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掉牙”的中國畫
一篇《小顧聊中國畫》的前言
中國畫總給人種“老掉牙”的感覺……
鑒于這是一篇講國畫的書的前言,下一句顯然應該接:“其實不是這樣的……”
但我并不打算這么接,因為中國畫實在就是個老氣橫秋的東西。
一說起中國畫,總能讓人想到博物館昏暗櫥窗里發黃的宣紙,或者一手盤著核桃一手托著紫砂茶壺的老藝術家。
我對中國畫有一種很復雜的感情——心里明明知道它是美的,也知道它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好東西……但不知為什么,就是提不起勁來,更說不清它究竟美在哪兒。
我一直就很想寫一本關于中國畫的書,但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中國畫的“老掉牙”,一直都是阻止我動筆的最大障礙,似乎解決不了這個問題就沒辦法開始。
直到2020年的一個下午,我突然聽到了一個聲音,那是一個忽遠忽近的聲音,它對我說:
“時候到了,該寫了!”


那聲音來自本書的編輯,也是我的好友,他和我通電話時信號不大好。
如你所見,從那通電話之后,我確實開始動筆了。雖然依舊無法解決那個“老掉牙”的問題,但還是開始寫了。起初是抱著一種嘗試的心態,心想即使寫砸了……那也是編輯的責任。但真正著手之后,我發現自己居然開始喜歡上這“老掉牙”的東西了,“中國畫老掉牙”的困惑也已經不再困擾我了。當時我望著自己手中的紫砂茶壺,忽然意識到我也已經步入中年了——原來一直以來都不是中國畫“老掉牙”,而是我還太年輕。
“時候到了。”
這句話對我的編輯朋友來說,或許是他對市場的判斷;而對我本人,則是在說——我已經到了“老掉牙”的時候了,可以開始寫中國畫了。
聽起來好像有些凄涼,但其實還挺美妙的。就像忽然有一天覺得老歌變得越來越動聽,開車經過童年生活的街道時總有萬千思緒涌上心頭……我從來不敢想象這個讓我昏昏欲睡的“老掉牙”的東西,居然有一天會讓我愛不釋手。
這大概是中國人骨子里的東西,早晚會醒過來的。
我的生長環境導致我從小一直都在接受西方審美潛移默化的灌輸,因此稍微年長些,便順理成章地著迷于西方繪畫中的色彩、線條和構圖……但當我聽到那個“時候到了”的聲音時,卻又意想不到地喜歡起了(我幾乎從沒接觸過的)中國畫。我相信我并不是個例。

一個中國人是不可能到老死都不喜歡中國畫的。
如果你有興趣的話,不妨去看看中國現當代的藝術家們(包括那些鼎鼎大名的藝術大家),你會發現他們大部分也都是在年輕時崇拜西方藝術(油畫、水彩、雕塑),年長后幾乎不約而同地回歸到山水人文畫。年輕時對西方審美的追捧或許是沒有辦法的,畢竟各大美院考的都是西方人發明的素描;但年長后的回歸,則是一種控制不住的自發行為,這或許是中國藝術家逃不掉的宿命。
話題好像變得越來越嚴肅了……總之,我并不打算寫一本“自嗨”的書,更不想捏著你的腮幫子往你嘴里塞“好東西”。事實上我根本解決不了中國畫“老掉牙”的問題,但我知道要怎么面對它了——就像減肥的最終奧義就是接受自己的身材,中國畫對我來說就像一個酷老頭,它從來不會主動迎合你,但它一直就在那兒,一成不變,因為它知道總有一天你會愛上它的……
或許,看完整本書,你依舊對中國畫喜歡不起來……那也沒關系,說明你還年輕,那不是更好嗎?
那就再等一段時間,你一定會愛上它的……愛上這個“老掉牙”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