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中國人的音樂作者名: 田青本章字數: 899字更新時間: 2022-08-05 10:48:46
序曲:
音樂,人類偉大的發明
構成音樂的材料是自然界沒有的
中華文明到底有幾千年?
最早的樂器分類法:八音
中國,曾是世界上音樂最發達的國家
我們常常說中華文明五千年,是基于學術界大致認同的一些文明“標準”,比如城市的出現、文字的發明、金屬的使用等。藝術當然是文明的重要內容,但是,不知道你們發現沒有,人類除了音樂的所有藝術,都源于對大自然的模仿。大自然不僅是被模仿、表現的對象,還慷慨地提供了構成藝術的原材料。比如人們在繪畫與雕塑時描摹的對象是大自然中的一切,赤橙黃綠的顏色與各種形體也都是自然存在的。但音樂不同,雖然自然界存在著風聲、雨聲、瀑布聲、鳥鳴聲,但這些都只是噪聲,不是音聲。中國人從先秦時就極其智慧地將人耳所聞分為三個層次——“聲”“音”“樂”,中國最早的一部音樂理論著作《禮記·樂記》中說:“知聲而不知音者,禽獸是也;知音而不知樂者,眾庶是也。唯君子為能知樂。”禽獸只能聽懂同類之間的“聲”,普通人只能懂得由“音”構成的語言,只有掌握了文明的人——君子,才懂得音樂。
和構成繪畫的顏色、形狀不同,和構成雕塑的材料如土石、金屬不同,和構成文學的語言、文字也不同,構成音樂的材料是音階——do、re、mi、fa、sol、la、si,就是中國古人所說的宮、商、角、徵、羽、變宮、變徵。這7個音階在自然當中不存在,完全是人類的發明創造。中國古人說“情動于中,故形于聲”,音樂是人類為了表達內心深處的感情而發明的。當人類創造了音階并用它構成無限豐富的音樂時,應該就是文明的開始,因為創造這些“無中生有”的音階比創造“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的文字更不容易。也正如《呂氏春秋》所說:“音樂之所由來者遠矣,生于度量,本于太一。”這象征著宇宙萬物本源的“太一”,遠超人類所能看到、感受到的大自然,更不是自然中所存在的物。《詩經》所謂“天之牖民,如塤如篪”,其實也點出了這樣一個道理:和“太一”一樣神圣的“天”,給人類打開了一扇文明的窗牖,這就是通過塤、篪等樂器所發出的音樂。只用自然界沒有、完全是人類創造出的7個音符在千百年的時間里抒發著人類無盡的情感,創造出無窮無盡、千變萬化的音樂,滿足了人類不可替代的精神需要,這還不叫文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