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年皇宮禁地
一提到皇宮,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北京故宮。其實,中國的封建王朝歷史長達兩千多年,自秦始皇統一中國以來,大一統的封建王朝有近十個,每個封建王朝無不建有自己的皇宮。如漢代的長樂宮和未央宮、唐代的大明宮等皇家宮殿,在歷史上都赫赫有名,即使是在歷經千年后的今天,這些建筑仍被世人廣為傳頌。然而由于種種原因,多數皇宮當年的輝煌早已不再,只剩下荒廢的遺址和人們的無限追憶。
如今,中國封建王朝的歷史已經結束了百余年,帝國王者們也隨著宣統皇帝溥儀的逝去而永遠消失在歷史之中。然而,幸運的是,有一座皇宮卻被保留下來,它就是曾被稱為“紫禁城”的北京故宮。
故宮是北京城的中心,是明、清兩代皇帝的宮殿,也是世界上現存最大、最完整的皇宮建筑群。故宮于明代永樂十八年(1420)建成,在此后五百年的歷史中,明朝有十四位皇帝,清朝有十位皇帝,共二十四位皇帝在這里執政和生活。可以說,在封建王朝的最后五百年里,北京城都是帝國的中心,而當年的紫禁城便是中心的中心。
說起紫禁城,就不能不提到它的第一位主人——明成祖朱棣。
不管世人對朱棣本人的評價如何,以他在位時的功績論,明成祖可以稱得上是一代明君。永樂年間,社會安定、國家富足,后世公認這一時期為“永樂盛世”。而在朱棣所有的功績中,遷都北京和營建紫禁城是對后世影響最為巨大的兩件事。
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1360年出生于南京,八歲的時候,他的父親朱元璋攻占了元朝首都——當時被稱為“大都”的北京。朱棣十歲時被封為燕王,二十歲時赴北平(明朝建立后,北京的稱呼由“大都”改為“北平”)就藩。朱棣與北京,皇帝與紫禁城,從這一刻開始就結下了不解之緣。
從當時的情況看,朱棣已經到北平就藩,若無意外,他的一生都將與皇位無緣。如果歷史就這樣發展下去,皇宮紫禁城也許永遠不會出現在北京的土地上。但是,歷史就是因為它的意外而對世人產生了巨大的吸引力。朱元璋晚年,太子朱標以及比朱棣年長的秦王和晉王相繼早逝,歷史第一次給了朱棣當皇帝的機會。然而,朱元璋卻封了已故太子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新太子,他就是后來引發了不少猜測和爭論的建文帝。錯過一次機會的朱棣反而對皇位有了更強烈的渴望。朱元璋死后,朱棣起兵造反,經過四年的拼殺,最終攻占南京,成功登上皇位。此時,南京依舊是明朝的京城,而北京似乎又回到了北部軍事重鎮的時代。然而,沒有被歷史拋棄的朱棣,注定不會拋棄他的王興之地,他醞釀著遷都北平。
朱棣二十歲就任燕王,到1402年領兵攻占南京,在北平生活了將近二十年。一方面,在朱棣的心里,北平早已是他的家,有家的人誰不渴望回家呢?另一方面,失去政權的元朝統治集團還沒有完全瓦解,北部邊陲尤其是北平時常受到蒙古軍隊的襲擾,遷都北平不僅可以抗擊自北入侵的蒙古騎兵,還可以進一步控制東北地區,有利于維護全國的統一。于是,已經登上皇位的朱棣便開始籌劃遷都北平。永樂元年(1403),朱棣的皇位還沒有坐熱便下詔改北平布政司為北京行部,改北平府為順天府,為遷都積極做準備。
