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3歲開始的每一步
  • (美)南希·舒爾曼 艾倫·伯恩鮑姆
  • 7161字
  • 2022-08-05 10:46:45

導言

當孩子呱呱墜地后,你的生活就變得面目全非了。你為人父母了,但這僅僅是個開始。為人父母是一份不斷變化的“工作”,每一個新階段都會帶來不同的挑戰。作為父母,照料一名嬰兒時,你一心一意撲在孩子身上,關注著他每分每秒的需求。你琢磨著他什么時候餓了、倦了、尿濕了,或者他是不是想要大人抱他、陪他玩。你個人的需求在這個小小的生命到來時已經退居二線。當孩子日漸長大,開始蹣跚學步時,你的角色又發生了變化。他發現自己能四處走了,便開始探索他所處的世界,這又會給你帶來一系列迥然不同的挑戰。他沒有一刻是閑著的,還經常會碰到潛在的危險,需要你時時刻刻在一旁監督。

孩子成為一名學齡前兒童后,你的角色再次發生變化。他已然從一名精力充沛、會搖搖擺擺自己走路的幼兒,變成一名充滿好奇心、熱衷冒險、愛交朋友、有自己的主張并且非常好動的學齡前兒童。他能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想法,想到什么就會原原本本地告訴你。他也會開始故意不聽你的話,需要你拿出鮮明、堅定和前后一致的態度,他才能有安全感。對于這個年齡的孩子來說,一切事物都是新鮮的,一切都要學習,包括交朋友、脫尿褲、新添一個還在襁褓中的弟弟或妹妹、分享玩具、穿衣服。隨著他成長并準備好進入由學校、老師和同學組成的一個嶄新世界,他將體會前所未有的獨立。你要稍稍撒點手,孩子才能向前邁進一步。你將不得不時刻調整你對孩子以及對自己的期望。這可能是一段既讓人激動不已又讓人一頭霧水的時期,要求你找到自己作為家長的初心,并第一次就孩子的教育問題做出決定。從現在開始,你選擇的一切——你是誰、你說什么、你做什么——都將對孩子產生深刻的影響。

我們和天下所有這個年齡的孩子的父母一樣,在引導孩子面對每一次新體驗時,挫折坎坷不斷,而他們一有進步,我們就非常珍惜自己的收獲。當我們寫下此文時,我們的幾個孩子,邁克爾和艾麗莎(南希的兒子和女兒)分別是26歲和22歲,愛麗絲和查爾斯(艾倫的女兒和兒子)分別是31歲和26歲,但養育他們的經歷仍然影響著我們今天的工作。自1997年以來,我們攜手并肩,共同管理著曼哈頓上東區的92街青年會幼兒園,分別擔任園長(南希)和副園長(艾倫)。我們的幼兒園成立于1938年,躋身紐約市最早的一批早教幼兒園,現在已擴展為能接受175名兒童和有35名教員供職的學校。盡管我們的幼兒園規模已經不小,但這里仍然保留著一種溫暖親切的氛圍,是一處培育孩子們想象力、創造力和智力的園地。

我們倆初次相識并不是作為教育工作者,而是作為鄰居。那是1981年的春天,我們都住在曼哈頓的一棟公寓樓里,照顧著各自的家庭。有一天,我們在樓里碰上了。當時,艾倫已經有一個5歲的女兒愛麗絲,同時肚子里還懷著老二。南希正懷著老大。我們在取郵件的時候發現彼此都挺著大肚子,于是就互相問了一個顯而易見的問題:“你什么時候生?”那年6月,艾倫生下了查爾斯。次月,南希的兒子邁克爾降臨人世。做了媽媽后我們都忙得團團轉,所以直到一年后才有機會重聚。那是在鄰居家兒子的生日聚會上,我倆的兒子都受到了邀請。就是在那里,我們兩人第一次開始了解對方。也是從那時起,就像很多年輕的母親一樣,孩子們玩到一起成了朋友,我們的友誼也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從一開始,我們就樂于分享作為新手父母的各種喜悅和煩惱。父母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往往過著比較孤立的生活,但我們很幸運。我們是鄰居,所以每當我們有事拿不定主意或是需要發發牢騷的時候,傾聽者總是近在眼前。我們的孩子年齡相仿,一起長大,一起經歷著同樣的成長階段。我們可以互相依靠。如果我們對自己的直覺沒把握,就可以去找對方談心。討論各自的經歷時,我們意識到,其實我們擁有相似的背景,對養兒育女的理念也很相近。我們都是在比較傳統的家庭中長大,在那樣的家庭里,有著始終如一的規矩和生活作息,父母對我們的態度和藹而堅定。現在,我們自己做了母親,正在學習我們父母身上那種務實的精神,同時我們小時候的生活結構不能再照搬,要加以調整才能適應我們作為職業女性的需求。我們深信,對孩子抱有踏踏實實的期望是一種實在的智慧。當他們到了學齡前階段,我們認識到紀律性在他們童年的生活中越來越舉足輕重。我們承認,養兒育女不可避免地要付出辛勤的汗水,但我們也樂在其中——孩子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充實,帶來歡笑,并賦予了我們一種全新的視角去看待這個世界。如今將近25年過去了,回首彼時,這段歲月仍是我們人生中最幸福的時光之一。

