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北京古跡史話
  • 竇欣平
  • 8129字
  • 2022-08-10 18:31:13

紫禁城中的家國傳奇

從營建到發(fā)展,從固守到變革,紫禁城承載了它的主人——皇帝的命運與傳奇。然而,紫禁城是博大的,如果只了解其宏觀發(fā)展史,我們看到的將僅僅是冰山一角。這里的每一處建筑都見證了歷史的發(fā)生,或是皇權榮耀,或是刀光劍影,那么多神秘都蘊藏其中。如此看來,宏觀之外的微觀歷史或許更加細膩而有趣。如今,當我們徜徉在紫禁城,眼前是當年皇家的外朝與內廷,雖然時過境遷,雖然建筑物不會說話,可是一旦我們了解了那里曾經發(fā)生的往事,紫禁城之旅就會變得不一樣,令人想起并沉浸于歷史的情境之中。

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皇帝的宮殿,始建于明永樂四年,建成于明永樂十八年,是我國現(xiàn)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筑群,占地面積為七十二萬余平方米,如果算上護城的筒子河,面積則多達一百余萬平方米。規(guī)模宏大的紫禁城并非徒有排場,面積雖大卻使用有序,城內建筑按功能、作用等被劃分為外朝與內廷,形成了合理而實用的結構布局,承載起皇權富貴與國運興衰。

明、清兩朝間紫禁城有幸迎接了二十四位帝國的主人。明朝有十四位皇帝,清朝有十位皇帝,都曾在這里執(zhí)政與生活,使紫禁城得以同中國的明、清歷史息息相關。然而,耐人尋味的是,這座一度承載帝國命運的紫禁城卻并非出自正統(tǒng),它的奠基人不是一個名正言順繼承大位的人,而是一個篡位的皇帝——朱棣。不知朱棣之外那二十三位明、清的皇帝是否有過思量,他們在一個篡位者奠基的皇宮內執(zhí)政與生活,是否代表了對篡位的認可?抑或是對皇權的血腥之爭熟視無睹?不管他們是否在意朱棣的過去,也不管紫禁城如何恢宏、雄偉,它最初的主人那段篡位的歷史都是紫禁城無法抹去的時代記憶。

元惠宗至正二十八年(1368),明朝開國皇帝太祖朱元璋滅元稱帝,將首都定在了南京。此前作為元大都的北京城,失去了至高地位。

作為一個育有二十六位親生皇子的皇帝,朱元璋的福分不淺,他算是歷代帝王中最為多子的一個。隨著年歲不斷增高,朱元璋開始著手安排自己的身后事,其中最重要的一項任務就是立儲。對于日后皇位繼承人的考慮,“內有仁君,外有強藩”的思想對朱元璋的影響十分明顯。他建立明朝政權以后,為鞏固朱家王朝,已設計出一套獨特的封建制度,分封諸子為王,各統(tǒng)兵三千至一萬九千不等,駐守在各地及邊境要塞。朱元璋的二十六位皇子中,除長子朱標和早死的皇子朱楠外,其余二十四子均被分封為藩王。“強藩”已確立,只待繼承皇位的“仁君”。而皇長子朱標生性仁慈,正是朱元璋心目中“仁君”的理想人選,恰好朱標又是嫡長子,將他立為太子成為理所當然之事。然而造化弄人,被立為太子的朱標身體卻十分孱弱,還沒等到繼承皇位,便于洪武二十五年(1392)四月因病不治身亡,使年過六旬的朱元璋遭遇了“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的慘景。

儲君之位虛懸,令飽受喪子之痛的朱元璋身心疲憊。按照傳統(tǒng),太子薨逝或被廢,可在其余皇子中擇賢立儲。二十余位皇子中,當然有可選之人。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1360年出生,十歲時被分封為燕王,二十歲即前往北平就藩。北平就是元朝的大都,被明軍攻陷后,改名為北平。朱棣前往北平就藩開啟了傳奇人生的序曲,為日后起兵造反、遷都北京、營造紫禁城埋下伏筆。在當時,朱元璋雖然喜愛和重視相貌奇?zhèn)サ闹扉Γ麉s深受立儲立長原則的影響,并未將朱棣推上太子之位,而是將死去太子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立為“皇太孫”,讓他入居東宮。這樣的決定自然令眾多駐藩的皇子深感失望,然而太祖在世時,天下依舊維持一片祥和,及至朱元璋駕崩,情況就變得難以預測了。

