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上巳節

三月三是漢族及多個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時在農歷三月初三,古稱“上巳節”。

相傳三月三是黃帝的誕辰,中國自古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

三月三可推到追念伏羲氏。伏羲和其妹女媧摶土造人,繁衍后代,豫東一帶尊稱伏羲為“人祖爺”,在淮陽(伏羲建都地)建起太昊陵古廟,由農歷二月二到三月三為太昊陵廟會,善男信女,南船北馬,都云集陵區,朝拜人祖。

古時以三月第一個巳日為“上巳”,漢代定為節日。晚上,家家戶戶在自己家里每個房間放鞭炮炸鬼,傳說這天鬼魂到處出沒。

魏晉以后,上巳節改為三月三,后代沿襲,遂成漢族水邊飲宴、郊外春游的節日。漢族有吃地(薺)菜水煮蛋的習俗。該日民間有流杯、流卵、流棗、乞子和戴柳圈、探春、踏青、吃紫米飯以及歌會等活動。

7

漢族過三月三,除了祭祀之外,后期陸續發展為河畔嬉戲、男女相會、插柳賞花等民俗活動。唐代大詩人杜甫寫有“三月三日氣象新,長安水邊多麗人”這樣的詩句。三月三的習俗,唐宋時期仍在盛行。同時這個節日也是男男女女出游踏青的日子,亦被稱為中國的情人節、女兒節。

不同地區和不同民族也有著不同的習俗,舉以下例子來談談各地上巳節的習俗:

福建三月三為“三月節”,部分人士會選在三月初三的上巳節掃墓,兼具踏青、除去不祥的意思。

四川忠縣等地有“三月會”,舉行紀念抗敵將領巴蔓子的盛大活動,此日,眾人抬巴蔓子的偶像繞城游行,后跟社火隊,玩龍燈、舞獅,家家張燈結彩,燃放鞭炮,熱鬧非凡。

壯族,多于三月三趕歌圩、搭歌棚、舉辦歌會、青年男女對歌、碰蛋、拋繡球,談情說愛。相傳為紀念壯族歌仙劉三姐而形成的節日,故又稱“歌仙節”。

侗族,多于節日舉行搶花炮、斗牛、斗馬、對歌、踩堂等活動,亦稱“花炮節”。

布依族,于節日殺豬祭社神、山神,吃黃糯米飯,各寨三四天內不相往來。瑤族以三月三為“干巴節”,是集體漁獵的節日,并將捕獲的野物魚類按戶分配,共享收獲的歡樂,后云集于廣場,唱歌跳舞,歡度佳節。

畬族以三月三為谷米的生日,家家吃黑米飯。傳說,唐代畬族英雄雷萬興率起義軍抗擊官軍圍剿,以烏稔果充饑而軍威大振,于三月三這天突圍成功,連戰連捷。畬民為紀念此事,每年三月三要吃黑米飯,集會對歌。

在畬族民眾中,三月三是可以與春節相提并論的重大節日。此日,家家宰殺牲口,祭祀祖先。許多人家往往選擇這一天舉辦婚禮。節日里吃黑米飯。夜幕降臨時,則舉行篝火會,競相對歌。畬民善對歌,此日往往要邀請省內外各地的畬族歌手登臺獻藝,場面十分熱烈。節日里還要趕舞場,跳起火把舞、木拍靈刀舞、竹竿舞、龍燈舞、獅子舞、魚燈舞。同時還有問凳、操石磉、腹頂棍、操杠、趕野豬等畬族民間競技。“三月三”節日活動是畬族人文歷史的縮影,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征和濃郁的鄉土氣息,在建設新村落和加強民族團結等方面都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價值。

黎族稱三月三為“孚念孚”,為預祝“山蘭”(山地旱谷)和打獵豐收的節日,也是青年男女自由交往的日子,人們稱它為談愛日。

其他如水族、苗族、仫佬、毛南族等族都有各自傳統的三月三節日習俗。

主站蜘蛛池模板: 铁岭县| 固阳县| 镇巴县| 嘉定区| 林口县| 南城县| 尖扎县| 博野县| 时尚| 九寨沟县| 措勤县| 交口县| 平阳县| 安仁县| 佛山市| 临沂市| 陈巴尔虎旗| 冕宁县| 高碑店市| 富平县| 花莲县| 合江县| 安平县| 金阳县| 科技| 武川县| 平昌县| 洱源县| 南开区| 兰西县| 涿鹿县| 汝州市| 丰顺县| 淮阳县| 罗平县| 新营市| 永年县| 威信县| 荥阳市| 额济纳旗| 博爱县|