當我們還是年輕母親時,就已經開始從事教育工作了。我們初次見面時,南希是紐約霍瑞斯曼學校低年級部的一名教師和招生主任。艾倫的兒子查爾斯出生后,她開始在92街青年會幼兒園做兼職教師。當查爾斯和邁克爾到了入學年齡,他們就都去了這所幼兒園。南希的女兒艾麗莎很快也入園了。1990年,在艾麗莎即將畢業并進入幼小銜接班的那一年,南希獲得了幼兒園園長的職位。而艾倫在幼小銜接學前班擔任了17年的班主任,并在幼兒園夏令營部擔任了10年主任,后于1997年成為該園的副園長,我們也就此成為工作搭檔。

從共同擔任幼兒園園長的第一天起,我們就一致認為,我們的工作不僅是教育孩子,也是在幫助他們的家庭。我們的親身經歷讓我們了解,在孩子還很小的時候,他們的家庭在生活上總是面臨著一個獨特的挑戰期。我們希望能夠為學生家庭提供一個基本的引導和支持體系,就像我們自己的孩子還小的時候我們互相扶持一樣。天下父母在這段時期對信息的渴求,我們感同身受。這個年齡的孩子什么時候上床睡覺比較合適?孩子應該在多大的時候學會自己穿衣服?如何才能讓孩子收拾好自己的玩具?何時以及如何教孩子懂禮貌?對孩子的學習抱有什么樣的期望比較合適?如何立規矩、讓孩子承擔后果并形成作息規律?在孩子的一生之中,再沒有任何一個時期(也許青少年時期除外)會讓你面臨這么多千頭萬緒的新問題。即使你又生了第二個或第三個孩子,每個孩子也都不盡相同,需要你根據情況調整自己的期望和方法。

我們從事教育工作25年有余,在我們看來,學齡前兒童的父母要面對的問題,也是所有家庭一直以來都要應對的:脫尿褲訓練、為了睡覺時間而爭執、和兄弟姐妹相處,以及紀律問題。然而,在同一時期,我們也目睹了很多家庭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家庭生活的節奏變得越來越叫人抓狂。忙碌的不僅僅是父母,孩子也變得很忙。很多父母覺得幼兒也必須干點什么、拿出點成績,于是給他們安排五花八門的課外活動,并讓他們早早接觸到早教產品,一切都是為了給孩子一條“盡可能理想的人生起跑線”。家長似乎對自己缺乏信心,需要有人指導,他們為了避免犯錯或對孩子造成任何傷害而對專家洗耳恭聽。同時,我們也在課堂上發現了很多十年前比較罕見的行為表現——孩子們似乎變得更焦慮,更無法接受約束和成人的權威,同時也變得更容易過度亢奮。大概就在我們開始共事的時候,我們叩問內心:到底是什么發生了改變?為什么很多父母缺乏做一名好家長必須具備的基本信心?為什么父母對孩子的照料并沒有造福孩子?在和其他幼兒教育工作者交流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大家都遇到過類似的問題。