明太祖在位三十一年,1398年閏五月駕崩,二十一歲的皇太孫朱允炆隨即繼位,定年號為“建文”。新登基的建文帝不會想到,皇權對他而言,僅僅是一場過眼云煙,短短幾年便將易主。事實上,他對自己能否穩(wěn)掌皇權早已充滿憂慮,或許是始于他成為皇太孫的時候,或許是在他登基大位之際。不管怎么說,駐藩的叔叔們勢力強大,已在他的心底留下?lián)]之不去的陰霾。據(jù)記載,太祖在世時,身為皇太孫的朱允炆就曾向朱元璋表達過對諸王的擔心,還提出了“以德爭取其心,以禮約制其行。如果無效,削他的屬地;再無效,改封到別處。這樣再不知改悔,就只好舉兵討伐”的謀略,得到太祖的首肯。的確,朱允炆的擔心不是沒有道理的,明朝的分封制度產生了積極作用,卻也存在一定弊端。它雖然使親王為帝室屏蔽了外藩的侵擾,降低外藩作亂的可能,卻也為藩王提供了養(yǎng)精蓄銳的可能。由于備邊的需要,各個藩王都在積極練兵,時有“戰(zhàn)事演習”,軍事實力不可小覷。正因如此,繼位后的建文帝很快便著手實施削藩,周王、齊王、代王、岷王、湘王等多位親王相繼失勢,或“闔宮焚死”,或被廢囚禁,無不落得悲慘下場。

遠在北平的燕王如何能夠安心?出于自保的需要,朱棣開始在北平的燕王府后苑加緊練兵,同時大量鑄造兵器,以備不時之需。建文元年(1399)七月,建文帝下旨捉拿燕王朱棣,北平布政使張昺、北平都指揮使謝貴奉旨帶兵擒拿燕王,卻被朱棣設計擒殺。當天夜里,北平城便被朱棣控制,他隨即以“清君側”為名誓師造反,將軍隊稱為“靖難軍”,同時廢除建文年號,改稱“洪武三十二年”。可以說,朱棣起兵造反也是迫不得已,他畢竟不想同其他親王一樣,被自己的侄子解除兵權、禁錮牢中。然而,朱棣也對起兵充滿擔心,他畢竟軍力薄弱,如果內地大軍前來圍剿,靖難軍必敗無疑。

歷史是奇妙的,這種奇妙便在于它的詭譎多變。起兵后的朱棣雖然取得了短暫的勝利,但與內地大軍相比畢竟實力相差懸殊,特別是建文帝委派的盛庸、鐵鉉等將領精于用兵,因此靖難軍不斷遭受重創(chuàng),甚至在“東昌戰(zhàn)役”中精銳部隊損失殆盡。依當時的形勢來看,靖難軍必敗,燕王朱棣更無法保全性命。然而,建文帝的“仁慈”卻為他自己挖掘了墳墓,也給燕王帶來了生機。建文帝曾告誡征討叛軍的將士說:“毋使朕有殺叔父名。”這樣的話,無疑成為燕王的“擋箭牌”,他多次陷入重圍,終能死里逃生。如此看來,燕王三次出師換得三次兵敗,仍然敢于第四次出師就不足為奇了。建文三年(1401)十二月,朱棣第四次出兵。他總結了前三次兵敗的經驗,繞過朝廷重兵把守的城市,曲折進兵,直撲南京。建文四年(1402)六月,燕王大軍抵達南京城下,原本堅固的城池卻因為金川門守軍的投降而快速淪陷。朱棣雖占領京師,卻不敢攻占皇宮,否則,他所說的“清君側”便不攻自破,必將激起忠臣義民更深的反感。朱棣尚在皇宮之外,宮內卻已經起火。不久后,朱棣宣稱建文帝在宮中“自焚身亡”。據(jù)說,建文帝并未死亡,而是在京師淪陷時化裝成和尚逃出城,他去向何方則成為千古謎案。

