直死死守著錦州,從天聰五年十一月到天聰九年八月,守了四年,皇太極便安分了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