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應對:債券投資心理與行為作者名: 王健本章字數: 10401字更新時間: 2022-08-02 14:27:29
第1章
看大勢,不擇時
看大勢者不拘小節
看大勢者不逆勢
人們常說,農民靠天吃飯,其實我們做投資也一樣要靠天吃飯,順勢而動。春耕秋收乃自然規律,如果非要拔苗助長,那結果可想而知。做投資亦如此,市場的波動有其自身的規律,只要真正用心體會、觀察、總結,總能夠形成一套自己獨立的投資方法和體系,無論怎樣,都必須順大勢而為之。也許有人會說,農民冬天不也在大棚里種蔬菜嗎?那我們做投資也可以去抓階段性、結構性行情嘛!可蔬菜畢竟只是餐桌上的配菜,主糧還是要根據四季變化按時耕作的,且在大棚里種蔬菜需要更好的技術、更高的投入,你確定自己是短線技術高手嗎?你確定自己有足夠的安全墊或補倉資金嗎?配菜可以玩玩技術,但主糧還是要靠春耕秋收。
2015年是股票市場驚心動魄的一年,2016年又是債市驚魂、由牛轉熊的一年。作為債券市場的一名參與者,我不得不從內心深處去總結和反思2016年。以十年期國債收益率為標準來劃分債市波動的大周期,本輪從2013年11月21日啟動,至2016年10月21日,經歷了整整2年11個月的超級大牛市。以前債券市場一般都是熊一年、平一年、牛一年,而這次牛市史無前例,所以,人們習慣了買買買、收益率下下下。
對大趨勢的判斷遠比天天做波段賺小錢要更重要。如果天天只盯著一些消息或數據來做短線,不但心力交瘁,效果還不佳,到時就會“只見樹木,不見森林”。要做好投資,就要把目光放長遠,研究大勢。當然也不能眼高手低而不接地氣,如果剛入行,也要做些波段交易,培養下盤感,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在這個市場,絕大多數投資人都找到過好股票,也從來不缺席任何一次反彈,但絕大多數人年年虧損。
能夠發現機會的人很多,但能夠抓住機會的人卻很少:以天和周為單位看待收益的人,相信的是奇跡與運氣;以月和季為單位看待收益的人,相信的是天賦與能力;以年為單位看待收益的人,相信的是自然規律。
其實,做債券投資也很簡單,就是在適當的時候,選擇適當的久期,然后靜觀其變,在關鍵時候予以調整即可,沒必要每天瞎折騰。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尤其是在調整倉位的時候,經常會有個問題:要是賣掉后再買回來,豈不是零和博弈?的確如此,做債券投資一般不會像投資股票一樣,如果看見行情不好,就可以留著現金完全空倉。做債券投資,即使看空市場,也要配置債券在倉位里,是不會留現金在賬的。所以,就會給人一種感覺,你賣了再買不是等于沒動嘛。其實不然,我們調倉調的是什么?不是持券的量,而是持券的久期。也就是在保持持券量基本不變的情況下,來調整倉位的整體久期,或加久期,或降久期。
具體來講:在牛市中或牛市即將來臨時,如果你認為債券收益率要往下走,那么,你就要加久期。如何加?賣掉倉位里面的短債,買入長債。正常情況下,長期債券的收益率是要高于短期債券的。但是,往往機會來臨的時候,是資金面緊張、市場幾近崩潰的時候,往往長、短債券的收益率是倒掛的,這時讓你賣出高收益的短債,再去買低收益的長債,心里一定不平衡,甚至一時回不過勁來。賣短債時,不要怕被人宰,該甩就甩;買長債時,也不要老回頭看最高點或等待最高點,該搶就搶。
