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帝王之家的傳奇

北京,一座有著八百多年都城史的城市,薈萃著金、元、明、清以來的中華皇家文化,擁有眾多關于帝王的名勝古跡和人文景觀,成為全球世界文化遺產最多的城市之一。歲月其實并不殘忍,它侵蝕了人類的生命,卻留下了他們的足跡。關于北京的歷史,最重要的當屬八百多年的皇家史,它無須典籍的記載,卻早已隨著歲月印刻在了這座城市的每一個角落。游走在眾多的名勝古跡之中,就像在歷史的畫卷中徜徉。

北京的城市建筑歷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的西周時期。西周早年,開國君主武王姬發便把他的弟弟召公姬奭分封于“薊城”,“薊城”位于北京城的西南隅。自此之后,一直到宋、金時期的兩千多年間,北京地區一直都是北方的軍事重鎮。由于遠離國都,這一時期北京的建筑大多與軍事有關,單純以游覽、休閑為目的建造的建筑并不多見,直到12世紀一個少數民族政權——金的出現。八百多年前的宋、金時期,成為北京都城歷史的起點。

金是生活在我國東北地區的女真族建立的政權。1114年,女真族領袖完顏阿骨打不堪忍受遼的長期欺壓,在會寧府(今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起兵反遼并于次年建國。遼國與北宋對峙,是統治中國北部的一個王朝,當時的北京正是遼國版圖中的“南京”,又稱“燕京”,與上京(今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巴林左旗)、東京(今遼寧省遼陽市)、西京(今山西省大同市)和中京(今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寧城縣西大明鎮)并稱為“五京”。1122年,北宋將燕京改稱為“燕山府”,并于次年以談判的方式從金國取得了燕山府。1125年,金滅遼,形成與北宋并立的民族政權。金代初期的首都位于會寧府,而北宋的首都在東京(今河南省開封市)。北京地區作為北宋的燕山府,正處于兩個政權的接壤地帶,依然是北部軍事重鎮的地位。也是在1125年,金攻占了北宋的燕山府,北京地區從此成為金的勢力范圍,北京的歷史地位也從這一刻發生改變。

金將所占領的燕山府作為它的都城之一,將原來設在平州(今河北省秦皇島市盧龍縣)的最高國務機關——中書省、樞密院都搬了過來,但這一時期金的首都仍然在東北的會寧府。

皇統九年(1149)十二月,金國發生政變,皇室完顏亮殺死金熙宗登上皇位,他就是后世聞名的海陵王?!督鹗贰穼A晖醯脑u價非常刻薄,為我們勾畫出了一個堪比商紂王的暴虐帝王形象。海陵王一生,為奪皇位而弒君,為保住皇位而殘害忠良、屠殺宗族,并且殺死自己的嫡母、搶奪別人的妻子,簡直就是天下無道暴君之首。

海陵王完顏亮弒君犯上,雖然成功登上了皇帝寶座,但在上京的宗室、貴族中仍然有很多人對他的行為不滿,這使他非常擔心這些人會威脅到自己的統治。同時,完顏亮也意識到,當時金的首都上京地處東北的一隅,不利于女真政權的發展壯大及與中原地區的融合交流。在這種情況下,被金占領才二十多年的燕京因為發達的交通和豐富的物產,成為金朝都城的最佳選擇。

天德三年(1151)四月,完顏亮正式下詔欲遷都燕京,派遣張浩、蘇保衡等官員前往燕京,參照北宋都城東京的規劃設計,在原有的遼代“南京”城的基礎上,向城市的東、西、南三面擴展,營建新的都城。工程動用了一百二十萬人,歷經兩年,到貞元元年(1153)才告完工。

在建筑工程尚未竣工的情況下,海陵王便迫不及待地于1153年遷都燕京,并把燕京改名為“中都”。為了斷絕皇親貴族對故土的留戀,完顏亮下令將上京的宮殿、貴族府第一律毀棄,以表達他遷都的決心。他的這一舉措極大地促進了金的封建化進程,也使北京第一次成為一個王朝的首都。完顏亮在位的十二年間,整肅吏治,團結各民族,鞏固了金王朝的統治。

隨著大批貴族、官僚的遷入,中都的商業得以迅速發展。為了使中都更加繁榮,完顏亮下令在四方招募民眾,只要在中都居住就免除十年徭役。這一舉措使北京地區的人口迅速增加,一座充滿活力的城市已初具規模。