既然是京師就必然要有皇宮。北京雖然曾經是金和元的都城,但是皇宮的規模并不大,而朱棣作為一代雄才大略的英主,他需要的是一個氣勢恢宏、大氣磅礴的皇宮,只有這樣才能與帝王俯瞰一切的氣勢與威嚴相匹配。于是,永樂四年(1406),朱棣又下詔將于第二年五月開始正式在北京修建皇宮,這座皇宮就是后來聞名于世的紫禁城。
1407年,紫禁城正式動工修建。修建之初,從全國征集的工匠有十多萬人,役夫更是多達百萬人。因為按照朱棣的要求,紫禁城一定要盡顯氣派與富麗。在當時的社會生產條件下,這樣一個浩大的工程,沒有足夠的勞動者是根本無法完成的。與此同時,修建皇宮需要大量的名貴木材,這樣的木材北方很少,大多產自四川、廣西、廣東、云南、貴州等地。而建皇宮所用石料也要采自北京郊區或更遠的山區,最輕的石料往往也有幾噸重,大的石料甚至達到數百噸。就在故宮保和殿北臺基中央的御路上,我們可以發現一塊保存完好的云龍丹陛。這塊丹陛由整塊石料雕刻而成,石長十六點五七米,寬三點零七米,厚一點七米,重約二百五十噸。在這些因素影響之下,修建工程注定曠日持久并需要巨大的勞動量。在經過無數工匠長達十四年的艱辛勞動后,紫禁城終于在1420年建成。1421年正月,朱棣下詔正式改北京為京師,并在北京奉天殿接見百官,在南郊祭祀天地和祖先。遷都北京的偉大工程至此基本完成。此后,紫禁城一直是明、清兩代封建王朝的皇宮,直至封建王朝的完結。
可以說,紫禁城是幾百年前我國勞動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結晶。以當時的社會條件,能建造出如此龐大而卓越的建筑群,充分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才能。后世的建筑學家們無不驚嘆于紫禁城的設計與建筑,將它看作一個無與倫比的杰作,一個建筑史上的奇跡。這座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皇宮,南北長九百六十一米,東西寬七百五十三米,占地面積約七十二萬平方米,建筑面積十五點五萬平方米。它的四面建有高十米的城墻,一條寬五十二米的護城河環繞整個紫禁城,日夜守護著這座雄偉的皇宮。相傳,故宮內共有房間九千九百九十九間半,其實這只不過是個傳說。1973年,經過專家們的仔細統計,事實上,故宮現有房屋九百八十座,房間共計八千七百零四間。

保和殿后檐云龍丹陛俗稱“大石雕”,由整塊石料雕刻而成,為宮中石雕之最
紫禁城的城墻四面各設有一座城門,南面是紫禁城的正門——午門。在明代,午門外的廣場就是杖責犯有過錯的大臣的地方,“推出午門外斬首”的話一直流傳至今。這句話讓人們以為皇帝批示斬首的犯人就在午門外的廣場執行,其實這是一個誤會,真正的含義是將犯人推出皇宮在菜市口等地斬首。之所以提及“午門”,是因為在紫禁城的布局中,午門就是皇宮的正門,“推出午門”指的就是推出皇宮。至于天安門,其實是皇宮的外門。
午門還是皇帝發布詔書的地方,除了日常發布有關國家大事的詔書,每年十月初一,午門會舉行“頒朔禮”。頒朔禮是頒布次年歷書的儀式,在古代被視為國家大事,頒布的歷書將指引下一年的日期、節令、農耕等。儀式舊稱“頒歷”,至乾隆朝,為避乾隆皇帝名諱中的“歷”字,改稱“頒朔”。午門還會舉行“獻俘禮”,每遇到國家的重大戰爭,凱旋的將軍會在午門向皇帝敬獻戰俘,以示軍功。作為皇宮的正門,這里的一切都是為了彰顯皇帝的威嚴。