而在熊市中或熊市即將來臨時,如果你認為債券收益率要趨勢性上行,那么,你就要降久期。如何降?賣掉倉位里面的長債,買入短債。如果熊市還沒來,只是自己判斷市場很危險,熊市可能要來時,你就正好借著市場上多數人還沒有察覺之前,把長債都甩掉。假如你還不是很確定熊市到底來不來,那么,至少要利用市場的瘋狂,把流動性不好的長債甩掉(因為流動性差的券,只有在市場瘋狂時才有人買),留下或置換成流動性好的,這樣既不會踏空后面的行情,也可以在熊市真正來臨時及時變現賣出。如果熊市已經來臨或者你確定熊市要來,你就不要心存幻想,還想著市場再給你一次出逃的機會,即使給了,你也會因為貪婪而錯失。這時我們最應該做的就是甩券,從長到短甩,越長的越要早甩,堅決地去甩,尤其是在熊市的早期。因為市場還未形成一致預期,收益率上行到一定程度時,總有人覺得上得差不多了,就會出來收券,市場收益率也會短期向下修復,這時,就更要利用這個修復的時機去甩券,不要猶豫,該賣就賣。然后,用騰出來的倉位去配置短債或直接放回購,去賺錢的錢。
看大勢者不做逆勢交易,熊市中交易要做虧,牛市中交易要踏空。
熊市中不對回暖有幻想,每次回暖都是出逃的機會;牛市中不對回調有恐懼,每次回調都是加倉的機會。
熊市中管住手不抄底;牛市中管住手不下車。
當然,并不是說買入后就不動了,只要看對了趨勢,該交易也要交易(尤其是對于銀行這類大資金的底倉),但那一定是戰略性的調倉,是在牛熊轉換之際才做的必需動作。如果趨勢性牛市到來,那就可勁加久期,做長;如果趨勢性熊市到來,那就可勁降久期,做短。如果完成了戰略性調倉,那就不要再做自己以為的波段交易了,真是又累又不討好。
當看到大海,就不會在意池塘的是非了。
不看歷史看預期,不憑感覺憑數據。看未來,買未來
“看未來。跟歷史比,收益率的確處于歷史底部,但歷史是中國經濟高速增長階段,是擴張、繁榮階段。我們誰也沒有經歷過中國經濟增長中樞系統下移過程。當明后年經濟繼續探底,通縮加劇,貨幣政策繼續放松,現在2.8%的收益率是不是高了呢?不要跟歷史比,要看未來。”[1]
“不要跟歷史比,要看未來”,說得太對了,我自己也深有體會。以前總是說“收益都下到某某位置了,不可能再下了”“我感覺經濟沒有2009年金融危機時差,收益不可能再下了”“收益已經下了那么多,不可能再下了”……看長期是去對標上一輪或兩輪牛熊市的收益點位,看短期則是去對標前兩天或前兩周的收益點位。只是簡單地參照歷史,并沒有以當時的宏觀經濟環境、貨幣政策、資金狀況為依據,而是根據歷史數據“感覺”出來的,更多的是來自屁股決定腦袋的一種主動選擇而已,是心理上的一種不平衡:踏空了,沒有撿到便宜價,就想等價格更便宜了再撿,可等價格真掉下來變便宜了,又想著要么等更便宜點再撿吧。這就是貪婪的人性弱點在驅使著自己,都憑感覺,而沒有合理的邏輯推理依據。歷史是不會簡單重復的,市場的波動趨勢是由市場預期所推動的,而不是靠對標或套用歷史數據走出來的。當然,并不是說歷史數據不重要,我們從歷史數據中學習什么數據、什么情緒、什么預期會對市場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學的是它的本質,而不是通過表面的點位來推測未來的趨勢,機械地刻舟求劍。我們看的是未來,買的也是未來。
截斷虧損,讓利潤飛
