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節(jié) “三個一”精讀法
了解了“精讀”的定義和目的后,下面介紹我總結的精讀方法。
精讀的第一步同樣是明確任務量,制訂這次精讀任務的執(zhí)行計劃。
雖然精讀的可支配時間通常較速讀寬裕,但由于閱讀強度,或者說“用腦度”顯著提高,所以,為了最大化地提高閱讀效率,我依然建議同學們計算單位時間的閱讀任務量,在之后的每周/每天/每小時嚴格執(zhí)行計劃。
打個比方:你要在兩周內精讀一本600頁的書,每周有五天、每天有三小時用于此次精讀任務。那么你能自由支配的閱讀總時長就是5×3×2=30小時,換算成以小時計的單位閱讀任務量,每小時就是600/30=20頁。這任務聽上去不算繁重,甚至還覺得輕松?大家可別高興太早,因為精讀并不算一件易事。如果能按我的方法每小時完成20頁的精讀任務,就已經非常不錯啦!
還需補充提醒的是,你不必教條地在每小時剛好讀完20頁,這只是一個用于參考的平均數(shù),幫你做到心里有數(shù),在精讀時更穩(wěn)健地控制節(jié)奏。你大可根據(jù)所讀的內容,實時調節(jié)速度,遇到晦澀難懂的部分就慢下來,遇到平鋪直敘、淺顯易懂的部分就加快些。
概括地來說,我的每次精讀,都可總結為“三個一”:一本書、一個本、一支筆。
這三個一,既指我精讀時用到的所有工具,不多不少,就這三樣,也代表了我每次精讀時會完成的關鍵步驟。

書,自然指要精讀的內容,而本子和筆,代表精讀時做的三件事:一是精讀前的預熱準備;二是精讀時的隨讀批注和筆記;三是精讀后的好句佳段摘抄和讀后感/書評。換句話說,每次精讀,都是動眼、動腦、動筆甚至動口的多感官同步工作,是閱讀、摘錄和思考的同步進行。
而在這幾“動”中,動腦和動筆尤為重要。這兩“動”,其實是在有意識地“主動閱讀”、讓書中內容真正走心入腦。帶著做閱讀理解題時一絲不茍的態(tài)度進行精讀時,我們便能主觀能動性地思考諸多問題,比如,作者的寫作角度是什么?文章的論據(jù)都是哪幾個?哪些觀點與自己的認知一致,或沖突?只有細讀多思、反復琢磨,才能領會書中精髓,把書讀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