如果不仔細看,一般會以為午門只有三個門洞,其實,在東西城臺里側,它還有左右兩個掖門,在正面是不容易被發現的,所以有“明三暗五”的說法。也許有人會問,這么多門有什么用呢?如果是在普通百姓家,那自然是太過浪費了,然而,這里是皇宮,皇宮的氣勢與規矩終歸是不同的。
午門正中最大的門洞,平時只有皇帝才有資格出入。另一個有資格的人,就是皇帝大婚當天的皇后,而且皇后一生也就只有一次這樣的機會。帝王的家人獲得從午門正中走進皇宮的機會都如此難得,那么,作為皇室之外的普通人,是不是就一點機會都沒有了呢?其實,普通人也是有機會的,如果考生在殿試中考中全國前三名,即科舉考試的狀元、榜眼、探花,那么就有幸可以在殿試結束后從午門正中走出皇宮一次。而其他沒有考中前三名的考生,就只能從旁邊的門進去,再從旁邊的門出來了。
這一進一出的榮耀,對當時的人來說可算是一生中最耀眼的輝煌時刻。從此門洞進去的女人從此成為母儀天下的皇后,而從此門洞出來的男人們,也許就是日后治理帝國的國家柱石。
紫禁城的東門叫東華門,它靠近太子宮,是太子出入紫禁城的專用城門。到了清代,東華門也允許內閣官員出入,乾隆朝中期,一些年事已高的一、二品官員也可以從這里出入了。另外,東華門還是清代大行皇帝、皇后、皇太后的梓宮出皇宮的地方。
與東華門遙相對應的就是紫禁城的西門——西華門。西華門并沒有什么特別的作用,因為西華門外正對著皇宮園林西苑,所以,很多帝王、后妃游幸西苑花園,都從西華門出去。
紫禁城的北門是神武門,按布局來說,它是皇宮的后門,是宮內下人日常出入的重要門禁。清代每三年選一次秀女,備選者也是從這里的偏門入宮候選的。神武門上設置有鐘和鼓,由專門的部門——鑾儀衛負責管理。每天黃昏之后,便敲鐘一百〇八響,鐘聲響過之后,鼓聲隨即響起,這就是一更的開始。隨后,每過一更便打鐘擊鼓一次,黎明的時候還要鳴鐘報曉。如果皇帝住在宮內,黎明就不用鳴鐘了,以免驚擾勞累了一晚的皇帝。
城墻之內就是真正的皇宮了,城內宮殿建筑布局沿著由承天門(清代順治年間改為天安門)—端門—午門—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組成的中軸線向東西兩側展開。南半部分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為中心,再以文華殿、武英殿兩殿侍立左右兩翼,是皇帝每天舉行朝會的地方,稱為“前朝”。北半部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三宮及東西六宮和御花園為中心,即是人們通常所說的“三宮六院”,其外東側有奉先殿、皇極殿等宮殿,西側有養心殿、雨花閣、慈寧宮等,是皇帝和后妃們居住、舉行祭祀和宗教活動以及處理日常政務的地方,稱為“后寢”。此外還有齋宮、毓慶宮、重華宮等。整個宮殿建筑布局嚴謹卻不失大氣,既秩序井然又氣勢磅礴,寸磚片瓦、一閣一殿都顯示出皇宮無與倫比的壯美,映現著帝王至高無上的權威。
皇宮的平面布局嚴謹有序,形式上盡顯雄偉、輝煌、莊嚴、和諧,是中國古代建筑藝術的精華所在。整個建筑充分顯示了五百多年前的古代工匠們在建筑上的卓越成就,也表現了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
