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清明節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國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四月六日至六日之間,在農歷三月初八。

清明是傳統二十四節氣之一。由于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人用它來安排農事活動。

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清明節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系。

但是,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氣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志,而節日則包含著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

清明節是華人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按照舊的習俗,清明節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后叩頭行禮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后來,由于清明節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節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節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節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節之日不開伙,只吃冷的食品。

8

據說在大禹治水后,人們就用“清明”二字來慶賀天下太平。此時春暖花開,萬物復蘇,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時節。踏青除了欣賞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還開展各種文康活動,增添生活情趣。所以踏青這個習慣從唐代開始便歷代承襲成為“清明節”的風俗之一。

兩千多年來,清明節追思先人成為漢民族傳承不息的特有文明。中國的滿族、赫哲族、侗族、苗族、瑤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二十四個少數民族,也都有過清明節習俗。

有一些少數民族清明節過得比漢族更隆重、更有味道。壯族對祭掃祖先陵墓十分看重,屆時要全家出動,帶上五色板、肉、香燭、紙幡等到祖墳去上供,行拜禮。

土家族在清明節這一天要上墳掛青,家里要吃豬頭肉,有“清明酒醉,豬腦殼有味”的說法。

清明時節,福州人尤其是年輕一代習慣捧一束鮮花擇日上山踏青、掃墓,講究一點的還會擺上面包、果品供祭親人。清明節新風撲面之時,民俗專家希望具有福州特色的清明習俗能夠流傳下去。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蕩秋千、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煉身體。

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游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蕩秋千

蕩秋千是中國古代清明節習俗。秋千,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為了避忌諱,改為秋千。古時的秋千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拴上彩帶做成。后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游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踏青

踏青又叫春游。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時光。華人社會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植樹

清明前后,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存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人們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

放風箏

放風箏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里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像閃爍的星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些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為自己帶來好運。

掃墓

掃墓是清明節最早的一種習俗,這種習俗延續到今天,已隨著社會的進步而逐漸簡化。掃墓當天,子孫先將祖先的墳墓及周圍的雜草修整和清理,然后供上食品鮮花等。有的富戶要攜家帶眷乘車坐轎,親到墳墓去祭掃。屆時要修整墳墓,或象征性地給墳頭上添添土,還要在上邊壓些紙錢,讓他人看了,知道此墳尚有后人。

清明祭掃儀式本應親自到墓地去舉行,但由于每家經濟條件和其他條件不一樣,所以祭掃的方式也就有所區別。“燒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謂“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屬從陽世寄往“陰間”的郵包。過去,南紙店有賣所謂“包袱皮”,即用白紙糊一大口袋。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用木刻版,把周圍印上梵文音譯的《往生咒》,中間印一蓮座牌位,用來寫上收錢亡人的名諱,如:“已故張府君諱云山老大人”字樣,既是郵包又是牌位。另一種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圖案,中間只貼一藍簽,寫上亡人名諱即可。亦做主牌用。關于包袱里的冥錢,種類很多。

(1)大燒紙,九開白紙,砸上四行圓錢,每行五枚;

(2)冥鈔,這是人間有了洋錢票之后仿制的,上書“天堂銀行”、“冥國銀行”、“地府陰曹銀行”等字樣,并有酆都城的圖案,多是巨額票面,背后印有佛教《往生咒》;

(3)假洋錢,用硬紙作心,外包銀箔,壓上與當時通行的銀元一樣的圖案;

(4)用紅色印在黃表紙上的《往生咒》,成一圓錢狀,故又叫“往生錢”;

(5)用金銀箔疊成的元寶、錁子,有的還要用線穿成串,下邊綴一彩紙穗。舊時,不拘貧富均有燒包袱的舉動。是日,在祠堂或家宅正屋設供案,將包袱放于正中,前設水餃、糕點、水果等供品,燒香秉燭。全家依尊卑長幼行禮后,即可于門外焚化。焚化時,劃一大圈,按墳地方向留一缺口。在圈外燒三五張紙,謂之“打發外祟”。

插柳

據說清明插柳的風俗,也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有的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簷下,以預報天氣,古諺有“柳條青,雨蒙蒙;柳條干,晴了天”的說法。黃巢起義時規定,以“清明為期,戴柳為號”。起義失敗后,戴柳的習俗漸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

楊柳有強大的生命力,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條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處處成陰。其實,柳樹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征意義,古人又賦予柳樹種種感情,于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

焚香拜神

說了清明節豐富多彩的活動,再來談談北京人過清明節的習俗。北京清明節時的另一習俗,是在這一天要去城隍廟燒香、叩拜、求簽、還愿、問卜,在明清、民國時,北京有七八座城隍廟,香火亦以那時最盛。

城隍廟里供奉的“城隍爺”,是那時百姓信奉灶王爺、財神爺外最信奉的神佛。這個“爺”其實就是一個城、一個縣的“不管部”部長,城隍廟在每年的清明節開放時,人們紛紛前往求愿,為天旱求雨(多雨時求晴),出門求平安、有病企求康復,為死者祈禱冥福等諸事焚香拜神,那時廟會內外異常熱鬧,廟內有戲臺演戲,廟外商品貨什雜陳。

據一些北京老人回憶,在民初時還有“城隍爺”出巡之舉,人們用八抬大轎抬著用籐制的“城隍爺”在城內巡走,各種香會相隨,分別在“城隍爺”后賽演秧歌、高蹺、五虎棍等,邊走邊演,所經街市觀者如潮。有一首雜詠:“神廟還分內外城,春來賽會盼清明,更兼秋始冬初候,男女燒香問死生。”即說的清明節這一習俗。

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古田县| 吴忠市| 吴旗县| 陆良县| 乌恰县| 长治县| 彰化市| 姚安县| 德保县| 额尔古纳市| 博罗县| 磴口县| 内丘县| 安达市| 开阳县| 泰州市| 赤水市| 微博| 武川县| 长葛市| 务川| 曲阜市| 托克逊县| 阳江市| 民和| 庆安县| 北京市| 特克斯县| 泰来县| 三门峡市| 平陆县| 当雄县| 屏东市| 江门市| 四平市| 屯门区| 大冶市| 曲沃县| 福安市| 天等县| 沙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