在“家天下”的封建社會,一個國家的首都更像是皇帝和王公貴族自己的家。

中都城作為首都一改以往千年軍事重鎮的蕭索面貌,逐漸變得繁華起來。隨著金、南宋與西夏等政權并立局面的形成,大規模戰爭暫時平息。金朝皇帝與王公貴族的生活也逐漸穩定下來,這極大地激發了他們享受生活的欲望。

為了使生活更加愜意,金朝皇帝開始修飾自己的“家園”,大量的風景區得以在中都城迅速修建。如今的北海、香山、釣魚臺、玉泉山、玉淵潭等,都是當年金朝皇帝的離宮別苑。時至今日仍被人們津津樂道的“燕京八景”也是從金朝開始的。金代的“燕京八景”分別為太液秋風、瓊島春陰、道陵夕照、薊門飛雨、西山積雪、玉泉垂虹、盧溝曉月、居庸疊翠。

金中都城坊復原示意圖

經歷了八百多年的時光,當年力主遷都的海陵王早已重歸塵土,而這些名勝古跡卻任憑歲月侵蝕,仍然默默佇立在那里。它們不屬于曾經的建造者海陵王和他的王公貴族,也不屬于任何后來人,從它們建成的那一刻起,就已經成為北京的一部分,即使毀壞了、改變了也永遠不能分割。

1215年,蒙古軍隊攻陷金中都,只存在六十多年的中都城遭到嚴重破壞。

元朝統一中國,也把首都遷到北京,并改中都為“大都”,北京第一次成為大一統王朝的首都。從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正式定都到1368年明朝大將徐達攻陷大都,近一百年間,元朝統治者除了修建新都城——大都之外,并沒有建造更多供王公貴族休閑游樂的離宮別苑,只是把金朝的秀美風景保留了下來。

這個馬背上的民族深深懂得“居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之乎”(出自《史記·酈生陸賈列傳》,意為“可以馬上打天下,卻不能馬上治天下”)的道理,在統一全國之后,蒙古族統治者開始推動本民族的封建化。看看元朝的皇帝為自己的“家”所添置的建筑,就會明白他們的良苦用心。

元大德六年(1302),為了加強思想統治,團結漢族的貴族和士大夫,元成宗鐵穆耳下令沿襲歷代舊典,在大都興建祭祀孔子的孔廟。經過四年的修建,1306年大都孔廟正式建成,根據“左廟右學”的禮制,孔廟建成之后,其西側的國子監也隨之建好。

一切準備就緒之后,1307年元成宗特宣詔加謚孔子為“大成至圣文宣王”,以此來表達自己向儒家文化學習的決心。1331年,元明宗又下詔特別恩準孔廟配享宮城規制,準許孔廟四隅修建角樓,使大都孔廟的地位空前提高。

在尊孔重儒的同時,元朝的皇帝們也在大都修建了大量的佛家寺院。元世祖忽必烈先是修建了大護國仁王寺,至元十六年(1279),又在大都城內修建了民間俗稱“白塔寺”的大圣壽萬安寺。從忽必烈開始,之后的元朝每一代皇帝幾乎都在大都修建寺廟,如元武宗修建了大崇恩福元寺,元仁宗修建了大承華普慶寺,元英宗修建了大永福寺和大昭孝寺,泰定帝修建了天源延圣寺,元文宗修建了大承天護圣寺。到了元朝的末代皇帝元順帝時期,由于社會混亂,各地農民起義不斷,崇信佛教的順帝已無暇顧及修建佛寺。在整個元代,元朝皇帝中只有他留下了未修建寺院的遺憾。這些皇家佛寺多數在北京城內或近郊,還有一些在西山風景區。

元代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特殊朝代,是中國第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政權。元朝統治者用強悍的武力奪取天下之后,應該也曾想努力地治理好這個國家,從他們尊孔重教與大建寺院就可以看出,他們至少知道該用什么治理國家。

