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甲午前奏

第一節 甲申易樞:清政府新領導班子的建立

1.康有為的預言:禍在眉睫

1894年,是中國傳統干支紀年中的甲午年,這一年注定不會平靜。在中國古代陰陽學理論中,天干之甲屬陽之木,地支之午屬陽之火,是木火相生。因為木火相生,將會導致戰火燃起,一發不可收拾。

在這個不平靜的年份,已經37歲的康有為,帶著他的得意弟子梁啟超,從廣州坐輪船到上海,再從上海坐輪船到天津,再由天津進入北京,幾經輾轉,疲憊不堪。

這是他第三次來北京,目的是參加光緒皇帝為迎接慈禧太后六十大壽而特別舉辦的甲午恩科會試??涤袨槌錾頃闶兰遥晟贂r就已經熟讀經史子集,博學多聞,才華橫溢,但是科舉之路一直走得很失敗。他自16歲成秀才后,鄉試六試不售,失意科場二十載。直到1893年,他才時來運轉,跟梁啟超一起考中舉人,才有資格來北京參加恩科會試。

其實,康有為還算是幸運的,他的很多廣東老鄉,考了一輩子都考不上。在廣東三水,有個人叫陸云從,104歲時還在參加會試,結果還沒考上,道光帝于心不忍,就欽賜他國子監司業的官銜,也算是尊老的體現。在廣東順德,康熙年間,有個人叫黃章,也是個百歲老人,還在千里迢迢進京趕考。結果也沒考上,兩廣總督和廣東巡撫贈給他錢和布匹作為安慰。在廣東肇慶,乾隆年間,有個人叫謝啟祚,百歲時參加鄉試,一舉考中,激動得作《老女出嫁》詩一首:“行年九十八,出嫁不勝羞。照鏡花生靨,持梳雪滿頭。自知真處子,人號老風流。寄語青春女,休夸早好逑?!?/p>

如果另一位廣東老鄉洪秀全能有這樣“生命不息、考試不止”的精神,估計中國也不會出現太平天國運動了。

康有為此次來北京考試,其目的并不是為了盡快“出嫁”,他對科舉考試一直持有強烈批判的態度,甚至打算廢了它。他的真實目的是要通過科舉考試獲取功名、進入官府,只有這樣才有發言權。他要讓維新變法的宏圖大業上達天聽。不然一個平民老百姓,別說指望金鑾殿上的皇帝會聽你的,估計就連村西頭的老村長都不會聽你的。

來到北京后,康有為四處拜訪那些達官貴人,拓展自己的人脈。有個貴人問他:“國朝可百年乎?”康有為回答:“禍在眉睫,何言百年?”對方大驚失色,難以置信。這個貴人,茅海建教授認為有可能是張蔭桓。(1)張蔭桓后來在八國聯軍侵華時被慈禧秘密處死,這是后話了。

此時,甲午戰爭尚未開打,大清帝國外強中干的面目還沒有被戳穿,像康有為這樣有強烈危機感的人屈指可數,所以當那位“貴人”聽到“禍在眉睫”的話后會難以置信。因為從表面上看,大清帝國經過洋務運動之后已經非常強大:陸軍有近百萬人的武裝力量,裝備了幾十萬支槍械、上千門大炮,還有亞洲第一的現代化海軍——北洋水師,水師的兩艘鐵甲巨艦令周邊國家多有忌憚。例如,袁世凱就曾對朝鮮官員說:“中國兵力,雖不及歐洲,然精兵亦三十萬,戰船亦有百余艘,歲入亦有六千萬?!?a href="../Text/chapter004_0004.xhtml#jz_2_15" id="jzyy_2_15">(2)

試問,大清帝國擁有如此強悍的軍事實力,怎么會“禍在眉睫”?康有為這不是在胡說八道、蠱惑人心嗎?

