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人的音樂
- 田青
- 933字
- 2022-08-05 10:48:51
琵琶在中原的發展
唐朝以后,從西域傳來的這種曲項梨形的琵琶開始大盛,成為唐朝音樂,尤其是燕樂里的主奏樂器,也出現了一批非常著名的琵琶演奏家。除了曹善才、曹剛、裴神符,還有一位琵琶演奏家,叫康昆侖,號稱“長安第一手”。據說有一年關中大旱,宮廷下詔祈雨。我們現在聽到的“祈雨調”,幾乎都是近似哭泣的悲音慘調,很多影視劇里表現的也是人們頭戴柳圈,赤膊跪拜,痛苦不堪地乞求老天爺下雨。實際上,唐朝祈雨并沒有那么凄苦的哀求,而是高高興興地演節目,讓老天爺和大家一起欣賞音樂。因為老天高興才下雨,所以要讓老天高興。

圖1.12 琵琶(中國藝術研究院藏品)
當時,長安東市、西市各搭一臺,與其說是祈雨,不若說是斗樂。東市請來康昆侖,相當于請來了整個唐朝的首席琵琶演奏家。在東市“粉絲”們的歡呼聲中,康昆侖說:我彈一首新曲子,叫《新翻羽調六幺》。《六幺》也叫《綠腰》《錄要》,是唐朝非常著名的一首琵琶曲。《新翻羽調六幺》就是不用原來的調,把這首曲子轉到羽調上彈,有新的創造。一曲彈完之后,沒想到西市這邊上來一位盛裝華貴、珠翠耀眼的女郎,女郎說:我也彈剛才這首曲子,但是,我再轉一個更難彈的調,叫楓香調。結果,“及下撥,聲如雷,其妙入神”!不但觀眾驚訝,康昆侖也心悅誠服,馬上到對面臺去,要拜女郎為師。女郎讓康昆侖先等一下,待換了衣裳出來,滿座皆驚,原來此人并非女郎,而是一個和尚,是長安莊嚴寺的出家人段善本。因為穿著袈裟的和尚不便到這樣的場合演奏,故妝成女郎。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知道琵琶在唐朝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和影響。
明清時期,琵琶音樂越發成熟,開始出現了流派。由于琵琶的廣泛流行,還出現了私印的琵琶譜。19世紀,有兩本琵琶譜在琵琶界非常重要,一是《華秋蘋琵琶譜》,收錄了琵琶小曲62首、套曲6首;二是19世紀末李芳園的《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譜》。這兩個譜本的出現對琵琶藝術在近代的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近代,琵琶作為民眾所熟悉的樂器,在中國南方和北方都有不同的流派在流傳,南方更多,如浦東派、無錫派等,尤其在江浙一帶非常流行。1920年,在上海創建的大同樂會把琵琶和其他的民族樂器放到一起,形成了一個近代民族樂隊的雛形。到今天,不但琵琶成為各種編制的民族樂隊中的主奏樂器,也涌現了一批技藝超群的琵琶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