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改村名。
讓我們一起,靜下心來,在學義支書激動話語的“引領“之下,回到61年前,公元1959年冬的楊家壩。
又是一個不眠之夜,開會。
楊學義將煙頭,使勁地吸了最后的一大口,擲在地上,順便用腳尖將煙頭的火心踩熄。
“改名字的問題,我提議,舉手表決。“
“傳厚哥,你說呢?“
“可以。”陰暗處,副書記楊傳厚回答。
“同志們。”學義支書站起身來,用他那永遠中氣十足,嗓門宏量,如銅鈴一般的聲音,對大家說,“同意“楊家壩”改名“戰洪大隊”的,請舉手。”
昏暗的油燈下。
副書記楊傳厚同意;
治保主任楊明厚同意;
水利主任楊國恩同意;
民兵連長楊金山同意;
婦聯主任陳愛華同意;
會計楊福春同意。
“一、二、三、四、五、六、六票,差一票。”
楊學義轉身,再數。
“對了,還有我,楊學義,同意。七票,全體通過。”
在場的人,笑起來。
“會計,拿筆,拿紙,我說,你寫。”
學義大爺把油燈移到楊福春一一水貨楊老三的父親的,這是后面將要大寫,特寫的事情一一跟前。
敬愛的公社領導:經過反復的思考和激烈的討論,同志們一致同意,把“楊家壩”大隊改名為“戰洪”大隊。請領導批準。
1960年元月5日。
有沒有搞錯,楊家壩,這可是老祖宗留下來的,至少使用了一百年以上的老名字喲。
楊家壩,鬼打架,一場大雨洼連洼;
好男不留楊家壩,好女不嫁楊家壩。
歌謠。
難道,單單改一下名字,就能讓“天不下雨”,就能讓“地不淹水”?
我的學義大爺和他的同志們喲!
1960年元月15日,學義支書接著說。
一陣久違的,熱烈的鞭炮聲,回響在我們戰洪大隊,七個生產小隊的上空。
開會啰,開會啰。
改名啰,改名啰。
最喜歡的,當然是我們小孩子。
會場,設在戰洪大隊,三年之后,學義支書和他的同志們修建起來的“戰洪大隊大禮堂”的地基上。
這里以前是楊家壩大地主,“山東“的老宅。(為什么叫“山東”,如果可能,水貨楊老三將另作解釋)
新中國成立后,分田分地分房子,地主的老屋,一夜之間,被扒得精光,包括地面上,精美、漂亮,材質細膩的白色“條石”。
三天前,學義支書帶領著民兵連長,抗美援朝復員軍人楊金山,視察了自己早就暗暗相中的這塊地。
望著眼前破亂不堪,雜草、野樹叢生的一切,楊金山大失所望:“這里?”
學義支書微微一笑:“就是這里。”
“連長同志,給你兩天時間,把這些柳長的小樹,統統砍掉。砍下來的樹枝可是寶貝喲。再安排勞力,把這些磚頭,瓦片挑到北邊角落里放好,以被它用。最后,再來一個、全面、徹底的大掃除。”
“是,書記,金山保證完成任務。”
“這兩棵粗一點,直一點的樹,留著,讓會計寫一個橫幅,綁在上面。”
“好吶。”
“同志們,讓我們用最熱烈的掌聲,歡迎公社關書記講話。”
關書記,個子不高,說話不緊不慢。
親愛的學義支書和另六位同志們,親愛的戰洪大隊社員同志們。我代表公社黨委,堅決支持你們的這一行動。
楊家壩十年九災,一年多災,是不爭的事實。怨天沒用,怨地沒用。只有團結一心,愚公移山,戰勝洪水,才能過上好日子。
謝謝大家!
學義支書,用他那寬大的手掌,帶頭鼓掌。
掌聲,終于沒有了。
“同志們,學義最后想說幾句心里話。”
“第一,三毛,大爺問你,要媳婦不?”
“學義大爺,三毛做夢都想。”
眾人哈哈大笑。
“第二,老哥哥,學義問你,餓肚子,討米要飯,丑不丑?”
“丑啊!”
“第三,小姐姐,吃肉,穿花衣服,好不好?”
“好是好,要錢!”
學義支書回到主席臺。
“同志們,老話說得有,當家三年,子孫嫌。不是學義心狠,是學義無能。沒有錢嘛!”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