紫禁城不僅是皇帝理政和生活的場所,也是國家的政治中心。新皇帝的登基典禮就是紫禁城中最重要的儀式,它可以算是封建社會整個國家最重要的政治事件之一。紫禁城建成之后,皇帝登基典禮大多在如今的太和殿舉行,第一位在紫禁城舉行登基儀式的并不是它的第一位主人朱棣,而是朱棣的兒子明仁宗朱高熾。
1424年,明成祖朱棣病逝之后,早已被立為太子的朱高熾在紫禁城舉行了這座皇宮的第一次登基大典。
在典禮舉行之前,司設監、欽天監、尚寶司、教坊司等禮部直屬機關就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皇宮的后勤保障部司設監把皇帝的御座擺放在奉天門之上;負責觀察天象、推算節氣、制定歷法的欽天監推算出登基的最佳時間,并設定時鼓;尚寶司負責典禮設備的安置;教坊司負責儀式中的文藝演出。這幾個部門是明代籌備皇帝登基典禮的主要機構,典禮的準備工作幾乎都由它們負責完成。

紫禁城鳥瞰圖
登基當日的早上,朱高熾派遣禮部的官員分別到天壇、先農壇、太廟告知祖先,拜祭天地。登基大典由此拉開序幕。
登基“吉時”到達之時,鐘鼓齊鳴,朱高熾穿著只在特別重大的儀式中才穿的黃色袞服,緩步登上奉天門城樓,登基儀式正式開始。
朱高熾在奉天門上禱告天地之時,身著朝服的官員早已在奉天門前排隊等候,在鴻臚寺官員的引導下,他們經由金水橋進入紫禁城,在午門外的廣場上以“文東武西”的方式跪在御道兩側,等待皇帝從奉天門上禱告完畢下來。
從奉天門城樓下來之后,朱高熾在隨從人員的簇擁下進入登基的大殿就座。正在午門廣場外跪拜的大臣們這才站起身來依官階高低魚貫進入,依次對新皇帝上表道賀。然后,司禮太監宣讀即位詔書,確認朱高熾的新皇帝身份,明王朝的換代正式完成,洪熙時代就此拉開序幕。
這個儀式自明仁宗朱高熾之后便被確定下來,成為明代皇帝登基的定制,明朝后世皇帝大都沿用這套禮儀制度。皇宮紫禁城見證了幾乎所有明、清帝王登基時的榮耀。
歷史上,每一座皇宮的名字都有其非凡的意義,比如漢代的長樂宮和未央宮,就表達了劉邦對養尊處優的帝王生活永遠延續下去的美好希冀。
紫禁城的命名與中國傳統文化息息相關。古人將星空中的紫微星稱為“眾星之主”,視之為代表天帝的星座;又將星空劃分為“三垣二十八宿”,紫微星所屬的紫微垣位于天空中央,為三垣的中垣,被視為天帝的居所。因而,天帝所居的天宮即被稱為“紫宮”。
古代皇帝都以天帝的兒子自居,認為自己是天帝派到人間的神,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既然是天子,皇帝的居所應當與天帝的居所相呼應,皇宮也便被稱為“紫宮”。皇帝們希望自己身居“紫宮”,能夠如天帝般威嚴,江山永固。
同時,紫禁城的設計者出于保證帝王的安全、權威及威嚴的考慮,在規劃之初就考慮到了皇宮需壁壘森嚴,除了設置林立的哨崗之外,還建有十米高的城墻和五十二米寬的護城河,使進入皇宮難上加難。早在秦漢時期,皇宮就被稱為“禁城”。既是紫宮,也是禁城,因此,這座皇宮被稱為“紫禁城”。
無論紫禁城的名稱是如何得來的,這個名稱都是一個恰如其分的命名,不是因為代表天帝居所的“紫”字,而是那個“禁”字。
紫禁城是皇宮,也是禁地。