如果康有為說的話是假的倒好,遺憾的是,他一語成讖。

2.同治中興:奕?功不可沒

同治一朝,從1862年到1874年,中國開展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洋務運動。洋務運動確實給中國帶來了中興局面,它不僅開創了中國最早的工業,而且政治上也出現了一定程度的開明,國力有所回升,國際局面也很有起色。

至1884年甲申易樞,正是因為有了20年的休養生息,曾被太平天國和英法聯軍折磨得奄奄一息的大清朝,又“支棱起來”了。大清朝不但平定了回疆之亂,而且以實力為后盾,同沙俄據理力爭,虎口拔牙,奪回了新疆伊犁。1883年,圖謀吞并越南已久的法國,趁越南國內權力斗爭而出現動亂之機,悍然出兵干涉。越南是中國的藩屬國,清政府不可能坐視不管,哪怕面對法國咄咄逼人的軍事威脅。在短短一個月之內,清政府調集大軍,云集中越邊境,決意跟法軍決一死戰。

在中法戰爭中,清軍打了很多場敗仗。在北越戰場,清軍丟棄諒山,丟棄鎮南關,任憑法軍長驅直入山西、北寧、太原、興化,(3)直逼中國本土;在福建馬尾,法軍在海戰中一舉殲滅中國經營十余年的福建水師,毀滅馬尾船廠;在臺灣戰區,清軍放棄基隆,退守淡水。然而,清軍并沒有完全喪失斗志,他們屢敗屢戰,“咬定青山不放松”,相繼在臺灣取得第一次基隆之戰、滬尾(今淡水)之戰的勝利,在越南獲得鎮南關大捷,并乘勝追擊,收復文淵、諒山等失地。費正清就認為,“在兩年之內的陸上和海上的零星戰斗中,中國人在經費、人力、物力和威望上都遭受了巨大的損失”,不過,“法國的勝利也遠遠不是決定性的勝利”(4)。

中法戰爭,最后以清政府主動請和,兩國簽訂《中法新約》而告終。當時法軍依然掌握著戰場的主動權,中國選擇及時止損,其實算是一個明智的選擇。《中法新約》只是讓中國承認越南為法國的保護國,而越南實際上早就被法國控制。法國同意放棄對臺灣的封鎖,以及撤離基隆和澎湖列島。中國不僅保住了對臺灣的主權,而且沒有割地賠款,這與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結果截然不同。

中法之所以能簽訂這樣一個還算公平的條約,是清軍經過洋務運動后已經具備一定的實力,能跟法國這樣的西方列強勉強打個平手的結果。中法戰爭是對洋務運動成果的一個初步肯定。清政府不僅沒有喪權辱國,而且還保住了天朝大國的臉面。

同治中興的局面之所以能出現,跟同治皇帝本人無關。同治皇帝在西太后和東太后的嚴厲管教之下,性格變得極為叛逆,故意不遵守皇帝職業規范,變成了一個十足的花花大少。凡是看過周星馳電影《九品芝麻官之白面包青天》的觀眾,都會對電影中尋花問柳、形同丑角的同治皇帝報以同情。他因為偷偷溜出紫禁城,在外面逛青樓,導致感染梅毒,最后英年早逝。同治皇帝具體去世的時間是1874年12月5日,地點為紫禁城的冬暖閣。不過,歷史上的同治皇帝并不是得梅毒而死,而是死于天花。(5)

領導同治中興的中央官員,其實是同治皇帝的叔叔、咸豐帝的六弟恭親王奕?。他在同治年間擔任攝政王,既主持軍機處又兼署朝政,同時還主持總理衙門,可謂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雖然奕?缺少開創偉業的膽識和魄力,但是中國的現代化確實是在他的大力扶植下艱難起步的。正是在他的庇護下,思想較為開明的地方大員,如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劉坤一等人才能夠有所作為,否則什么安慶軍械所、江南制造局、漢陽鐵廠、福建水師等都將是曇花幻象。

尤為難能可貴的是,奕?對西方的學習不局限于堅船利炮這些硬件,還注意到制度方面的軟件。1864年,總理衙門出版丁韙良翻譯的《萬國公法》;該年,奕?就引用此法處置普魯士在天津扣留丹麥船的事件。在他的領導下,中國開始大量翻譯西文書籍,其中,最大的譯書中心江南制造局從1868年至1879年共出版西文書籍98種、銷售31111部。沒有奕?的這些工作,后來的康有為可能一輩子都在“四書五經”的世界里轉圈圈,根本看不見外面的世界。