我們和同事及家長交流得越多,就越發現有三個主要原因導致了這種變化。

第一,家長倍感壓力。近十年來社會對于兒童早期學習和發展之重要性的強調尤為突出。這給家長造成了巨大壓力,卻不一定給孩子帶來好處。從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社會就鼓勵父母讓孩子開始學習,以提升他們的學習潛力。人們普遍認為,如果正確地激發孩子,如果孩子上“對”了幼兒園,并在5歲之前開始參加各種課外活動,他們就好像被送上了一條通往藤校的星光大道。很多家長覺得一定要給孩子創造這些優勢,才不至于讓孩子落后于同齡人。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已經不再有“鐵飯碗”這樣的說法,為此成年人必須獲取多種技能和資歷以保持競爭力。家長認為,即使是極其年幼的孩子,也應該為了“沖在前面”而投入競爭,這種心態可以理解。很多父母把自己在職場上的心得運用到家庭生活中,卻發現這些原則無法成功復制。每位父母都希望為孩子提供最優越的條件,希望孩子能受到好的啟迪,成為好學的孩子。為了讓孩子更有優勢,很多父母扮演起了經紀人的角色,打理著孩子排得滿滿的日程表,而不再真正花時間去陪伴孩子。孩子的每一天都被安排得很緊湊,必須拿出成績的壓力給整個家庭造成與日俱增的焦慮,尤其讓孩子感到緊張。我們告訴家長,高質量的早教經歷對幼兒來說就足夠豐富了。我們在學校看到,因為過多的課外活動而過度亢奮的孩子,其實在課堂上很難集中注意力,也很難成為一個好學生。

第二,社會瞬息萬變。父母開始變得焦慮困惑,其實是現代生活日益增加的風險和危險帶給人們的一種自然反應。在美國大部分地區,放任孩子在街上和其他孩子一起玩,或是讓孩子從朋友家自己走半個街區回家,都已經不再可能了。不安定的社會風氣是父母放心不下的主要原因。倒回幾代之前,女性從小就開始接受做母親的培訓。如今,就養育子女的日常責任而言,男性和女性要互相分擔并倚仗其他照看人幫忙分擔,他們沒有老一輩的經驗做指導或榜樣。大家庭的結構往往是七零八落的,祖父母和叔伯姑嬸住在天南海北,相距遙遠,所以當年輕的父母需要幫助時,總是感到孤立無援。越來越多的學校、社區、媽媽群和在線聊天室成了家長聚會的地方,他們可以在這里尋求建議并結識其他家長。

第三,家長對自己為人父母的直覺和權威缺乏信心。很多家長都認為在養兒育女這份工作面前,自己的見識有點捉襟見肘。這并不是說家長想推卸責任——在多數情況下,其實家長對孩子可謂呵護備至,整個家庭生活都以孩子為中心。但很多家長不自信,不相信自己有能力為孩子的發展提供積極的引導和影響。這些家長希望孩子快快樂樂,卻發現這種愿望并不一定能帶來一個快樂的家庭。家長告訴我們,他們不敢對孩子說“不”,害怕會扼殺孩子的創造力或傷害孩子的自尊心。但事實上,孩子需要成年人表達鮮明的立場,這樣他們才能學會面對失望,變得更有承受力,有信心自己解決問題,并能與他人和睦相處。然而,在過去的25年里,社會上充斥著各種令人困惑和互相矛盾的專家意見,指導父母如何做父母。關于如何打造輕松的家庭生活的書籍和文章浩如煙海。事實上,很多諸如此類的專家意見帶來的效果卻適得其反——這反而讓家長面臨最嚴峻困難的挑戰。難怪很多父母感到茫然。當你害怕“犯錯誤”時,你當然無法依靠自己為人父母的直覺。當別人告訴你,如果不按照某套法則去做,就會對孩子造成不利影響或者傷害時,你很容易就會懷疑你內心的直覺,找不到權威感。

