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處不在的虛假記憶植入
提到植入虛假記憶,大多數人馬上會聯想到洗腦,即精神控制。“洗腦”一詞最早出現在20世紀50年代,那時人類剛剛走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陰霾,許多人,尤其是大屠殺和慘烈戰爭的親歷者們都在反思,為什么平時善良淳樸的德國普通民眾會被納粹德國的宣傳機器所控制,犯下種族屠殺的滔天罪行?由于當時認知心理學還處于萌芽時期,對記憶的認識還不夠深刻,因此當時普遍的觀點認為,納粹德國通過控制信息的自由傳播,借助大規模的政治宣傳和強制再教育,成功地在大部分人的頭腦里植入了他們想要的觀點。
隨著科學的進步,特別是認知心理學的發展,人類大腦中的啟動效應被發現。“啟動效應”是認知心理學中比較專業的術語,對非專業的人來說不太好理解,但如果你拔過花生,那就很好理解了。
想象一下你站在一片花生地里,當你抓住花生的某段莖稈,使勁一拔,一連串花生都會被你從地里拔出來。啟動效應跟拔花生的過程很像。花生就像你的記憶內容,比如某個詞、某個人或者某個場景。當你看見某個花生露在外面時,你用力一拔,一連串花生都會被拔出來。也就是說,當你看見某個記憶內容時,你的大腦會自動聯想一連串記憶內容,就像拔出一連串花生一樣,只不過你根本意識不到這個過程。
舉個例子,現在的人每天都被各類廣告包圍,這些廣告的用詞往往非常簡單粗暴,比如“怕上火喝×××”。你可能根本就不信一罐甜涼茶能預防上火,但實際上,不管你信不信,“怕上火喝×××”這句廣告語已經影響了你的潛意識,讓你將嘴巴上長泡的疼痛感與甜涼茶聯系在了一起,而這種聯系是在你意識不到的時候自動完成的。所以說,廣告不需要你主動關注它們,只需要你的一點注意力,它們就會轉化為一種深層次的感覺,如果這種感覺長年累月地出現,你就會慢慢形成一種印象或者觀念,比如看到火鍋就想起那種甜涼茶。
其實,廣告就是最為常見的洗腦術,其核心在于繞開你的心理防線,通過在潛意識層面長年累月地灌輸,在你的腦海里制造出某種印象,從而影響甚至改變你對某樣事物的觀念。除了無處不在的廣告,虛假記憶的另一個源頭是互聯網。尤其是社交網絡,它不僅改變了信息的傳播模式,還徹底地改變了我們每一個人的記憶。在社交網絡時代,人們可以隨時在互聯網上與別人分享自己拍攝的影像,講述自己的經歷、印象和看法,也隨時都能看到互聯網上有關公共事件的描述和評論。
因此,我們不再完全擁有記憶的自主權。正如哈佛大學心理學系社會心理學家丹尼爾·韋格納所說,人類正生活在一個激烈的交互記憶時代。我們擁有的不是屬于自己的獨特記憶,而是通過與無數網民的互動制造出的一種共同產生、共同更新、共同儲存的群體性記憶。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自動把從互聯網上得到的記憶融合進來,并把自己原有的那份獨特記憶覆蓋掉,而且可能根本意識不到這個過程。華盛頓大學路易斯分校心理系教授亨利·羅迪格在其著作《認知天性》中給這一現象起了個非常形象的名字,叫“記憶社會傳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