3.中樞換血:慈禧建立獨裁統治

然而,奕?雖然才高八斗、權勢熏天,但是他的魄力只有豆子那么大。曾國藩曾批評奕?“貌非厚重,聰明則過人”,“恭邸極聰明,但是晃蕩不能立足”。曾國藩的幕僚趙烈文批得更狠:“身當姬旦(周公)之地,無卓然自立之心,位尊勢極,而慮不出戶庭?!本筒钪苯诱f奕?是尸位素餐的廢物了。

的確,奕?手握大權,卻甘愿匍匐在慈禧太后的腳下,任由她頤指氣使、胡作非為。要知道,那個時候的慈禧太后,權勢還沒有強大到一手遮天的地步,奕?完全沒有理由在她面前戰戰兢兢。

慈禧為了獨攬大權,將這個精明強干的小叔子視為心腹大患,總是想方設法打壓他。同治四年(1865),慈禧太后借奕?“攬權納賄,徇私驕盈”之由,免去其議政王和其他一切職務。因為朝中諸位大臣的求情,慈禧太后才允許他在內廷行走,并管理總理衙門。

慈禧當然不會心滿意足,她需要的是一個對她完全沒有威脅的奴才,而奕?顯然不符合這個標準。之前,同治皇帝按照她的意思說想要重修圓明園,奕?不就明確表示反對了嗎?如果我連修一個園子他都要反對,那我以后還怎么為所欲為?

清軍在中法戰爭中的失利,給了慈禧絕好的借口。1884年,慈禧指責奕?“委靡因循”,從而免去他的一切職務,奕?及其全班人馬——武英殿大學士寶鋆、吏部尚書李鴻藻、兵部尚書景廉、工部尚書翁同龢,全被逐出軍機處和總理衙門。慈禧隨后頒發懿旨,任命禮親王世鐸、戶部尚書額勒和布與閻敬銘、刑部尚書張之萬、工部左侍郎孫毓汶接掌軍機處。稍后,慈禧又發了一道懿旨:軍機處遇有緊要事件,著會同醇親王奕商辦,俟皇帝親政后再降懿旨。

就這樣,醇親王奕成了清政府新領導班子的核心人物之一。

軍機處改組完成后,慈禧又馬不停蹄地對部院大臣、總理衙門、八旗都統衙門一并做出重大人事調整。徐桐接任吏部尚書,畢道遠接任禮部尚書,烏拉喜崇阿接任兵部尚書,延煦接任理藩院尚書,昆岡等接任都察院左都御史,慶郡王奕劻接管總理衙門一切事務。

慈禧通過這一番人事變動,完成了對清政府高層的大換血,徹底建立起完全服從自己意志的政府班底。這一年是甲申年,所以這次大換血又被稱為“甲申易樞”。

“甲申易樞”是晚清政壇的一場大地震,翁同龢曾發出“真洞目沐心矣”的感慨,當代歷史學家郭廷以則將其稱為“慈禧的第二次政變”。新成立的軍機處,由禮親王世鐸領銜。但是,世鐸是個庸碌之輩,才識不足,你讓他在北京街頭提著鳥籠溜達還行,讓他去處理軍國大事,實在是強人所難。額勒和布與張之萬也跟世鐸一樣,都是只會拖其他人后腿的人。閻敬銘能力尚可,但也不是很突出。只有孫毓汶,雖然排名最后,但是最為精明強干,是軍機處實質上的帶頭大哥。

御史盛昱雖曾上奏彈劾奕?,但他沒想到慈禧會把奕?一擼到底,他后悔不迭,立即上書,試圖挽回這個局面:“恭親王才力聰明,舉朝無出其右!緣以沾染習氣,不能自振。李鴻藻昧于知人,諳于料事,惟其愚忠不無可取。國步阽危,人才難得,若廷臣中尚有勝于該二臣者,奴才斷不敢妄行瀆奏!惟是以禮親王世鐸與恭親王較,以張之萬與李鴻藻較,則弗如遠甚!”(6)然而,慈禧罷黜奕?是蓄謀已久,如今目的達成,她怎么會改弦更張呢?