在投資圈,我們常常會聽到這樣一段話:“讓利潤奔跑,截斷虧損。永不持有任何虧損的倉位,永遠在賺錢的倉位上加碼,這是交易的全部真諦。”我認為非常正確,因為有一段時間,明明看對了趨勢,但總是拿不住,只吃一點肉就跑了。于是那段時間我就把這段話當成了座右銘,指導自己的操盤行為。但實踐后發現,并沒有做到“截斷虧損,讓利潤飛”,因為當我想讓利潤飛時,市場由漲轉跌,不但浮盈全部回撤,而且還產生更大的浮虧。市場就跟知道我的想法一樣,當我沒有學到這一招時,我賺不到大錢,當我學到這一招時,反而連小錢都賺不到了。
截斷虧損,讓利潤飛。這個投資道理,大家都知道,但絕大多數的交易者卻正好相反——截斷利潤,讓虧損飛。為什么明明知道正確的做法,卻一直在錯誤地做呢?這就是理性與感性之間的矛盾。“漲了,有恐慌”的人性弱點驅使著我們,在有了一點利潤后,一有震蕩就搶著落袋為安,截斷了利潤;“跌了,有希望”的人性弱點驅使著我們,一旦被套虧損,就開始充滿希望地臆想“也許明天就漲回來了”,每天重復著這樣的白日夢,結果越套越深,讓虧損起飛。
這就是憑著感覺“截斷利潤,讓虧損飛”。我們也都知道要讓理性來戰勝感性,那么,理性又是什么呢?就是一個人的投資體系。任何一個投資體系都是紙面上的、理論上的,唯有執行才能讓其煥發出真正的理性之光。所以,要想做到真正的“截斷虧損,讓利潤飛”,不是靠一句口號、一種感覺,而是要建立投資體系、執行投資體系,才能做到真正的理性戰勝感性。
根據你的投資體系,計劃你的交易,交易你的計劃。因為每個人都會在交易時間被市場情緒帶動而做出不理性的決定,所以,你一定要在開盤之前冷靜的時候,按照自己的投資體系做好交易計劃,做好應對市場變動的投資策略,而不要在盤中臨時起意。如果做好了預測,計劃好了交易,那就要在交易時間堅決執行;如果猶猶豫豫,說明自己沒有想好,就不要在交易時間交易;千萬不要在交易時間臨時做出交易決定,要交易,一定要在盤前做好了決定。
看大勢(看信號,看原則),不擇時
我們常常因為0.25bp[2],錯失了25bp,因為25bp,錯失了整個牛市。做股票也同樣,因為錯過200個點,就在懊悔中錯過了2000個點。為什么會這樣?
最主要的就是犯了“回頭看”的錯誤。在正確的路上,永遠都不晚。我們應該先看大勢,順大勢,而不是整天糾結于小空間,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無論是踏空,還是被套,開始時心里都會很難受,甚至會與市場賭氣,這時千萬別讓這種怨氣蔓延,要截斷它。很好用的一招就是“試盤”。萬事開頭難,一切靠試盤。先用小量試盤的方式扭轉自己的思想。當我們踏空時,為什么我們往往看著價格一步步上漲,卻一直下不了手?就是因為一直沒有邁出第一步。如果自己通過小量試盤的方式下單買入,至少就會逾越自己的心理障礙。試想,先小量買入,如果真的不走運買在了高點,也只是小量,即使虧了,也影響不大,只要把止損位先設置好,虧損就是有限的;而如果賺錢了,那自己的信心就會大增,因為市場證明自己的操作是正確的,第二筆、第三筆就會跟上去了。
當市場上漲時,①空倉者害怕回調,不敢上車,一直期待著回調后再上(即使真的如期回調了,也會盼著多回調點再上);②持倉者也害怕回調,漲到一定程度,一有震蕩調整,就想落袋為安,提前下車。
當市場下跌時,①空倉者看到了希望,覺得終于回調了,可以撿便宜了,于是就沖了進去;②持倉者雖然后悔沒有在最高點賣出,但眼里也是希望,期待著反彈至前期的高點就賣出(當真的如期漲回去時,又盼著漲更多再賣出)。
如何避免呢?