篡位的朱棣獲得了皇權,稱建文四年為洪武三十五年,次年改年號為永樂,史稱朱棣為“永樂大帝”。正是這個永樂大帝,使明朝的京城最終由南京遷往北京,紫禁城才得以營建。

明清時期的紫禁城分為前后兩大部分。

前面一部分稱為外朝,是皇帝召見大臣商議國家大事和舉行重大典禮活動的場所,以中軸線上的三大殿為中心,文華殿、武英殿等為兩翼。三大殿的名稱最初沿用南京宮殿的舊名,由南至北依次為奉天殿、華蓋殿、謹身殿。三大殿建成不久即遭火災,重修后又在明代兩次遭遇火毀與修復,三大殿的名稱也在明代嘉靖年間分別改為皇極殿、中極殿、建極殿。清代的紫禁城沿襲明代皇宮的規(guī)制,只是更改了三大殿的名稱,也就是沿用至今的稱謂: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外朝的正門名為奉天門(太和門),是明朝皇帝上早朝御門聽政的地方。太和殿作為明清皇帝舉行盛大典禮的場所,每逢皇帝即位、大婚、萬壽節(jié)(皇帝生日)、元旦、冬至、派將出征、冊立皇后等,皇帝都要在這里接受王公大臣和百官的朝賀。舉行盛大典禮前,皇帝要先到保和殿更換禮服,在中和殿接受執(zhí)事官的朝拜,而后才會進入太和殿。此外,中和殿還是清朝皇帝每年舉行耕籍禮之前,閱視農具、谷物等器物及糧食的地方。而保和殿則是清朝皇帝舉行“國宴”款待“外藩”大臣的地方,從清代乾隆五十四年(1789)起,更成為科舉考試中殿試的場所。

紫禁城后面一部分稱為內廷,是皇帝處理日常政務和后妃、子女們居住的場所。中心軸線上由南向北依次為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軸線東側有齋宮、東六宮,軸線西側有養(yǎng)心殿、西六宮。此外,內廷的東側還有奉先殿、寧壽全宮,西側還有慈寧宮等宮殿建筑,是皇家祭祀和太上皇、太后、太妃們居住的場所。高墻與宮殿,構成了后廷極為緊密的格局。然而,高聳的朱墻豎起的只是建筑上的屏障,真正令人生畏的則是大內森嚴的制度,使進入紫禁城的后妃們終生與世隔絕,雖有千門萬戶,卻只能冷冷清清過時日,實為封建社會皇家內苑的悲哀。

紫禁城平面圖

外朝與內廷,既是主宰天下的“國”之核心,又是皇帝的起居之“家”,在紫禁城內實現(xiàn)了統(tǒng)一。“國”與“家”之間的緊密聯(lián)系與區(qū)隔差異,正是封建制度下中國社會最高權力中心的真實寫照。紫禁城內發(fā)生的故事已成為中國明清歷史中的重要一頁,那么神秘,那么有傳奇色彩。

作為明朝和清朝初期皇帝處理政務和居住的場所,乾清宮在內廷中的地位非同一般。諸多影響天下政局的重大決定都從這里發(fā)出,乾清宮是權力中心的中心。乾清宮內有“正大光明”匾,匾后曾是放置“建儲匣”的所在,見證了清朝立儲制度的發(fā)展。儲君,即皇位繼承人。立儲,即確立皇位繼承人。清朝皇位繼承制度與其他王朝迥然不同,先后出現(xiàn)貴族公推、皇帝遺命、公開建儲、秘密立儲的曲折變化。

努爾哈赤是后金政權的締造者,其身后就有個汗位的繼承問題。他于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十一日病逝。由于他生前并沒有確立太子,臨終也沒有留下傳位遺詔,因此汗位繼承人需依靠八和碩貝勒舉行會議來推舉。汗位易人,往往充滿激烈復雜的斗爭。在諸王、貝勒的推舉會議上,皇太極被推選為后金國新汗,登上大位,第二年改年號為天聰元年。天聰十年(1636),皇太極改年號為崇德,定國號為清。皇太極一生征戰(zhàn),病逝于崇德八年(1643)八月初九晚十時清軍入關前夕。由于他臨終前未確立繼承人,其弟睿親王多爾袞與長子豪格爭位不下,彼此陳兵示威。面對爭奪皇位的雙方互不妥協(xié)的局面,善于變通的多爾袞提出了動議,擁立皇太極第九子福臨為帝,由多爾袞與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共同輔政。這個提議最終得到了各方勢力的認可。順治皇帝六歲登基,真正的權力仍掌握在睿親王多爾袞手中。可以說,皇太極和順治皇帝繼位,都不是先皇指定,而是諸王、貝勒們出于政治平衡的考慮加以推薦的結果。這種公推的制度成為清朝最早的皇位繼承制度。