最先被紫禁城禁止在外的就是民間百姓。作為封建社會的普通老百姓,是絕對不允許靠近皇宮的,即使偷看一眼也許都會被逮捕入獄。畢竟,皇帝與百姓是天與地的差別,皇帝居住的皇宮不是普通百姓有資格靠近的。
然而,相比于皇宮外面的人無法進入而言,皇宮里面的人,也許更理解這個“禁”字的含義。
萬歷皇帝朱翊鈞是紫禁城的第十一位主人,1573年,年僅十歲的他就繼承了皇位,在位四十八年,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萬歷六年(1578),十六歲的朱翊鈞在皇太后的安排下和皇后王氏成親。這是萬歷皇帝的初婚。皇帝的婚姻,除了政治需要外,最重要的就是要盡快生下龍子,以延續皇家的江山社稷。然而,到了萬歷九年(1581),結婚已經三年的王皇后,還是沒有傳出懷孕的喜訊。通常情況下這也不是什么大事,畢竟夫婦二人都還不到二十歲,但是,急著要做祖母的皇太后卻等不及了。
萬歷十年(1582),皇太后下懿旨,要到各地挑選女子入宮。然而,當這份懿旨被當時的首輔張居正看到后,他卻提筆修改了懿旨,把挑選女子入宮改為挑選女子入宮冊封妃嬪。
“老謀深算”的張居正非常了解民間的疾苦,他知道,民間百姓并不愿意把自己辛苦養大的女兒送入宮里,因為皇宮是禁地,女兒進去之后,也許一生都將被錮深宮,不能再出皇宮一步。女子入宮,如果無名無分,就只能作為下人在宮中勞碌一生,甚至終老其中,再也無法與家人相見。但是如能被選為妃嬪,雖無自由,至少還能讓自己和家人享盡人間的榮華富貴。所以如果懿旨只說挑選女子入宮,百姓一定會把女兒藏匿起來,不讓她被選入宮,這樣的話,結果就會是“無人可挑”,或者挑不到“國色天香”的真正美女。
從這件事上就可以看出,并不是每個人都想進入皇宮,起碼很多宮女就非常向往外界的自由,即使她們被冊封為妃嬪,依然不能隨意出宮。她們雖人前顯貴,但是并沒有多少自由,而那些被冷落的妃嬪,一生只能與孤獨寂寞為伍,那種痛不欲生的悲涼是外人永遠也無法體會的。
紫禁城里的女人,無論權勢大小,與皇帝相比都永遠是皇宮中的配角。然而,即使作為一國之主的皇帝,雖身為紫禁城的主人,仍然要被這深深的皇宮和高大的城墻牢牢禁錮著,相信很多住在里面的帝王都曾向往過紫禁城外的自由世界。敢用實際行動打破這種禁錮的明代皇帝中,最有名的一位就是極具爭議的明武宗朱厚照了。
明武宗朱厚照,一個被后人唾棄、嘲笑、批判的帝王,一個好色、貪杯、尚武、行事荒誕不經的皇帝,卻是一個追求自由、敢于打破皇宮禁錮的勇者。朱厚照生在帝王之家,貴為天下王者,雖然身為紫禁城的主人,卻依然感覺到那無處不在的束縛,時刻想著沖出紫禁城。
朱厚照是明孝宗朱祐樘唯一長大成人的皇子,他的弟弟和妹妹都夭折了。因此,明孝宗對朱厚照非常疼愛,這也為朱厚照以后的任性妄為埋下了伏筆。
弘治十八年(1505)五月,明孝宗逝世,年僅十五歲的朱厚照在紫禁城即位,從此開始了他獨特的帝王生涯。
朱厚照登基時還是個孩子,他從小就頑劣成性,當他擁有至高無上的皇權后,他想的不是如何承擔皇帝的責任,治理好這個國家,而是想著如何利用皇帝的權力為所欲為,不受任何約束,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事。