針對市場上漲時的①,不回頭。不要期待回調后再上車,即使回調了,因為人性的貪婪,你也不一定能上去,在正確的路上永遠都不晚。
針對市場上漲時的②,抓主線,盯信號。牛轉熊的拐點信號不出現,就堅決不做空。另外要抓住投資的主線,不能被雜音干擾。
針對市場下跌時的①,盯信號。熊轉牛的拐點信號不出現,就堅決不做多。(例如2017年9月自己買入做多時犯下的錯誤。)
針對市場下跌時的②,不回頭。不要期待反彈后再下車,即使反彈了,因為人性的貪婪,你也不一定能下車,在正確的路上永遠都不晚。
好的擇時是不擇時
股市大佬馮柳接受《中國基金報》采訪時的一段內容很好地闡釋了“看大勢,不擇時”:
有朋友說,現在是熊市,等一等可以便宜三五個點,為什么不等等再買。我說那不是我的風格,我是心動即行動,我不會去猜到底會跌到多少,而是我能接受即可。當然,你事后看是可以便宜20%,你只看到這一次買貴了20%,但還有很多次你會比等待、猶豫的人買便宜20%,拉長時間來看,可能都差不多,但是可以減少80%的工作量和等待。
想找到一個更好的時點,其實是一種貪婪。經常有人來問我,怎么擇時,我說最好的擇時就是不擇時,只要是能接受的價格就可以。這樣會減少大量的焦慮和糾結,也不會給未來留下工作量。如果看好一只股票,認為在8~12元錢之間是可以買的,現在是10元錢,有的人會想,現在正在下跌,下個月還有不好的消息,可能會跌到8元,等它跌到8元錢再買,這實際上給自己留下了一個日后需要解決的工作。市場是很復雜的,它可能沒跌到8元,卻漲到了11元,你買不買?可能它還會到12元,你消耗的心力就會非常多,而且等待與觀測的過程會增加很多的心理需求,這些需求未來都可能會牽引和誤導自己。從大樣本的角度來說,如果時間足夠長、交易足夠多,這次等到了8元,下次就可能被迫在12元買,結果是差不多的。我很少從單個行為去考慮操作方式,更多是從系統的角度去看怎樣是最省事最持續的工作方式。
很多股票我買了都會跌,賣了還會漲,但我不糾結,因為我把自己從難題里解放出來,不給未來積累矛盾和工作。當下就立刻解決,不想要的股票就立刻賣,不去等反彈或更好的賣點,即便這樣會吃點虧,但會在其他方面補償你,讓你始終保持一個很輕松的心力狀態,不讓自己陷入看不見的麻煩中去。
上述投資理念非常精彩,“好的擇時就是不擇時”,我自己很多時候都是根據信號或原則看到了市場機會,但就是因為“想等一個更好的時點”,美其名曰“打出安全邊際”,而錯過了后面更大的機會,而且越錯過越后悔,越后悔越下不了手。
設定入場區域,不擇時
入場的時點可以是選擇某一點位的支撐或者突破,但是入場條件成立后,不應該是以一個點的概念入場,而應該是以一個區域的概念。
在入場區域內隨時入場,不必擇時,不必關心市場在這個區域內的漲漲跌跌。而且在交易計劃中就要寫清楚,入場區域在什么范圍,這樣就能在被證明錯誤或未被證明正確之前,更加淡定和從容,而不是讓每時每刻的市場波動牽引著自己的情緒上下波動。如果只是一個點的概念,那么在入場時點支撐或突破時,若沒有在機會出現后的第一時間入場,就會產生后悔感,進而不敢下手去追,而且這種感覺會越來越強烈。
例如,根據我的“區塊鏈”[3]投資策略,按照盈虧比的概念,在“順大勢,逆小勢”的操作中,只要回調過了區塊的1/3,在越過區塊1/3至區塊的區間阻力線之間,都可以順大勢、逆小勢地入場,不必關心在此區域內的市場漲跌,除非繼續調整到了止損位而止損。
另外,如果在區塊內,就還有1/2區塊來參考,但是突破區塊之后,因為沒有中短期的參照點,所以趨勢越延續,心理越沒底,趨勢越延續,越后悔不敢追。其實,應該勇敢地追上去,因為越強的趨勢,越不可能V字反轉,而是會出現W震蕩。為什么在趨勢中我們不敢追,就是因為擔心買在價格的最高點(收益率最低點)。假如我們知道,即使買在了最高點,市場也還會給你第二次解套出逃的機會,我們就不害怕去追了。本來投資玩的就是概率,既然知道大概率會解套,還怕什么。所以,區塊突破后,一定要敢追、一直追,直到區塊翻越,趨勢反轉。
要像做貨幣基金一樣“踏浪而行”