作為園長,剛開始搭檔時,我們就意識到很多家庭需要我們幫助解決一些困擾他們的問題。于是,我們決定定期召開家長會。在幼兒園工作和在小學或高中工作相比,一大優勢就是教師、園長和家長幾乎每天都有對話的機會。事實上,早教工作者和家庭必須形成這種伙伴關系,為了每個孩子的最大利益而齊心協力。我們開家長會的目的其實是建立一個論壇,大家可以在這里討論孩子在學校的經歷,家長回到家可能面臨的問題或擔心的事情;討論孩子在每個年齡段會出現的典型發育特征;分享我們在課堂中觀察到的各種情況。我們要把論壇打造成一個充滿暖意和令人舒服的地方。我們按班級把家長分組,以便年齡相近的孩子家長能夠分享共同的問題。我們經常一起在會上討論家長在養育子女的過程中可以借鑒的實用方法和思路,討論家長應該對孩子抱有哪些符合年齡并和學校保持一致的期望要求。我們會給家長打氣,鼓勵他們傾聽自己心底的常識判斷,讓他們對自己的直覺更有信心。我們也說到了自己在撫養孩子過程中的各種經歷(有好有壞),給家長做參考。

和家長交談時,我們會提醒他們,對于孩子來說,父母就是宇宙的中心。父母有天然的權威,可以正向地影響孩子的發展,這是其他任何人都不具備的能力。養育孩子確實很辛苦,但也并不像很多父母想的那么高深復雜。當你投入時間陪伴孩子,而不是忙著給他安排各種培訓班時,你就能深入地了解孩子,也能更了解如何做好家長。你能了解到孩子在想什么,喜歡和厭惡什么,以及什么會讓他開心。你能了解到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當父母急于達成目標時,往往都忘了童年最單純的快樂應該受到足夠的重視——那就是讓孩子一個人玩或是和別人一起玩,和父母一起做些有意思的事情,或是建立別具一格的家庭傳統。當孩子有時間和父母相處、和自己獨處以及和他人相處的時候,你就給了他們學習、獲得自信和放松下來的時間。孩子能不能自得其樂,這對他們在家里以及在教室這樣的集體環境里能否健康成長并做好自己的事情至關重要。在家長會上,我們經常讓家長回憶自己小時候最快樂的事情。通常,家長的回答是“和小伙伴在公園里玩”“自己想象一個世界”“和奶奶一起做飯”。沒有人會說“去上小提琴課”或者“學法語”。我們提醒家長,這些令他們難忘的事情,也正是能讓孩子樂在其中、學到本領、伴隨他們成長的事情。我們一直鼓勵家長,不要給孩子安排太多活動,而是要學會做他們的家長,發揮家長的影響。

我們力所能及地給家長提供幫助和出謀劃策,對我們來說,這也是種傾聽。我們遇到的每一位家長都有自己獨特的育兒風格,并對如何養育孩子做出了不同的選擇。但是,在大家互相分享哪些方法管用、哪些方法不管用的過程中,我們很快就發現大家有很多共同點。最能給大家帶來鼓勵的,莫過于意識到這一點:只要為人父母,必然每天碰到相似的難題,這絕不僅是自己一個人要面對的問題。當你了解到,每一個4歲的孩子都會講大小便,或者3歲半的孩子一定會不斷挑戰你的極限時,你就不會覺得是因為自己有什么失誤才導致孩子有這樣的表現了。通過交流,家長不僅互相學習,還逐漸學會信任自己,相信自己有能力解決問題。他們發現,有效的辦法可謂形形色色,重要的是找到一種奏效的手段并堅持下去。大孩子的家長會告慰新手家長“別擔心,我也經歷過,孩子大一點就會好的”,并為新手家長提供切實可行的建議,幫助他們度過這個特殊階段。在家長會這個社區中,家長開始意識到孩子的發展過程必然伴隨著問題,這和家長的能力沒有關系。這樣的氛圍使每個人都能笑對自己的失敗。我們一再強調的是,為人父母是件令人謙卑的事情,所謂“十全十美”的家長并不存在,我們大可不必過于糾結。

在培養和扶持家長的這一過程中,我們造福了很多家庭。更重要的是,我們真的在課堂上看到了效果。例如,我們注意到,當父母對孩子有明確的管教約束時,孩子就更能聽從老師的指導。當孩子能按時上床睡覺,不需要應付太多課外活動時,他們會更開心,精力也更旺盛。當家長示范孩子如何自己穿外套或收拾玩具,投入時間教導孩子如何獨立時,孩子就能更成功地適應課堂,更加自信地面對老師。