乾清宮,是帝王的居住之所

順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二,順治皇帝感染天花。由于病情急劇惡化,順治皇帝自知命不久矣,至初六日,病體越發(fā)沉重,便連夜緊急召見了禮部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學士王熙和原內閣學士麻勒吉,在養(yǎng)心殿口授了遺詔,立八歲的皇三子玄燁為皇太子,繼承帝位,命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為輔政大臣。這種皇帝遺命確立皇位繼承人的制度避免了對皇位的爭奪導致的互相殘殺,保證了皇權順利過渡,但減弱了諸王、貝勒等大臣參與決策的機會。

康熙皇帝吸取前朝歷史教訓,為避免因為爭奪皇位而使政權瀕于崩潰的危險,也為了強化皇權,他推行公開立儲,在皇子中確立繼承人。然而,繼承人公開也帶來許多問題,如皇太子與皇帝發(fā)生權力沖突、太子與皇子之間的矛盾加劇等都成為此種制度的弊端。于是,從雍正皇帝開始,創(chuàng)立了秘密立儲制度。皇帝在位期間確定皇位繼承人,將繼承人的名諱寫于兩份傳位詔書上,分別藏于兩個密匣中,一份置于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之后,另一份則留于皇帝身邊。一旦皇帝駕崩,便由宣詔大臣共同拆啟詔書,兩份詔書一模一樣,便可根據(jù)詔書中的繼承人確立新君。秘密立儲制有很多優(yōu)點,該制度會鞭策皇子們嚴于律己,避免了皇子之間為謀求皇位而明爭暗斗,也不會使皇太子在知道自己成為繼承人以后放松對自己的嚴格要求,還避免了太子與皇帝權力上的沖突。而缺點則是由于皇帝一人決定皇權繼承人,一旦選人不當,便會影響后世。不管怎樣,雍正皇帝創(chuàng)立的秘密立儲制度,是對皇嗣制度的創(chuàng)造性改革。雍正皇帝之后,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四位皇帝都通過秘密立儲制度登上大位。咸豐皇帝二十歲登基,在位十一年,三十一歲病逝,是清朝通過秘密立儲制繼承皇位的最后一位皇帝。

可以說,自雍正皇帝設立秘密立儲制度以后,在眾多皇子的眼中,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背后是一個充滿無限希望的地方,一旦匣中書寫的是自己的名字,那就意味著天下即將屬于自己。或為皇者,或為王者,僅僅一步之遙,使身處權力之爭中的皇子們深深感受到了歷史的微妙。

乾清宮北側為交泰殿,每逢元旦、千秋節(jié)(皇后生日)等重大節(jié)日,皇后會在交泰殿接受朝賀。清代乾隆時期,交泰殿存放了二十五方寶璽,象征著至高無上的封建皇權。乾隆皇帝之所以將寶璽數(shù)欽定為二十五,實為祝福之意,祈禱上天保佑大清皇權享國二十五代。

交泰殿后面的坤寧宮是明朝皇后的寢宮,清代順治十二年(1655)改建后,宮內東側成為皇帝大婚的洞房,西側則成為薩滿教祭神的場所。皇帝大婚關乎國家盛衰,洞房的布置自然處處彰顯喜慶。東、西二門對應的木影壁內外,都飾以金漆雙喜大字,寓意出門見喜。洞房內設有新人新婚的龍鳳喜床,床前掛“百子帳”,床上擺“百子被”,其均來自江南的精工織繡,所繡的百名頑童神態(tài)各異,寓意多子多福。不過,有幸在這里大婚的清朝皇帝并不多,結婚后才登基的皇帝自然沒有這樣的機會,因此,終清一代,先后只有康熙、同治、光緒三位幼年登基的皇帝使用過坤寧宮的洞房。

內廷外東路有寧壽全宮,為明代外東裕庫與仁壽殿舊址,康熙二十八年(1689)改建為寧壽宮,作為太皇太后、皇太后的寢宮。乾隆皇帝二十五歲繼位,身體康健,想到祖父康熙皇帝在位六十一年的佳績,不敢輕易超越,于是他早早放言執(zhí)政時間以六十年為限。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打算,自乾隆三十七年(1772)起,乾隆皇帝開始大規(guī)模改建寧壽宮,以作為歸政后的“太上皇宮”。改建寧壽宮耗時近六年,及至乾隆四十一年(1776)才得以完成。