2016年10月21日債券市場調整之后,出現了兩次大型的交易性機會,而且都是在新聞推動下,暴跌之后出現的交易性機會。但是我并沒有很好地抓住。反思多日,突然想明白了一些。為什么自己在投貨幣基金時,敢在資金面緊、收益率高的關鍵時刻下重注,而在操作長債時猶豫糾結呢?或許有兩個原因:①組合久期整體比較短,即使犯錯,也能在最多120天內調整回來,敢嘗試;②在關鍵時點,即資金面緊張、收益率高企時,認為這個高點是未來一段時間內的最高點,所以就敢在這個時點下重注。
在貨幣基金或其他短債品種的實際操作中,可以這么操作:在資金面剛開始緊張時,還不需要下注,還要等,而且不能把手里的頭寸放超過7天,而是要放兩三天,甚至放成隔夜資金,就像一個獵人一樣,慢慢等待獵物進入自己的狙擊射程。在資金面全面收緊的第一天,也不要下注,因為此時往往不是收益率最高的時候,只有在第二天或第三天,融資方才會在心理上全面崩潰,會不惜成本地來平自己的頭寸。在恐慌情緒全面放大時,才能下重注,去配置較長久期的債券、存款或逆回購等資產,在這個收益率的最高點區間,來盡力拉長組合的整體久期,甚至可以不惜高成本,先借入短期資金,加杠桿來配置長久期資產,即使是短期倒掛也要把久期拉起來,因為你看到的是未來收益率回落后帶來的資本利得。實踐也證明,操作貨幣基金的這個策略還是比較好的。
但是,在判斷長債收益率時,為什么我們就縮手縮腳呢?在市場好的時候,怕收益率隨時反彈而看空;在市場不好時,又怕后面更加不好而進一步看空,總是看不到真正的機會。就拿2016年熊市調整后兩次大的交易行情來說,以十年期國債為例:
(1)2016年12月20日為3.37%,2016年12月31日為3.01%,8個交易日收益率下行36bp。當時的情景是,2016年12月15日美聯儲加息的當天,十年國債收益率上行12bp,十年國開債更是上行20bp。當天我嚇傻了,筆記題目就是“下落的刀子不能接,左側的交易不能抓”。但其實這才是買入的好機會,次日收益率便下行超過10bp。之后,又因為國海“蘿卜章”事件及資金面緊張的推動,12月20日收益率再次大幅上行至3.37%,但較12月15日的3.33%,也僅高出4bp,所以,即使是在12月15日當天配置,也是要大賺的。
(2)2017年2月6日為3.49%,2017年2月24日為3.29%,收益率下行20bp,而且還在下行的通道之中。當時的情景是,2017年1月24日(春節前3個交易日),央行提高MLF[4]利率,當天收益率大幅上行6.5bp,次日再上4.5bp,第3日上行0.5bp。就在上行幅度逐漸收窄、利空因素逐漸消化之時,春節后的第一個交易日2月3日,央行再次上調OMO[5]和SLF[6]利率,當日收益率大幅上行7bp,2月6日再上6bp,2月7日開始下行,一路下行了15bp。
從這兩次的交易行情中可以看出,越是事件爆發推動的行情,越是交易性機會的轉折點,正所謂“買傳聞,賣新聞”。其實,當新聞事件推動收益上行行情爆發時,除了當天收益率加快上行外,隨后收益率也就再向上發酵兩三個交易日,之后就會出現一波交易性的行情,收益率會出現一輪下行。這是不是跟自己在投貨幣基金時一樣呢,每次主動拉長久期,就一定是在資金面全面緊張的時候。資金面暴緊,給我帶來的并不是恐慌,而是高興和興奮,因為終于等到買入的好時候了。當然我并不會在全面暴緊的第一天就出手買入,而是要“讓子彈飛兩三天”,在第二天或第三天才開始配置長久期的債券或存款等資產,當然也不能等得太久,買入的時候窗口可能也就兩三天。為什么在負面事件爆發的兩三天內反而有買入的好時機呢?因為當負面因素由傳聞變為新聞時,大多數人都會明白其中的道理,這時市場預期打得最滿,極度恐慌的情緒會讓市場在短期內(兩三天)出現偏離均值的超調,這時就是買入的絕佳機會,千萬不可以隨波逐流,跟著大多數人迷失。要像投貨幣基金一樣,在市場最恐慌的時候,在利率暴漲的時候,讓自己眼里看到機會,而不是跟市場一樣恐慌。當然,也要分清楚是交易性機會,還是趨勢性機會。如果是短期交易性機會,那就要及時止盈;如果是趨勢性機會,那就要戰略性配置,全倉置換長久期資產,即使出現短期的浮虧,也不要怕,不要被震下車,堅決拿住。