家長會召開10年以來,能夠和這么多家長合作并學習他們的經驗,實屬我們的榮幸。本書收錄了我們小組中很多家長提出的建議——這些都是實用、有效和久經考驗的建議,來自那些已是“過來人”的父母。我們的目的是分享,而不是站在專家的立場上為大家建言獻策。我們的專業知識完全建立在我們和孩子、家長及老師合作的經驗上。我們不是什么心理學家,也不是醫生。哪些方法在孩子身上行之有效,來自我們親身的觀察,老師和家長都關心哪些問題,則是我們悉心傾聽后的發現。我們不是來給某派理念或理論搖旗吶喊的,我們主張的是腳踏實地,扎根于對兒童真正需要什么的理解,也植根于我們對“成年人怎么做才能給孩子最好的幫助”這一問題的洞見。我們倆加起來有59年的經驗,我們自己的孩子,和我們共事的老師,還有學校里數以千計的孩子和家長,都是多年來我們觀察、傾聽和了解的對象,我們獲得的經驗讓我們肯定了幾件事——我們所認識的那些充滿自信、擅于社交和智力過人的孩子,一定都得到了父母在以下這些方面的扶持:

●無條件的愛。

●對孩子的行為加以約束,也提出期望。

●規定明確的日常作息。

●家人經常一起吃飯。

●允許孩子經歷挫折和面對失望。

●幫助孩子解決問題并使之變得更有承受力。

●教導孩子尊重他人、有是非觀念以及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的重要性。

●要求孩子懂禮儀,最基本的要學會說“請”和“謝謝”。

●把家庭看作一個團隊。

●知道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所有能力都很重要,而不僅僅是學習能力。

●培養孩子形成健康的分離習慣。

●鼓勵孩子獨立并習得適齡的自理能力。

●留出家庭自由活動的時間。

●讓孩子有玩的時間和空間。

●限制課后活動的量。

●要理解,學校固然重要,但家庭才是最重要的。

●接受每個孩子都各有特點。

●給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

●做有意思的事情,保持幽默感,并且心里明白,天下沒有完美的父母。

你在本書中將讀到的一切也都是以這些為核心的。

我們寫作本書的初衷,并不是希望讀者拿來從頭到尾、一字不漏地學習一遍,而是希望在你有需要時,能有個參考。我們將這本書分為“學校”和“家庭”兩部分,因為我們堅信,當家長和老師齊心協力時,當學校和家庭對孩子保持一致的期望時,就會給孩子的茁壯成長創造最理想的條件。在這里要交代清楚的是,書中提到的“這個幼兒園”指的是92街青年會幼兒園。雖然在整本書中,我們提到了幼兒園里的很多孩子,但為了說明我們的觀點,我們改動了孩子們的名字并改編了很多故事。

我們希望,家長讀了這本書后,能得益于書中所提到的實用智慧。對于我們的建議,不必全盤接受,而是挑選適合自己的加以應用。你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也是最能影響他的榜樣。對于孩子而言,3~5歲是為他們的智力、社交和情感發展奠定基礎的魔法階段。但是,對于孩子需要什么,父母又可以做些什么來扶持這種成長,并沒有什么所謂的魔法。這用不著什么專門訓練,不需要給孩子報名參加額外的課程,也不需要讓你兩歲的孩子上“對”學校。在前文我們列出的幾點里面,你能做的兩件最重要的事,就是無條件地愛你的孩子,并對他們加以管教約束。我們相信每一位家長都能勝任這兩件事,但是你不必單槍匹馬地行動。家人、朋友、老師以及任何你信得過的人都可以和你同甘共苦,踏上這段不斷延伸、不斷演變的育兒探險之路。

主站蜘蛛池模板: 隆回县| 扎赉特旗| 兴山县| 滁州市| 保靖县| 枞阳县| 石楼县| 临夏市| 彭州市| 安丘市| 婺源县| 丰台区| 夹江县| 营口市| 宽甸| 张家界市| 新巴尔虎右旗| 六安市| 安平县| 永靖县| 始兴县| 曲阳县| 册亨县| 民丰县| 云霄县| 新竹市| 仙游县| 仪陇县| 安远县| 苍山县| 广丰县| 会昌县| 贵州省| 磐石市| 九江市| 金溪县| 武汉市| 凯里市| SHOW| 海伦市| 湖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