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卡耐基正念力:拯救上萬迷茫者的成功學,一生必讀的世紀思考經典
- 韓立儀
- 2694字
- 2022-07-22 17:16:29
2.“放得下”是一種智慧
成功金言
古語說:“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云卷云舒。”這句話就道出了“放得下”的快樂,而作為現代人,我們為何不像他們一樣,學會“放得下”來給自己增加點心理彈性,你就會在生活中少一份煩惱,多一份快樂。
在現實生活當中,我們常常因為不懂得放棄所謂的固執、不肯放手,而不得不面對許多無奈的痛苦,其實這些讓我們身陷其中而無法自拔的困境,貌似無法解脫,實際上在我們懂得了放棄的藝術之后,一切都變得豁然開朗了起來。
兩個貧苦的樵夫靠著上山撿柴糊口。有一天在山里發現兩大包棉花,兩人喜出望外,棉花價格高過柴薪數倍,如果將這兩包棉花賣掉,足可供家人一個月衣食無慮。當下兩人各自背了一包棉花,便欲趕路回家。
走著走著,其中一名樵夫眼尖,看到山路上扔著一大捆布,走近細看,竟是上等的細麻布,足足有十多匹之多。他欣喜之余,和同伴商量,一同放下背負的棉花,改背麻布回家。
他的同伴卻有不同的看法,認為自己背著棉花已走了一大段路,到了這里丟下棉花,豈不枉費自己先前的辛苦,堅持不愿換麻布。先前發現麻布的樵夫見屢勸同伴不聽,最后只得背起麻布,繼續前行。
又走了一段路后,背麻布的樵夫望見林中閃閃發光,待近前一看,地上竟然散落著數壇黃金,心想這下真的發財了,趕忙邀同伴放下肩頭的麻布及棉花,改用挑柴的扁擔挑黃金。
他同伴仍是那套不愿丟下棉花,以免枉費辛苦的論調,甚至還懷疑那些黃金不是真的,勸他不要白費力氣,免得到頭來一場空歡喜。
發現黃金的樵夫只好自己挑了兩壇黃金,和背棉花的伙伴趕路回家。走到山下時,無緣無故下了一場大雨,兩人在空曠處被淋了個濕透。更不幸的是,背棉花的樵夫背上的大包棉花,吸飽了雨水,重得完全無法再背得動,那樵夫不得已,只能丟下一路辛苦舍不得放棄的棉花,空著手和挑金的同伴回家去了。
有一位登山隊員去攀登珠穆朗瑪峰。經過奮力拚搏,攀爬到七千八百公尺的高度時,他感到體力支持不住,于是斷然決定停了下來。當他講起這段經歷時,朋友們都替他惋惜:為什么不再堅持一下呢?為什么不再咬緊一下牙關,爬到頂峰呢?
他從容說:“不,我最清楚自己了。七千八百公尺的海拔是我登山能力的極限,所以我一點也不感到遺憾。”
人的能力終究是有限的,每個人都有自己做不到的事。相信自己做不到的事,就是做不到,坦然處之,不會覺得自己低人一等,更不會影響自信心,這就是對自己能力不足的信任。做自己能做的事情是一種勇氣,放棄自己做不到的事情是一種智慧。
一只鷸伸著長長的嘴巴在湖邊悠閑的行走著,突然牠眼睛一亮,發現前面有一只肥肥的蚌正張開蚌殼在曬太陽,那肥而嫩的蚌肉在陽光的照耀下十分誘人,于是鷸就不顧一切的沖上前去,用長嘴一下就啄住了蚌肉。然而,蚌也不是省油的燈,只見牠忍住疼痛,猛將蚌殼收緊,把鷸那長長的嘴死死的夾住,就這樣,牠們誰也不讓誰,拼著性命僵持在一起。這時,一個老漁翁剛好從這里經過,說了聲:“下酒菜有了。”輕易的將鷸和蚌收入囊中,揚長而去。
這是有名的“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成語故事。
在這個故事中,我們很容易得知:鷸和蚌之所以成了漁翁的下酒菜,就是因為牠們過于執著,牠們的思維已成定式,誰都舍不得放棄而造成的。