貨幣基金的波段看資金面的緊張程度來定,而長債波段的機會就需要新聞事件推動,市場出現恐慌或瘋狂時,才能真正出現。大恐慌大機會,小恐慌小機會。
利率低時,放短錢買短債;利率高時,放長錢買長債。在資金泛濫、利率處于底部區域時,要放短期資金,來等待資金緊張、收益上升,在資金利率高的時候再放長期限的資金。債券投資也是這個道理,在收益率處于底部之時,通過賣出長期債券、配置短期資產,來縮短組合久期,而當收益處于頂部之時,就應該賣出短期債券、配置長期債券,來加長組合久期。當然,這需要你對收益的底部和頂部做出準確的判斷,但是,你必須首先知道這個投資策略是什么,知道遇到什么情況該怎么處理。即先判斷當前的利率水平是底還是頂,然后再采取“利率低時,放短錢買短債;利率高時,放長錢買長債”這個人人都知道但不一定人人都能做到的簡單債券投資策略。另外,在資金利率高的時候,尤其是在預期利率可能回落的時候,一定不要借長期債券,而是要縮短負債久期,加長資產久期。
貨幣政策就像放風箏
央行貨幣政策的收緊或放松,其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促進經濟增長。這就好比放風箏,無論是收線還是放線,其目的都是讓風箏往高飛。
我們在放風箏時,放線的目的是讓風箏飛得更高,但我們不能一味地放線,那樣風箏不但飛不高、飛不遠,反而會掉落。放線的速度要與風箏升高的速度保持一致風箏才能越飛越高,當然這只是最理想的狀態。當放線的速度快于風箏升高的速度時,就會有多余的線松弛下來,這樣風箏反而會下落,這時我們就需要逆著風收收線,把多余的線收回來,使其重新獲得自主上升的動力。之后就需要再次放線,讓其飛得更高,否則我們會把風箏拽落。
貨幣政策也是如此,央行“放水”的目的是促進經濟增長,但也不能一味地“放水”,那樣不但經濟沒有增長,還會導致嚴重的通脹。“放水”的節奏要與經濟增長的節奏保持一致,才能良性增長,但這也只是最理想的狀態。當央行“放水”節奏過快時,會有多余的“水”無法進入實體經濟以促進經濟增長,反而會造成本幣貶值、通脹加劇,并使經濟出現衰退,這時央行就需要逆勢收錢,把多余的錢收回來,穩住幣值,控制通脹。由于這個度太難把握,不知道到底收到什么程度能使得經濟正好獲得良性的自主增長動力,一不小心可能就會適得其反,把經濟拽過頭了,出現負增長。所以,一旦本幣貶值或惡性通脹被控制住,并且經濟基本面開始出現要掉頭向下的苗頭時,央行就會立馬“放水”,以避免經濟回落。
這個例子就能使我們更好地理解,央行為什么更多的時候是在“放水”,而不是在收緊,因為其目的就是要促進經濟的長期增長。就像放風箏一樣,目的就是要讓風箏飛得更高。
我們看2017年的“強監管,緊貨幣”,那輪貨幣政策收緊的原因是什么?不是因為出現了惡性通脹,而是因為美聯儲加息導致人民幣貶值,當然我們內部“放水”多是內因,否則也不會出現2016年的流動性陷阱、委外[7]橫行、資金空轉。既然本幣出現貶值,資本出現外流,那么,就會倒逼央行收緊流動性,回收社會上多余的資金,以穩定幣值。2016年末至2018年初,人民幣兌美元升值了約10.7%。我們再看2020年的貨幣政策,先是新冠肺炎疫情讓全球央行“放水”,國內也是貨幣政策加財政政策齊上陣,以抑制經濟停擺后的大幅下滑。當國內疫情得到控制后,央行貨幣政策便逐漸開始退出,由疫情時的寬松政策轉向了正常化的貨幣政策。其目的,一是不讓過多的資金在市場中空轉,二是給未來的政策留下空間和子彈。過多的資金不但對經濟發展無用,還會導致資金空轉和惡性通脹,這就是放的線太長太多,風箏不但飛不高,而且還會掉下來。
唯有站得更高,才能忽略細節、擺脫糾結
我們常常會被市場的波動影響著情緒,方向做對了,賺錢了,就開心一些,做錯了,虧錢了,就郁悶一些。為什么會這樣?因為我們看得太短了,太短視。站得低,就會過于注重細節,你只看到每天的波動,而不能從波動中跳出來看得更遠,自然心情就被行情的細微波動所帶動。
