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我能行”的感覺,需要切身的體驗
我們每個人的基因中都帶著“我能行”的基因。如果孩子所處的環境是安全的、積極的、自由的、支持性的,“我能行”的基因就會表達出來。比如,一個1歲多的幼兒第一次想自己吃香蕉,要吃香蕉就得剝去香蕉皮。此時,對家長來說有兩種選擇:一種是直接幫孩子剝開香蕉皮,把香蕉弄成小段,塞進孩子嘴里,這對成年人來說太簡單了;另一種是鼓勵孩子自己摸索著去剝香蕉皮,經過努力自己吃到香蕉。
單從結果來看,兩種情況下,孩子都吃到了香蕉。但如果從心理過程來看,家長的這兩種應對方式卻在孩子心中建立了兩種完全不同的感覺:前一種是“媽媽行,我不行”,后一種則是“我能行”。也就是說,最好讓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愿望,這樣可以增強孩子的自我效能感。父母如果強行幫助孩子,就會破壞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然而,要讓孩子建立“我能行”的感覺,不是家長嘴巴上說說就行了,而是需要家長創造條件,讓孩子自己體驗到這種感覺。當孩子做一件事遇到挫折時,要給予支持,而不能直接替孩子做這件事,更不能打擊孩子。
我曾經見過一位讓我印象深刻的爸爸。他和他的兒子一起參加一個親子活動,這個活動讓家長與孩子配合,先給長條形的氣球充氣,然后用最快的速度把氣球編成小動物的形狀。這位爸爸跟他的兒子配合得不錯,爸爸負責充氣,兒子負責編氣球。不一會兒,他們就完成了。兒子看著自己完成的氣球作品,非常自豪,緊緊地抱住爸爸,并高興地跟爸爸說:“爸爸,我是世界上最厲害的!”
有意思的是,兒子的話音剛落,可能是因為氣球里的氣充得太滿,兒子的作品突然“砰”的一聲炸了。兒子被嚇得抱著爸爸大哭。這時,這位爸爸卻說:“你剛才不是說你是世界上最厲害的嗎?氣球炸了就把你嚇哭了啊,別哭啦,男兒有淚不輕彈!”我聽完這位爸爸的話,很替這位爸爸感到惋惜。他本來有一次千載難逢的好機會,能夠讓兒子感到“我能行”,可惜的是,當兒子遇到挫折時,他的一番話不但沒讓兒子建立起“我能行”的感覺,還把兒子原來的自信也弄沒了。
實際上,這位爸爸的這番話讓自己的兒子感受到的并不是爸爸讓他堅強,而是爸爸說他不行。孩子年齡越小,建立自我效能感越容易,建立起的“我能行”的感覺就越持久;相反,隨著孩子年齡增大,建立自我效能感就會變得困難,甚至孩子還會建立起“我不行”的感覺,這種感覺將會伴隨孩子很長時間,甚至終生。
如果這位爸爸在兒子說“我是世界上最厲害的!”時,能夠用非常真誠的態度對他說“兒子,你就是世界上最厲害的!”,而在兒子被爆炸的氣球嚇哭時,能夠馬上將他摟在懷里,用非常關心的態度告訴他“別怕,爸爸在這里”,那么這位爸爸跟兒子之間的情感聯結就建立起來了。當兒子再次面對困難時,他既能想起爸爸對他的充分認可與肯定,又能想到,即使失敗了,爸爸也愿意接納自己。這樣一來,孩子的心理韌性就增強了。
那么為什么要讓孩子從小就建立“我能行”的感覺呢?原因很簡單:年齡越大,面臨的人生使命就越大。成年人面臨的是戀愛、結婚、生子、工作、理財和交際等重大使命,要完成好很不容易,而一旦失敗,代價會很大。相反,越小的孩子,面臨的人生使命就越小,成敗得失一般只有心理上的意義,而沒有那么大的現實意義。例如孩子上小學、中學時,那些小考試的成敗沒有太大的現實意義,把這些考試當作練習就好了。但很多家長卻像打了雞血一樣強迫孩子學習,搞得孩子從幼兒園起就像在打一場場生死大戰似的,在這種高壓之下,孩子的心理將會發育成什么樣子呢?
教育的目的不僅是讓孩子考出好成績,教育的重點不在于“教”,而在于“育”。美國著名精神分析學家科胡特曾說過:“父母是什么人比父母做什么更重要。”中國著名精神分析學家曾奇峰老師在著作中寫道:“很多父母問的與育兒有關的問題,都與怎么做有關。假如有一本包含所有‘怎么做’的書,你全部按照書上說的做,還是有可能會制造出一個有問題的孩子。而人格健康的父母,根本不知道這本書的存在,卻可能培養出一個健康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