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耳曼中世紀文學
- (阿根廷)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 瑪麗亞·埃絲特·巴斯克斯
- 767字
- 2022-08-01 16:53:21
序言
本書試圖把三種文學起源的歷史進行匯總,這三種文學源自同一個根系,卻隨著歷史的滄桑變遷各自演變,和記載它們的文字一樣,最終走得越來越遠。這個共同的根源就是塔西佗在公元一世紀命名的日耳曼尼亞;這個名字就其本身而言,其地理意義遠不如民族意義,但是,與其說是一個民族,不如說是風俗、語言、傳統和神話傳說都較為接近的多個部族的集合體。克爾(1)曾注意到,日耳曼尼亞從未形成過政治實體,但是大陸上的日耳曼人的“沃丁”(Wotan)就是英格蘭地區撒克遜人的“沃登”(Woden),而在斯堪的納維亞人那里,又變成了“奧丁”(Othin)。我們所處的北半球主要受到羅馬和基督教的影響,創作史詩《貝奧武甫》的詩人對于《埃涅阿斯紀》一定不陌生,而在冰島文學中最重要的《海姆斯克林拉》(Heimskringla)一書的標題中,我們就不難看到翻譯過來的拉丁短語orbis terrarum(2)的影子。
鑒于年代久遠,材料幾乎完全陌生,本書并非一部歷史,而更像是一部選集。我們不應忘記,詩歌是很難翻譯的;任何一個現代的版本都無法完整地呈現原始文本中那種純粹而古老的韻味;擁有豐富輔音群的各種日耳曼語言,可以很好地表現出史詩那種粗獷的美,卻很難傳遞出抒情詩沉靜的甜美。通曉德語或英語的讀者,在研究古老的行文方式時不會遇到不可逾越的障礙。本書最后的參考書目對此也有所提示。
有不少優秀的、著名的文學史,其關于中世紀文學的段落我們也會在本書中呈現,無視它們將是非常荒謬的。但是,我們認為,更重要的是我們必須指出,本書的編寫理念及其實踐都直接建立在原始文本之上,除了烏爾菲拉版的《圣經》。
讀過薩迦的人都會在現代文學中找到它們的影子;研究撒克遜詩歌,甚至古代斯堪的納維亞游吟詩人的人,也會發現比喻中存在奇特的、巴洛克式的例子。
豪·路·博爾赫斯 瑪·埃·巴斯克斯
布宜諾斯艾利斯,一九六五年一月二十七日
(1) William Paton Ker(1855—1923),英國學者、散文家。
(2) 拉丁文,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