我們常常也會迷失在消息的海洋中不能自拔,很累,效果還很差。為什么?同樣是因為我們太關注細節,越是想抓住短期的機會,就越讓自己關注細節,就越迷失而看不清楚真正的大方向。不要被消息帶著走,要分析消息背后的本質。
“短期看邏輯,中期看資金,長期看政策”,我是完全放棄賺“邏輯”的錢的,因為很難獲得一手的信息,即使你獲得了,也不知道市場會如何發酵,發酵多久。所以,我們更多地需要看大勢。盤中的工作,不是刷消息、看新聞,而是找異常、找預期差、做研究,除非做好了交易計劃,按照交易計劃盯盤做交易,否則盤中不用刷新聞,只需要在上午收盤、下午收盤后,看看市場上有什么重要新聞,然后看看市場是怎么選擇來走的,以此來檢驗最小阻力線方向即可。
如何糾正這種糾結和左右為難下不了手的情況呢?唯有站得高一些,看得遠一些,才能忽略一些細節,才能擺脫糾結的心態。
債券市場每個季節都有最佳的策略,我們在工作時間就是挖掘季節信號,健全投資體系,并定期監控信號,給季節定位,只要季節不發生變化,大的投資方向就堅定不變。平時就要屏蔽市場的各種干擾信息。什么是干擾信息?只要不是你投資體系中的相關信息,都是干擾信息。不要看著新聞做交易,不要看著賣方報告做交易。此外,最關鍵的就是“耐心”,一定要有耐心:
(1)春天[8],金字塔式試盤性建倉,不要做波段。
(2)夏天,該持有的季節,一定要耐心持有,不要被小波動干擾,一定不要試圖賣出做個小波段,一定要耐心持有。
(3)秋天,等待中級調整后再買入,一定要耐心等待調整,“逆勢+順勢”操作,否則就會被市場情緒帶動著完全做反。
(4)冬天,堅持債基變貨基,耐心等待春天信號的到來。
總之,不用每天都關注市場的漲漲跌跌,被新聞所埋沒。確立了季節,就確立了策略,按照自己既定的策略進行操作即可,不必在乎每天行情的漲跌,更不要讓每天的行情影響自己的心情,甚至對市場的判斷能力;不要盯著什么時候剎車,要盯著哪個信號預警了。要在自己建立的投資系統下,真正做到盯盤無盤、心中有盤。
關注過多細節,放大人性弱點
越關注細節,就越不關注大勢,就越放大人性的弱點。
并不是說這些細節的東西不重要,我們經常會說,細節決定成敗。那么,哪些細節值得我們關注,而哪些細節又該完全拋棄呢?投資系統中有很多買賣信號,我們不能靠一些細節來操盤,那會讓你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細節的東西只是起到一個友情提示的作用,不要因為一點風吹草動就嚇得屁滾尿流,胡亂操作,一會兒買一會兒賣,完全沒有整體的戰略戰術,經常在人性弱點“漲了,有恐慌”的潛意識下,稍微來個小的異常,就產生了共振,認為市場要大調整了、要轉向了,完全不顧中觀的整體大策略,屢屢逆大勢犯下大錯。
對于一名專業投資者,操作就像是將軍排兵布陣,要有整體的戰爭策略,不能因為敵方的一些小伎倆、小騷擾就改變自己的整體作戰策略。可以用小股部隊(小量資金)去試探敵情,而不是在信心或市場情緒下,直接戰略性改變既定的方向和策略,這個犯錯的成本太高,而且一時很難調頭。因為你本來已經做了戰略性調整,即使發現自己做錯了,你的思想也一時很難改變過來,短期內你難以接受這個錯誤的、失敗的操作,只有碰到了踏空或被套太深,如跌幅為20bp~50bp,才會開始深深地懊悔。
我們決不能在自己人性弱點的驅使下,以偏概全,拿一個小細節作為我們買賣操作的依據。不要以為了解了些小細節,就比別人早發現或多發現了多少秘密,那都是花拳繡腿的小伎倆而已,不要把它當成法寶,它只是告訴你最近市場的情緒罷了。它會讓你猶豫糾結下不了手、回頭看,一個小的所謂的異常,就會把自己的人性弱點放大,進而被震蕩出局或誘騙上車。
按大策略、大方向走,不要在乎小的波動和細節。關注細節,會放大人性弱點。要想抓住長線大勢機會,就必須放棄短線細節波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