到元朝滅亡之時,北京作為都城的歷史已經走過了兩百多年。兩百多年里,在北京這個皇帝的“家園”之中,金朝的“主人們”為了滿足自己享受生活的需要修建了很多的離宮別苑,而元朝的“主人們”為了維護整個大家庭的穩定修建了大量文化宗教類的建筑。如今,回望歷史,金朝統治者最終沒能統一全國,而元不但完成了國家的統一,同時還成為中國歷史上國土面積最大的封建王朝。原因何在?單從他們的統治者建設首都的側重點上,也許就可以窺探一二。

元朝統治者大力修建文化宗教建筑,但遺憾的是,歷史沒有給予他們足夠的時間。1368年,明軍大將徐達攻破大都城,元順帝棄城逃跑,元朝滅亡。隨著王朝的更替,歷史翻開了一個新的篇章,而北京的都城地位卻由此變得撲朔迷離起來。

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南京再次成為首都,而北京的地位則回到了三百年前。據說當年選都之時,朱元璋連他的老家鳳陽都計算在內,卻根本沒有考慮北京。這是不難理解的。朱元璋畢竟是農民出身,而濃重的鄉土觀念是幾千年來我國農民的傳統,至今仍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小在淮西長大的朱元璋,自然不會首先考慮在偏遠的北方建都。

在北京兩百多年短暫的輝煌都城史即將像流星一樣在歷史的天空中劃過之時,一個人的出現,卻讓北京重拾輝煌,并超越以往。

明成祖朱棣,1360年出生在南京,十歲被封為燕王,二十歲到北京,從此他的一生便與北京結下了不解之緣。1399年8月,由于對建文帝削藩政策的不滿,在北京生活了近二十年的燕王朱棣起兵造反。1402年6月,朱棣攻陷南京,成功奪取帝位,次年改年號為“永樂”,他因此也被稱為“永樂大帝”。

朱棣在北京生活了多年,可以說,北京就是朱棣的家。奪取帝位之后,他仍然無法適應南京的生活,于是,性格堅毅的永樂帝毅然遷都北京,回到了熟悉的“家”。

“回家”的永樂帝所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修建自己和后世子孫的皇宮——紫禁城。紫禁城一直保留至今,成為世界上現存最大的皇宮建筑群,如今它是每一個到北京游覽的旅客必去的景點之一。朱棣走上皇位的是是非非,我們無意評說,但是沒有他,也就沒有紫禁城,無法為我們的國家和民族留下如此珍貴的文化遺產。

為了保護“家”的安全,維護“家”的繁榮與穩定,明朝皇帝在京城北部修建了雄偉的八達嶺長城,這為抵御北方少數民族的進攻和國家的穩定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如今,巍峨的八達嶺長城依然在軍都山頂蜿蜒,毛澤東主席當年的那句“不到長城非好漢”早已成為中外游客到北京旅游時廣為傳揚的“口號”。

隨著社會的穩定與經濟的發展,北京很快恢復了繁榮。中國人十分注重對祖先的敬重與懷念,作為一國之主的皇帝更是這方面的表率。朱棣在修建紫禁城的同時,按照中國古代“敬天法祖”的傳統禮制,修建了祭祀皇帝祖先的家廟——太廟。為了滿足皇帝祭祀及為天下蒼生祈福的需要,明朝又修建了天壇、地壇和先農壇。天壇是明清兩朝皇帝祭天的地方,始建于1420年。皇帝自稱為“天子”,既然是“天之子”就要對上天有足夠的敬重,所以天壇的整個面積比紫禁城還要大一些,可見皇帝對“上天”的重視,畢竟,“天子”之說應該是封建社會統治的思想基礎,事關國家社稷。地壇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1530),是北京五壇中的第二大壇。作為另一座莊嚴肅穆、古樸幽靜的皇家壇廟,它是明清兩朝皇帝祭祀“皇地祇神”的場所,是整個中國最大的“祭地”之所。

明代是中華文明的又一個高峰,璀璨的文化光芒四射。有明一代,人才輩出,精英無數,現在仍流傳于世的古典四大名著中有三部完成于明代。在耀眼的文明之光中,禮儀也是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而北京的廟院與祭壇正是中華文明禮儀的見證者。當天下唯我獨尊的封建帝王恭恭敬敬地在它們面前跪拜之時,這些建筑就再也不只是石頭與木塊的堆積。

