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4.1 數字化生存下虛擬世界的豐富內涵

美國學者尼葛洛龐帝提出了“數字化生存”:人類生存于一個虛擬的、數字化的生存活動空間中,海量的計算機網絡設備、終端設備(包括手機)、各類應用軟件構成了人們離不開的學習、生活和工作的網絡平臺。在數字化生存模式下,人能夠感知存在的時間與三維空間是電腦網絡空間,即賽博空間(Cyberspace)。

數字化的在線生存越來越不需要依賴特定的時間和地點。網絡社會的生存模式在技術上采用“虛擬”手段,賽博空間為人們創造出了一個人造的世界,是后現代空間轉向和空間理論形態的重要組成部分,促使主體在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工作方式等方面轉型成為“賽博公民”。虛擬課堂、虛擬景觀、虛擬歷史、虛擬建筑、虛擬旅游,甚至虛擬戰場等,是對傳統主體的存在方式和價值倫理的顛覆,正如海姆提出的“模擬、距離呈現、身體沉浸、互相影響、網絡交流”[1]

賽博空間中的內容與形式對人類來說是虛擬的,但它又是客觀存在的,所以將這一形式與內容統稱為“虛擬世界”。虛擬世界包括三大方面的內涵,即網絡空間(賽博空間,強調的是空間概念)、虛擬社會(個人與組織的交互空間)、虛擬經濟(與傳統經濟形態相對應)。虛擬經濟主要包括網絡經濟和數字經濟。虛擬世界的概念內涵示意圖如圖1-1所示。

信息社會或信息化社會是脫離工業化社會以后,信息起主要作用的社會。信息社會強調信息的社會角色,而信息化社會則強調社會在信息滲透下的轉型特征。“信息社會”與“網絡社會”這兩種說法有一定的關系。

而“網絡社會”同樣深深依賴于以計算機、微電子和通信技術為主的信息技術革命。從關系的角度來說,“網絡社會”是一個基于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而產生的具有獨特“實在”的社會場域,是作為轉型社會的信息化社會的產物;就空間和互動場域而言,“網絡社會”與日常社會生活是不同的,但可以視其為日常社會(信息社會)的“變體”。

圖1-1 虛擬世界的概念內涵示意圖

虛擬世界與常用詞“網絡世界”的內涵基本相同,與人類的社會經濟系統相對應,是平等發展的技術經濟系統和復雜系統。對其進行治理研究的前提是將其作為一個系統,且將網絡世界與現實世界平等看待。在本書所闡述的治理理論中,也強調了虛擬與現實的平行、同步性。

另外,在線生存也部分甚至完全排除物理時空的絕對影響。客觀世界的物理空間對于任何事件、任何活動都是絕對的存在,人類社會的一切行為產生在特定的時間、空間當中。但網絡世界的活動只需要“注意力在場”就可以實現,且在人工智能環境下,甚至連“注意力”都不需要,可以采用“值機”代替。例如,微信、微博、短視頻、在線會議、在線文檔等,物理時空對于人們的交往和事務處理的意義大大降低。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桐庐县| 阳信县| 寿光市| 犍为县| 宁陵县| 河北区| 定南县| 宜兰县| 巴彦县| 渑池县| 会宁县| 临海市| 南雄市| 太白县| 庆城县| 小金县| 永清县| 育儿| 扶余县| 永和县| 辽宁省| 启东市| 铜陵市| 鄄城县| 云和县| 广灵县| 南皮县| 腾冲县| 南阳市| 故城县| 昌宁县| 瑞昌市| 永善县| 如皋市| 广汉市| 兴化市| 临洮县| 潢川县| 无极县| 云浮市| 大石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