即位之初,朱厚照就廢除了尚寢官和文書房侍從皇帝的內官,這樣做不是因為他勤勞,而是為了減少這些侍從對自己行動的限制。“經筵日講”是古代特設的專門為皇帝講解經史的御前講席,目的是讓皇帝增進涵養,保持德行,學習治國之道。經筵制度最早可追溯到西漢昭帝時期,到北宋時期形成定制并延續下來。到了明朝,除經筵制度外,又增加了日講制度,每天或者每隔幾天,文華殿大學士就要在文華殿為皇帝講課。明武宗年少貪玩,他經常以各種借口逃脫,自始至終也沒聽過幾次經筵日講。后來,自由慣了的朱厚照索性連早朝也不上了。他的這一做法開啟了明朝皇帝長期罷朝的先河,之后的明世宗、明神宗都曾長期不上早朝,對明朝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有人因此認定明武宗朱厚照是史上罕見的懶惰皇帝,其實,他只不過是一個追求自由、任性、個性張揚的孩子,他還不懂得做皇帝的責任和意義;或者他已經懂得,但是,與當那個責任重大的皇帝相比,他更愿意追求自我罷了。
朱厚照一點也不留戀象征權力和地位的金碧輝煌的紫禁城,他最喜歡待的兩個地方是豹房和宣府(今河北宣化)的鎮國府。
豹房是貴族豢養虎、豹等兇猛野獸以供玩樂的地方,元朝便有了這種風氣。另外還有虎房、象房、鷹房等。“房”又稱為“坊”,如羊坊、象坊、虎坊等,北京至今仍然存在這類地名。明朝的皇帝尤其喜歡豢養動物,并為此修建了許多飼養動物的場所,如虎城、豹房、鵓鴿房、鹿場等。
漸漸長大的明武宗朱厚照再也無法忍受枯燥乏味的皇宮生活,他的心思早已不在紫禁城的高墻之內了。于是,正德二年(1507),他命人在皇城西北修建“豹房新宅”以供自己休閑玩樂。經過五年的修建,到正德七年(1512),這個耗銀二十四萬余兩、有房間兩百多間的皇家游樂、辦公場所正式建成。從正德二年到正德十六年(1521)三月朱厚照駕崩,他一直住在那里。
很多人都說朱厚照是留戀豹房的歡愉才喜歡住在那里的。在豹房里,除了有明武宗最喜歡的動物——豹子之外,還有無數樂妓。每天,朱厚照都在豹房中飲酒作樂、虛度時光,絲毫不管民間的疾苦和國家的安危。
其實,豹房并不像后人想象的那樣只是明武宗荒淫享樂的場所,它也是那一時期大明帝國的政治中心和軍事總部。因為,朱厚照雖然貪玩,卻還知道處理國家大事。明武宗處理事情剛毅果斷,誅殺權宦劉瑾,平定安化王和寧王之亂以及在應州從容應對蒙古韃靼部落首領小王子率領的大軍都體現了他臨危不亂的良好處事能力。
其實,豹房是娛樂場所也好,是辦公地點也罷,在朱厚照的心里,那里就是一個他可以隨意說笑、隨意玩樂、不受任何約束的地方。在那里,他可以像一個普通人一樣,也可以有喜怒哀樂,也可以無拘無束,不像在紫禁城,總是有無形的壓力束縛著他的身體與靈魂。
除了豹房,朱厚照喜歡去的另一個地方就是宣府。因為武宗自幼習武,非常崇拜太祖和成祖的“武功”,所以,他一直夢想到邊關與蒙古軍隊進行真正的較量,成就一番豐功偉業。而此時一個人的出現更堅定了朱厚照巡行北方邊關的想法,這個人就是宣府邊將江彬。
江彬原本只是邊關一名普通的軍官,適逢京郊密云地區爆發劉六、劉七起義,朝廷調派邊軍前來鎮壓,他才得以進京。江彬勇猛好戰,在戰斗中身中三箭,即使一箭正中面門,他也毫不膽怯,拔掉后仍沖殺在前,后來因為軍功受到明武宗的召見。朱厚照自身也是尚武的性格,所以對彪悍勇武的江彬非常欣賞,就把他留在了身邊。
