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投資學通識
- 彭興韻
- 2935字
- 2022-08-05 10:49:37
貨幣制度
沒有規矩,無以成方圓。貨幣的規矩就是貨幣制度,它是用來約束貨幣發行,維持人們信任的規尺。了解貨幣制度的演變,也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貨幣與金融。
金本位制
金本位制是指以黃金作為本位貨幣的貨幣制度。不少國家都曾實行過金本位制。在牛頓生活的時代,英國就規定每盎司黃金(約31克)兌換3英鎊17先令10.5便士。美國在1834年采納了英國的金本位制。1897年,麥金萊就任美國總統,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簽署《金本位法案》,就這樣,黃金在美國便成了所有貨物的一般等價物。
金本位制有幾種不同的變體:金幣本位制、金塊本位制和金匯兌本位制。
金幣本位制是以黃金為貨幣的典型金本位制。在金幣本位制下,金幣可自由鑄造和熔化。左拉在《金錢》中就描寫了熔化金幣的場景,“從早到晚,只要是鑄造的日子,便有一種金元的清脆聲音從地下發出來,因為那是鏟子在箱子中把金元鏟起來拋到坩堝里的聲音。……對這樣一種音樂,薩加爾滿意地笑了……這是他的幸運預兆”。
在金幣本位制下,直接以政府鑄造的金幣作為交易和支付工具。為了鑄造金幣,就需要有鑄幣廠。牛頓不僅是偉大的物理學家,還曾擔任過英國鑄幣廠的廠長,負責鑄造金幣。
但要直接將黃金鑄造成金幣,會占用大量黃金。黃金不足就會制約貨幣供給,帶來通貨緊縮。美國在19世紀后期就出現了這種情況,物價持續下跌給農民造成了極為不利的影響,布萊恩在總統競選中稱金本位制就是“黃金十字架”,凱恩斯斥責金本位制是“野蠻的殘余”,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艾肯格林稱它是“金色的鐐銬”。
于是,人們就想出了另一種辦法,那就是,黃金不直接流通,而是由央行發行以金塊為支撐的紙幣,這就是金塊本位制。這時,充當貨幣的是紙幣,不是金塊,紙幣是金塊的化身,一個成功的紙幣,背后一定有一個默默支持它的金塊!
金塊本位制有兩個重要的特點:其一,金塊本位制以紙幣作為流通貨幣,不再鑄造、流通金幣,但政府規定了紙幣的含金量,紙幣可兌換為黃金。其二,政府集中持有黃金儲備。根據《偉大的博弈》,美國財政部在1879年就按要求持有至少1億美元黃金,以隨時滿足黃金兌換的需求。但在1893年發生了恐慌,人們對紙幣信心下降,紛紛要求用紙幣兌換黃金,導致財政部持有的黃金儲備大幅下降,1895年2月初就只剩下相當于4 500萬美元的黃金了。是故,在金塊本位制下,紙幣不過是黃金的影子。
但人們要將持有的紙幣兌換成黃金,也并不總能成功。拿破侖發動戰爭后,英格蘭銀行的黃金就被大量擠兌,但英國政府卻拒絕黃金兌付。1797年,吉爾雷就給英國首相皮特畫了一幅諷刺漫畫,皮特正在親吻一位又老又丑的婦人(象征英格蘭銀行),又因英格蘭銀行于1734年遷到了倫敦金融城的針線街,于是,它便得到了“針線街的老婦人”的綽號。
金匯兌本位制是指以銀行券為流通貨幣,通過外匯間接兌換黃金的貨幣制度。1945年建立的布雷頓森林體系,就是典型的金匯兌本位制。參加該體系的各國,將本幣與美元掛鉤,實行固定匯率,美元則與黃金之間固定兌換比率,這樣,各國貨幣就與黃金實現了間接掛鉤。當時規定,每盎司黃金的價格為35美元,美國的央行——美聯儲有義務以該價格將黃金賣給其他國家。在該體系下,美元處在與黃金等價的地位,美聯儲也必須在金庫里保存大量黃金,乃至特里芬諷刺道,“人們走遍天涯尋找和開采黃金,竟然是為了把它們埋入更為壁壘森嚴的地窖”。
不過,這個制度非常脆弱。
原因就在于,市場上的黃金價格并不總是固定的。實際上,隨著需求和通脹上升,黃金的市場價格水漲船高。當金價超過35美元時,就產生了套利空間。其他國家央行先拿美元從美聯儲以35美元的價格買入黃金,再到市場上以更高的價格賣掉。如此往復,以很少的美元就能把美國所有的黃金消耗掉。那時,法蘭西銀行就是這么干的,更何況,戴高樂總統一直攻擊美元是“囂張的特權”。法國這么一來,美國又不干了,尼克松干脆關閉了黃金窗口,其他國家要來換黃金,門兒都沒有了!