這座未來的“太上皇宮”可謂清代宮廷建筑中的典范,作為乾隆朝鼎盛時期的產物,細膩而恢宏,仿佛是紫禁城的微縮版,是一座城中之城。宮殿分前后兩部分。前面部分以皇極門為正門,門內中軸線上依次為寧壽門、皇極殿、寧壽宮,與附屬建筑共同組成寧壽全宮的“前朝”。后部分即為“后廷”,中軸線上由南至北依次為養(yǎng)性門、養(yǎng)性殿、樂壽堂、頤和軒、景祺閣,東路主體建筑為紫禁城內最大的戲臺——暢音閣,西路則是俗稱為“乾隆花園”的寧壽宮花園。

寧壽全宮雖是修建的“太上皇宮”,但當乾隆皇帝達到在位六十年上限,不得不遵守前言而于嘉慶元年(1796)禪位給皇太子時,乾隆皇帝對皇權依舊那么眷戀,他并未當真搬到寧壽全宮居住。這座恢宏的城中之城,雖沒能成為乾隆皇帝的“太上皇宮”,卻也并未失去榮耀,此后它一度成為慈禧皇太后的居所。在清朝近三百年的歷史中,慈禧太后顯赫一時,影響至深,她先后經歷咸豐、同治、光緒三朝,統(tǒng)治中國近半個世紀。這樣一位皇太后又會在寧壽全宮中留下怎樣的傳奇呢?

我們暫且拋開政治風云,關注一下充滿傳奇色彩的珍妃。寧壽全宮中有珍妃井,因珍妃在此處投井自盡而得名。說起珍妃,她與慈禧太后的淵源甚深。珍妃(1876—1900)為他他拉氏,滿洲鑲紅旗人。珍妃家族較為顯赫,其祖父裕泰曾任陜甘總督,其父長敘曾任戶部右侍郎,其伯父長善則任廣州將軍,可謂地位顯赫。珍妃與其姊自幼隨長善在廣州長大,十歲那年,因長善卸任廣州將軍才返回京城。1889年,兩姊妹入選宮中,十五歲的姐姐被封為瑾嬪,十三歲的妹妹被封為珍嬪,為九等宮女序列中的第五等,直至光緒二十年(1894)春天,適逢慈禧太后六旬大壽才得以晉升為妃,成為位列皇后、皇貴妃、貴妃三個等級之后的第四等宮女。珍妃生性活潑、聰明伶俐,雖然地位遠遠不及隆裕皇后,她卻很會討光緒皇帝的歡心。同樣是因為這種開朗機靈的性格,慈禧太后對珍妃也是大為喜愛,甚至將她視為自己年輕時的“影子”。在慈禧太后看來,珍妃身上有許多和自己相似的地方,比如她們都是在選秀入宮后,因得皇帝恩寵而地位攀升的。這樣的共性拉近了珍妃與慈禧太后的距離。看到珍妃歡笑,慈禧太后往往觸景生情,不禁發(fā)出“青春真是個好玩意兒”的感嘆,足見她對珍妃的愛憐。

然而,政治是殘酷的。與光緒皇帝朝夕相伴的珍妃漸漸融入光緒皇帝的世界,開始對他在政治上的落寞而深感同情,由衷地支持光緒皇帝寄托了無限希望的“戊戌變法”運動。光緒二十四年(1898),當“戊戌變法”被慈禧太后扼殺時,珍妃自然而然被納入光緒皇帝的陣營,被囚禁在宮中。光緒二十六年(1900),八國聯(lián)軍借口鎮(zhèn)壓中國北方義和團運動而入侵中國。面對直撲北京的八國聯(lián)軍,慈禧太后驚慌不已,慌忙挾持光緒皇帝出逃。正是在這次劫難中,珍妃投井自盡。至于珍妃投井的細節(jié),坊間說法不一,大多演繹勝過真實。歷史上的珍妃當真是被慈禧太后投入井中而死嗎?隆裕皇后在日后對其弟弟葉赫那拉·增錫親述了當時的經過,當屬較為真實的記錄。