有一次,明武宗在豹房內戲耍老虎,這是一只早被馴服的獸中之王,然而,不知什么原因,這只平日溫順的老虎突然獸性大發,向武宗猛撲過來。武宗在慌亂之下,連忙呼叫身旁的錢寧救駕,然而,錢寧也被老虎的氣勢嚇住了,愣在旁邊畏懼不前,這時,同樣站在一邊的江彬及時出手,將老虎制伏,救了武宗一命。朱厚照十分感激江彬,從此對他更加寵信了。
正德十二年(1517)八月,在寵臣江彬的慫恿下,早就對紫禁城厭煩無比的朱厚照,不顧群臣的激烈反對,帶著自己的親信沖出北京城,來到了當時的邊關重地宣府。
朱厚照在宣府營建“鎮國府”,封自己為“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總兵官”,往來的公文都以“威武大將軍”的名號發布,并更改自己的名字為朱壽,后來又加封自己為“鎮國公”,讓兵部存檔,戶部發餉。
同年十月,蒙古韃靼部落首領小王子部又對宣府發動了軍事進攻,等待已久的明武宗終于有了一次大顯身手的機會。面對蒙古的五萬騎兵,明武宗親任指揮,從容調動軍隊,先以少量軍隊引蛇出洞,然后再逐漸增加兵力。由于明武宗指揮得當,打了整整一天的“應州之戰”,最終以蒙古騎兵的潰退而結束。
這次戰斗的勝利是明英宗“土木之變”后,明軍對蒙古騎兵取得的第一次野外戰爭的勝利。明武宗朱厚照率領數萬名普通的邊軍直接對抗五萬名蒙古精銳騎兵,并戰勝了蒙古騎兵。此后很長一段時間內,蒙古小王子都不敢進犯邊關,為邊關的和平與國家的穩定做出了貢獻。這是應州一戰最直接的結果。在這場幾乎被后人忘卻的戰役中,曾經“荒誕不經”的明武宗親自指揮布置,戰術正確,指揮得法,體現了很高的軍事指揮才能。應州大捷成為朱厚照一生中最為光彩的時刻。
正德十五年(1520)九月,南巡途中的朱厚照在江蘇淮安的清江浦釣魚時,不慎掉入水中,雖被侍衛救起,但身體卻大不如前。1521年,年僅三十一歲的明武宗朱厚照在豹房中病逝。
《明史》中先是夸贊了一下朱厚照的歷史功績——“手除逆瑾,躬御邊寇,奮然欲以武功自雄”。然后筆鋒一轉,說他“耽樂嬉游,昵近群小”,致使“朝綱紊亂”,國家幾近危亡。最后惋惜地說,假如朱厚照能像他父親孝宗一樣“制節謹度”,那么不僅可以把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還能在歷史上留下美名,也不至于被后世嘲笑非議。
縱觀朱厚照一生,“玩”字貫穿始終,“荒唐”似乎是他永遠擺脫不掉的標簽。據說,明武宗即位之初就搞起了惡作劇,在奉天殿里,把一只猴子放在了狗的背上,然后,點燃爆竹。受到驚嚇的猴子和狗四處亂竄,紫禁城的莊嚴因此蕩然無存。
也許,“問題青年”朱厚照就是要擺脫這種無處不在的“莊嚴”,他修建豹房,巡幸南北,從未在紫禁城中一本正經地做他的皇帝。也許,他與崇禎朝的長平公主有著同樣的感嘆——奈何生在帝王家?
在小說《紅樓夢》中,皇帝的賢德妃賈元春回賈府省親之時,隔著簾含淚對她的父親說道:“田舍之家,雖齏鹽布帛,終能聚天倫之樂。今雖富貴已極,骨肉各方,然終無意趣!”她稱皇宮為“不得見人的去處”。由此可見,一個“禁”字包含了皇宮中多少的哀怨。
如今,封建社會早已成為過去,曾經的皇宮禁地“紫禁城”也成為供游客觀光游覽的景點。那莊嚴高大的建筑群依然訴說著昔日的輝煌,當我們普通人有幸走近它時,我們所有的人都已實現了紫禁城曾經的主人朱厚照為之奮斗一生的對個性解放的追求,擁有了他向往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