除了雄偉的皇宮和承載著中華古老禮儀的建筑之外,明代留給我們的另一個文化遺產就是明代帝王的陵墓群——明十三陵。

坐落在北京西北郊天壽山麓的明十三陵,是明朝永樂皇帝遷都北京之后十三位皇帝陵墓的總稱,自1409年朱棣修建長陵開始,到1644年順治帝為崇禎修建思陵止。陵區占地面積約為四十平方公里,是目前世界范圍內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帝后陵寢數量最多的一處皇陵建筑群。

如今,明十三陵已陸續向游人開放。走在蒼松翠柏環繞、肅穆莊嚴的陵區之間,也許我們最該感謝的是清朝的統治者?;蛟S他們當時的動機只是為了籠絡人心,然而,他們的確為歷史保留下了這片珍貴的陵區。

1644年,這一年的北京城見證了太多的歷史,有生有亡,有興有衰。農歷三月十九日,崇禎皇帝在景山自殺殉國;同日,李自成率領農民起義軍攻入北京城,明朝滅亡。四月二十三日,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四月三十日,李自成被迫退出北京。五月二日,多爾袞率清軍進入北京城。九月十九日,順治皇帝自正陽門進入皇宮,清朝統治者入主中原。

歷史就是這樣的巧合,五百年前,女真人第一次把北京設置為王朝的首都;五百年后,他們的后代——滿族人再次回到了這里。所不同的是,此時的北京城已不再是割據政權的都城,而是大一統王朝的首都。

五百年間滄海桑田。金朝統治者留下的離宮別苑仍在,又經過元、明兩朝眾帝王的精心添置,北京城“帝王之家”的地位已不容改變。

經過幾百年的繁衍,生活在我國東北地區的這個少數民族似乎并未改變他們的“喜好”。隨著國家的統一與安定,住在北京的滿族皇帝們再次修飾起自己的“家園”。有趣的是,他們與他們的祖先一樣,熱衷的仍舊是修建“離宮別苑”,這也許是因為游獵民族不喜歡久居皇宮的緣故吧。

自清軍入關的第一任皇帝順治帝開始,清朝的皇帝就不喜歡在皇宮長久居住,他們大多在宮外尋找風景優美之處修建離宮。順治皇帝進入北京之后,就經常在南苑和西苑居住。明代大學士李東陽曾在《南苑秋風》一詩中描繪了南苑的美景:“落雁遠驚云外浦,飛鷹欲下水邊臺?!蔽挥谧辖侵钡姆e水潭在元代被稱為“北海子”,與之相對,南苑則被稱為“南海子”。因苑內有永定河故道穿過,又有涼水河、小龍河、鳳河等河流流經此地,南苑水流密布,湖泊眾多,成為一處水豐草茂的勝地。飲鹿池、眼鏡湖、大泡子、二海子、三海子、四海子、五海子等一系列水域散布其中,呈現出一派北方難得的水鄉之韻。因水而興,南苑為水生和喜水的動、植物提供了棲息之所,逐漸成為理想的休閑之地。這正好與游牧民族喜歡漁獵的需求相契合,而剛剛進入中原的清朝皇族仍然或多或少地保留著那種“逐水草而居”的生活習性。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水草豐茂的南苑自然是順治皇帝修建離宮的最佳選擇。

在清朝統治者入主中原后的大部分時間里,南苑一直是當時北京地區最大的皇家獵場。清朝的皇帝們在這里修建了四處行宮和多間廟宇,并在南苑開辟出一部分專供士兵操練的場所,清朝皇帝曾多次在此校閱八旗軍隊。

當時的南苑草木茂盛,動物繁多,獐子、野兔、麋鹿等在南苑內悠閑、自在地生活著。清末,由于清朝統治的腐朽,國力日趨衰弱,帝國主義列強乘機侵略中國。這些強盜闖入南苑后,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清朝皇帝苦心經營的南苑從此成為一片廢墟。如今,那廣袤的獵場、恢宏的行宮早已消散在歷史的煙云中,唯有一些殘留的石碑,伴著“大紅門”“小紅門”“舊宮”“鹿圈”“角門”等依舊使用中的地名,一道見證著南苑曾經的輝煌與恥辱。

康熙十九年(1680),康熙皇帝在玉泉山南麓的金章宗所建芙蓉殿遺址基礎上改建行宮,創設了澄心園。康熙二十三年(1684),康熙皇帝南巡,深為江南湖山美景所吸引,于是下令在明朝武清侯李偉的清華園廢址上修建行宮,賜名為“暢春園”。