布雷頓森林體系也就這樣瓦解了。
銀本位制
銀本位制是指以白銀為本位貨幣的一種貨幣制度。銀本位制的運行原理類似于金本位制,主要不同點在于,它以白銀作為本位幣幣材,銀幣具有無限法償能力,其名義價值與實際含有的白銀價值一致。
比如,美國1792年頒布的《鑄幣法案》主要以白銀重量而非黃金重量來界定美元的價值,當時規定,1美元相當于371.25格令白銀,1格令相當于0.06克。實際上,在整個中世紀,白銀是世界上的主導貨幣,只是到了18世紀,金幣才后來居上。
中國曾實行過銀本位制。早在漢朝,白銀就已逐漸成為貨幣金屬,到明朝,白銀已真正貨幣化,中國也成為全球的用銀之國。不過,中國實行稱量貨幣,也就是以白銀重量來計值,通常稱為銀兩。宣統二年(公元1910年),貨幣單位改為“元”,名為大清銀幣。辛亥革命后,銀幣上鐫刻著袁世凱的頭像,就叫“袁大頭”。此后,國民政府也一直實行銀本位制,發行全國統一的鐫有孫中山頭像的銀圓,一切公私交易,用銀幣授受。直到1935年,國民政府進行幣制改革,才宣布廢除銀本位制。
復本位制
復本位制指同時規定金和銀為本位幣的貨幣制度。在復本位制下,金與銀可以自由買賣、自由鑄造與熔化、自由輸出輸入。
復本位制是一種具有內在不穩定性的貨幣制度。
比如,法國實行復本位制時,金和白銀的鑄造比率是15.5:1——人們可從鑄幣廠獲得含有等值的黃金,或可用一定數量金幣換取其15.5倍的白銀。若世界黃金價格上升到了鑄造比率之上,就產生了套利的激勵。若金價上升到了只有用18克銀才能換取1克金,人們就會進口15.5克銀,將它造成銀幣,然后用銀幣換取含有1克黃金的金幣,并將其出口,在國外市場上再換回18克白銀。不考慮交易成本,通過套利,不僅收回了投資,還額外獲得了2.5克銀。只要市場比價明顯高于官方規定的鑄幣比率,就會一直存在套利激勵:套利者輸入白銀,輸出黃金,直到該國所有金幣都被輸出到國外為止。
相反,若市場比價跌落到鑄造比率之下,套利者就會輸入黃金,輸出白銀,直到后者從流通中消失為止。在復本位制下,“貴”金屬最終會退出流通,這就是“格雷欣法則”,俗稱“劣幣驅逐良幣”。
信用本位制
以貴金屬作為貨幣或貨幣發行的準備,使得貨幣發行量受制于貴金屬的擁有量。隨著商品交易范圍和交易量的擴大,金屬本位貨幣就難以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了,于是,紙幣本位便應運而生。紙幣沒有任何商品或貴金屬作為價值的支撐,純粹以國家強制力及其信用為后盾,人們在觀念上普遍接受,并以其作為交換媒介,它本身沒有任何內在價值,它的諸多職能,完全取決于公眾對紙幣發行人的信心,發行人對公眾信心的維護和自身信用的堅守。
由于紙幣發行不需要持有貴金屬作為準備,且紙幣的印刷成本極低,紙幣給政府通過調節貨幣量影響經濟活動提供了便利,但那些無節制發行鈔票的政府,通過惡性通脹掠奪民間財富。2008年津巴布韋就因過度發行貨幣而造成了惡性通脹,當地老百姓抬一箱子的沉重現鈔,只能換回一瓶啤酒。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紙幣又正在向電子貨幣過渡,貨幣純粹是賬戶的數字符號,人們在生活中也并不真正用紙幣作為交換和支付的工具,在發工資的日子里,公司的財務人員也不會讓員工去領取現金。
從這些意義上說,現代貨幣制度演變成了純粹政府信用本位貨幣,它全然以信任為基礎。正如英國歷史學家尼爾·弗格森所說,貨幣已不是金屬,而是一種記名信托。在這個電子時代,沒有什么東西不可以充當貨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