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耳曼中世紀文學
- (阿根廷)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 瑪麗亞·埃絲特·巴斯克斯
- 1938字
- 2022-08-01 16:53:21
烏爾菲拉
日耳曼文學的起源中,有一位哥特大主教,烏爾菲拉(Wulfilas,狼崽),生于公元三一一年,死于公元三八三年前后。他父親是個哥特人,母親是一個基督教俘虜;除了哥特語之外,烏爾菲拉還精通拉丁語和希臘語。三十歲的時候,他必須去君士坦丁堡傳教,在當地加入了阿里烏斯教派,這個教派的教義是否認圣子的永恒傳代以及他與圣父同質。當時他已經接受尼科米底亞的優西比烏斯的涂油,成為了大主教。不久之后,他就回到了自己的國家,在多瑙河北岸開始傳教,讓哥特人皈依。他的傳教事業進展得十分艱難。國王阿薩納里克信奉傳統的神明,命人用車拉著一個粗劣的奧丁神形象在國內四處巡游。遇到有不敬神的,就把他們拋入火中燒死。迫害愈演愈烈。公元三四八年,烏爾菲拉率領他的信眾、羊群和其他牲口群橫渡多瑙河,帶領他們來到一個偏遠地區,即今天的保加利亞。追隨烏爾菲拉的人遠離了兄弟姐妹之間的爭斗喧囂,在那里過上了安定平和的田園生活。
兩個世紀之后,歷史學家約達尼斯(1)在他的《哥特史》中寫道:“亦被稱為少數民族的其他哥特人,其實是一個人數眾多的民族,他們的主教和首領名叫烏爾菲拉,據傳說,是他教會了哥特人書寫;這些就是如今居住在歐可波利斯的哥特人。他們生性平和,生活貧苦,大多居住在山腳下,除了牲口、土地和森林,沒有別的財產。他們的田地果實累累,卻不適合栽種小麥;至于葡萄,他們中的許多人根本不知道世界上居然還有這種東西;他們只喝牛奶。”
烏爾菲拉的希臘語著作早已佚失,他的拉丁語作品也只留下他臨終之際不斷重復的一句祈禱詞:Ego Ulfilas semper sic credidi...(2)烏爾菲拉生平最重要的作品就是他用西哥特語翻譯的《圣經》。“他謹慎地略去了四卷本的《列王紀》,”吉本(3)注意到,“因為這幾本書明顯帶有激勵野蠻人嗜血本性的傾向。”在動手翻譯之前,烏爾菲拉不得不先著手創造即將用來寫作的文字。當時,日耳曼人主要使用如尼文字母,大概有二十來個字母,適合雕刻在木頭或金屬上,在公眾的想象中,這些如尼文字母與異教徒的巫術密不可分。烏爾菲拉從希臘文字母中借用了十八個字母,從如尼文中借用了五個字母,從拉丁語中借用了一個字母,還從不知道什么文字中借用了一個字母,充當字母Q,由此,烏爾菲拉創造出所謂的烏爾菲拉字母,或哥特字母。
烏爾菲拉版的《圣經》中的許多段落篇章被保留在所謂的Codex-Argenteus(白銀抄本)中,之所以這么稱呼是因為這個抄本的字母是銀質的,抄本的裝幀用的也是白銀。該抄本于十六世紀發現于威斯特伐利亞,目前保存在烏普薩拉。在意大利一座修道院圖書館中發現的再生羊皮紙卷中,人們找到了烏爾菲拉版《圣經》的另一些段落。(之所以稱之為“再生羊皮紙卷”是因為是把羊皮紙卷上原來的文字去除后重新把文字書寫在上面的。)
哥特語《圣經》是日耳曼語言中最古老的紀念碑。烏爾菲拉不得不克服重重困難。《圣經》遠不是一本書,而是一種文學。用武士和牧羊人的方言重現這部時而復雜時而晦澀的文學,應該說,首先是一項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烏爾菲拉下定決心要完成這項任務,有時候甚至顯得銳意而堅決。他非常自然地大量使用外來語和新詞匯,他必須先將語言“文明化”。他的文字為今天的我們保留了無數驚喜。在《馬可福音》(第八章第三十六節)中,他寫道:“人類究竟想干什么?他一邊欺騙著全世界,一邊將靈魂隨處丟棄。”烏爾菲拉把世界(cosmos,原意是“秩序”)比作美麗的家園。幾個世紀之后,盎格魯—撒克遜人則把世界譯成woruld(wereald,人類的年齡),把人類有限的時間與神靈無限的存在進行了鮮明的對比。對簡單單純的日耳曼人來說,宇宙和世界的概念實在太過抽象。
就這樣,通過烏爾菲拉這位約翰·威克里夫(4)和馬丁·路德式的遙遠先驅的著作,西哥特人成了歐洲第一個擁有本國《圣經》的民族。帕爾格雷夫(5)在解釋這個第一的時候,曾舉例說,將拉丁語文章翻譯成羅曼語,雖然二者非常相似,但這項工作仍然像拙劣的模仿和不敬的褻瀆那樣,充滿了不確定性。
在基督時代之前,日耳曼語早已分為三大類:東部的、西部的和北部的。北部的日耳曼語隨著維京人的語言得到了極廣的傳播,后來更是被維京人帶到了英格蘭、愛爾蘭和諾曼底,在美洲沿海和君士坦丁堡的街巷都能聽到這種語言;西部的日耳曼語后來演變成了德語、荷蘭語和英語,后者最終遍布全球;東部的日耳曼語正是烏爾菲拉為復雜的文學前景費心馴服的,卻永遠地消失了。日耳曼人的帝國命運也未能拯救這種語言。克維多和曼利克曾歌詠他們祖先西哥特人的榮耀,用的卻是從拉丁語衍生出來的分支——西班牙語。
(1) Jordanes(活躍于公元6世紀),哥特人歷史學家,致力于用拉丁文撰寫歷史。
(2) 拉丁文,我,烏爾菲拉,總是如此相信……
(3) Edward Gibbon(1737—1794),英國歷史學家,以所著《羅馬帝國衰亡史》而聞名。
(4) John Wycliffe(1330—1384),神學家、哲學家、宗教改革運動的先驅者之一。
(5) Francis Turner Palgrave(1824—1897),英國評論家、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