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冰河初開(1978—1991)(2)
- 迷失的盛宴:中國保險史1978-2014
- 陳懇
- 3497字
- 2015-01-27 17:49:18
當時特殊情況下的外匯政策,成為格林伯格越不過去的“五指山”。爭執在所難免,這成為有據可查的中國合資保險公司爭斗第一案,亦可以對應現時中國企業之海外并購風險。
中方抱怨稱:“1984年起,美方態度急驟改變,借美方管理紐約分公司的便利,違背雙方協議精神,獨斷專行,在處理業務、人事和財務方面,漠視我方權益,對方將大量質量差劣的業務合同轉入合營公司,因而導致中美保險業務上大量虧損。繼而又單方面決定收縮紐約分公司,并裁員,停做美國地區業務和國際再保險業務,使業務活動接近停頓,機構處于接近散伙的困境?!?
1984年,雙方增資250萬美元,并在香港開設分公司,但之后矛盾并沒有緩解。
中方指責稱:“(美方)仍以美、加市場不佳為借口,停止在美國承保業務,甚至以增加保費三四倍逼我駐美使館領館的房屋、汽車的保險停?;蛘咿D保,造成使館的困難和有關經紀人的不滿,也影響中國的信譽?!?
對于格林伯格期望的進入中國市場,中方則堅決認為應該緩行:“多年來,保險行業一直是西方發達國家在國外獲取非貿易外匯的重要渠道,為此許多發展中國家紛紛采取限制外國保險公司進入境內營業的措施。目前我國如允許外國公司進入境內開設機構營業,對于引進外資和外國先進技術并無益處。相反,必然要引起大量保險費外流,對我積聚外匯資金不利。”
不僅如此,中方的匯報還揭了美亞財產保險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美亞保險”)的“老底”。美亞保險是AIG在海外經營財產保險、責任保險、短期意外健康保險等非人壽險業務的保險機構。中方認為美亞保險曾經就是一個“皮包公司”:“美亞保險是1919年在上海起家的美商公司,經過30多年的經營,該公司由一個皮包公司發展到解放前夕的億萬資產保險公司,新中國成立后才撤離上海。目前該公司正想盡辦法,回到中國開設機構經營保險業務,當他們發現我們并不支持其來華設立機構的時候,便采取不合作態度?!?
中方認為,雙方已經“同床異夢”,但是,“我方不宜主動提出拆伙”,不過“要作最壞的打算,考慮散伙”。
此時,中美保險已經形同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不過,對于這段爭論,除了中方略有記載之外,絲毫不見美方的觀點。或許對于一開始存有私心雜念的格林伯格而言,這一段回憶不堪回首。
幾經博弈之后,中美保險終于被股東拋棄。1994年,中美保險散伙,投資的1000萬美金打了水漂(成立后合資雙方都有增資)。
不過,這種結局已經無關痛癢。
散伙之時,中美保險的紐約業務被美方以1美元買斷,而香港的業務由人保接手。不料,接手之后中方才知道,其中暗藏地雷——香港工程勞工險,其后續責任大大超出預期。這些業務先由人保承接,分家之后轉至中國再保險公司,成為中國保險業的一筆壞賬。
青蔥的精算童話
市場層面,國內保險開始恢復,但是專業層面,商業保險的核心無人知曉。
1949年之前,中國曾有三位號稱“精算師”的人才——獲得北美精算學會準精算師資格。巧合的是,三人在1924年至1925年期間同在美國密歇根大學學習人壽保險精算學,師從精算學術權威詹姆斯·格羅威教授。
第一位名叫陳思度,廣東人。陳思度回國后任華安合群人壽保險公司壽險計核員,后又兼任太平人壽保險公司精算師,著有《人壽保險責任準備金》兩冊,新中國成立后轉道香港,任永安人壽保險公司精算師至去世。
第二位為陶聲漢,新中國成立前曾就職于中國保險公司副經理、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人壽”)經理兼精算師,20世紀50年代在人保主持人身保險工作(人身保險處處長)。國內保險業停辦后從事教育工作。改革開放之后,他以80余歲的高齡筆耕不輟,撰寫了多部人壽保險精算方面的專著和論文,填補了精算研究幾十年來的空白。1994年逝世,享年95歲。
第三位為李守坤,河北人,曾任寧紹人壽保險公司秘書長兼精算會計主任,該公司后因通貨膨脹而瀕臨癱瘓,李守坤因擅長精算又被中國保險公司聘任,1948年病故。
1949年之后,新成立的人?;緵]有人壽保險業務,財產保險和人身意外保險也帶有濃厚的“計劃色彩”,精算技術可有可無。1958年至1978年,國內保險業務全部停辦,精算沒有存在的土壤。
1983年,成為國內保險精算一個新的起點。