暢春園是清代修建的第一座離宮苑囿,落成之后,康熙皇帝時常奉孝莊文皇后和孝惠章皇后于園中休息,同時在園中處理政務,使這里成為紫禁城之外的第二個政務中心??滴趿荒辏?722),康熙皇帝病逝于暢春園清溪書屋。

在暢春園周圍,康熙皇帝賜給各位皇子和寵臣很多園林,最著名的就是賞賜給當時還是四阿哥的雍正皇帝的圓明園。這個前世以金碧輝煌著稱,今生以民族恥辱聞名的特殊園林,曾是清朝皇帝最愛的園囿。

雍正登基后,就開始大規模營建圓明園,引水鑿池,增筑亭榭。至雍正三年(1725),圓明園占地面積增加了近九倍,由三百畝擴大到了約三千畝。擴建后的圓明園升級為離宮,不僅是皇帝的日常居住之所,也是處理政務之地。園中景致美不勝收,命名了“圓明園二十八景”。

1735年,乾隆皇帝即位。這個在建筑藝術方面有著極高造詣的帝王,在北京及京畿地區保護、擴修、興建了無數皇家宮殿園林。乾隆皇帝曾六次南巡,深為江南美景所吸引,于是將江南各地勝景仿造于圓明園內,是為“圓明園四十景”。乾隆九年(1744),乾隆皇帝完成了御制四十景詩。詩篇中的四十景,與雍正時代的“圓明園二十八景”完全不同,可見這些勝景是修建于乾隆登基后的數年。乾隆十年(1745),乾隆皇帝開始在香山修建靜宜園,歷時七個月,于次年建成“靜宜園二十八景”。乾隆十五年(1750),乾隆皇帝為慶賀其生母轉年六十壽辰,于昆明湖北側堤岸、依萬壽山筑園,賜名為清漪園。同年,擴建玉泉山麓的靜明園。靜明園是在康熙三十一年(1692)由澄心園改名而來,乾隆皇帝為擴建后的靜明園御制了《靜明園十六景詩》。此后,乾隆皇帝對康熙朝所建暢春園進行大修,用于太后居住。至此,萬壽山清漪園、玉泉山靜明園、香山靜宜園及圓明園、暢春園,組成了著名的“三山五園”,代表了清代皇家園林的巔峰。

晚清時期朝陽門以北城墻([日]小川一真 攝)

乾隆皇帝在位期間,正是清朝的全盛時期。除了“三山五園”之外,還建有長春園、綺春園、西花園、熙春園、鏡春園、淑春園、鳴鶴園、朗潤園、弘雅園、澄懷園、自得園、含芳園、誠親王園、康親王園、壽恩公主園、禮王園、泉宗廟花園、圣化寺花園等數十處皇家御苑與賜園。

這些壯觀氣派、氣勢恢宏的皇家園林,無不體現著中華園林文化的輝煌,是北京皇家園林藝術史上一串璀璨的明珠。

至此,中華帝王們對“帝王之家”綿延幾百年的修建基本完成,北京的皇家歷史就鑲嵌在這些歷史文化遺跡之中。也許,正是因為有了它們,那些關于北京、關于帝王的往事才沒有隨時間流逝。時至今日,當我們在北京見到這些或輝煌或優雅的皇家建筑之時,那種曠遠的感覺油然而生。譬如氣質非凡的皇宮紫禁城,它目睹過明成祖“回家”時的喜悅,見證了后宮嬪妃鉤心斗角的險惡,得到了明、清兩代幾十位帝王的厚愛。上下五百年,人非而物是,一座宮殿,留下了無數皇家的印記。

主站蜘蛛池模板: 凤冈县| 青龙| 长寿区| 昌都县| 恩施市| 彩票| 莒南县| 德格县| 娄烦县| 宝清县| 东海县| 那坡县| 土默特右旗| 长海县| 达拉特旗| 乌拉特中旗| 福安市| 涡阳县| 逊克县| 科技| 仙居县| 常熟市| 平乡县| 大厂| 凤山县| 德州市| 涡阳县| 牟定县| 内丘县| 阳信县| 克山县| 高密市| 尼木县| 济阳县| 垣曲县| 千阳县| 龙岩市| 贵州省| 任丘市| 玛曲县| 怀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