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結果都與你的童年有關
有一個眾所周知的兒童心理學理論認為,當父母關系陷入困境時,孩子們開始會有不同的行為表現。例如,如果父母很不堪地離婚了,那么其中一種情況是孩子很可能會以某種方式犧牲自己,也許是生病或發生意外;另一種情況是孩子可能會突然惹是生非,或者他的在校成績一落千丈。這一切都是孩子的本能的選擇反應,試圖幫助父母分散注意力,希望借此使他們將注意力放在家庭中更迫切的問題上。孩子們上演一幕幕的戲,希望能阻止父母爭斗,讓家庭至少可以有一段時間重聚在一起。
我們不難發現,在破碎或不和諧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在生活上也是跌跌撞撞。他們會認為父母的痛苦都是他們的錯,并且會采取相應的行為。當然,我們比較容易從別人的家庭中看出這股動能,但是,假設父母之間的關系十分惡劣,那么孩子的反應就會變得很極端,退縮、尿床、大哭以求父母的注意,或者表現得像個超級乖寶寶。許多“超級乖寶寶”長大后都會說他們有一個完美的童年,這意味著他們仍然活在逃避之中。
指點迷津
如果你的父母不快樂,在某個層面你很可能會認為這是你的錯,而且,你會用某種方式來調整你的行為以處理這份內疚。
誠如杰夫所言:“我是原生家庭中的壞孩子,蘇珊則是好孩子。我們雙方都將父母不快樂的那份罪惡感帶進我們的關系。我們都是如此,不過,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理解我們的父母,并且鼓起勇氣放下所有過往,做回那個有時好有時壞,但總是真實的自己。”
除非我們已經解決好過去發生的問題,完成了自我療愈,不然我們會將它們帶入我們以后的各種關系中。如今,我們就像一艘艘滿帆的船,船底卻拖曳著一座未被發覺的冰山。我們不知道自己為什么生氣或惹惱他人,還試圖在波濤洶涌的感情之海有所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