1983年,人保上海分公司的烏通元兼任了人保總公司的海外機構精算師,成為保險業恢復后第一位從事精算實務工作的人。烏通元號稱“精算師”也是因為“對外交流的需要”。
改革開放之后,人保的涉外業務發展更快,逐步在香港、澳門地區以及新加坡、英國等地增設了一些海外機構,根據當地的保險行業管理慣例,公司需要指定精算師簽署有關報告。
001983年11月,另外一個幸運兒被人保派至美國友邦保險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友邦”)香港總部學習精算實務,為期半年。1988年,他將自己的講義整理成書——《壽險基礎數理》,據稱這是國內第一本精算教材。
這個幸運兒就是萬峰。此后,他“26年來,一天也沒有離開過壽險”,2007年,萬峰出任國內最大壽險公司——中國人壽的總裁。
實務先行之后,精算教育于國內漸次開花。
1987年10月18日,大洋彼岸,和中國精算有緣分的美國北美精算學會在加拿大蒙特利爾召開年會,會上討論了一位華人教授提出的關于支援中國開展精算教育的建議。
一個月之后,1987年11月27日,北美精算學會會長英格漢先生與這位華人教授一道,赴南開大學簽署了關于聯合培養保險精算研究生的協議書,并于1988年9月開辦了首屆精算研究生班,中國正式開始引進美國的精算教育。
這位首開內地精算教育先河的華人教授就是段開齡先生。對于段開齡先生,保險的圈外人士知之甚少,不過其先祖赫赫有名——段先生為北洋政府段祺瑞后人。
由于這段淵源,南開大學亦成為國內精算師的搖籃。
引入海外精算教育10年之后,1997年6月,從英國學成歸來的學子——謝志剛選擇以另外一種方式推動精算教育。
他于上海財經大學創立中國第一本精算專業刊物《精算通訊》,堅持發行10年之久。謝志剛教授和其研究團隊,持續追蹤、研究保險監管最新發展,專注保險公司償付能力,成為國內著名的保險監管“智庫”之一。
借鑒海外的精算職業體系,中國于20世紀末設計了自己的精算師考試和制度,“中國精算師”成為保險“皇冠上的明珠”。
1999年11月20日,保監會公布通過首次“中國精算師”資格考試的43人名單。第一批“中國精算師”中,南開大學畢業生占據半壁江山,而這首期精算師后來多數都成為中國壽險行業的高管。表12首批中國精算師名單及獲得資格時就職的單位
姓名畢業學校就職單位姓名畢業學校就職單位傅安平南開大學保監會陳尉華復旦大學太平洋保險丁昶南開大學保監會鄭韞瑜復旦大學太平洋保險詹肇嵐南開大學中國保險學會趙曉強中央財經大學中國再保險弋雪峰南開大學中國人壽(深圳)利明光中央財經大學中國人壽黃慎平南開大學中國人壽(澳門)崔丹中央財經大學中國人壽包虹劍南開大學太平洋保險龔興峰中央財經大學新華人壽李俊南開大學太平洋保險楊智呈中央財經大學新華人壽沈成方南開大學平安(總公司)趙建新中央財經大學泰康人壽任廣通南開大學平安(總公司)李志遠華東師范大學中國人壽(上海)陳兵南開大學平安(總公司)陸萬春華東師范大學平安(上海)牛增亮南開大學平安(總公司)齊美祝湖南財經學院太平洋保險譚寧南開大學平安(總公司)王臻瑩湖南財經學院上海社保局劉開俊南開大學泰康人壽婁道永上海財經大學中國人壽(上海)張晟南開大學泰康人壽姚眾志中國人民大學天安保險李秀芳南開大學南開大學劉君怡南開大學平安(總公司)胡敏復旦大學友邦(上海)洪令德美國恒康人壽林紅復旦大學友邦(上海)麥建源英國中??德撽惡7鍙偷┐髮W友邦(上海)尹奇敏加拿大金盛人壽余躍年復旦大學友邦(上海)黃振國香港摯城顧問蔡廉和復旦大學友邦(上海)周希賢香港友邦(深圳)王龍根復旦大學中宏人壽殷曉松澳大利亞友邦(廣州)黃文軍復旦大學中宏人壽資料來源: 《精算通訊》第2卷第2期?;仡欉@段童話般的經歷,多數人感慨萬分!
2007年9月,第八屆中國精算師年會上,第一批中國精算師之一、曾任聯泰大都會人壽保險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聯泰大都會”)副總經理的包虹劍就動情地回憶:“回顧我們這一代精算人員的成長過程,既讓人感覺到機遇對我們的無限青睞,也有歲月如斯的無奈?!?
馬明哲舊瓶裝新酒
1986年,對于年輕的馬明哲而言,意義非凡。
1986年夏天,馬明哲第一次坐輪渡到香港,去面見當時被蛇口人看做“神”一樣難以見到的、時任蛇口工業區招商局常務副董事長的袁庚,推銷自己的保險公司設想。
作為蛇口區一名普通的社保公司干部,馬明哲盡管已經實現人生的超越,但是和蛇口的掌舵人相比,馬明哲彼時只能高山仰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