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故事法則
  • 施愛東
  • 2825字
  • 2022-08-10 18:25:26

一、什么是共時研究?

我們先說一個例子。假設我今天肚子痛,要去看醫生。如果看的是中醫,醫生可能會問我:“你最近吃什么了?什么時候開始疼的?”他想從前后相繼的事件中,以及病癥的發展變化中找病因,這是歷時研究。如果看的是西醫,醫生會馬上給我開兩張單子:“去驗個血,做個B超。”他想從血液成分中看看是否有炎癥,從腹部B超中看看是否有病灶,從異常數據和異常形態上找原因,這是共時研究。

所謂共時研究,也即懸置了時間影響,不考慮前因后果的動態演變過程,將特定研究對象看作一個靜態的、封閉的、不受外部影響的自組織系統,對系統進行結構分析,對各結構要素的功能及其相互關系所展開的研究。打個比方,它相當于生物學中的解剖學,主要研究生物體的結構,以及各結構要素的功能及其相互關系。當然,系統也是分層級的,可以層層細分,不斷深入,當我們以生物體為系統展開研究的時候,器官就是子系統;當我們以器官為系統的時候,細胞就是子系統。所以說,共時研究常常會和系統論、結構主義、形態研究、功能分析相提并論。

共時研究的概念是被譽為“現代語言學之父”的索緒爾(1857—1913年)在《普通語言學教程》中提出來的。他借用政治經濟學的“價值”概念,用來說明語言單位對于語言系統所表現出來的意義和作用,相當于我們平常所說的“功能”。索緒爾認為:“語言是一個系統,它的各項要素都有連帶關系,而且其中每項要素的價值都只是因為有其他各項要素同時存在的結果。”通俗地說就是:所有語言單位都是整個語言系統中相互聯系的有機組成部分,每一個語言單位都有自己獨特的價值(功能)。

索緒爾認為,在語言的“價值系統”中,只有同一時期共存的語言單位能夠組成一個有效的集合,不同時期的語言單位之間沒有價值關系。索緒爾由此發展出共時研究的一般法則。他把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對象區分為兩種狀態——靜止的“共時態”與演變的“歷時態”,可以用兩條互相垂直的軸線來表示。他說:“不管在什么地方都應該依照圖1分出:(1)同時軸線(AB),它涉及同時存在的事物間的關系,一切時間的干預都要從這里排除出去;(2)連續軸線(CD),在這軸線上,人們一次只能考慮一樣事物,但是第一軸線的一切事物及其變化都位于這條軸線上。”索緒爾由此區分出兩種語言學:在CD軸線上展開的“歷時語言學”(演化語言學),在AB軸線上展開的“共時語言學”(靜態語言學)。

009-1

圖1 索緒爾共時軸線與歷時軸線二重性示意圖

舉個例子,武大郎賣的“炊餅”與現代食品中的“三明治”就不在同一個價值系統,相互之間沒有任何關系。我們可以在CD軸線上討論從“炊餅”到“饅頭”或者“燒餅”的演變關系,也可以在AB軸線上討論“三明治”與“饅頭”或者“燒餅”的價值關系,但是無法嚴肅地討論“炊餅”與“三明治”的關系。

索緒爾用了整整一章的篇幅,以證明AB與CD彼此垂直、互不兼容。他舉了一個非常著名的“棋局”的例子,用來說明共時研究完全不必考慮歷時性問題:“在一盤棋里,任何一個局面都具有從它以前的局面擺脫出來的獨特性,至于這局面要通過什么途徑達到,那完全是無足輕重的。旁觀全局的人并不比在緊要關頭跑來觀戰的好奇者多占一點便宜。要描寫某一局面,完全用不著回想十秒鐘前剛發生過什么。”面對一個象棋殘局,我們要考慮的只是面對現在的局面該怎么辦,而不必考慮這個局面是怎么形成的。

根據索緒爾的二重性示意圖,我們可以用更多的系統軸線(橫軸)和時間軸線(縱軸)將之具象化,如圖2:

010-1

圖2 共時軸線與歷時軸線二重性具象圖

A、B、C、D分別代表不同的系統要素,我們從圖2中可以看出,沿著共時的x軸線,A、B、C、D共處于一個x系統之中,在不同的時間段,它可以是A1、B1、C1、D1組成的x1系統,也可以是A3、B3、C3、D3組成的x3系統,不同的系統必須分別加以考慮。同樣,沿著歷時的y軸線,A、B、C、D各有自己的發展歷史,各有自己的y軸線,關于A的歷時變遷經歷了A1、A2、A3、A4,表現為y1的發展史,關于D的歷時變遷經歷了D1、D2、D3、D4,表現為y4的發展史,不同的要素必須分別加以考慮。從嚴格的學術研究的角度來說,不同時間不同系統風馬牛不相及的兩樣元素,沒有相提并論進行“比較研究”的價值。比如A1和D3,它們既不在同一個共時系統中,也不在同一條歷時軸線上,放在一起討論就容易引起邏輯混亂。

索緒爾認為,歷時研究與共時研究的區分在復雜系統的研究中是一種實際需要,甚至是絕對要求,他說:“我們可以向學者們提出警告,如果不考慮這兩條軸線,不把從本身考慮的價值的系統和從時間考慮的這同一些價值區別開來,就無法嚴密組織他們的研究。”[1]我曾經將自己學習索緒爾理論的心得體會寫成論文《民間文學的形態研究與共時研究》,其中對歷時研究的批評部分就不重復了,這里強調一下共時研究優越性的部分:

1. 索緒爾將共時語言學定義為“研究同一個集體意識感覺到的各項同時存在并構成系統的要素間的邏輯關系和心理關系”。索緒爾認為,個別語言符號的生產和變化是任意的,符號間的關系才是相對穩定的、更為本質的。

2. 語言是對言語活動的規范,它本身就是一個整體、一個分類的原則,它是一個純粹的“價值系統”,除了它自身各項要素的暫時狀態之外,并不決定于任何其他偶然的歷時因素。比如一塊地產的價值,它不取決于這塊土地的歷史價格,而是由同時代的價值系統所決定。語言作為一個系統,它的任何部分都可以而且應該從它們共時的連帶關系方面去加以考慮。共時研究是價值系統內部的邏輯研究,恰恰能夠用以擔當這一使命。

3. 價值系統越是復雜,組織越是嚴密,就越有區分軸線、順次加以研究的必要,而不是攪在一起進行綜合研究。價值系統是一種共時態,如果我們要了解這種狀態,就必須把產生這種狀態的一切過程置之度外,堅決地撇開歷時態。

4. 共時研究的對象不是同時存在的一切,而只是與特定語言系統相關的全部事實。以“棋局”為例,共時研究面對的是即時狀態的棋局與棋法,而不是某一個棋子在棋局中所走過的步驟。共時態中的每一個棋子,都處在互相制約和互相作用的關系之中,這是一個完整的、封閉的系統,具有自給自足的特征。[2]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故事內部的時間進程、情節推進、人物成長、結局安排,等等,這些都屬于故事結構,是共時性問題,不是故事的歷時演進問題。所謂故事的歷時演進,指的是從這一個故事向另一個故事的演變過程。比如顧頡剛所研究的孟姜女故事,從杞梁妻到孟仲姿到孟姜女,就是一個歷時演進的過程。故事的歷時演進與語言的發展演變一樣,都會受到各種隨機事件的作用與影響。如果我們追蹤故事演變的歷時進程,那么,我們所能找到的只是一系列影響故事變異的外在因素,它們的出現總是偶然的、隨機的,它們并不屬于故事本身。

歷時研究只是挖掘了偶然性,沒有發現必然性。所以說,只有共時研究的故事學,才是故事的本體研究。[3]中國民俗學者在共時研究方面的經典成果,是劉魁立的《民間敘事的生命樹》。之所以將故事比喻成“生命樹”,是因為故事和生物體一樣,擁有自足、完整的價值系統,能夠自我生長、自我運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民市| 宿州市| 巴青县| 东港市| 尼木县| 昌吉市| 哈尔滨市| 当雄县| 惠来县| 屏南县| 海口市| 松江区| 财经| 沙湾县| 延庆县| 介休市| 水城县| 财经| 新昌县| 武隆县| 江西省| 故城县| 微博| 尉犁县| 迁西县| 昌吉市| 湘乡市| 常宁市| 东台市| 手游| 湖州市| 麦盖提县| 潞城市| 湄潭县| 肃北| 封丘县| 张掖市| 嘉祥县| 象州县| 漳州市| 金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