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煙火三十六味:市集·餐桌·食物與人
- 三三
- 2287字
- 2022-08-10 18:27:22
煙火氣,人情味
趙珩
三三的《煙火三十六味》即將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了,責任編輯送來了書稿。大約用了兩天的時間,仔細讀了全部文字,唯一的感想就是:這真是一本難得的關于飲食的好書。尤其是在當下網絡信息時代,顯得那樣地沉靜、安然、閑適,而所述及的飲食聞見,又是那樣地樸實、真摯、鮮活。好多年沒見到三三了,真為她的進步感到由衷地高興。
《煙火三十六味》是三三近年來在江南、廣東、四川、云南的美食筆記,這些記錄,都是她最真實的聞見和體味。三三當過編輯、美食記者,十余年來,游走于各地名餐館、資深廚師、市井美食和三街六巷的菜市場之間,因此所記都是言之有據的材料。而且不同地域的特色又絕不雷同。
南京是六朝古都,歷來有著大都會的飲食傳統,袁枚、李漁都在此留下了很多的飲食文字。書中沒有去追尋那些豪華的官府盛宴,也沒有刻意去描摹那些園林雅集。作者更注重的是閭巷街肆的飲食,從鴨子的各種做法、長魚的烹制,到時蔬野菜的精致利用,都可見歷史文化留下的痕跡。烹飪的功夫、廚師的技能,更有廚師創業的艱辛和對廚藝的執著追求,無不滲透著作者處處在心的人文關懷。
蘇州是甜的,甜得那樣軟糯,那樣細膩,像吳儂軟語,像笛簫絲竹,猶如靜謐的半園、藝圃,是旅游者罕至的深巷所在,也像喧囂的小菜市,只有本地人才會在清晨光顧。蘇州是我幾乎每年都要去的城市,但是三三對那里顯然更為熟悉。鮮美的三蝦面,濃香的綠豆湯,現做的糕團,棄船登岸的蘇幫菜,讀之令人神往,垂涎欲滴。如果不是深入姑蘇歷史人文,不是穿行于老街小巷,寫不出這樣的文字。今天的蘇州,已經是新舊雜糅、古老與現代涇渭分明的城市,那些幾乎消失在新型城市中的人文掌故和生活方式,也都被一一呈現,這在寫飲食的書籍中可以說是十分罕見的陳述。文字中沒有對舊時生活刻意的懷戀,也沒有對現實疾速變遷的抱怨,但是讀者卻能體會出作者對歷史文化的敬畏。
臺州雖然去過,但只是浮光掠影,從來沒有到過海邊,對海味的捕撈和烹制更是一無所知。三三是不是跟著漁家出海,身體力行,我不得而知,但是關于臺州海鮮的文字卻令我神往。文中記錄的海味,仿佛讓人聞到海邊的味道,看到漁家的生活,正像三三說的“再回到北京與上海,坐在榮叔的店里,看著鄰桌的食客,很多人不曾吹過海風、踩過泥澤、聞過咸咸的空氣,也不曾摸過潮濕的魚鱗”,在那里,吃到的絕對不是在酒店宴席上常見的那種魚蟹貝蚌,而是最原始的味道。對于臺州沿海大黃魚、馬鮫(其實就是北方所謂的鲅魚)的捕撈,海邊漁民的生活常態,都是我極為陌生的;從阿元到榮叔,也寫得那樣平實而鮮活,如見其人。紫陽街上的舊食、石板小巷中的姜湯面、扁食等,如果只是在臺州小住兩三日,是絕對體味不到的。
成都可謂天府之國,自秦漢以來就有著獨特的餐飲歷史,很同意三三糾正“川菜都是辣的”的誤導。如今流行全國的川菜,其實多是那些江湖菜、碼頭菜,而真正的川菜并非如此。一說到川菜,多與蘇東坡聯系在一起,其實,目前見于各菜系的“東坡肉”,也并非是他老人家在家鄉的創造。蘇東坡因“烏臺詩案”被貶到黃州的幾年,雖然只是個團練副使的閑差,但他的許多重要作品都與黃州有著密切聯系,除了前后《赤壁賦》和《黃州寒食詩帖》等,“東坡肉”也是在黃州的創造,其實與四川并沒有什么關系。川菜把蘇東坡拉進來,也無非是借名人做做招牌罷了。如果說,重慶自抗戰以來受到外來影響因而更加豐富的話,那么成都平原的飲食似乎更傳統些。就像文中提到的許多面點,有很多都是我從沒有吃過的。川菜,總讓人體會到那種蜀中特有的巴適與安逸。
當代的粵菜,大抵可以分為四個體系,即老式粵菜、新派粵菜(也稱港式粵菜)、潮州菜和客家菜。其中潮汕的美食可算是獨樹一幟。潮汕的牛丸早在二三十年前就落戶京滬,但是并沒有“大火”,我想那是因為京滬人能嘗到的美食太多,這樣相對單一的東西就會被忽略,再有就是外地的食客難以領略到牛丸那種“咬口”的快感。這種感覺在潮汕可有著很大的講究。潮州的米粿與浙江、福建的米粿略有不同,吃法也有差異。如果不熟悉潮汕米粿的制作過程,大抵是吃不出什么區別的。潮汕人吃的蘸料也很獨特,魚露、姜汁、沙茶和各種嶺南的水果都是醬料中不可或缺的原料。三三所謂的“饞人”,大抵也是有著對這種味覺的高度敏感和追求吧!
云南的氣候四季宜人,菜系的品種最為復雜,這也是多民族雜居的結果。可以說,云南找不出任何一種菜品能夠涵蓋和代表全省的特色。曾去過云南幾次,如昆明的米線、菌子火鍋,大理的乳扇、餌塊,巍山的長街宴和獨具特色的小吃,麗江納西族的粑粑,西雙版納的各式燒烤,乃至于騰沖的“大救駕”,真可說是太復雜了。百里不同俗,并非是言過其實。如今云南菜也傳遍全國,但是這里說的云南飲食大抵是最為原生態的。
《煙火三十六味》向讀者展示了東南、西南的很多美食,最為可貴的是這些敘述并非來自餐桌,而是深入到了原料的來源和最普通的日常生活。我也曾寫過些關乎飲食的小文,如果單純就寫飲食本身而言,我寫得遠遠不如這些好,更沒有這些深入的敘述,煙火氣、人情味兒就顯得蒼白和遜色多了。
最后想說說這本書的文字。
《煙火三十六味》應該說是一本關于各地飲食的隨筆,在這本隨筆中,有散文的美感,有生活的氣息,有質樸的百姓生活,有獨特的畫面感和能捕捉到的生活場景。沒有追逐時髦的浮夸,沒有攀附豪華的惡俗,煙火氣、人情味兒油然而生,可以說在此類文字中是別開生面的。在文字中,沒有那種調侃的油腔滑調,也沒有追逐時下潮流的網紅語言,讓人感到一種干凈和樸實,我想,這種文字才是經得住時間檢驗的。
《煙火三十六味》在飲食類書籍中打開了一扇新的窗,會讓讀者看到一片新的世界。
辛丑仲夏于彀外書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