晚清名臣吳大澂曾經諷刺這個新的政府班子:“樞廷領袖為禮親王,一物不知,唯利是圖。無論何人,均可拜門,以千金壽,輒畀薦牘,向當道干謁,刺刺不休。滿大學士額勒和布,伴食而已。漢大學士張之萬,以書畫音樂自娛。其中樞執要者,唯濟寧孫毓汶、仁和許庚身馬首是瞻。仁和由軍機章京出身,深得摭拾人過恐嚇索賄之衣缽。濟寧性陰險,深阻止如崖阱,不可測,能以一二語含沙射人,傾擠清流,誅鋤殆盡。其頑鈍無恥者,率為效用,爭以誣陷善類為功。耿介名流,驅逐出外!”(7)

新領導班子的核心醇親王奕并不是因為有什么才干才被慈禧看中的,而是因為他是光緒皇帝的親生父親,慈禧太后的妹夫。他既沒有治國的雄略,也沒有理政的經驗,只能事事專仰慈禧的鼻息,毫無主見可言。與其說奕是一個政治家,不如說他是一個傳聲筒。

況且,奕也心知肚明,自己的兒子光緒還在慈禧的手里捏著呢。慈禧能讓光緒成為皇帝,也就能廢除光緒的帝位。光緒一家的榮華富貴,甚至生死存亡,都要看慈禧的心情。所以,奕給自己定位為傳聲筒,也是無可奈何之舉。

另外,在新的政府班子中,頑固派占據主導地位。例如,吏部尚書徐桐就是守舊排外的頭號代言人。徐桐的府邸位于東交民巷,他因為厭惡洋人,就在門口掛了一副對聯——望洋興嘆,與鬼為鄰。他不僅厭惡洋人,也厭惡維新派,康有為曾三次登門拜訪,他都拒而不見。后來,徐桐主張借義和團排外,鼓動慈禧太后對外宣戰,奏請慈禧太后下詔“無論何省何地,見有洋人在境,徑聽百姓殲除”。當然,他本人最后也沒有得到好下場,被自己所支持的義和團拳民從家里拖出來,當街就是一頓暴打,打得他哭爹喊娘、鼻青臉腫,只得跪下來乞求拳民饒他一條小命。八國聯軍侵入北京后,他在家里懸梁自盡。

有這種老頑固入主中樞,洋務運動的事業只會走一步退三步。

慈禧通過甲申易樞,成為大清帝國絕對的獨裁者。在她的鐵腕統治之下,新成立的領導班子只會對太后低聲下氣、唯唯諾諾。整個清政府統治集團逐漸失去了銳意進取、振興國家的朝氣,從此走上得過且過、毫無作為的不歸之路。

甲申易樞之后的10年,同治中興的氣象逐漸煙消云散,腐敗的病毒迅速蔓延全身,亡國滅種的大禍即將臨頭。

然而,能看到這種危機的,只有康有為這種先知先覺的人,就連李鴻章也只是在甲午戰敗后,后知后覺地說自己在做裱糊匠的工作。而廟堂之上的人,還在蠅營狗茍,紙醉金迷,歌舞湖山。

主站蜘蛛池模板: 谢通门县| 乌恰县| 中西区| 宝应县| 竹溪县| 伊川县| 东安县| 马山县| 惠安县| 丹江口市| 宜黄县| 宁陕县| 襄垣县| 黄石市| 葫芦岛市| 桃江县| 白山市| 闵行区| 池州市| 信丰县| 长岛县| 讷河市| 大余县| 通河县| 孟村| 龙陵县| 罗江县| 思茅市| 东阿县| 高邮市| 辽宁省| 大连市| 奉化市| 噶尔县| 东光县| 乐业县| 福贡县| 通江县| 炎陵县| 潞西市| 盐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