由于光緒皇帝寵愛珍妃,而失寵的隆裕皇后又是慈禧太后的親侄女,因此,很多人認為是隆裕皇后因為妒忌而向慈禧太后告了珍妃的黑狀,最終導致珍妃被慈禧太后命人扔入井中的。隆裕皇后自言她和慈禧太后都是被傳言冤枉的。事實上,慈禧太后十分喜愛珍妃,即使“戊戌變法”中慈禧太后已面臨性命之憂,她也僅僅是把珍妃打入冷宮,怎么會因為隆裕皇后的幾句話就匆忙殺死珍妃呢?八國聯(lián)軍攻向北京時,情勢危急,沒人清楚這些外來侵略者會做出什么事,會不會像火燒圓明園一樣燒毀紫禁城。正因如此,慈禧太后倉促西行,能夠帶著一同出逃的人自然不會多。隆裕身為皇后,又是慈禧太后的親侄女,加上比較聽話,因而成為隨行的人員之一,其他的皇妃則需要回到親屬家回避。年輕的珍妃由于受到皇帝寵愛,十分氣盛,并不服從慈禧太后的指揮,當場頂撞老太后。一直說自己是皇帝的妻子,理應帶著一起走,還說慈禧太后有偏見,所以才只帶親侄女隆裕皇后一起走。慈禧太后在宮中一言九鼎,哪有人敢在大庭廣眾之下言語頂撞她?!即使是皇帝也不曾有所違背,如今卻被珍妃破了例,慈禧太后非常難堪。珍妃的不識大體雖令慈禧太后非常不高興,但她仍舊對珍妃說:如果帶你走,就必須帶瑾妃走;如果帶瑾妃,就必須帶瑜妃她們一起走,這樣人太多了,就非常危險,也難管理。的確,一旦為珍妃開了綠燈,就要帶上其他皇妃一道走,這顯然不現(xiàn)實。然而珍妃并未理解老太后的難處,依舊喋喋不休。此時八國聯(lián)軍已經打到北京城,再不走就來不及了。氣憤已極的慈禧太后拔腿就走,珍妃卻仍在糾纏,甚至說自己生是皇上的人,死是皇上的鬼。焦急的慈禧太后哪還有耐心,接上珍妃的話就說:你愿意去死就去死吧。當時前邊正好有一眼井,于是珍妃緊走兩步,直接就奔井口去了,邊走邊說要死給太后看。慈禧太后一看事情不好,馬上吩咐身邊的宮女崔玉貴去拉住珍妃。結果崔玉貴一遲疑,珍妃已經跳下井去了……

珍妃早已故去,帶著光緒皇帝的愛,也帶著慈禧太后的憐。慈禧太后與光緒皇帝由西安返京后,命人將珍妃的尸體打撈出來并安葬于北京恩濟莊,追封她為珍貴妃。珍妃后被移葬清西陵崇陵妃園寢內。如今,紫禁城寧壽全宮中的珍妃井吸引著無數(shù)游人的目光,它雖然只是一塊頑石雕琢的井口,卻蘊藏著鮮為人知的故事。

內廷東六宮以北有“乾東五所”,西六宮以北有“乾西五所”。這些建筑始建于明朝初年,相互對稱,合為十,恰好對應“十天干”。而東六宮與西六宮合為十二,恰好對應“十二地支”。這些體現(xiàn)了陰陽五行學說對紫禁城建筑布局產生的影響。“乾東五所”與“乾西五所”原為皇子的居所,而后功用有所變化。“乾東五所”由五組建筑構成,從西至東分別稱頭所、二所、三所、四所和五所。乾隆三十年(1765),因功用有所變化,五所依次改名為如意館、壽藥房、敬事房、四執(zhí)庫和古董房,但建筑格局仍與明代相同。直至乾隆三十九年(1774),遵照乾隆皇帝旨意,頭所、二所進行了修繕,作為十五皇子(即嘉慶皇帝)婚后的居所。修繕過程中,三所、四所的裝修被拆移到了頭所、二所。十五皇子在這里居住的時間并不長,乾隆四十年(1775)便移居到了擷芳殿,但頭所、二所仍用于皇子居所。嘉慶年間,“乾東五所”被改為庫房。“乾西五所”由東向西分別稱為頭所、二所、三所、四所和五所,乾隆皇帝即位后,其作為皇子時居住的二所便成為“龍潛之地”,因此二所升為重華宮。頭所建戲臺變?yōu)槁爲蛑拿箭S。三所改為重華宮御膳房。而后拆四所、五所改建為建福宮及花園,徹底改變了原有格局。

主站蜘蛛池模板: 韶关市| 如东县| 荆门市| 巴彦淖尔市| 遂溪县| 靖边县| 易门县| 称多县| 文化| 涿州市| 广平县| 鄂托克旗| 锡林浩特市| 禄劝| 奎屯市| 中宁县| 会理县| 龙口市| 古交市| 邵东县| 富川| 昌图县| 阜平县| 顺昌县| 若羌县| 呼玛县| 伊通| 太仆寺旗| 连州市| 曲阜市| 嘉义市| 肥西县| 施甸县| 千阳县| 南宫市| 三河市| 铁岭县| 永和县| 亳州市| 吴江市| 兴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