人亦如此,有時較之物類更是固執。執著于名與利,執著于一份痛苦的愛,執著于幻美的夢,執著于空想的追求。數年光華逝去,才嗟嘆人生的元為與空虛。適當的放棄何嘗不是一種正確的選擇。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出現失誤與過錯在所難免,一時的失誤與過錯不能代表我們將來也會出現失誤與過錯,不能也不會依此來評價我們的將來和一生,大可不必記在心里,負罪內疚。否則,只會束縛我們的手腳,禁錮我們的思想,影響我們的工作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而碌碌無為。這種失誤與過錯,我們更要舍得放棄。
莎士比亞說過:最大的無聊是為了無聊而費盡辛苦。歷史上曾有許多人熱衷于永動機的制造,有的甚至耗盡了畢生的精力,卻無一成功。.達文西也曾是狂熱的追求者之一,然而一經實驗他便斷然放棄,并得出了永動機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結論,他認為那樣的追求是種愚蠢的行為,追求“鏡花水月”的虛無最后只能落得一場空。
如果一個人執意于追逐與獲得,執意于曾經擁有就不能失去,那么就很難走出患得患失的盲點,必將會為達到目的而不擇手段,甚至走向極端。為物所累,將成為一生的羈絆。“執著就能成功”或許曾經是無數人的勵志名言。不錯,在歲月的滄桑中背負著這份執著,有過成功也有過失敗,盡管筋疲力盡,傷痕累累卻不曾放棄。直到歲月在艱難中躑躅而行,蹉跎而逝,才驀然發現現實的殘酷是不允許我們有太多奢望,所謂的執著也不過是碰壁之后一份愚蠢的堅持。于是,我們開始反思,一個人注定不可能在太多領域有所建樹,要學以致用,要根據自己的實際,不能不顧外界因素和自身的條件而頭腦發熱,草率行事,要清楚追求的目的是什么?為了心中那座最高的山,痛定思痛后我們依然要選擇適時放棄,放棄那些能力以外、精力不及的空想,放棄那些不切實際的目標,在惋惜之余得到最大的解脫,同時發現幼稚的熱情已被成熟和穩健所代替,生命因之日漸豐腴起來,誰說這樣的放棄不是一種明智?
凡此種種,都需要我們舍得放棄,把過去的成績與失誤統統忘掉,并迅速轉入新的生活,并在工作中重新激發創業的熱情與壯志,重塑創新精神,提高創造能力,為自己明天事業的興旺發達增磚添瓦。
執著的追求和達觀的生活態度從來就不是矛盾的。所謂“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退一步海闊天空”、“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這些都恰恰道出了前人在有限的生命里面對無限的大千世界時的感悟。
舍得放棄,說到底是一個人真正屬于了自己,真正懂得了如何駕馭自己。“放得下”主要展現于以下幾方面:
(1)財富能否放得下。
李白在〈將進酒〉詩中寫道:“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如能在這方面放得下,那可稱得上是非常瀟灑的“放”。
(2)情感能否放得下。
人世間最說不清道不明的就是一個“情”字。凡是陷入感情糾葛的人,往往會理智失控,剪不斷,理還亂。若能在情感方面放得下,可稱得上是理智的“放”。
(3)名利能否放得下。
據專家分析,高智商、思維型的人,患心理障礙的比率相對較高。其主要原因在于他們一般都喜歡爭強好勝,對名看得較重,有的甚至愛“名”如命,累得死去活來。倘若能對“名”放得下,就稱得上是超脫的“放”。
(4)憂愁能否放得下。
現實生活中令人憂愁的事實在太多了,就像宋朝女詞人李清照所說的:“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憂愁可說是妨害健康的“常見病,多發病”。狄更斯說:“苦苦的去做根本就辦不到的事情,會帶來混亂和苦惱。”泰戈爾說:“世界上的事情最好是一笑置之,不必用眼淚去沖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