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民間到音樂廳
假如說“瞎子阿炳”繼承了二胡藝術里中國固有的文化遺產,這一節提到的另外一個人則開創了二胡新的歷史和篇章,把中國民族樂器和傳統音樂與西方的音樂理念、技術結合起來,創造了二胡發展的新的途徑,這個人就是劉天華。
劉天華是著名的作曲家、二胡演奏家,他家兄弟三人都在20世紀初中國新文化建設當中做出了極大的貢獻。他的大哥劉半農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語言學家,也是“五四運動”的闖將。他在“五四運動”時期提出了很多新的文化建設的設想,其中包括推行簡化漢字的想法。當時很多知識分子,包括魯迅先生、胡適先生,在這個問題上的觀點是一致的。因為中國的文化靠繁復的漢字來傳承,而當時中國絕大部分人是文盲,這樣的國家是無法進行現代化建設的。劉半農和李家瑞合編了一本《宋元以來俗字譜》,為后來的簡化字奠定了基礎。同時,作為語音學家,他還把西方語音學、音韻學介紹到中國,創建了中國最早的語音學、音韻學。劉半農還創造了“她”“它”這兩個不同的第三人稱,一直使用至今。新文化運動以前,一個“彼”字表示所有第三人稱,但“彼”是男還是女?是人還是物?因為劉半農的發明,漢語書寫才分清了男、女、物。

圖1.18 劉天華
劉天華從小喜歡音樂、關心國事,辛亥革命爆發后,他曾在自己的家鄉江陰加入童子軍,做小號手。后來他跟著哥哥到上海,在當時的開明劇社做音樂伴奏,這期間學習了西方的一些樂器。他對中國樂器的學習開始得更早,曾經走訪很多地方,用游學的方式去學古琴、琵琶、三弦等。有一次,生病的他偶然到集市上買了一把二胡,就開始向民間藝人學習,并且自己研究。他受哥哥大力提倡新文化運動的影響,逐漸有了一個設想,叫“國樂改進”,研討中國傳統的民族音樂如何面向現代化和面向世界,如何讓我們古老的音樂煥發新的青春。他和其兄一樣,也是學貫中西,既會拉二胡,也會拉小提琴,于是他就對二胡進行了多方面的改進:一方面是對二胡本身進行了改革,將定弦音高固定,使二胡的音高和調性得以統一,同時擴大了二胡的把位,從傳統的一把、兩把延展到四把、五把;另一方面是改進了演奏技巧,將小提琴演奏中的揉弦和古琴彈奏技法中的泛音用在了二胡上。
劉天華不但對二胡這件樂器進行了改良,而且他在短暫的一生中,為我們留下了多首新創作的二胡作品,集中保存在《劉天華二胡曲集》里。他的作曲既有傳統的樂思和新鮮的旋律,又不與中國人傳統的審美習慣相悖。他不但在二胡音樂中引進了西方的進行曲體裁,而且在一些樂曲創作中,明顯融會了西方音樂的調式和旋律進行,比如在《光明行》《空山鳥語》中,就大膽使用了西方的分解和弦式的旋律進行。應該說,二胡這件在民間為草臺班子伴奏,在城鎮街頭用以討飯的樂器,在劉天華的手里才華麗轉身,得以登堂入室。劉天華是第一個在中國舉辦二胡獨奏音樂會的人,他把一件粗糙的戲曲伴奏樂器完美地轉化成了一件獨奏樂器,不但豐富了二胡的表現力,提升了它的品位,也提升了二胡在樂器家族和社會生活里的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劉天華的作品有很多,比如大家熟悉的《良宵》《病中吟》等。其中有一首作品,他其實寫得很早,但是完稿比較晚,就是《空山鳥語》。
唐朝大詩人王維有一首詩:
空山不見人,
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
復照青苔上。
這首詩塑造了一個既冷寂又帶著些許溫暖,既神秘又似乎常見的意境。這充滿禪意的詩給了劉天華空靈、幽遠的想象和靈感,仿佛是他在家鄉的深山里常常見到的場景:青山綠水,萬籟無聲,沒有人言,只有鳥語。于是,他創作了這樣一首向自然致敬的音樂,用模擬的禽鳥的聲音來歌頌大自然,用禽鳥的啼吟來反襯山林間的寂靜。
從“瞎子阿炳”到楊蔭瀏和劉天華,中國音樂家經過不懈的努力和天才的創造,使中國這件原本籍籍無名的草根樂器——二胡,從傳統到現代,從繼承到發展,百年演進、潮漲潮落,最終成為今天中國最有代表性的民族樂器。了解了二胡的發展史,我們就更不能忘記這些為了民族音樂復興、發展、創新,并把民族音樂真正推向世界中央的理想奠定基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