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俗:文化,習俗,傳統,禁忌
- 趙惠玲 劉燁編著
- 1567字
- 2022-07-22 17:25:49
中元節
中元節,農歷七月十五日,也有在七月十四日,民間傳統節日,俗稱“鬼節”。
佛教與道教對這個節日的意義各有不同的解釋,佛教強調孝道;道教則著重于為那些從陰間放出來的無主孤魂做“普渡”。
中元節源自道教,后來佛教改為現在俗稱的“鬼節”。盂蘭節在印度語中意指“倒懸”“倒懸”指的是釋迦十大弟子目連的母親死后受餓鬼之苦,不能吃東西。后來得到釋迦幫助,用百味五果供養十方神佛并藉功德救母親。所以,現在為了祭祀孤魂都在鬼月農歷七月舉行普渡會,現在叫“鬼節”。
道教徒相信,從農歷七月初一起,陰間打開鬼門,放出孤魂野鬼到人間來接受奉祭。人間為了免受鬼神的干擾傷害,便在七月十五日設“中元普渡”,供奉食品及焚燒冥紙以安撫那些無主孤魂。
農歷七月十五這天,同是佛道兩家總結批評的日子,兩家都相應的考籍講評活動。不同的是,道家的考察、匯報指向民眾,即校籍辰。而佛家的總結講評則在內部進行,不管是對外的校籍辰還是內部的批評會,都說明佛道兩家對七月十五日的重視,或者說明這個日子在佛道節日中的重要。再加上民間的所謂鬼節,這個時日更顯得多彩多姿。校籍辰和自恣日僅只是這個時節俗活動中極小的一部分,此外尚有祭祖薦新、放燈照冥、盂蘭盆會等在一年中也屬重要的節俗活動。
中元節這天,家家祭祀祖先,有些還要舉行家宴,供奉時行禮如儀。酹酒三巡,表示祖先宴畢,合家再團坐,共進節日晚餐。天黑之后,攜帶炮竹、紙錢、香燭,找一塊僻靜的河畔或塘邊平地,用石灰撒一圓圈,表示禁區。再在圈內潑些水飯,燒些紙錢,鳴放鞭炮,恭送祖先上路,回轉“陰曹地府”。

過去,民間在七月初七就要透過一定儀式接先人鬼魂回家,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飯,直到七月十五日送回為止。現在,逐漸剔除迷信色彩,保留祭奠形式,作為對祖先的緬懷和紀念。
七月原是小秋,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在華人民間的傳統習俗里,中元節是個重大的祭祀祖先,普度眾生的日子,家家戶戶必大事慶祝一番。
七月十五日祭奠亡人,最隆重的要數放河燈了。民家習慣用木板加五色紙,做成各色彩燈,中點蠟燭。有的人家還要在燈上寫明亡人的名諱。商行等單位,則習慣做一只五彩水底紙船,稱為大法船。
傳說可將一切亡靈,超渡到理想的彼岸世界。船上要做一人持禪杖,象征目犍連。也有的做成觀世音菩薩。入夜,將紙船與紙燈置放河中,讓其順水漂流。人們依據燈的漂浮狀況,來判斷亡魂是否得救。如果燈在水中打旋,被認為讓鬼魂拖住了。如果燈在水中沉沒,被認為亡魂得到拯救,已經轉生投胎了。如果燈漂得很遠或靠岸,被認為亡魂已經到達彼岸世界,位列天國仙班了??傊?,一切都是良好的祝愿。
七月十五日節前,民間婦女盛行面塑活動,晉北地區最烈。一家蒸花饃,四鄰來幫忙。首先根據家庭實有人數(包括出嫁的女兒及女婿、外孫,另外還有兒子及媳婦、孫子等等),替每個人捏一個大花饃。送給晚輩的花饃要捏成平型,稱為面羊,取意羔羊跪乳,希望晚輩不要忘記父母的養育之恩;送給長輩的花饃要捏成人型,稱為面人,意喻兒孫滿堂,福壽雙全;送給平輩的花饃要捏成魚型,稱為面魚,意喻連年有余。現在已經不那么嚴格講究了,完全依據主人的喜好,羊、虎、牛、魚、兔、人各種造型的饃都有。
人均一獸的花饃捏完以后,還要再捏許多瓜、果、桃、李、蓮、菊、梅等造型的花饃,用花、鳥、蝴蝶、蜻蜒、松鼠來點綴。個頭較之前的小,做為拜訪親戚,看朋友的禮品。這些面塑蒸熟以后,再經過五色著彩,看上去栩栩如生,每一件都可以稱為絕佳的手工藝品。七月十五看面塑,已經成了農家婦女一展靈巧手藝的節目了。
近年來,由于人民生活水準提高,慶祝中元也十分普遍,排場也十分講究,一些民間團體或公司的中元會也紛紛成立,從這種趨勢來看,這個華人傳統習俗,在新加坡,一般都會拜祭大燭大香,一排一排的排開去,有的高十幾二十英尺,很是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